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策划中的创新实践:“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策展回顾
1
作者 潘洁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130,131,共8页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示紧密关联,考古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的创新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23年,南越王博物院策划并主办了“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依托“南海Ⅰ号”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透...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示紧密关联,考古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的创新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23年,南越王博物院策划并主办了“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依托“南海Ⅰ号”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透物见人”的理念为策展导向,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南海Ⅰ号”的航行路径与海上贸易景象。这种将古代货物生产基地—商品集散地—贸易路线联系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为考古成果指导博物馆展览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成果转化 原创性临展 南海Ⅰ号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考古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176-181,共6页
考古学的成果是历史研究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公众考古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补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考古成果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这样的事件,对历史教育承担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公民有重要意义。文... 考古学的成果是历史研究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公众考古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补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考古成果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这样的事件,对历史教育承担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公民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曹操墓"事件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探讨公众考古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在疑史、补史和证史上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 “曹操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成果的大众传播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1
3
作者 彭世蕾(文/图) 《大众考古》 2023年第1期76-84,共9页
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当地老百姓原来叫它平头山,位于湖南澧县,是洞庭湖西北突元隆起于澧阳平原上的一座低矮的圆形丘岗,周边被水环绕,四周墙垣立,顶部平整,面积约8万平方米,折合成农田,不到120亩。20世纪70年代,城外西南部一个叫南... 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当地老百姓原来叫它平头山,位于湖南澧县,是洞庭湖西北突元隆起于澧阳平原上的一座低矮的圆形丘岗,周边被水环绕,四周墙垣立,顶部平整,面积约8万平方米,折合成农田,不到120亩。20世纪70年代,城外西南部一个叫南岳庙的土台曾被取土烧砖,发现有楚墓,并在城墙西南部发现过楚式青铜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头山 考古成果 楚墓 澧阳平原 青铜剑 大众传播 前世今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被引量:1
4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9期99-99,共1页
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 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也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中国考古 河南巩义 仰韶文化 中华文明起源 双槐树 黄金阶段 河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展览推动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郑州博物馆考古专题展览实践
5
作者 郭春媛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8,共9页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的研究,在展览主题、叙事结构、展品选择、传播推广方面形成适应考古展特点的策划实施方式,讲好考古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考古专题展览 考古成果展示 公众表达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京门考古成果发布 再现宁波唐末以来千年城市发展史
6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3期103-103,共1页
6月13日,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望京门地块考古成果发布会,该考古遗址集中而真实地再现了宁波(明州)自唐末始建罗城以来一千多年的城市发展脉络与兴废更替。2019年5月至11月,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在城墙... 6月13日,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望京门地块考古成果发布会,该考古遗址集中而真实地再现了宁波(明州)自唐末始建罗城以来一千多年的城市发展脉络与兴废更替。2019年5月至11月,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在城墙遗址东侧补充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东汉至六朝人工堆筑高台1处、灰坑21处,晚唐灰沟2条、墓葬2座,以及南宋至明清的道路、居住址和民国效实巷等遗存,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900余件(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考古遗址公园 灰坑 城市发展史 居住址 兴废 唐末 厦门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考古成果更多走向大众
7
作者 贺云翱 《大众考古》 2022年第11期1-1,共1页
考古学作为现代科学,除了其专业性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实物性,二是发现性。前者让普通人也能“眼见为实”,容易走近,产生共情;后者给人神秘性、新鲜性、未知性,能够满足人们普遍具有的好奇心。为此,几乎所有重大考古发现都会成为社... 考古学作为现代科学,除了其专业性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实物性,二是发现性。前者让普通人也能“眼见为实”,容易走近,产生共情;后者给人神秘性、新鲜性、未知性,能够满足人们普遍具有的好奇心。为此,几乎所有重大考古发现都会成为社会的新闻热点。30多年前,我先后在扬州高邮神居山和徐州铜山小龟山参加过西汉广陵王刘胥家族墓和西汉楚王刘注墓的考古发掘,就感受过民众对考古发现的喜爱。每当我们有重要发现,仅靠口耳相传,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来围观发掘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成果 考古发掘 广陵王 现代科学 家族墓 口耳相传 新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文物考古成果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8
作者 李瑞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3期174-176,F0003,共4页
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在挖掘、阐释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物、遗址等考古成果的价值与特质,围绕海外受众的文... 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在挖掘、阐释文物考古成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物、遗址等考古成果的价值与特质,围绕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等,丰富载体,创新手段,创作生产优质内容,广泛运用各类国际传播媒介,搭建平台,拓展路径,精准策划开展文物考古成果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文物考古故事,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成果 国际传播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桂溯源——广西考古成果特展”回顾与思考
9
作者 陆艳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2017年5月—2018年3月,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策划推出的"八桂溯源——广西考古成果特展"先后在桂林博物馆、玉林市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了广西从史前到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重要发现的珍贵文物400余件(套),展现了广西丰硕... 2017年5月—2018年3月,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策划推出的"八桂溯源——广西考古成果特展"先后在桂林博物馆、玉林市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了广西从史前到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重要发现的珍贵文物400余件(套),展现了广西丰硕的考古研究成果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此次展览规模大、时间长、亮点突出、意义重大,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文章通过对"八桂溯源——广西考古成果特展"的介绍,分析本次展览的特点,探讨举办考古成果展的意义。并就此次展览进行反思,探索如何更好地组织实施考古成果展,"让文物活起来",使公众共享考古成果,实践公众考古理念,激发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考古出土文物的应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桂溯源 考古成果 公众考古 "让文物活起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萧林:用好用活考古成果 让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节奏
10
作者 马萧林 《协商论坛》 2021年第3期23-23,共1页
牛年春节,河南春晚火了,《唐宫夜宴》等节目采用新鲜、现代的方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受到年轻人追捧。实际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年龄层趋于年轻化,来博物馆参观的年轻人亦不在少数。
关键词 文化自信 考古成果 年龄层 年轻化 博物馆 青少年 关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年我国重要考古成果 发现世界最早的木制品和拦洪水坝系统
11
作者 王新春 《国家人文历史》 2017年第21期20-25,共6页
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大量的石器,似乎指向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制品。再加上考古学者最早发现和采集的史前人类工具就是石器,所以便用'石器时代'来命名超过300万年的人类早期发展阶段。那么,人类使用的第一... 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大量的石器,似乎指向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制品。再加上考古学者最早发现和采集的史前人类工具就是石器,所以便用'石器时代'来命名超过300万年的人类早期发展阶段。那么,人类使用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器么?不少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木制品 良渚古城 近五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都复苏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成果撷要
12
作者 张全民(文/图) 辛龙(文/图) 郭永淇(文/图) 《大众考古》 2019年第12期28-37,共10页
隋大兴唐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典型代表。其结构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兴盛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今天西安城市的规划布局。由于覆压在现代西安中心... 隋大兴唐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典型代表。其结构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兴盛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今天西安城市的规划布局。由于覆压在现代西安中心城区之下,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与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等遗址相比,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抢救性的保护工作极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汉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 中国建筑史 丰镐 抢救性 阿房宫 布局严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考古成果 坚定易学自信
13
作者 王璋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0-27,共8页
运用考古成果促进易学自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以文物说话,使易学瑰宝更显价值,由此印证易学是中华文化、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是最早的文化符号。二是解疑释惑,使易学在真凭实据面前更显真实可靠。通过大量的文物史料证明,周... 运用考古成果促进易学自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以文物说话,使易学瑰宝更显价值,由此印证易学是中华文化、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是最早的文化符号。二是解疑释惑,使易学在真凭实据面前更显真实可靠。通过大量的文物史料证明,周易之前存在悠久的易文化因素,以及自古至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的易学体系不容置疑;易学作为智慧的源头在多学科领域的广泛运用前景不容置疑。三是完善提升,通过董理旧说促进易学创新发展。依据考古成果提供的古人易学智慧,结合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探索出的易医养生卦图,用易学观点对陶寺彩绘龙纹陶盘的文化符号所做诠释,皆为运用考古成果坚定易学自信的具体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成果 解疑释惑 易学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广西地区考古成果纳入设计史教学的思考——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14
作者 刘勇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4期121-123,共3页
现有的设计史教材中较少涉及广西地区古代造物活动的内容。在桂林理工大学设计史课程中,加入广西考古成果的相关内容、加强与当地文博机构的合作等,可以使桂林理工大学获得形成设计学科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等多... 现有的设计史教材中较少涉及广西地区古代造物活动的内容。在桂林理工大学设计史课程中,加入广西考古成果的相关内容、加强与当地文博机构的合作等,可以使桂林理工大学获得形成设计学科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考古成果 设计史 设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设历史情境 具化考古成果
15
作者 曲明秀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年第4期28-32,共5页
自新修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科书在初一年级使用以来,如何将教科书中新增的考古发现成果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大挑战。考古发现是历史真实性的有力支撑,考古分析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将考古成果融入历史... 自新修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科书在初一年级使用以来,如何将教科书中新增的考古发现成果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大挑战。考古发现是历史真实性的有力支撑,考古分析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将考古成果融入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在中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 历史真实性 考古成果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历史情境 义务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叙事设计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以重庆大溪遗址考古成果转化为例
16
作者 易军 李启让 罗晓欢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3,共6页
考古成果的转化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考古背后的故事成为此类文创产品开发的切入点,而叙事设计可提供较好的视角。重庆大溪遗址考古成果的文创产品开发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形成了确立叙事主题、明确叙事视角、构建叙事... 考古成果的转化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考古背后的故事成为此类文创产品开发的切入点,而叙事设计可提供较好的视角。重庆大溪遗址考古成果的文创产品开发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形成了确立叙事主题、明确叙事视角、构建叙事情节、传达叙事价值的叙述设计模型,以及本能层的物境叙事、行为层的情境叙事和反思层的意境叙事相结合的叙事设计策略,文创产品凸显了大溪遗址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对考古成果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从叙事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者、“考古+文创”、用户之间的交互方式来展开,以明确的叙事主题和清晰的叙事层级为依托,突出文创产品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从而深化公众对考古成果的认识,更好地巩固考古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创产品开发 叙事设计 考古成果 文化内涵 大溪遗址
原文传递
博物馆公众考古实践之考古类展览研究——基于“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的思考
17
作者 杨惠娟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考古类展览是博物馆普及考古知识、推介最新考古成果的形式之一,也是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结合该展览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时参考了近年各地举办的考古类展览,认为目前考古类展览... 考古类展览是博物馆普及考古知识、推介最新考古成果的形式之一,也是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结合该展览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时参考了近年各地举办的考古类展览,认为目前考古类展览要促进考古学知识向观众的转化,需处理好科普性与学术性的平衡关系、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公众考古科普的角度来看,目前大部分考古类展览存在观众与展览联系不紧密、文物内涵发掘不足、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较大化发挥考古类展览在传播考古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注重展览的单向输出和互动体验、提高考古类展览的公众服务能力几方面做出努力,增强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实现考古成果惠及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众考古 考古成果
原文传递
核心素养视域下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18
作者 邹小宜 《中学教学参考》 2024年第7期62-65,共4页
近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大众化。考古学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考古学成果,对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活跃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考古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转化与传播策略建构研究——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议题为例
19
作者 敖鹏 《东南传播》 2024年第3期55-59,共5页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 语境转换 南岛语族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成果如何展示?--从近期考古成果展谈起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嘉 李霞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1,共2页
考古出土文物在各大博物馆展览中历来都是重头戏,有的博物馆还形成了以出土文物为专题展厅的特色,比如上海博物馆开设的古代青铜馆。近年来,更是逐渐产生“公共考古”的势头。
关键词 考古成果 出土文物 公共考古 上海博物馆 成果 博物馆展览 青铜馆 重头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