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石山老龄林檵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旱、雨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雅楠 马姜明 +1 位作者 梁月明 杨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8-1863,共16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生物活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以檵木群落老龄林阶段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酶活性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雨季时,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全碳、全氮、全钾、全磷含...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生物活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以檵木群落老龄林阶段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酶活性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雨季时,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全碳、全氮、全钾、全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说明根际土壤养分淋失更严重且影响相关酶活性,旱季变化相反是根际土壤为供植物健康生长所采取的养分富集策略。(2)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为旱季显著高于雨季,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为雨季显著高于旱季,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季节差异不明显;无论旱季还是雨季,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季节变化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差异显著。(3)不同季节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导因子不同,雨季时,根际土壤为pH、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非根际土壤为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和全钾含量;旱季时,根际土壤为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非根际土壤为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碳、氮、磷、钾及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4)与细菌相比,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功能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更敏感。综上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在雨季和旱季时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明显不同,这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土壤演替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檵木群落 老龄林 旱雨季 根际土壤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2
作者 骆秀琼 何吉安 李远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组分将树木划分为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用负指数函数分析了径阶与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数量关系,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林分上层、林分下层以及它们各自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用标记相关函数kmm(r)分析树种和树木大小的空间分布。[结果](1)林分、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的径阶分布均呈倒J型,林分和林分下层的物种丰富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减小,而林分上层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林分上层在多数尺度上呈规则或随机分布,仅在小尺度(r=0~1 m、4~6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下层的聚集强度和尺度皆大于林分上层;(3)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种群之间均以随机关联为主,只有个别种间对在小尺度(r=0~2 m)上呈正关联或负关联;(4)林分和林分下层在所有观测尺度上表现为同种聚集,强度明显大于林分上层;林分和林分上层的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小径木聚集。林分下层的个体大小相近,在多数尺度上混生。[结论]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上层、林分下层的物种组分、多度、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在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老龄林 垂直分层 大小分化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老龄林落叶松林木死亡格局以及倒木对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43
3
作者 班勇 徐化成 李湛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49-454,共6页
对兴安落叶松老龄林落叶松林木死亡格局和死亡木对更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的枯立木以中径木占多数 ,赤杨落叶松林主要为中、大径木 ,草类落叶松林主要是中、小径木 .落叶松枯立木主要因火烧、受压... 对兴安落叶松老龄林落叶松林木死亡格局和死亡木对更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的枯立木以中径木占多数 ,赤杨落叶松林主要为中、大径木 ,草类落叶松林主要是中、小径木 .落叶松枯立木主要因火烧、受压和老死而形成 .丛桦落叶松林和赤杨落叶松林掘根倒木较多 .杜香落叶松林和草类落叶松林的倒木以风折为主 .地形、山体走向和盛行风向对树倒方向影响很大 .丛桦落叶松林倒木方向杂乱 ,赤杨落叶松林林木均向东倒下 ,杜香落叶松林和草类落叶松林的掘根木分别向南、东北方倒下 ,两者的风折木倒向随机性较大 .草类落叶松和赤杨落叶松老龄林内 ,倒木更新为 1 8和 40株·m- 2 ,远远高于矿物土基质上 2株·m- 2 的水平 .丛桦落叶松林内倒木和林地上更新均相当好 ,约为 2 8株·m- 2 .杜香落叶松林倒木更新效果不突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老龄林 枯立木和倒木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老龄林与原生杂木林群落外貌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2 位作者 谢锦升 何宗明 游水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8,共5页
通过对 3 60 0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外貌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群落蕨类草本植物、地下芽植物、大型叶植物、草叶植物、非全缘叶植物种类数量比例大于杂木林 ,而乔木、灌... 通过对 3 60 0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外貌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群落蕨类草本植物、地下芽植物、大型叶植物、草叶植物、非全缘叶植物种类数量比例大于杂木林 ,而乔木、灌木、大高芽植物、小型叶植物、革叶和厚革叶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老龄林 原生杂木 群落外貌特征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亚高山林区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2 位作者 张远东 缪宁 王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76-3184,共9页
中国川西亚高山森林中的天然林大部分为成过熟的老龄林,对其生物量动态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27个固定样地数据,基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与树干胸径(D)和树高(h)的异速生长方程,估算了岷江上... 中国川西亚高山森林中的天然林大部分为成过熟的老龄林,对其生物量动态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27个固定样地数据,基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与树干胸径(D)和树高(h)的异速生长方程,估算了岷江上游亚高林山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1988~2002年期间,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密度净增量为(27.311±15.580)Mg·hm-2,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930±1.091)Mg·hm-2·a-1,平均每年枯损率为(2.271±1.424)Mg.hm-.2a-1;(2)地上生物量变化受各径级保留木生长量、枯损量及进界生长量影响,其中20~40cm径级保留木生长量与生物量净增量最大,>80cm径级生物量增量最小,40~60cm和60~80cm径级生物量在调查期间净增量出现负增长。(3)岷江上游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具有时空异质性,同一样地在不同调查间隔期或同一调查期间不同样地间生物量变化不同,不仅有增量数值大小差异,还表现为生物量增量的正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林 地上生物量密度 异速生长方程 径级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老龄林内兴安落叶松种子命运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班勇 徐化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41-547,共7页
兴安落叶松土壤种子库的支出主要有3个方面:种子萌发、动物取食和生活力丧失。兴安落叶松种子在6月份迅速萌发,占全年总前发量的90%。7月中下旬,土壤中已经不存在有生活力的种子。在生长季初期,鼠类对种子取食率仅1%,到生... 兴安落叶松土壤种子库的支出主要有3个方面:种子萌发、动物取食和生活力丧失。兴安落叶松种子在6月份迅速萌发,占全年总前发量的90%。7月中下旬,土壤中已经不存在有生活力的种子。在生长季初期,鼠类对种子取食率仅1%,到生长季中后期接近20%。然而,此时幼苗发生基本结束,被食种子大部分为生活力很弱或丧失生活力者。红背是主要的食种子者。落叶松在时间上逃避了鼠类取食种子。一般,鼠类仅就地取食10%的落叶松种子,90%的种子为其所散布。蚁类几乎把所遇到的落叶松种子全部散布出去。鸟类与落叶松土壤种子的关系不密切.种子在6月萌发有几个有利条件:1)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适宜;2)动物密度小,红背周密度仅0.7%(8月份达5.7%);3)种子在土壤内留存时间短。这样,种子的死亡率就低.也便于幼苗在短暂的生长季结束前迅速生长,顺利度过严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种子命运 老龄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老龄林分幼苗天然更新及微生境特点 被引量:7
7
作者 班勇 徐化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60-664,共5页
对落叶松老龄林幼苗天然更新及微生境研究采用样线法,沿样线设置样方,调查样方内幼苗数、测定环境变量。结果表明,原始老龄林各环境变量中地表层的作用最突出,光照的作用最小,灌木层居中。一般,枯落物、根系盘结层和苔藓的作用较... 对落叶松老龄林幼苗天然更新及微生境研究采用样线法,沿样线设置样方,调查样方内幼苗数、测定环境变量。结果表明,原始老龄林各环境变量中地表层的作用最突出,光照的作用最小,灌木层居中。一般,枯落物、根系盘结层和苔藓的作用较大,其中枯落物对苔藓的发育有抑制作用。抑制兴安落叶松更新的主要因素:在丛桦落叶松林中主要是草本植物、赤杨落叶松林为苔藓厚度、杜香落叶松林为苔藓厚度和根系盘结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老龄林 幼苗 天然更新 微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原始老龄林内兴安落叶松幼苗种群的生命统计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班勇 徐化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天然落叶松老龄林每1个种子年后第2年,林地表面即会出现大量天然幼苗100-270株·m-2.幼苗发生时间集中,绝大多数在6月底.赤杨落叶松林幼苗发生较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的迟.幼苗死亡时期也集中,主要在幼苗... 天然落叶松老龄林每1个种子年后第2年,林地表面即会出现大量天然幼苗100-270株·m-2.幼苗发生时间集中,绝大多数在6月底.赤杨落叶松林幼苗发生较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的迟.幼苗死亡时期也集中,主要在幼苗发生后的15天内.其间杜香落叶松林的幼苗死亡率为48%,3年内97%;丛桦落叶松林为29%和66%;赤杨落叶松林为33%和69%.7月以后发生的幼苗存活率很低,早期发生的幼苗占优势,死亡率低.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幼苗的早期优势显著,尤其是杜香落叶松林.幼苗存活的年际变化很大,落叶松幼苗数量丛桦落叶松林>赤杨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生命统计 幼苗 种群 老龄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老龄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
9
作者 许喜明 刘艳 +1 位作者 张玲玲 苏印泉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1-5,9,共6页
为评价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林的碳汇能力,以45a生的老龄毛白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林地和2块临近荒地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得出,45a的毛白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16.775kg.m-2,与荒地对比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3.7... 为评价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林的碳汇能力,以45a生的老龄毛白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林地和2块临近荒地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得出,45a的毛白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16.775kg.m-2,与荒地对比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3.75%,平均每年增长2.53%,林地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分别占总有机碳密度的70.63%、27.11%、2.07%、0.14%和0.05%,表明土壤层与乔木层为林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说明在毛白杨人工林造林后期有显著的碳增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毛白杨 老龄林 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叶性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莫燕华 马姜明 +3 位作者 苏静 秦佳双 潘小梅 菅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59-1068,共10页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的25种主要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叶干质量(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组织密度(LTD)等叶性状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叶性状的差异以及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的25种主要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叶干质量(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组织密度(LTD)等叶性状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叶性状的差异以及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DW、LDMC、LA、LT、SLA和LTD在乔木层8种植物之间以及灌木层17种植物之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DW、LDMC和LT,灌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SLA,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LA和LTD的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叶性状相关性除LTD与LDMC和LA,SLA与LA不一致外,其他性状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表现为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6个叶性状指标中,DW、LDMC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乔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干扰及不利环境的能力和对生长环境干湿程度适应的能力,具有“缓慢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SLA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灌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具有“快速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檵木群落 老龄林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锰柯 林开敏 +4 位作者 赵长存 郑文辉 刘圣恩 何宗明 郭玉硕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7-70,79,共5页
通过对3 600 m^2的大样地进行调查,对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样方法与组合样方法所绘出的群落所有木本植物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方法... 通过对3 600 m^2的大样地进行调查,对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样方法与组合样方法所绘出的群落所有木本植物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方法与不同层次的种—面积曲线均呈现出物种数目随样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群落所有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的最小取样面积在(1 000-1 200)m^2、(700-900)m^2和(1 200-1 300)m^2;遴选出拟合杉木老龄林群落所有的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种—面积关系较好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老龄林 巢式样方法 组合样方法 种—面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老龄林不同地形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费裕翀 王妍 +6 位作者 陈义堂 张筱 陈爱玲 郑宏 曹世江 杨秋菊 曹光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2-369,共8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地形下杉木老龄林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铝毒害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南平市百年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林分西南坡、西北坡、山凹部和山洼地共4类地形土壤的pH值、全...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地形下杉木老龄林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铝毒害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南平市百年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林分西南坡、西北坡、山凹部和山洼地共4类地形土壤的pH值、全铝、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结果】该林分土壤pH值范围为4.72~5.09,活性铝主要形态为腐殖酸铝和酸溶无机铝,其含量占全铝含量的25.52%~60.3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铝活化程度逐渐降低,土壤pH值、全铝和腐殖酸铝含量不断增加,交换性铝、单聚体羧基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则不断减少。4类地形土壤pH值总体表现为山洼地>西南坡>山凹部>西北坡,全铝含量表现为山凹部>西北坡>山洼地>西南坡,全铝中活性铝所占比例以及交换性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表现为西北坡>西南坡>山凹部>山洼地,腐殖酸铝含量表现为西北坡>山凹部>西南坡>山洼地,单聚体羧基铝含量表现为山凹部>西南坡>西北坡>山洼地,山洼地土壤各形态活性铝含量普遍显著低于西北坡。地形和土层对于腐殖酸铝的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西南坡和山凹部之间、西北坡和山洼地之间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较为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交换性铝、腐殖酸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交换性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三者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该杉木老龄林4类地形中以西北坡土壤活性铝积累现象最为明显,其次为西南坡和山凹部,山洼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林 活性铝 杉木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梁野山天然钩锥老龄林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元德 刘志中 许秀平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共6页
采用带状样地法进行群落学调查,研究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钩锥老龄林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由21种树种组成,钩锥占绝对优势,重要值和蓄积量分别占全林的36.2%和71.4%。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 采用带状样地法进行群落学调查,研究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钩锥老龄林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由21种树种组成,钩锥占绝对优势,重要值和蓄积量分别占全林的36.2%和71.4%。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21,3.70,0.50和0.105;第Ⅰ、Ⅱ亚层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4和21,多样性指数SW分别为1.11和3.91,均匀度E分别为0.20和0.56,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0.571和0.041。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44,4.63,0.61和0.060。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蓄积分别为29.6 cm,15.7 m,790株/hm^(2),395.5 m^(3)/hm^(2);第Ⅰ、Ⅱ亚层平均胸径分别为50.0,16.4 cm,平均树高分别为18.1,11.4 m,单位面积株数分别为214,576株/hm^(2),单位面积蓄积分别为329.4,66.1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锥 天然 老龄林 分特征 自然保护区 梁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碳转移
14
作者 冯源 朱建华 +4 位作者 肖文发 毕艳玲 皇宝林 温庆忠 邓喜庆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2-381,共10页
研究老龄林生态系统内部及向外界的碳转移对评价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干扰统计数据和CBM-CFS3模型,估算云南省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年均内部碳转移为158.66 Gg·a^(-1),其中地上... 研究老龄林生态系统内部及向外界的碳转移对评价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干扰统计数据和CBM-CFS3模型,估算云南省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年均内部碳转移为158.66 Gg·a^(-1),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分别向死亡有机质碳库(DOM)转移87.48Gg·a^(-1)和71.18 Gg·a^(-1);生态系统向外界年均碳转移176.22 Gg·a^(-1),包含采伐木材产品移出33.09 Gg·a^(-1)、燃烧释放2.62 Gg·a^(-1)和分解释放140.51 Gg·a^(-1);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分别为145.45、4.95 Gg·a^(-1)和-30.77 Gg·a^(-1).云杉老龄林为碳汇但在个别年份为弱碳源.采伐是生态系统碳转移的重要驱动力,连续采伐会加剧生态系统内部周转、移出木材产品、增加异养呼吸及燃烧释放从而增大云杉老龄林转变为碳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庆 云杉老龄林 碳转移 采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研究
15
作者 蔡锰柯 刘圣恩 +4 位作者 林开敏 赵长存 郑文辉 何宗明 郭玉硕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7-622,共6页
以杉木老龄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数级数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建立3 600 m2的大样地分析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样方的平均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为6.86种和35.75株,各样方的物种数及个体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杉... 以杉木老龄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数级数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建立3 600 m2的大样地分析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样方的平均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为6.86种和35.75株,各样方的物种数及个体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杉木老龄林群落中生境空间对物种个体的承载能力,还未限制其物种数量。个体数-种序(p>0.05)和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均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则能够较好拟合个体数-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但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则不适合用该模型来解释。随着尺度的增加,物种数和个体数的变异系数、二者间的相关性及物种数的方差逐步下降,个体数的方差却呈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老龄林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老龄林存在的问题及复壮平茬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舒海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7期190-190,共1页
介绍了柠条的林学习性及价值,分析了采种基地现状,总结了柠条老龄林复壮平茬技术,并对平茬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柠条老龄林的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柠条 老龄林 问题 平茬 复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道拉恩索致力于保护老龄林
17
《造纸信息》 2009年第4期55-55,共1页
一些芬兰的环保组织呼吁进一步保护芬兰国有企业Mets hallitus在2008年冬一直进行采伐的拉普兰森林。他们声称已经在原木堆中发现了树龄大约为300年的树木,并据此认定这些区域的森林为老龄林。斯道拉恩索是这些木材的接收者之一,因而... 一些芬兰的环保组织呼吁进一步保护芬兰国有企业Mets hallitus在2008年冬一直进行采伐的拉普兰森林。他们声称已经在原木堆中发现了树龄大约为300年的树木,并据此认定这些区域的森林为老龄林。斯道拉恩索是这些木材的接收者之一,因而也受到指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林 保护 国有企业 环保组织 芬兰 采伐 树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长保护区老龄林不同林层功能性状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王耀仪 王宏翔 +2 位作者 王永强 曾文豪 叶绍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8,共11页
【目的】功能性状多样性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不同林层的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植物群落构建过程。【方法】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的】功能性状多样性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不同林层的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植物群落构建过程。【方法】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 hm^(2)常绿阔叶天然老龄林监测样地植被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K-means非层次聚类与高斯核密度估计方法划分林层,采集植物叶片性状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不同林层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地形、土壤和光照)对功能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影响。【结果】(1)林下层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林冠层(P<0.05)。(2)林下层物种多样性对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林冠层物种多样性仅对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与功能二次熵指数(RAOQ)有显著的直接影响(P<0.05)。(3)林冠开度对林下层FRic指数有极显著的间接效应(β=0.278,P<0.01),对林下层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有极显著的直接效应(β=-0.593,P<0.01)。(4)地形因子主要影响林冠层功能多样性。其中,坡向对林冠层FEve指数(β=-0.420,P<0.01)与RAOQ指数(β=-0.300,P<0.05)均有显著的直接效应。(5)土壤因子主要通过物种多样性间接影响各林层的功能多样性。其中,林下层功能多样性主要受全磷、有效磷、碱解氮、有效钾含量的影响,而全钾含量对林冠层FRic与RAOQ指数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研究区内各林层功能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林下层功能多样性主要受物种多样性、林冠开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而地形因子则是林冠层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林层内功能性状多样性对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变化的响应,拓展了以往对于林分垂直分层多样性的认识,为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林 冠层 下层 功能性状多样性 结构方程模型(SEM)
原文传递
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邹双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1,共5页
应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南平市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近60年生的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和3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区系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老龄林群落... 应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南平市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近60年生的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和3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区系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老龄林群落高于30年生林群落的趋势,说明老龄林群落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和复杂的垂直层次结构;老龄林群落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表现为灌木层>藤本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而30年生林群落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乔木层的格局;2个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2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群落内具有较高的环境异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老龄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空间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圣恩 林开敏 +6 位作者 蔡锰柯 郑文辉 石丽娜 陈梦瑶 周丽春 郭玉硕 何宗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0-546,共7页
为探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在长时间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的优势种种群特征,应用相邻格子法对福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75年生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丝栗栲、刨花楠种群结构呈现反"J"... 为探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在长时间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的优势种种群特征,应用相邻格子法对福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75年生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丝栗栲、刨花楠种群结构呈现反"J"型,属于增长型种群,杉木、细齿柃木种群呈现正"J"型,属于衰退型种群.在种群水平上,杉木呈现均匀分布,木荷、细齿柃木群落呈现聚集分布,刨花楠、丝栗栲呈现随机分布,且聚集程度,细齿柃木>木荷>刨花楠>丝栗栲>杉木.木荷种群大树阶段呈现随机分布,幼苗、幼树、中树均表现聚集分布;刨花楠、丝栗栲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均呈现聚集分布;细齿柃木幼苗阶段呈现聚集分布,幼树阶段呈现随机分布,中树阶段呈现均匀分布;且杉木和细齿柃木不同发育阶段的扩散系数随龄级的递增而变大.杉木老龄林正处于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综上表明:近自然生态恢复有效丰富了杉木老龄林群落的植被种类,在退化了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杉木的混交树种选择应优先考虑竞争力强的乡土树种,如木荷、刨花楠、丝栗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恢复 杉木老龄林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演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