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菟丝子总黄酮配伍雷公藤多苷对生殖毒性的减毒作用
1
作者 郭丽 杜寒倩 +4 位作者 李佳珊 李源 李泽辉 徐颖 林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8-963,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菟丝子总黄酮配伍雷公藤多苷对雷公藤多苷所致生殖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通过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数据库建立药物和疾病的关键靶点,借助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靶点互作网络(PPI)和药物-...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菟丝子总黄酮配伍雷公藤多苷对雷公藤多苷所致生殖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通过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数据库建立药物和疾病的关键靶点,借助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靶点互作网络(PPI)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开展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以卵巢生殖干细胞(OGSCs)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25μg/mL菟丝子总黄酮、3.75μg/mL雷公藤多苷、25μg/mL菟丝子总黄酮+3.75μg/mL雷公藤多苷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RT-qPCR法检测OGSCs细胞标志物MVH、Oct4和Notch信号通路分子Hes1、Notch1、Jagged1 mRN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MVH与Notch1、Hes1、Jagged1蛋白共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共筛选出28种雷公藤活性成分,10种菟丝子活性成分,93个药物与疾病关联靶标,富集到卵巢类固醇生成、孕激素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催乳素、Notch、癌症等与生殖毒相关的通路,推测可能是通过参与OGSCs细胞增殖分化的Notch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OGSCs细胞活性降低(P<0.01);MVH、Oct4和Hes1、Notch1、Jagged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MVH-Notch1、MVH-Jagged1蛋白共表达程度降低(P<0.01)。相较于雷公藤多苷单独给药,菟丝子总黄酮与雷公藤多苷联合配伍可提高OGSCs细胞活性(P<0.01),升高MVH、Oct4和Hes1、Notch1、Jagged1 mRNA表达(P<0.01),升高MVH-Hes1、MVH-Notch1、MVH-Jagged1蛋白共表达程度(P<0.01)。结论菟丝子总黄酮对雷公藤多苷诱发的OGSCs细胞生殖毒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特有标志物MVH、Oct4和关键因子Notch1、Hes1、Jagged1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雷公藤多苷 生殖毒性 卵巢生殖干细胞 网络药理学 NOTCH信号通路 MV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钱柳叶总黄酮治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刘雅婷 王子晗 陈卫卫 《广东化工》 2025年第4期57-59,45,共4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钱柳叶总黄酮治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综合前期研究基础分类汇总青钱柳叶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预测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应用STRIN...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钱柳叶总黄酮治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综合前期研究基础分类汇总青钱柳叶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预测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应用STRING网站构建PPI和“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将青钱柳叶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收集并筛选出21种黄酮类成分,9种为黄酮,11种为黄酮苷类,潜在靶点391个;关键靶点为AKT1、TP53、TNF、EGFR、ALB、SRC、BCL2、CASP3、HSP90AA1和ESR1;关键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青钱柳叶总黄酮的21种活性成分与多数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阿福豆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苷、牡荆素为青钱柳叶总黄酮治疗肾纤维化的核心成分,可能通过AKT1、EGFR、BCL2、CASP3和HSP90AA1等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的表达和磷酸化传导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叶 肾纤维化 PI3K-AKT信号通路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淫羊藿总黄酮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璇 王梦悦 卢方晋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32-134,118,共4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淫羊藿总黄酮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机制。借助网络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得到淫羊藿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并从中筛选出黄酮类成分。通过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找到各黄酮类成分...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淫羊藿总黄酮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机制。借助网络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得到淫羊藿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并从中筛选出黄酮类成分。通过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找到各黄酮类成分的相关靶点;采用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基因;淫羊藿“黄酮类活性成分-靶点-阿尔兹海默病”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建立;采用Venny2.1.0平台获得总黄酮类成分与阿尔兹海默病的交集靶点,再将交集靶点输入STRING 11.0数据库获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图;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GO功能以及KEGG通路进行分析。结果:得到淫羊藿治疗阿尔兹海默病黄酮类的核心成分12个,核心靶点为AKT1、TNF、VEGFA、SRC等10个,包括癌症途径、松弛素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等信号通路。结论:构建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构图能够揭示淫羊藿黄酮类成分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抗阿尔兹海默病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淫羊藿抗阿尔兹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淫羊藿 阿尔兹海默病 机制 淫羊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龙血竭总黄酮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李昇 梁柳丹 +3 位作者 刘燕 梁根诚 罗文琳 黄照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4-1873,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龙血竭总黄酮(SDF)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文献检索收集SDF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进行关键成分靶点筛选。通过GeneCards、OMI...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龙血竭总黄酮(SDF)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文献检索收集SDF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进行关键成分靶点筛选。通过GeneCards、OMIM、TTD和PharmGkb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筛选,将靶点交集并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关键成分-靶点”网络关系图,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并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 Vina软件和PyMol对核心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动物实验进一步探索SDF的药效机制。结果:SDF的活性成分有龙血素A和龙血素B等,映射391个靶点。从数据库共获得MIRI疾病靶点3096个,进行交集后获得172个交集靶点,分析得到核心靶点56个。核心的关联途径包含肿瘤途径以及细胞死亡信号途径等。分子对接证明了关键构成部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力强。动物实验发现SDF能够有效防治MIRI,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MIRI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论:SDF可能对MIRI治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机制可能与ALOX15因子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网络药理学 龙血素B ALOX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讨黄芪总黄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
5
作者 李浩男 刘嘉悦 +5 位作者 刘思奇 庞宇晴 尹美君 代诗琪 王宇亮 赵宏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1期11-19,共9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总黄酮(TF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初步药效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TF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OMIM和Gen...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总黄酮(TF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初步药效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TF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AD的潜在靶点;采用Venny 2.1.0软件对TFA与AD进行相互影响的综合评估,同时以STRING 12.0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采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和KEGG的重要目标的聚类分析;利用Cytoscape 3.7.1创建TFA治疗AD的“组成部分-目标-路径”网络结构;并使用AutoDock Tools工具进行分子链接。利用CL4176线虫模型,探究TFA对线虫寿命、运动能力、抑制瘫痪、抗热应激、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作用。结果:TFA对抗AD的有效成分共9个,交集靶点共106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732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156条信号通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KT1、TNF、IL-6等靶点可能为TFA治疗AD的关键靶点;线虫实验结果显示,TFA具有提高线虫寿命、运动能力、抗热应激、抗氧化应激能力,并抑制瘫痪与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作用。结论:TFA中华良姜素、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通过AKT1、TNF、IL-6等核心靶点与PI3K-Akt、MAPK、AGE-RAGE、IL-17等信号通路参与治疗AD,为其后续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蓝盆花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6
作者 赵玉莲 张娜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66-72,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蓝盆花总黄酮活性成分的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及文献报道获取蓝盆花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服务器预测其活性成分靶标,并通过Ge...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蓝盆花总黄酮活性成分的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及文献报道获取蓝盆花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服务器预测其活性成分靶标,并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出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靶标。取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共同作用的潜在靶点制作韦恩图,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与ClueGO插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蓝盆花总黄酮的活性成分43个及靶点439个,网络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苷、莰菲醇-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槲皮素、木犀草素、淫香叶木素等,蛋白互作网络中关键靶点为TNF、AKT1、TP53、VEGFA、IL1B等。GO富集分析共涉及到生物过程503个,细胞组分54个,分子功能120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前20条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VEGF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蓝盆花的黄酮成分可通过多靶标、多通路发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该结果为深入研究蓝盆花在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领域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盆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茶总黄酮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7
作者 林鹤霏 徐丽丽 +6 位作者 方琦 陈果学 释恒顺 胡合殊 冯伟星 卢轩 肖栋梁 《广州化工》 2025年第2期16-19,共4页
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工过程银杏叶茶样品中总黄酮含量,通过碘还原试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估银杏叶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处于采摘、凋青、揉青、烘焙四种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中银杏叶茶样品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可达... 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工过程银杏叶茶样品中总黄酮含量,通过碘还原试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估银杏叶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处于采摘、凋青、揉青、烘焙四种不同生产工艺过程中银杏叶茶样品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可达42.58 mg/g。以上四种银杏叶茶提取物不仅具有适中的还原碘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浓度为10 mg/mL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0.48%、90.04%、82.57%、79.78%。研究结果为科学控制银杏叶茶的质量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含量测定 银杏叶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Triple TOF MS/MS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打箭菊总黄酮部位保肝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夏玉英 祝晨蔯 +3 位作者 林朝展 贺颖颖 康萨.索朗其美 贝日.泽仁达瓦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09-1614,共6页
目的:研究打箭菊总黄酮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其总黄酮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保肝作用的潜在靶点。方法:采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打箭菊药材,提取液过AB-8大孔树脂柱,以30%乙醇洗脱获得总黄酮部位,利用UPLC-Triple TOF M... 目的:研究打箭菊总黄酮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其总黄酮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保肝作用的潜在靶点。方法:采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打箭菊药材,提取液过AB-8大孔树脂柱,以30%乙醇洗脱获得总黄酮部位,利用UPLC-Triple TOF MS/MS技术对打箭菊总黄酮部位进行检测,通过对照品、分子量和质谱裂解规律对打箭菊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Cytoscape分析软件构建打箭菊总黄酮化学成分-靶点作用网络图。结果:从打箭菊总黄酮部位中鉴定18个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12个化学成分通过串联质谱进行了结构推测,6个化学成分通过对照品得到确证。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出打箭菊保肝作用的5个潜在靶点。结论:UPLC-Triple TOF MS/MS技术可用于打箭菊总黄酮部位的化学成分鉴定,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可预测打箭菊保肝作用的潜在靶点,为深入阐释打箭菊保肝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箭菊 部位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鹰茶总黄酮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吕雄文 李俊 +5 位作者 邹宇宏 金涌 程文明 章秋 黄艳 张骏艳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8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观察老鹰茶总黄酮(TFLC)的降血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TFLC连续5天灌胃正常小鼠,观察其降血糖作用。采用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小鼠和大鼠模型,观察TFLC的降糖作用以及对血... 目的:观察老鹰茶总黄酮(TFLC)的降血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TFLC连续5天灌胃正常小鼠,观察其降血糖作用。采用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小鼠和大鼠模型,观察TFLC的降糖作用以及对血清胰岛素(INS)和血脂的影响。结果:TFLC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值;显著对抗由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并升高血清INS水平,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和血清TC、TG、LDL-C含量,同时升高血清HDL-C含量。结论:TFLC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其机制与其促进INS分泌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 老鹰酮/治疗应用 老鹰茶总黄酮/药理学 血糖/药物作用 大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其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福良 朱威 +2 位作者 李英华 陈民利 应华忠 《中国养蜂》 2004年第3期4-6,共3页
测定了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并观察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蜂胶醇提液和水提液对小鼠S1 80 实体瘤模型、小鼠肉芽肿模型、大鼠急性关节炎模型和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乙醇提取中 ,80 %的乙醇... 测定了不同方法提取的蜂胶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并观察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蜂胶醇提液和水提液对小鼠S1 80 实体瘤模型、小鼠肉芽肿模型、大鼠急性关节炎模型和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乙醇提取中 ,80 %的乙醇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达 5 1 36mg/mL ;特有水提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普通水提含量的 6 7倍。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 ,蜂胶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抗炎和抗肿瘤效果差异不大甚至优于醇提。由于水提物刺激性小 ,易于调味 ,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提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药理学 肉芽肿 急性关节炎 急性胸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总黄酮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古玉凤 邓丙英 +5 位作者 李倪仁 曾译萱 鲁思凡 朱晨 陈磊 刘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69-2978,共10页
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 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观察苦参总黄酮治疗后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情况、病理形态改变,以及脂质累积、炎症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数据库获取苦参总黄酮活性成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GSE33814数据集,筛选出“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交集靶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R4.3.2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通过验证集GSE89632验证核心基因;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核心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苦参总黄酮能够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显著抑制斑马鱼脂质和转氨酶水平的升高(P<0.05);调节炎症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②网络药理学中获得168个共同靶点,Cytoscape拓扑分析综合筛选出排名前10的核心基因分别为HSP90AA1、STAT3、PIK3R1、MAPK1、AKT1、RXRA、PIK3CA、EGFR、JAK2、ESR1;GO和KEGG分析通路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生物信息分析共获得59个“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差异表达基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及验证集验证得到6个核心靶点在健康人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③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能够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上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脂质累积从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非酒精性脂肪肝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JAK2 STA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淫羊藿总黄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雨 郭煜晖 +3 位作者 李艳丽 熊正国 张长城 顿耀艳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3,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淫羊藿总黄酮主要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反向药效团匹配法,对淫羊藿总黄酮5种主要成分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溃...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淫羊藿总黄酮主要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反向药效团匹配法,对淫羊藿总黄酮5种主要成分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将以上两者取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在DAVID数据平台做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淫羊藿总黄酮的5种主要成分共得到249个潜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有133个共同靶基因,其中有25个关键靶基因,GO富集分析共有三个部分共得到217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87个条目,主要涉及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hydroxy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网络药理学直观地展示了淫羊藿总黄酮可能从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为研究淫羊藿总黄酮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淫羊藿 溃疡性结肠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沙棘总黄酮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任青措 余羊羊 +4 位作者 切尼项毛 扎西卓玛 降拥四郎 张艺 泽翁拥忠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119-3124,共6页
目的:探讨藏药沙棘总黄酮(TFH)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筛选TFH有效成分,通过PharmMapper网络服务系统、BATMAN-TCM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DrugBank数据库、O... 目的:探讨藏药沙棘总黄酮(TFH)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筛选TFH有效成分,通过PharmMapper网络服务系统、BATMAN-TCM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DrugBank数据库、OMIM数据库预测并匹配TFH有效成分作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潜在靶点(即靶基因),借助生物分子功能注释系统3.0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采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TFH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槲皮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甲基醚等13个TFH有效成分,涉及PIK3CG、PRKCA、ALOX5基因等30个潜在作用靶点。上述靶点多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且主要通过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反应、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以及蛋白结合、转移酶活性调节等分子功能来发挥对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作用。上述靶点共涉及64条通路,靶点富集数量排名前10位的通路分别为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胶质瘤、Erb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非小细胞肺癌、黏着斑。TFH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共有107个节点、449条边,平均节点度值为8.299,网络中心度为0.411。其中,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是该网络的核心通路(节点度值≥9,中介中心性>0.001),MAPK1、PIK3CG、AKT1等基因是该网络的核心靶点(节点度值≥40,中介中心性>0.1)。结论:TFH有效成分槲皮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甲基醚等可能通过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作用于MAPK1、PIK3CG、AKT1等靶点,进而发挥对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藏药 沙棘 沙棘 慢性支气管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昆仑雪菊总黄酮对食管癌细胞的抗瘤作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乔魏 荆新鑫 +2 位作者 李明 尚帅 吴桂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216-1222,共7页
目的探讨昆仑雪菊总黄酮对食管癌的抗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雪菊总黄酮提取物与Eca 109细胞共孵育后,光镜观察Eca 109细胞形态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雪菊总黄酮对Eca 10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 目的探讨昆仑雪菊总黄酮对食管癌的抗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雪菊总黄酮提取物与Eca 109细胞共孵育后,光镜观察Eca 109细胞形态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雪菊总黄酮对Eca 10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查找雪菊总黄酮成分、靶点及食管癌的相关靶点信息,Cytoscape3.2.6软件进行网络构建、分析及可视化工作,构建雪菊总黄酮-靶点-食管癌网络模型,通过DAVID网站进行关键靶点的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光镜及MTT结果显示,雪菊总黄酮明显抑制了Eca 109细胞的生长;通过TCMSP数据库找到总黄酮2个主要活性化合物的78个靶点;通过OMIM数据库找到食管癌相关靶点并进行扩展,取高于2倍平均节点度的靶点共141个;将化合物及食管癌靶点映射交集后找到表皮生长因子(EGFR)、Bcl-2、TP53、GSK3B等13个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雪菊总黄酮对食管癌的抗瘤作用可能与影响细胞分裂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有关。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进行细胞实验的验证结果表明,雪菊总黄酮明显下调了Bcl-2的表达,诱导了细胞的凋亡。结论雪菊总黄酮对食管癌的抗瘤作用是多靶点、多途径的,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雪菊 食管癌 抗瘤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余甘子叶总黄酮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及活性成分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燕 邹天骏 +2 位作者 罗雪菲 钟振国 兰太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44-48,共5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余甘子叶总黄酮(TFPL)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及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鉴定TFPL化学成分,利用ChemMapper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分别收集TFPL成分相关靶点和结直肠癌相关靶点,比对...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余甘子叶总黄酮(TFPL)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及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鉴定TFPL化学成分,利用ChemMapper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分别收集TFPL成分相关靶点和结直肠癌相关靶点,比对得到TFPL成分与结直肠癌共有靶点,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TFPL抗结直肠癌的潜在活性成分。结果鉴定得到TFPL的12个化学成分,对应100个靶点,结直肠癌对应靶点192个,通过比对得到TFPL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EGFR。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学成分Quercetin、Kaempferol与EGFR能够较好结合。结论TFPL可能通过作用于EGFR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Quercetin和Kaempferol可能是TFPL抗结直肠癌的潜在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叶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潇予 陈光耀 +2 位作者 吴子彧 金琦 陶庆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2期1732-174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骨碎补总黄酮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骨碎补总黄酮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TITCH数据库预测骨碎补中有效黄酮类成分靶点,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获取标准靶点名称。通过Gen Bank、Gene Cards、Dis Ge NET和OMIM数据库检索RA疾病相关靶点。获取骨碎补药物靶点-RA的交集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预测核心蛋白,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骨碎补总黄酮治疗RA调控网络,并将骨碎补总黄酮活性成分与预测得到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骨碎补总黄酮中筛选出木犀草素、柚皮素、山奈酚等活性化合物共10个,预测得到有效靶点210个,筛选RA相关靶点2009个,得到骨碎补总黄酮-RA交集靶点123个。其中STAT3、MAPK1、MAPK3、AKT1、MAPK8、IL-6、TNF、MAPK14、IL-4、IL-2、VEGFA、IL-1β、MAPK9等可能为骨碎补总黄酮治疗RA的关键作用靶点。GO基因富集分析提示,转录调控及细胞因子活性调节可能是骨碎补总黄酮发挥RA治疗作用的关键途径。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PI3K/AKT、IL-17、TNF-α、T细胞受体转导及Th17细胞分化调节等信号通路可能在骨碎补总黄酮治疗RA发挥重要作用。骨碎补总黄酮治疗RA调控网络提示,木犀草素与柚皮素可能是骨碎补总黄酮治疗RA的关键成分。分子对接提示木犀草素与核心靶点AKT1、PI3K和STAT3具有较好的亲和能力,可能通过改变分子构象进一步影响其磷酸化。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可能通过调控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及相关传导途径,从而抑制RA的炎性反应,而PI3K/AKT通路可能是骨碎补总黄酮发挥治疗RA的重要途径。木犀草素是骨碎补总黄酮治疗RA的关键分子,并可能通过抑制相关核心蛋白的构象,进而调控磷酸化发挥下游途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 类风湿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木犀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菊总黄酮对结肠癌细胞抗瘤作用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伊丽米热·吾甫尔 库热西·玉努斯 +3 位作者 国鲁源 卡斯木江·阿西木江 吴桂霞 ZHONG Li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670-678,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雪菊总黄酮对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抗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STRING、DisGeNET、OmicShare、Cytoscape数据库及平台筛选雪菊总黄酮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结肠癌抗瘤...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雪菊总黄酮对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抗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STRING、DisGeNET、OmicShare、Cytoscape数据库及平台筛选雪菊总黄酮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结肠癌抗瘤的潜在靶点,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预测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雪菊总黄酮-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 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分析雪菊总黄酮化合物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分析结果,通过雪菊总黄酮干预Caco2的体外实验进行核心靶点和通路的初步验证。结果筛选出雪菊总黄酮的12个活性成分及对结肠癌的63个抗瘤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抗瘤作用主要被富集在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调控等相关的PI3K-Akt等15个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提示雪菊总黄酮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黄芩素、金合欢素及黄豆黄素与AKT1,Bcl-2、Caspase-3和MMP-9等关键靶点结合性较好。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雪菊总黄酮明显抑制了Caco2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雪菊总黄酮上调Bax/Bcl-2的比值、下调了Caspase-3和MMP-9的表达。结论雪菊总黄酮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干预结肠癌的作用,其抗肿瘤活性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中Bax、Bcl-2、Caspase-3和MMP-9的表达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雪菊 结肠癌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昆仑雪菊总黄酮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初步验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伊丽米热·吾甫尔 库热西·玉努斯 +2 位作者 王志滨 国鲁源 吴桂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936-1945,共10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昆仑雪菊总黄酮进行成分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基于预测结果,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昆仑雪菊总黄酮(Kunlun chrysanthemum total flavonoids,KCTF)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昆仑雪菊总黄酮进行成分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基于预测结果,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昆仑雪菊总黄酮(Kunlun chrysanthemum total flavonoids,KCTF)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观察KCTF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RT-qPCR检测Bax、Bcl-2和MMP-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显示,HPLC分析获得68个KCTF成分,经筛选后得27个活性成分,通过相关数据库平台构建出KCTF干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相关靶点217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KCTF干预NSCLC的关键节点主要被富集在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调控、病毒致癌及其他肿瘤通路等76条信号通路。细胞水平验证实验结果表明,KCTF明显抑制了A549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RT-qPCR实验验证了KCTF上调Bax的表达以及下调Bcl-2和MMP-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KCTF明显上调Bax/Bcl-2蛋白的表达,诱导了细胞的凋亡。综上,KCTF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干预NSCLC的作用,其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影响凋亡基因Bax及Bcl-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雪菊 非小细胞肺癌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铁皮石斛花总黄酮抑制结肠癌作用机制及体外实验验证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婉婷 王新婷 +6 位作者 朱朋艳 张洲 马金蓉 任李玥 高文分 王宣军 袁文娟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12期2772-2780,共9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生物学实验对铁皮石斛花总黄酮治疗结肠癌的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探索其治疗结肠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LC-MS/MS对铁皮石斛花黄酮类代谢物进行成分分析。通过TCMSP筛选出铁皮石斛总...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生物学实验对铁皮石斛花总黄酮治疗结肠癌的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探索其治疗结肠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LC-MS/MS对铁皮石斛花黄酮类代谢物进行成分分析。通过TCMSP筛选出铁皮石斛总黄酮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GeneCards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结肠癌的疾病靶点基因,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基因-疾病”调控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PPI),对关键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MTT法检测铁皮石斛花总黄酮对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观察铁皮石斛花总黄酮对HCT1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Bax、Bcl-2、caspase-3、cleaved-caspase-3)和基质蛋白(MMP-12、MMP-3)的表达。结果代谢组分析获得52个黄酮类化合物,经过筛选得到27个活性成分,通过相关数据库平台预测得到作用靶点178个,PPI网络核心蛋白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肿瘤蛋白P53(TP53)、转录因子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NF)、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GO富集分析显示铁皮石斛花总黄酮会影响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增殖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铁皮石斛花总黄酮在细胞增殖、凋亡、PI3K-Akt及肿瘤等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铁皮石斛花总黄酮能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还能上调Bax/Bcl-2、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结论铁皮石斛花总黄酮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结肠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凋亡基因Bax及Bcl-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花 结肠癌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信号通路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多叶棘豆总黄酮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立国 郝俊生 +2 位作者 萨其拉吐 苏都那布其 王秀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06-512,517,共8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多叶棘豆总黄酮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 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蒙药多叶棘豆中24个黄酮类成分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炎症相关靶点,将以上两个靶点结果取交集,利用Str...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多叶棘豆总黄酮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 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蒙药多叶棘豆中24个黄酮类成分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炎症相关靶点,将以上两个靶点结果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在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结果:多叶棘豆24个黄酮类成分共得到350个靶点,与炎症有关的靶点取交集后共得到18个共有靶点,GO分析共得到59个条目,KEGG分析得到9条信号通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显示多叶棘豆总黄酮抗炎核心成分有5种,包括5,4’-dihydroxy-7,3’-dimethoxyflavone、5,7-dihydroxy-6,4’-dimethoxyflavone、apigenin、luteolin、kaempferol等;核心靶点有5个,包括ABCB1、PTGS2、ALOX5、SYK、NOS2等。结论:网络药理学直观地反映了多叶棘豆总黄酮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来治疗炎症性疾病,为深入研究多叶棘豆总黄酮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多叶棘豆 炎症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