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羽扇豆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1
作者 邹亮 揭由坤 郭琦 《贵州医药》 2025年第3期344-347,361,共5页
目的 研究羽扇豆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以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加入羽扇豆醇浓度不同分为四组:对照组(0μmol/L)、低剂量组(20μmol/L)、中剂量组(40μmol/L)、高剂量组(80μmol/L);用MTT法... 目的 研究羽扇豆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以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加入羽扇豆醇浓度不同分为四组:对照组(0μmol/L)、低剂量组(20μmol/L)、中剂量组(40μmol/L)、高剂量组(80μmol/L);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PCNA、ASAP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剂量组羽扇豆醇干预后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且对羽扇豆醇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同剂量组羽扇豆醇干预后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中PCNA、ASAP1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对羽扇豆醇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羽扇豆醇可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作用的机制可能通过下调PCNA与ASAP1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卵巢癌SKOV3细胞 羽扇豆 ASAP1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扇豆醇靶向CDC25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
作者 朱叶新 邓梨平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分析羽扇豆醇靶向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CDC25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数据库分析羽扇豆醇靶点及其与肺腺癌临床表型等的相关性。将A549和Calu-3细胞分为对照组、羽扇豆醇组、vector组、羽扇豆醇+... 目的分析羽扇豆醇靶向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CDC25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数据库分析羽扇豆醇靶点及其与肺腺癌临床表型等的相关性。将A549和Calu-3细胞分为对照组、羽扇豆醇组、vector组、羽扇豆醇+vector组、沉默组和羽扇豆醇+沉默组,分别检测细胞活性、迁移和侵袭。构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羽扇豆醇对移植瘤体积、重量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和CDC25A蛋白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检测CDC25A蛋白表达与羽扇豆醇浓度和作用时间关系。结果数据库分析CDC25A基因可能为羽扇豆醇靶点之一,且CDC25A蛋白表达水平与肺腺癌进展密切相关。羽扇豆醇浓度越高,肺腺癌细胞A549和Calu-3细胞生存率和细胞克隆数明显降低(P<0.05)。羽扇豆醇组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羽扇豆醇组的移植瘤组织体积和质量,Ki67和CDC25A蛋白表达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CDC25A蛋白表达在羽扇豆醇作用时间增加或羽扇豆醇作用浓度升高时明显下降(P<0.05)。羽扇豆醇+空白组、沉默组和羽扇豆醇+沉默组A549和Calu-3细胞中CDC25A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性、细胞克隆数、细胞迁移侵袭数明显低于vector组(P<0.05)。结论羽扇豆醇通过下调CDC25A蛋白表达,进一步抑制肺腺癌细胞恶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肺腺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羽扇豆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妙霞 陈菊 毛山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818,共11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羽扇豆醇(Lupeol)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和TCMSP分析平台获取羽扇豆醇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RA”获取其相关靶点,并转化为相应的标准化基...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羽扇豆醇(Lupeol)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和TCMSP分析平台获取羽扇豆醇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RA”获取其相关靶点,并转化为相应的标准化基因名。利用R包绘制羽扇豆醇和RA共同靶点的韦恩图,获取交集基因。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通过clusterProfiler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Geneontology,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评价羽扇豆醇与AR、CASP3和CCNB1的结合作用。构建RA小鼠模型,测量各组小鼠的足体积,HE染色检测病理学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Bcl-2、Bax、Casp3、Cas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获取羽扇豆醇40个作用靶点,RA疾病4734个相关靶点,羽扇豆醇-RA共同靶点27个,PPI网络自由度靠前的3个基因为AR、CASP3和CCNB1,GO富集结果是291个和KEGG通路富集为2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羽扇豆醇与AR、CASP3和CCNB1亲和作用较好。第8、12、16、20天模型组小鼠足体积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较于模型组,羽扇豆醇组在第8、12、16、20天时小鼠足体积显著降低(P<0.05),双氯芬酸钠组在第12、16、20天时小鼠足体积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羽扇豆醇药物组明显改善病理学状态。与模型组相比,羽扇豆醇药物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Bax、Casp3和Cas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氯芬酸钠组和羽扇豆醇药物组小鼠Bax、Casp3和Casp9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羽扇豆醇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中的Bax、Bcl-2、Casp3和Casp9从而发挥对RA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羽扇豆 类风湿关节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兔儿伞羽扇豆醇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京晶 许景垚 +4 位作者 单婷玉 赵历强 钟欣欣 张帅帅 吴家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为解析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探究其关键酶基因,研究运用DNBSEQ测序平台对兔儿伞的叶、茎、根及根茎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后获得了191541条Unigenes。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有961条Unigenes涉及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其中... 为解析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探究其关键酶基因,研究运用DNBSEQ测序平台对兔儿伞的叶、茎、根及根茎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后获得了191541条Unigenes。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有961条Unigenes涉及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其中,395条Unigenes编码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的17个关键酶。根与其他各组织比较,24条共有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编码了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PS)、角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S)、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等关键酶。对关键酶FPPS、SS和SE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它们均具有保守的催化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研究丰富了兔儿伞植物的功能基因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儿伞 转录组测序 羽扇豆 法尼基焦磷酸合酶 角鲨烯合成酶 角鲨烯环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温美琦 黄园园 +3 位作者 陈秋玲 张雯艳 袁经权 吴燕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26-3734,共9页
羽扇豆烷型三萜类成分广泛分布于豆科、五加科、葫芦科等多种科属植物之中,其数目繁多,化学结构中C-3位多有羟基,与糖链成苷,有些化合物羧基与羟基形成内酯,也有些化合物碳原子发生降解或发生开环,具有一定复杂性,目前从天然产物中分离... 羽扇豆烷型三萜类成分广泛分布于豆科、五加科、葫芦科等多种科属植物之中,其数目繁多,化学结构中C-3位多有羟基,与糖链成苷,有些化合物羧基与羟基形成内酯,也有些化合物碳原子发生降解或发生开环,具有一定复杂性,目前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的羽扇豆烷型三萜按骨架类型主要分为基本结构、苷类、开环、降碳等,研究表明该类型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尤其是白头翁皂苷B4、桦木酸、桦木醇、羽扇豆醇、桦木酮酸等的抗肿瘤、抗炎等活性深受关注,其中白头翁皂苷B4已经成功开发为国家二类新兽药,并按照中药I类新药要求开发肺炎创新药物,已进入临床应用批复阶段,提示该类成分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对2010年以来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41个羽扇豆烷型三萜的新颖结构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业内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烷型三萜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扇豆醇可能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抑制肺癌A549细胞恶性进展
6
作者 尹炳驿 林洪生 张楚楚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6期961-968,共8页
目的探讨羽扇豆醇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肺癌细胞A549,用浓度为0、15、30、60 mg/L的羽扇豆醇处理细胞,其中0 mg/L记对照组,其余记为羽扇豆醇各剂量组;采用浓度为60 mg/L羽扇豆醇... 目的探讨羽扇豆醇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肺癌细胞A549,用浓度为0、15、30、60 mg/L的羽扇豆醇处理细胞,其中0 mg/L记对照组,其余记为羽扇豆醇各剂量组;采用浓度为60 mg/L羽扇豆醇和浓度为10μmol/L Notch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细胞,记为羽扇豆醇+DAPT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2(Bcl-2)、神经钙粘素(N-cadherin)、上皮钙粘素(E-cadherin)、Notch-1、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Hes-1)蛋白表达。结果15、30、60 mg/L羽扇豆醇组能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细胞数目,提高凋亡率,降低PCNA、N-cadherin、Bcl-2、Hes-1、Notch-1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P<0.05)。与羽扇豆醇组相比,羽扇豆醇+DAPT组明显降低细胞活力、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CNA、Bcl-2、Hes-1、Notch-1、N-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P<0.05)。结论羽扇豆醇可能通过Notch信号通路阻碍肺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诱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NOTCH信号通路 肺癌细胞 增殖 凋亡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扇豆醇调节PI3K/AKT/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7
作者 满孝蕊 玄鸿雁 +1 位作者 李增云 聂文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2,共7页
目的:探讨羽扇豆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测定0、10、25、50、70、90μmol/L羽扇豆醇处理后人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增... 目的:探讨羽扇豆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测定0、10、25、50、70、90μmol/L羽扇豆醇处理后人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增殖率,筛选出合适的羽扇豆醇作用浓度。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羽扇豆醇低剂量组、羽扇豆醇高剂量组、740 Y-P组(PI3K激活剂)、羽扇豆醇高剂量+740 Y-P组,以羽扇豆醇和740 Y-P分组干预后,采用单丹磺酰戊二胺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HeLa细胞自噬空泡生成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HeLa细胞自噬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羽扇豆醇低剂量组、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羽扇豆醇高剂量+雷帕霉素(Rapa)、羽扇豆醇高剂量+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羽扇豆醇、Rapa和3-MA分组干预后,采用MTT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凋亡情况;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侵袭情况;免疫印迹检测各组HeLa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II/LC3I、苄氯素1(Beclin-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降低(P<0.05);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组升高(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 Y-P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升高(P<0.05)。与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相比,羽扇豆醇高剂量+740 Y-P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B细胞淋巴瘤2(Bcl-2)、波形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凋亡率、Bcl-2相关x蛋白(Bax)、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PCNA及Bcl-2、波形蛋白表达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组降低(P<0.05),凋亡率、Bax、ZO-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相比,羽扇豆醇高剂量+Rapa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PCNA及Bcl-2、波形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Bax、ZO-1蛋白表达降低(P<0.05);羽扇豆醇高剂量+3-MA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PCNA及Bcl-2、波形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Bax、ZO-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羽扇豆醇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诱导保护性自噬,从而促进子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和侵袭,激活自噬可减弱羽扇豆醇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自噬 子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环三萜羽扇豆烷型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艺玮 徐盛涛 徐进宜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7年第4期336-342,347,共8页
天然产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三萜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中五环三萜羽扇豆烷型天然产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均表现出很强地抑制活性,同时由于毒性较低且作用机制独特,使其成为优秀的抗肿瘤先导... 天然产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三萜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中五环三萜羽扇豆烷型天然产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均表现出很强地抑制活性,同时由于毒性较低且作用机制独特,使其成为优秀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近年来,针对羽扇豆烷型天然产物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越发深入,对其结构进行衍生化从而提升活性、改善成药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综述了五环三萜中白桦酸、23-羟基白桦酸、桦木醇和羽扇豆醇4个天然活性化合物的来源、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及结构衍生化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白桦酸 23-羟基白桦酸 桦木醇 羽扇豆 抗肿瘤 衍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羽扇豆醇肉桂酸酯的合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伟杰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2期43-43,共1页
以DCC作缩合剂、DMAP作催化剂,羽扇豆醇和肉桂酸在二氯甲烷中室温反应24 h合成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羽扇豆醇肉桂酸酯,收率为86.5%。产物的结构经1H NMR和ESI-MS确证。
关键词 羽扇豆 羽扇豆醇肉桂酸酯 天然产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羽扇豆锰吸收差异及其机制探讨
10
作者 丁玉川 聂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2-307,共6页
以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 L.cv. Kiev)和窄叶羽扇豆(Lupinus angustifolius L.cv. Gungurru)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玻璃温室条件下对2种羽扇豆在高锰(10μmol/L)和低锰(0.5μmol/L)环境中的锰吸收差异及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 以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 L.cv. Kiev)和窄叶羽扇豆(Lupinus angustifolius L.cv. Gungurru)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玻璃温室条件下对2种羽扇豆在高锰(10μmol/L)和低锰(0.5μmol/L)环境中的锰吸收差异及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高锰还是低锰条件下,白羽扇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锰吸收和转运能力、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中的锰含量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都显著高于窄叶羽扇豆,且2种羽扇豆植株韧皮部汁液中锰含量与其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2种羽扇豆的吸锰能力差异与其种子大小、种子中锰含量、锰的吸收和转运能力以及木质部和韧皮部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有密切关系;锰离子与低分子有机酸形成的可溶性有机复合体可能是促进锰在植物韧皮部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窄叶羽扇豆 锰吸收 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 低分子量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和羽扇豆、鹰嘴豆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Pb、Cd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1 位作者 胡莹 刘云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8-1485,共8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地上部Pb含量影响不大。塑料分隔以及玉米-鹰嘴豆间作可显著减少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在玉米单作中,塑料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分别比不分隔处理时降低41·1%和33·3%。在不分隔处理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仅分别为玉米单作和玉米-羽扇豆间作时的53·9%和63·8%。不同分隔方式对玉米地下部Cd含量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是间作还是分隔方式均对玉米地上部Cd含量影响不大。同时,还讨论了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羽扇豆和鹰嘴豆Pb、Cd含量的影响。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含量随着作物的生长而不断降低,但Cd含量却不断提高。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Cd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羽扇豆 鹰嘴豆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在拟南芥中合成羽扇豆醇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凤珍 高润昕 +3 位作者 李萌 许岗 纪小敏 曹福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113,共7页
羽扇豆醇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果蔬及中草药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癌等药理作用。羽扇豆醇合酶(Lupeol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前期研究显示,编码该酶的基因在原核和酵母表达体系中均难以获得有... 羽扇豆醇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果蔬及中草药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癌等药理作用。羽扇豆醇合酶(Lupeol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前期研究显示,编码该酶的基因在原核和酵母表达体系中均难以获得有生物活性的蛋白产物。本研究以拟南芥为受体,通过超量表达拟南芥羽扇豆醇合酶1(AtLUP1)基因,分析利用植物细胞生产羽扇豆醇的可行性。使用气相色谱GC检测AtLUP1超量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的羽扇豆醇含量,发现48号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9155mg·g^-1,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证明超量表达AtLUP1基因可以在拟南芥中促进羽扇豆醇的合成,为羽扇豆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羽扇豆醇合酶(LUP) 超量表达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叶羽扇豆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楚爱香 张要战 +2 位作者 李艳梅 苏维 郭金娟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3,共2页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多叶羽扇豆(Lupinuspolyphylluslindl)进行发芽试验,并利用不同药剂对多叶羽扇豆的硬实种 子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结论:多叶羽扇豆发芽的最适温度在20℃左右,其发芽势计算应以前5d发芽数为标准,其硬实种 子采用浓...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多叶羽扇豆(Lupinuspolyphylluslindl)进行发芽试验,并利用不同药剂对多叶羽扇豆的硬实种 子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结论:多叶羽扇豆发芽的最适温度在20℃左右,其发芽势计算应以前5d发芽数为标准,其硬实种 子采用浓硫酸处理2~5min发芽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硬实种子 种子发芽 发芽势 发芽试验 温度条件 药剂 左右 处理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静 单保恩 +5 位作者 张超 赵瑞撵 李启亮 刘江惠 李巧敏 李润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8,32,共4页
目的探讨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GM-CSF、IL-4共培养,于第5天加入DC的促成熟刺激剂TNF-α(阳性对照组)或... 目的探讨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GM-CSF、IL-4共培养,于第5天加入DC的促成熟刺激剂TNF-α(阳性对照组)或CPLA。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DC的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的表面标志CD1a、CD83、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的含量;用MTT法测定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10d后,经CPLA刺激的PBMC呈现出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成熟DC的特征性表面分子CD1a、CD83、CD80和CD86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含量明显增高(P<0.05);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CPLA可诱导PBMC来源的DC分化成熟,并可促进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DC的免疫调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 树突状细胞 诱导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水杨酸对观赏羽扇豆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小玲 高柱 +2 位作者 余发新 王碧琴 刘腾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89-93,共5页
选用5叶期观赏羽扇豆‘尖塔’品种为试材,喷施200μmol/L水杨酸后进行30℃~45℃的高温胁迫,观测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以阐明高温胁迫下观赏羽扇豆的防御机理。结果... 选用5叶期观赏羽扇豆‘尖塔’品种为试材,喷施200μmol/L水杨酸后进行30℃~45℃的高温胁迫,观测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以阐明高温胁迫下观赏羽扇豆的防御机理。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外源水杨酸预处理可以提高观赏羽扇豆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提高渗透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浓度,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40℃后,开始下降。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对SA处理比较敏感,可作为衡量其耐热性的指标。可见,外源水杨酸可以通过提高植株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物质、保护膜结构和功能来降低高温胁迫对观赏羽扇豆幼苗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羽扇豆 水杨酸 高温胁迫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羽扇豆离体培养生根关联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小玲 高柱 +2 位作者 余发新 刘腾云 王碧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5-839,共5页
对观赏羽扇豆尖塔和奖品离体培养生根过程中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3种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尖塔和奖品的POD活性均出现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致,在... 对观赏羽扇豆尖塔和奖品离体培养生根过程中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3种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尖塔和奖品的POD活性均出现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致,在培养后第5天;第2个高峰,奖品出现在第15天,比尖塔早5 d。IAAO活性和PPO活性发展趋势相反。培养后,两个品种的IAAO活性呈现"升高→降低"的趋势;PPO活性呈现"降低→升高"的趋势。可溶性蛋白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研究还认为观赏羽扇豆离体培养生根过程可分为根原基诱导期、不定根表达期和不定根伸长期3个时期。根原基诱导期,POD和IAAO活性升高有利于根原基诱导。不定根表达期和伸长期,POD和IAAO活性下降,PPO活性和可溶蛋白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不定根的生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羽扇豆 过氧化物酶 吲哚乙酸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和光照对盆栽多叶羽扇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庞长民 刘安成 +4 位作者 王庆 杨玉秀 田志平 李燕 李莲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81,共4页
在不同pH的育苗基质、不同pH的水、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盆栽多叶羽扇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育苗土pH超过7.11后,幼苗出现黄化并逐渐死亡;浇pH为7.8,6.5和5.5水的多叶羽扇豆都能开花,但浇pH为5.5的水开花率最高,浇pH为6.5... 在不同pH的育苗基质、不同pH的水、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盆栽多叶羽扇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育苗土pH超过7.11后,幼苗出现黄化并逐渐死亡;浇pH为7.8,6.5和5.5水的多叶羽扇豆都能开花,但浇pH为5.5的水开花率最高,浇pH为6.5的水初花期最早;13.5 h的长日照9 300-90 500 lx强光照利于盆栽多叶羽扇豆保持较矮而丰满的株型、增加花数、提高开花率并能促进早开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羽扇豆 PH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扇豆种间遗传差异AFLP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海林 肖世和 +1 位作者 闫长生 张秀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11-915,共5页
利用AFLP对羽扇豆 (LupinusL .) 3个种 (L .angustifoliusL .,L .albusL .,L .pilosusMurr.)的 18个品种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 ,4个引物组合共产生 46 2条带、多态性带为 44 2 ,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 110 .5多态性带 ,多态性百分率为 95 ... 利用AFLP对羽扇豆 (LupinusL .) 3个种 (L .angustifoliusL .,L .albusL .,L .pilosusMurr.)的 18个品种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 ,4个引物组合共产生 46 2条带、多态性带为 44 2 ,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 110 .5多态性带 ,多态性百分率为 95 .7%。总体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0 .781。种间遗传差异大于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4个引物组合种间和品种间的平均鉴定效率分别为 10 0 %和 84.7%。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所有的供试材料明显地分为 3个组 ,每一个组由同一个种的品种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种间遗传差异 AFL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磷条件下白羽扇豆排根发育与生长素及miR164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毅勇 曾后清 +2 位作者 董彩霞 尹晓明 沈其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7-322,共6页
以缺磷条件下白羽扇豆为材料,观察了外源生长素NAA和生长素运输的抑制剂NPA对白羽扇豆排根形成及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运用基因芯片与RT-PCR的方法分析了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转录因子NAC1以及调控NAC1表达的上游microRNA164(miR164)在不... 以缺磷条件下白羽扇豆为材料,观察了外源生长素NAA和生长素运输的抑制剂NPA对白羽扇豆排根形成及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运用基因芯片与RT-PCR的方法分析了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转录因子NAC1以及调控NAC1表达的上游microRNA164(miR164)在不同发育阶段排根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白羽扇豆在缺磷时排根形成与发育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缺磷胁迫下排根大量形成与生长素及其运输有关,排根NAC1的表达在初生阶段上调,成熟后下调,并受其上游的miR164的负调控,而排根衰老后则上述基因的表达都减弱。研究发现,在缺磷诱导的排根发生至发育成熟过程中,miR164、NAC1、生长素与排根发育之间很可能组成了一个级联系统,从而控制排根的发生与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 排根 生长素 miR164 NA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磷白羽扇豆根系分泌物收集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田中民 秦芳玲 王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4-158,共5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法和溶液培养收集法在分析缺磷白羽扇豆 (L upi-nus albus L .)幼苗根系分泌有机酸时的优劣性 ,同时分析了相应根组织、木质部伤流液和韧皮部汁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 :2种收集方...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法和溶液培养收集法在分析缺磷白羽扇豆 (L upi-nus albus L .)幼苗根系分泌有机酸时的优劣性 ,同时分析了相应根组织、木质部伤流液和韧皮部汁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 :2种收集方法所获得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并不完全相同。原位收集法能获得白羽扇豆不同根段分泌有机酸的状况 ,即排根主要分泌苹果酸、柠檬酸和反丁烯二酸 ,根尖主要分泌苹果酸、乳酸、反丁烯二酸 ,且所反映的有机酸分泌状况与相应根组织以及木质部伤流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溶液培养收集法可获得白羽扇豆整个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状况 ,在其根系收集液中含有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顺丁烯二酸、柠檬酸、反丁烯二酸 ,但该方法在根系分泌物的收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去离子水对根系的胁迫作用 ,增加了微生物的污染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磷白羽扇豆 根系 分泌物 收集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