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可以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本研究于2015年10月,首次利用膜进样质谱法走航获取了黄东海表层海水中高分辨率O_(2)/Ar数据,并估算了其NCP,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航次观测到的Δ(O_(2)/Ar)范围为-30.21%~44.38%,平均值为(0.32±8.29)%,低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口北侧,而长江口(11.75±13.75)%和浙闽沿岸(5.42±5.21)%的Δ(O_(2)/Ar)明显高于南黄海(-2.62±5.96)%和东海陆架区(-0.79±5.02)%。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平均NCP为(-9.24±23.15)和(-4.04±18.68)mmol·m^(-2)·d^(-1),总体表现为异养状态,而长江口和浙闽近岸NCP均值分别为(24.49±35.74)和(10.85±12.17)mmol·m^(-2)·d^(-1)。东、黄海NCP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水团混合的影响,营养盐和光照也是秋季影响NCP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度动态的东、黄海碳循环过程及控制机制。展开更多
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提出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种假说,Zobel等人提出的种库假说(species pool hypothesis)是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该假说认为,一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与...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提出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种假说,Zobel等人提出的种库假说(species pool hypothesis)是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该假说认为,一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与环境条件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如竞争、捕食)有关,也受区域种库(regional species pool)的限制。区域种库是指一个地区可进入某一群落的潜在物种数量,它由地史过程(如冰期、地质年代)和区域过程(物种形成、迁移扩散以及消亡)所决定。按照种库假说,某一生境类型的面积越大,地质年代越古老,物种形成的机会也就越多,因而能适应和分布于该生境的物种也就越多,实际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也就越高。种库在空间上主要有两个层次:区域种库和实际种库,前者指某一生境所拥有的潜在物种数量,主要由生物地理过程(biogeographic processes)所决定;后者则为调查的群落中实际出现的物种数量,主要由竞争等生态过程和区域种库共同决定。本文对种库假说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种库确定方法等作了介绍,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展开更多
文摘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可以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本研究于2015年10月,首次利用膜进样质谱法走航获取了黄东海表层海水中高分辨率O_(2)/Ar数据,并估算了其NCP,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航次观测到的Δ(O_(2)/Ar)范围为-30.21%~44.38%,平均值为(0.32±8.29)%,低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口北侧,而长江口(11.75±13.75)%和浙闽沿岸(5.42±5.21)%的Δ(O_(2)/Ar)明显高于南黄海(-2.62±5.96)%和东海陆架区(-0.79±5.02)%。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平均NCP为(-9.24±23.15)和(-4.04±18.68)mmol·m^(-2)·d^(-1),总体表现为异养状态,而长江口和浙闽近岸NCP均值分别为(24.49±35.74)和(10.85±12.17)mmol·m^(-2)·d^(-1)。东、黄海NCP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水团混合的影响,营养盐和光照也是秋季影响NCP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度动态的东、黄海碳循环过程及控制机制。
文摘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提出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种假说,Zobel等人提出的种库假说(species pool hypothesis)是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该假说认为,一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与环境条件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如竞争、捕食)有关,也受区域种库(regional species pool)的限制。区域种库是指一个地区可进入某一群落的潜在物种数量,它由地史过程(如冰期、地质年代)和区域过程(物种形成、迁移扩散以及消亡)所决定。按照种库假说,某一生境类型的面积越大,地质年代越古老,物种形成的机会也就越多,因而能适应和分布于该生境的物种也就越多,实际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也就越高。种库在空间上主要有两个层次:区域种库和实际种库,前者指某一生境所拥有的潜在物种数量,主要由生物地理过程(biogeographic processes)所决定;后者则为调查的群落中实际出现的物种数量,主要由竞争等生态过程和区域种库共同决定。本文对种库假说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种库确定方法等作了介绍,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