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37
1
作者 白文娟 焦菊英 +2 位作者 马祥华 温仲明 焦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17-1322,共6页
采用TWINSPAN分类和CA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在40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 采用TWINSPAN分类和CA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在40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地形因子或强或弱地影响着退耕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水分以及坡度与植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植物群落分类 植物群落排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分类排序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璠 郭晋平 +4 位作者 张芸香 郭跃东 白晋华 李素新 蔚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599-605,共7页
采用线路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植物调查,对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进行区系分析,对植物群落TWINSPAN分类,对样方和物种进行DCA排序。结果表明,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植物68科206属337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7种,裸子... 采用线路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植物调查,对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进行区系分析,对植物群落TWINSPAN分类,对样方和物种进行DCA排序。结果表明,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植物68科206属337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7种,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62科198属326种;共有湿地植物42科85属109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41科103属135种;该区域的种子植物区系在科级和属级水平均体现温带特征;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植被可分为9个群落类型,其中6个是由湿地草本植物所组成的湿地群落;DCA排序图第1轴反映的环境因子是土壤含水量,第2轴所反映的生态因子还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种子植物区系 植物群落分类 植物群落排序 山西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 被引量:5
3
作者 白芝兵 张洪江 任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839-14843,共5页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对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四面山50个调查样地划分为14类,代表14个群系,分类的结果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四面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亚热...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对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四面山50个调查样地划分为14类,代表14个群系,分类的结果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四面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性质的次生植被类型。DCCA二维排序的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TWINSPAN分类所得到的14个群系在DCCA二维排序图上均有其相应的分布范围,但不同的森林植物群落间没有显著的分界界线。由海拔决定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综合梯度是决定四面山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和坡位对植物群落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大面积人工营造杉木林也对植物群落分布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分类:排序 重庆四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湿地植物群落分类排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启学 王兴 +3 位作者 余轩 陈娟 宋乃平 吴旭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湿地存亡可以作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的指示器,明晰其生态系统内部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可为制定与生境高度相适应的多样化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湿地汇水范围为研究对象,在12 km&... 湿地存亡可以作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的指示器,明晰其生态系统内部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可为制定与生境高度相适应的多样化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湿地汇水范围为研究对象,在12 km×12 km范围内,设置分辨率为1 km×1 km的152个调查样点的植被和土壤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可划分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牛枝子(Lespedeza bicolor)、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芨芨草(Splendid achnatherum)+盐爪爪(Slenderbranch Kalidium) 4种植物群落类型。2)土壤粘粉粒含量、生境海拔高度、土壤pH和盐分含量是4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3)随着土壤粘粉粒或细沙粒含量降低所表征的土壤粗质化程度增加,植物群落由短花针茅+牛枝子转变为冰草+赖草+草木樨状黄芪;随着海拔降低和土壤全盐增加,植物群落由短花针茅+牛枝子转变为芨芨草+盐爪爪。综上可知,荒漠湿地由分水岭高梁地到低滩湿地的景观植被系统,首先是土壤质地决定的旱生地带性植物群落空间分异,其次是海拔和盐分驱动的地带性向隐域性植物群落的二次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分类排序 多元回归树 冗余分析 植物群落空间分异 主控因素 哈巴湖湿地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 被引量:64
5
作者 焦菊英 马祥华 +2 位作者 白文娟 焦峰 温仲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4-752,共9页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了植物群落排序和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了植物群落排序和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0 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4个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对于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0- 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群落1的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较高;群落2的全氮、速效氮含量较高;群落3的全磷和200-50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群落4的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土壤有机质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是显著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要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和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人工引种补播适宜物种和施肥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植物群落排序 土壤因子 对应分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对地表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叶瑶 全占军 +4 位作者 肖能文 韩煜 王琦 付梦娣 李俊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6-744,共9页
为了研究采煤塌陷对地表植被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对陕西省神府-东胜补连塔煤矿采煤塌陷区不同塌陷年限(2、7、12、17 a)区域和未塌陷区域(对照)植被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14科39属46种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采... 为了研究采煤塌陷对地表植被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对陕西省神府-东胜补连塔煤矿采煤塌陷区不同塌陷年限(2、7、12、17 a)区域和未塌陷区域(对照)植被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14科39属46种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采煤塌陷对植被种类组成、物种分布有很大影响,导致植物种类显著减少31.03%~44.83%.塌陷区优势种较对照区有较大变化,优势种由多年生草本植物演变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但是不同塌陷年限区域植物优势种基本稳定,主要为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烛台虫实(Corispermum candelabrum)、刺叶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等.采煤塌陷导致植株密度显著下降58.62%~68.00%、物种丰富度显著下降17.43%~27.00%、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4.07%~22.76%,但植被盖度差异不显著.采煤塌陷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塌陷12和17 a样地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塌陷2 a样地显著提高.群落排序结果表明,物种分布与塌陷有明显相关性.塌陷区植株密度及其植被组成中多年生草本种数很难恢复到对照区水平,植被恢复进程十分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 塌陷年限 植被组成 植被多样性 群落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灌丛斑块地面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的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继亮 李锋瑞 +1 位作者 刘七军 牛瑞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89-6398,共10页
关于西北干旱区荒漠灌丛草地地面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关系的系统研究尚鲜有报道。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RDA群落排序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季节变异特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甲虫群落数量分布与土壤粗... 关于西北干旱区荒漠灌丛草地地面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关系的系统研究尚鲜有报道。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RDA群落排序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甲虫群落分布与微生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季节变异特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甲虫群落数量分布与土壤粗砂、中细砂和粘粉粒含量存在显著关系,3个因子解释了21%的甲虫群落变异。多元回归分析还表明,甲虫群落数量分布与春季地面/地下日平均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关系(3个因子解释了32%的甲虫群落变异),而与夏季和秋季地面/地下日平均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关系。RDA群落排序分析表明,土壤粗砂含量、中细砂含量、地面温度和地下温度对春季甲虫种群分布有显著的影响,解释了34.3%的甲虫种群变异;土壤粗砂和中细砂含量对夏季甲虫种群分布有显著影响,解释了18.8%的甲虫种群变异;土壤粗砂含量、地下日均温和土壤含水量对秋季甲虫种群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解释了17.1%的甲虫种群变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甲虫种群对微生境因子的响应模式不同。主要结论是:微生境的非生物环境因子是决定荒漠甲虫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之一,但是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并且因种类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灌丛草地 灌丛斑块 微生境 地面甲虫 群落排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巨柏分布区植物群落特点、分布与环境解释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刚刚 郝海霞 +3 位作者 岳艳鹏 周继华 来利明 郑元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在植物群落和环境特征的野外调查观测基础上,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的方法,研究了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分布区植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巨柏分布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可分为3类,包括... 在植物群落和环境特征的野外调查观测基础上,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的方法,研究了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分布区植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巨柏分布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可分为3类,包括巨柏群落、巨柏-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和高山松(Pinus densata)群落.CCA排序结果显示:第1排序轴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密度、质地关系显著,主要反映水热和土壤条件的影响;第2排序轴与纬度、坡向和土壤磷含量、年降雨量、土壤全钾、土壤氮磷比相关,主要反映土壤营养、降水和光照条件的变化.影响该区域群落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和坡向变化造成的水热差异,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巨柏群落、巨柏-白莲蒿群落、高山松群落分布的主要海拔范围分别为3000~3400、>3400~3500、>3500~3600 m.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巨柏分布区的植物群落环境特征提供了科学参考,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巨柏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柏 TWINSPAN聚类 群落排序 环境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主导环境因子解释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宇航 赵鸣飞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2,共8页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8个群系级草原类型,各自代表并反映出该地区草原群落的特点;2)DCA排序结果间接地反映出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展示了各群落类型中优势物种的生境特征,并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草原类型、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3)DCA、MRT及CCA结果均表明,气候因素对于该地区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最湿月、最暖季节与最冷季节降水,是构成内蒙草原植被类型区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4)MRT与CCA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信息,为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环境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群落分类与排序 多元回归树 典范对应分析 植被-环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谷上段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种群的海拔梯度性变异 被引量:4
10
作者 拉琼 张文驹 +2 位作者 欧珠朗杰 吴千红 索朗白珍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沙棘沿海拔梯度的群落组成和表型变异的规律。为此,在拉萨河谷上段沿海拔梯度由东向西设置了4个样带:3850m、3950m、4050m和4200m,每个样带设置2至3个10m×10m的样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记录了每个样方内林下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样方内的沙棘盖度、海拔、样方与河岸的实际距离,并用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去势对应分析)]排序方法对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行排序分析。随机抽取了每个样方内的20个江孜沙棘植株个体,测定其胸径、基径、株高和叶片长度,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变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孜沙棘在拉萨河谷内的主要生境分为4种类型,即:河边砾石滩地、河阶草滩、河边草甸和河边林缘,样方排序结果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同时,江孜沙棘植株的基径、胸径和高度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而叶片长度与海拔之间无显著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江孜沙棘而言,海拔所代表的综合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和表型有显著的影响,而局部光照可能也是影响其表型特征的重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孜沙棘 海拔梯度 群落排序 表型变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调控后毛里湖的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与排序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飞 杨超 +6 位作者 张家瑜 赵聪 邝玮琦 陈克忠 李梦军 罗云生 刘良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7-204,共8页
采用年初投放不同鱼类组成的方法修复和维护常德毛里湖生态环境,通过监测两年夏季的湖泊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特征,运用群落多样性和排序方法分析了鱼类调控后的实施效果,探讨了该技术对湖泊生态修复和维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鱼类投放... 采用年初投放不同鱼类组成的方法修复和维护常德毛里湖生态环境,通过监测两年夏季的湖泊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特征,运用群落多样性和排序方法分析了鱼类调控后的实施效果,探讨了该技术对湖泊生态修复和维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鱼类投放组成从2016年的鲢∶鳙∶青鱼∶鲫的重量占比15∶60∶15∶10调整为2017年的鲢∶鳙∶青鱼∶鲫∶鲌∶黄颡鱼∶鳜的重量占比为25∶50∶10∶5∶5∶3∶2后,两年夏季全湖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Ⅲ类标准要求;透明度、p H、溶氧、叶绿素、总氮、总磷两年间夏季全湖平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化学需氧量(COD)从2016年的4.12 mg·L^(-1)降为2017年的3.47 mg·L^(-1)(P<0.05),降低了16%; 2016年、2017年夏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518×104ind·L^(-1)、493×104ind·L^(-1),下降了4.8%;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3283 ind·L^(-1)、3597ind·L^(-1),增加了9.6%;种类组成上,两年夏季均有绿藻门种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小型化和大型浮游动物丰度低的特点; 2017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生物的丰富度指数比2016年分别增长了6.2%、15.5%、13.6%,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了8.3%;两年中,决定夏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水深、叶绿素、总氮,COD对群落排序的效应从2016年的变量得分0.68降低为2017年的0.20,成为最小影响因子;与2016年相比,2017年站点间群落相似性和浮游生物种群间相关性、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下降。提高功能组和营养级多样性的鱼类种群调控措施能保持湖泊水质在地表水质量标准Ⅲ类,使群落多样性达到更好的状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下降,种类分布趋向均匀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里湖 鱼类 浮游生物 群落多样性 群落排序 冗余分析
原文传递
梵净山贵州金丝猴生境食用植物资源与植被组合特征(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龙 埃米莉.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8-24,共7页
1990~ 1992年 ,中国贵州和美国动植物学家对梵净山特有的贵州金丝猴进行考察 ,以了解和研究贵州金丝猴的种群生态学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状况、食物丰富程度以及栖息地的特征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繁衍这类珍贵稀有的动物。采用... 1990~ 1992年 ,中国贵州和美国动植物学家对梵净山特有的贵州金丝猴进行考察 ,以了解和研究贵州金丝猴的种群生态学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状况、食物丰富程度以及栖息地的特征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繁衍这类珍贵稀有的动物。采用的方法是在金丝猴活动的地区 ,分别在 170 0、190 0和 2 10 0m三个不同的高度上 ,每 1km设置一个样方 ,调查贵州金丝猴食用植物的种类、食物的丰富程度和植被类型 ;并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金丝猴 生境 植物群落排序 梵净山 种群生态学 食用植物资源 食物丰富程度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classification and ordination of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Three-Gorges areas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江明喜 邓红兵 蔡庆华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1-114,163-164,共4页
Sixtee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f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component and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of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main channel in the Three-Gorges areas. Species ric... Sixtee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f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component and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of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main channel in the Three-Gorges areas. Species richness (s), Simpson index (D), and Shannon-Weiner index (H)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odiversity and the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he methods of TWINSPAN and DCA ord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nents of flora were complex and dominated by the temperate type in the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Species diversity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communities, but Shannon-Weiner indexes of different layers in some grasslan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WINSPAN and DCA indicated that riparian plant communiti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gradient of mois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Gorges areas Riparian zone Plant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ORDINATION TWINSPAN D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macro- and megabenthic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two sections of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勇 李新正 +5 位作者 马林 董栋 寇琦 隋吉星 甘志彬 王洪法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152-1164,共13页
In spring and summer 2011, the macro- and megabenthic fauna in two section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gassiz net trawl to detect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benthic community charact... In spring and summer 2011, the macro- and megabenthic fauna in two section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gassiz net trawl to detect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benthic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spring (131 species) to summer (133) whereas the percentage of Mollusc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 indicated that the top five important species changed completely from spring to summer. Species number, abundance and biomass in summ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spring,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mong areas (coastal, transitional and oceanic areas, divided basically from inshore to offshore). Species richness (at), diversity (H) and evenness (J) showed no significant seasonal or spatial variations. Cluster analysis and nMDS ordination identified three 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inshore to offshor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areas. Analysis of Similarity (ANOSIM) indicated the over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structure between seasons and among areas. K-dominance curves revealed the high intrinsic diversity in the offshore area.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astal commun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in spring, but negatively in summer; oceanic commun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in both seasons. Species such as Coelorhynchus multispinulosus, Neobythites sivicola, Lepidotrigla alata, Solenocera melantho, Parapenaeus fissuroides, Oratosquilla gonypetes and Spiropagurus spiriger occurred exclusively in the offshore oceanic area and their presence may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offshore Kuroshio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benthic fauna megabenthic fauna DIVERSITY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Curr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流域梯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斌 申恒伦 +2 位作者 张敏 蔡庆华 邵美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70-2076,共7页
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11年10月对香溪河流域3个梯级水库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11年古洞口一级水库仍以寡毛类占优势,大型底栖动物总密度升高;古洞口二级... 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11年10月对香溪河流域3个梯级水库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11年古洞口一级水库仍以寡毛类占优势,大型底栖动物总密度升高;古洞口二级水库中,摇蚊的优势度降低,前突摇蚊相对丰度由94.5%降低至35.5%,霍甫水丝蚓的相对丰度升至36.0%,总密度增加;香溪河库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前突摇蚊取代颤蚓科种类成为绝对优势类群,相对丰度达到89.0%,而总密度降低,三峡水库水位剧烈波动对这一变化有推动作用。各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浊度较大的水体,前突摇蚊容易占优势,而颤蚓科的霍甫水丝蚓和正颤蚓则在水柱稳定性较高、底层水温较低的水体中更易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库湾 水位波动 三峡水库 群落排序
原文传递
稀有种不同处理对典范对应分析排序结果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静 苗艳明 +3 位作者 冯飞 许强 张钦弟 毕润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5,共9页
运用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及其环境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不同稀有种处理(剔除稀有种、稀有种不做处理与降低稀有种权重3种方法处理)对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的影响,并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应排序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 运用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及其环境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不同稀有种处理(剔除稀有种、稀有种不做处理与降低稀有种权重3种方法处理)对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的影响,并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应排序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析效果基本一致,但它们对环境因子的解释趋势有差异。基于环境数据、物种数据和样方数据的排序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未处理稀有种的CCA与降低稀有种权重的CCA吻合度高于剔除稀有种的CCA与降低稀有种权重的CCA的吻合度,未处理稀有种的CCA与降低稀有种权重的CCA的前4轴呈极显著的一一对应关系;剔除稀有种的CCA和降低稀有种权重的CCA仅在基于环境数据和样方数据分析时前3轴呈极显著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在基于物种数据的相关分析时前4轴的对应相关性不显著。从物种-环境关系的解释量上来看,降低稀有种权重的CCA最优,剔除稀有种的CCA和未处理稀有种的CCA次之。结合对应排序轴的相关性分析和物种-环境关系累计解释量来看,这3种稀有种处理方法在准确地揭示物种与环境关系时的顺序依次为:降低稀有种权重>对稀有种不做处理>剔除稀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种 典范对应分析(CCA) 植物群落排序 吕梁山南段
原文传递
影响北京地区湿地沉水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被引量:12
17
作者 袁婧 崔国发 雷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89-2196,共8页
为了揭示影响沉水植物群落组成的水环境因子,包括水体的水文过程和理化特性,分析用特定沉水植物或群落作为检测水环境的直接指示物的可能性,选取北京地区的淡水湿地9处,采用系统取样法进行野外调查。每条样带记录沉水植物的鲜质量和湿... 为了揭示影响沉水植物群落组成的水环境因子,包括水体的水文过程和理化特性,分析用特定沉水植物或群落作为检测水环境的直接指示物的可能性,选取北京地区的淡水湿地9处,采用系统取样法进行野外调查。每条样带记录沉水植物的鲜质量和湿地水文参数(流速和水深);同时取水样检测其理化参数:透明度、水温、电导率、pH值、氧化还原电位、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对环境因子和沉水植物生物量进行DCCA排序,再运用双向分类矩阵,最终将14种沉水植物分为10个类群。结合群落水环境参数综合分析,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的因子是流速、总氮含量、化学需氧量、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其中流速的作用非常显著。不同沉水植物群落分类组对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指示意义,狐尾藻+菹草群落是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的表现,而北京水毛茛群落的出现是水质较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子 水化学 群落分类与排序 双向分类矩阵 北京湿地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典型灌丛的分布特征及气候限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焱培 艾尤尔•亥热提 +10 位作者 刘同彦 张艺伟 康慕谊 安尼瓦尔·买买提 刘鸿雁 马文红 王仁卿 于顺利 岳明 张峰 唐志尧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6-361,共16页
灌丛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植被类型,随着全球变化进程加剧,全球和中国灌丛面积正逐年上升,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愈加重要的组分.研究灌丛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了解植物对自然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环境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本研... 灌丛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植被类型,随着全球变化进程加剧,全球和中国灌丛面积正逐年上升,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愈加重要的组分.研究灌丛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了解植物对自然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环境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400个灌丛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k均值聚类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研究了中国北方灌丛类型与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灌丛可以划分为分布区间、生境和结构差异显著的29种典型的灌丛群系,各群系平均物种丰富度、盖度随其分布区的平均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CCA排序显示,第一、第二排序轴分别对应水分和热量因子,中国北方灌丛的分布体现了两个更替梯度:沿湿冷-干热梯度以及在较湿润条件下沿冷-热梯度的变化.水分可利用性调控了灌木的叶属性权衡,随水分可利用性增加,各灌丛类型指示种的叶厚度减小,而比叶面积增加.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热量,水分条件在决定中国北方灌丛分布格局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影响灌丛群落结构,还通过筛选位于叶经济谱上的不同灌木来决定灌丛群系.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对中国北方灌丛的塑造过程,对中国北方灌丛的分类结果可以成为更广泛、全面的灌丛分类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分类 群落排序 地理分布格局 水分 热量 叶经济谱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Ordin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被引量:12
19
作者 WANG Tong WANG Jingsheng +3 位作者 DING Yuke LIU Wenjing BAO Xiaoting LI Chao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4期389-396,共8页
Based on vegetation survey data and environmental data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we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vegetati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 Based on vegetation survey data and environmental data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we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vegetati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4 sampling sites and 68 plant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subtypes: Artemisia minor + Stipa purpurea;Artemisia demissa + Stipa purpurea + Artemisia wellbyi;Kobresia pygmaea;Trikeraia hookeri;Sophora moorcroftiana + Cotoneaster multiflorus + 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Artemisia frigida;Potentilla fruticosa + Orinus thoroldii.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 indicated that both longitude and altitud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ite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additi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revealed tha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longitude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vegetation community types. Moreover, natural veget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esert steppe community(source area), alpine steppe community(middle reaches region), and shrub community(confluence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Nyangqu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plant community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RDIN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