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 被引量:10
1
作者 倪梁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2,共6页
文章依道德意识的来源,把道德意识分为所谓内在的、社会的和超越的三种;强调先天禀赋中的道德之根是最基本的东西,它不会随民族运会的变迁而变迁,当着社会伦理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道德要求,人们就会回归具内的自有的道德之根——其不虑而... 文章依道德意识的来源,把道德意识分为所谓内在的、社会的和超越的三种;强调先天禀赋中的道德之根是最基本的东西,它不会随民族运会的变迁而变迁,当着社会伦理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道德要求,人们就会回归具内的自有的道德之根——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正是出于这种被孟子称其为“良知”、“良能”的依赖,作者试图论证“羞恶之心”甚至也能同“恻隐之心”一样构成他所推许的内在道德意识的先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意识 羞恶之心 先天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论“羞恶之心”
2
作者 许建军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羞恶之心”是对于自身不善的羞耻心和憎恶感。作为“义之端”激发主体的自觉 ,直接促成主体改过迁善、发愤上进的行为 ,在道德实践中有着特殊意义。
关键词 孟子 羞恶之心 中国 伦理学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羞恶之心”对大学生道德培育的启示
3
作者 林桂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95-96,99,共3页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的价值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重在"育心",由内至外强化他们"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大学生 道德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4
《农电管理》 2001年第5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羞恶之心 耻意识 羞耻感 人生之路 为人民服务 卑鄙的行为 人的心灵 弗洛伊德 道德价值观念 智力低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羞恶之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5
作者 郗方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19年第12期00288-00288,290,共2页
“羞恶之心”是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是“四端说”的重要内容。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依据。羞恶之心是一种道德情感,其内涵丰富,其与耻感、尊严等有着密切联系。羞恶之心对于今天促进社会公平... “羞恶之心”是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是“四端说”的重要内容。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依据。羞恶之心是一种道德情感,其内涵丰富,其与耻感、尊严等有着密切联系。羞恶之心对于今天促进社会公平、进行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羞恶之心 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扬“舍生取义”还是强调“人皆有羞恶之心”——再论《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
6
作者 刘奎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8年第1期3-4,共2页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历来作为一篇经典古文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炼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舍生取...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历来作为一篇经典古文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炼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舍生取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论点 羞恶之心 舍生取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羞恶之心”与“惭愧心所”的跨文化比较
7
作者 杨本华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160,共10页
在国内外跨文化比较下的羞耻研究热潮中,孟子之“羞恶之心”成为中西羞耻文化比较的重点之一,但目前鲜有将“羞恶之心”与佛学的“惭心所法”“愧心所法”进行比较研究者。二者代表着两种羞耻文化,其分别在“心”与“义”、“心王”与... 在国内外跨文化比较下的羞耻研究热潮中,孟子之“羞恶之心”成为中西羞耻文化比较的重点之一,但目前鲜有将“羞恶之心”与佛学的“惭心所法”“愧心所法”进行比较研究者。二者代表着两种羞耻文化,其分别在“心”与“义”、“心王”与“法”这两种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唯有人能羞耻的主体界限与相似的主伴心理结构,并有着对羞耻内外驱动力以及善恶的伦理思考。但由于二者分别根植于心性文化的德性“伦理”功能与心识“认识”宇宙实相功能,从而在上述共性中又有着根本的差异。跨文化的羞耻文化比较呈现出羞耻概念的张力,为理解当代荣辱观与传统羞耻观的承袭发展关系提供了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惭心所法 愧心所法 无惭心所法 无愧心所法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辨析——耻感、羞感和罪感 被引量:5
8
作者 姚育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8,共9页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隐之心,并可明确其萌发历程为:由不忍→将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识到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由于耻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论羞感来理解羞恶之心,也就难以说明羞恶之心是道德本体,以及为仁与义的结合。最后,透过王船山的释义可以发现,耻感的扩充历程,即是孟子所言的"养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感 罪感 耻感 羞恶之心 养气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友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年第11期14-,共1页
关键词 历史教材 羞恶之心 中学教学
原文传递
略论“羞恶之心”
10
作者 伍晓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3-55,F0003,共14页
孟子说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如果义就是在涉及他人时做应该做的事,问题就成为,什么才是应该的,谁来决定这一应该,如何决定这一应该。孟子认为,是由自己来决定这一应该,因为我从内心里就知道什么是应该的。此心即孟子所谓“羞恶之心”。羞... 孟子说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如果义就是在涉及他人时做应该做的事,问题就成为,什么才是应该的,谁来决定这一应该,如何决定这一应该。孟子认为,是由自己来决定这一应该,因为我从内心里就知道什么是应该的。此心即孟子所谓“羞恶之心”。羞恶之心可以通过人如何开始掩埋自己死去父母的一个虚构场景来具体分析。为此首先需要分析羞、愧、耻等关键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在这些准备性的分析之后,丧葬的起源将被显示为是伦理的,而非自然的或血缘的。因此,孟子在关于丧葬如何开始的虚构中与他的良知良能说矛盾。义源于人的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只在我面对他人之时涌现。羞恶之心推动我在面对他人之时要对得起和对得住他人。然而,如何对得起和对得住却还没有先天的道理,没有给定的规范,因此自己才必须作出决定,而支配决定的唯一因素就是自己所面对的他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他人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与道德之源——兼论孟子人性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11
作者 云龙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1,共11页
"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同"恻隐之心"一道,构成着人之道德情感的本源根据,乃本心之一体两面。儒家的羞耻心并非植根于"同情",而是一种"通情",因而,"羞恶之心"的立足点既非利他主义,... "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同"恻隐之心"一道,构成着人之道德情感的本源根据,乃本心之一体两面。儒家的羞耻心并非植根于"同情",而是一种"通情",因而,"羞恶之心"的立足点既非利他主义,亦非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感"基础上的、非对象性的"痛感"体验感受。"羞恶之心"作为人的道德本源性力量,本具先天性与固有性的特点,后天的礼乐教化在本质上乃是先天"羞恶之心"的外化显现形式。"羞恶之心"的这些特征为儒学中的德性自足论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成了人性本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道德本源 孟子 恻隐之心 人性本善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不可无
12
作者 柳成行 《人民公安》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1,共1页
羞恶之心不可无柳成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乐省公安机关,反腐败斗争也领风气之光,“伏虎”捷音频传.1992年,原英德县公安局局长张文列因严重贪赃枉法被判处死刑,轰动一的;一年多之后,原惠州南公安局局长洪永林又以重大受贿... 羞恶之心不可无柳成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乐省公安机关,反腐败斗争也领风气之光,“伏虎”捷音频传.1992年,原英德县公安局局长张文列因严重贪赃枉法被判处死刑,轰动一的;一年多之后,原惠州南公安局局长洪永林又以重大受贿罪落入法网,此“虎”的“吨位”比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判处死刑 英德县 柳成行 改革开放前沿 受贿数额 广乐 以人为镜 知耻 路易十三
原文传递
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道之宜、羞恶、公利
13
作者 张晓明 《东疆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9-16,129,共9页
“义利之辨”既是儒家哲学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论题。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从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学对“理”的依赖性,并用“道”取代“理”的原理性,表现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义”。“义”通过对“羞恶之心... “义利之辨”既是儒家哲学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论题。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从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学对“理”的依赖性,并用“道”取代“理”的原理性,表现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义”。“义”通过对“羞恶之心”的阐发建构了与“耻”的联系,形成了适用于武家社会的道德规范,并从学理上承认了“利”内涵下公利的合理性。日本近世对“义利之辨”的哲学诠释超越了朱子学“重义轻利”范畴,体现了儒学日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异质性的本土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义利之辨 道之宜 羞恶之心 公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的“义”思想
14
作者 熊太莎 《哲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924-1930,共7页
“义”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由不忍人之心的本心出发,开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是人本就有之,进而论证了人性本善,建立了以善心、善... “义”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由不忍人之心的本心出发,开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是人本就有之,进而论证了人性本善,建立了以善心、善性为根据的“义”论。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的“义”是与羞恶之心、人路联系在一起,其认为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义”是人应该走的正道,从这两个方面丰富了义的内涵。且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指出了仁义内在于人的本心指导人的身心行动,进而提出了成圣成贤的修养功夫,主张人应居仁由义,扩充涵养本心,养浩然之气,如此人人皆可达到尧舜的圣人境界,国家也能实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Righteousness”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Mencius’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s the inheritor and promoter of Confucianism, Mencius inherited Confucius’s idea of benevolence, starting from the heart of the unbearable heart, and opened the four hearts of compassion, shame, resignation, and right and wrong.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Mencius’ “righteousnes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rt of shame and the way of man, and he believes that the heart of shame is the origin of “righteousness”, and “righteousness” is the right path that people should take, which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righteousness from these two aspects. In the debate with Gaozi, Mencius pointed out tha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lie in the human heart to guid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action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of sanctification and sage, advocating that people should live in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expand and cultivate their own hearts,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Haoran, so that everyone can reach the realm of Yao Shun’s sage, and the country can also achieve a beautiful picture of political clarity and people living and work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羞恶之心 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我所欲也》教学三问
15
作者 袁民明 曾军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4期72-74,共3页
《鱼我所欲也》中,“义”的内涵有三次由浅及深的发展变化,即由“义之端”至义的扩充,再到义与道德理性的相辅相成。这也是该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为何舍鱼而取熊掌”“为何不食嗟来之食”“为何万钟于我何加焉”三... 《鱼我所欲也》中,“义”的内涵有三次由浅及深的发展变化,即由“义之端”至义的扩充,再到义与道德理性的相辅相成。这也是该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为何舍鱼而取熊掌”“为何不食嗟来之食”“为何万钟于我何加焉”三问来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理解“义”的三层内涵,以及“义”为何重于“生”,思考舍生取义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落实该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义利思想新诠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积顺 《管子学刊》 1997年第1期14-19,共6页
孟子义利思想新诠高积顺孟子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出入于稷下学宫,游说于君王诸侯,甚至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威风凛凛,声名显赫。汉代以后又被封为“亚圣”,排位仅次于孔子,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儒家重要人物,影响中国几千... 孟子义利思想新诠高积顺孟子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出入于稷下学宫,游说于君王诸侯,甚至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威风凛凛,声名显赫。汉代以后又被封为“亚圣”,排位仅次于孔子,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儒家重要人物,影响中国几千年。当那场“与传统彻底绝裂”的“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思想 《孟子》 重义轻利 “义” 统治者 客观行为 羞恶之心 为一定行为 系列范畴 义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羞耻感的功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虹 《学习月刊》 2008年第19期20-,共1页
羞耻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个人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源于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
关键词 羞耻感 舍勒 耻感 标识功能 羞恶之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的“向耻而在”与“成人之道” 被引量:1
18
作者 贡华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7-90,共4页
孔子道德建构指向着“成人”(理想人格)。成人的品格既有理性自觉(知)的方面,同时又有以仁为核心的诸情意之维。如何获得这些品格,这是孔子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孔子的道德建构中,“耻”发挥着转换中介的作用,外在的规范(礼等... 孔子道德建构指向着“成人”(理想人格)。成人的品格既有理性自觉(知)的方面,同时又有以仁为核心的诸情意之维。如何获得这些品格,这是孔子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孔子的道德建构中,“耻”发挥着转换中介的作用,外在的规范(礼等)为主体了解后,经过“耻”的认同与呵护,才能为主体所接受与固有,从而成为主体实有诸己的德性。“耻”概念在孟子的“四端”说中得以进一步的发挥,“羞恶之心”概念表明孟子已把“耻”定位为人性之一端,从而为主体接受外在规范提供了内在根据。从孔子对内向性“耻”的重视到孟子对内在性“差恶之心”的宏扬,这条思路无疑为“成人之道”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成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发微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根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5-20,31,共7页
孟子的性善论,是战国中期出现的关于人性的学说,也是先秦诸子所兴起的人本思潮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性质来说,性善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先验道德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哲学观点,作为人类认识... 孟子的性善论,是战国中期出现的关于人性的学说,也是先秦诸子所兴起的人本思潮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性质来说,性善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先验道德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哲学观点,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成果,除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其进行评价外,还应该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以发现其合理成分和文化意义,这才可能对性善论作出全面准确的研究而不失之于偏颇。 性善论是战国中期以前关于人类自身本质属性研究的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人先天具有“四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地主阶级 战国中期 道德论 不忍人之心 思维成果 封建地主阶级 仁政学说 性无善恶论 羞恶之心 发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人性心理学说探讨
20
作者 刘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31-35,共5页
关键词 孟子 性心理学 宋尹学派 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利他行为 人性学说 心理发展 世硕 “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