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优化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及其保湿、黏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魏明 李鸿梅 +3 位作者 马艳秋 赵慧 张桂弘 闵伟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3,共7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乙醇醇沉提取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Athelia rolfsii exopolysaccharides,AEPS)工艺,并探究其保湿特性及黏度稳定性。以AEPS提取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多糖提取工艺。以壳聚糖...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乙醇醇沉提取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Athelia rolfsii exopolysaccharides,AEPS)工艺,并探究其保湿特性及黏度稳定性。以AEPS提取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多糖提取工艺。以壳聚糖和尿素作对照,研究AEPS吸湿及保湿性能,同时研究温度、pH值和离子(Mg2+、Ca2+、Na+、K+)浓度对AEPS黏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EPS醇沉最佳条件为浓缩倍数3、醇沉时间17 h、醇沉温度5℃、无水乙醇体积为发酵液的1.7倍,所得AEPS提取量为12.24 g/L;AEPS吸湿及保湿性能明显优于壳聚糖和尿素,1 mg/m L AEPS(黏度57 m Pa·s)保湿性最好;在5~95℃范围内,35℃时AEPS黏度最低,35℃以外多糖黏度都高于51 m Pa·s,但在pH 1~12、离子浓度0~1.0 mol/L范围内,AEPS黏度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 醇沉 吸湿性 保湿性 黏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黄浆及淀粉培养的罗耳阿太菌发酵多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苗琇岩 李鸿梅 +3 位作者 魏明 赵慧 闵伟红 马艳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94-202,共9页
从君子兰(Clivia miniata Regel)上筛选出一株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AY6657741。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确定其较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9℃、pH4.55、接种量7%、转速200r/min、发酵培养5.5d;较适培养基成分为:玉米淀粉35g/L、玉米黄... 从君子兰(Clivia miniata Regel)上筛选出一株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AY6657741。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确定其较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9℃、pH4.55、接种量7%、转速200r/min、发酵培养5.5d;较适培养基成分为:玉米淀粉35g/L、玉米黄浆50mL/L、NaNO_33.1 g/L、KH_2PO_41.0g/L、KCI0.5g/L、MgSO_47H_2O 0.25g/L、柠檬酸1.4g/L,结果表明,在最适条件下菌株粗多糖产量达16.13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 玉米黄浆 玉米淀粉 优化工艺 粗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与亚硝基胍复合诱变选育高产多糖罗耳阿太菌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鸿梅 苗琇岩 +2 位作者 魏明 赵慧 闵伟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44-247,262,共5页
以实验室保存的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方法选育高产多糖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紫外诱变菌株多糖产量增加了10.70%,亚硝基胍诱变菌株多糖产量增加了15.78%。通过响应面设计紫外... 以实验室保存的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方法选育高产多糖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紫外诱变菌株多糖产量增加了10.70%,亚硝基胍诱变菌株多糖产量增加了15.78%。通过响应面设计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得到正向突变株,其中X2突变株遗传性状稳定,多糖产量达19.868g/L,相比出发菌株增长了23.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 亚硝基胍与紫外复合诱变 多糖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和黄浆发酵罗耳阿太菌双响应值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桂弘 李鸿梅 +1 位作者 魏明 闵伟红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8-124,共7页
为获得罗耳阿太菌β-1,3葡聚糖酶和胞外多糖同时高产的发酵条件,以玉米淀粉和玉米黄浆作为发酵培养基的重要组分,以罗耳阿太菌β-1,3葡聚糖酶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选择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为优化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 为获得罗耳阿太菌β-1,3葡聚糖酶和胞外多糖同时高产的发酵条件,以玉米淀粉和玉米黄浆作为发酵培养基的重要组分,以罗耳阿太菌β-1,3葡聚糖酶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选择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为优化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进行双响应值优化,对所得结果的三维图和等高线叠加图进行分析,获得了双指标同时达到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5%、培养温度28.5℃、培养时间7.5 d、摇床转速180 r/min时,粗酶产量39.96 U/m L,多糖产量18.11 g/L,分别达到了预测值的98.96%和99.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玉米黄浆 罗耳阿太菌多糖 β-1 3葡聚糖酶 双响应值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耳阿太菌源生淀粉糖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景洁 李鸿梅 +1 位作者 董金满 吴洪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2-131,共10页
【目的】优化罗耳阿太菌源生淀粉糖化酶的发酵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方法】以玉米淀粉和玉米黄浆作为发酵培养基的主要组分,对罗耳阿太菌进行发酵培养。固定接种量为5%(体积比),以罗耳阿太菌生淀粉糖化酶粗酶产量(U/mL)为评价指标... 【目的】优化罗耳阿太菌源生淀粉糖化酶的发酵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方法】以玉米淀粉和玉米黄浆作为发酵培养基的主要组分,对罗耳阿太菌进行发酵培养。固定接种量为5%(体积比),以罗耳阿太菌生淀粉糖化酶粗酶产量(U/mL)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培养温度(℃)、培养时间(h)、摇床转速(r/min)为优化条件,采用响应面法对罗耳阿太菌源生淀粉糖化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得酶对玉米、小麦、木薯、红薯、豌豆生淀粉颗粒的水解效果,并用纳米级高效液相色谱与多级串联离子阱联用分析法(NanoLCESI-MS/MS),对所获得的蛋白(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罗耳阿太菌源生淀粉糖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8℃,培养时间81h,摇床转速215r/min,粗酶产量26.238 6U/mL。玉米、小麦、木薯、红薯、豌豆生淀粉经所得酶水解后结构被破坏。NanoLC-ESI-MS/MS分析结果与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比对可知,所得酶为糖化酶,分子质量为61 966.69u。【结论】采用最优发酵条件获得的罗耳阿太菌生淀粉糖化酶可以水解玉米、小麦、木薯、红薯、豌豆生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 生淀粉糖化酶 发酵条件优化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耳阿太菌多糖对Cu^2+和Cd^2+的吸附工艺优化及表征
6
作者 刘玉琪 李鸿梅 +2 位作者 范春婷 闵伟红 高雅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75-181,共7页
以罗耳阿太菌多糖(Athelia rolfsii polysaccharide,AEPS)为生物吸附剂,探究其对水中铜(Cu^2+)和镉(Cd^2+)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AEPS吸附Cu^2+和Cd^2+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 以罗耳阿太菌多糖(Athelia rolfsii polysaccharide,AEPS)为生物吸附剂,探究其对水中铜(Cu^2+)和镉(Cd^2+)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AEPS吸附Cu^2+和Cd^2+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AEPS吸附重金属离子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初步揭示了AEPS吸附Cu^2+和Cd^(2+)机理。结果表明,Cu^2+吸附效果最优条件为:pH4.5,AEPS浓度1.5 g/L,吸附温度40℃,吸附时间45 min时,Cu^2+吸附率为88.27%;Cd^2+吸附效果最优条件为:pH6.5,多糖浓度1.5 g/L,吸附温度45℃,吸附时间60 min时,Cd^2+吸附率为77.81%。SEM、EDS和FTIR结果表明,AEPS中的O-H、C-H、C-O和CCO官能团参与吸附反应,吸附Cu^2+和Cd^2+的AEPS的表面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AEPS对Cu^2+和Cd^2+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多糖 重金属离子 CU^2+ CD^2+ 吸附 工艺优化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耳阿太菌多糖经Nrf2通路预防小鼠肝脏铅损伤机制
7
作者 赵盼 李鸿梅 +1 位作者 王志超 闵伟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95-402,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罗耳阿太菌多糖(Athelia rolfsii polysaccharides,AEPS)保护铅暴露小鼠肝脏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模型组(MC)、阳性对照组(PC)、AEPS低剂量组(LD)、AEPS中剂量组(MD)、AEPS高剂量组(HD)、全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罗耳阿太菌多糖(Athelia rolfsii polysaccharides,AEPS)保护铅暴露小鼠肝脏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模型组(MC)、阳性对照组(PC)、AEPS低剂量组(LD)、AEPS中剂量组(MD)、AEPS高剂量组(HD)、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单独组(ATRA+NC)、ATRA干预组(ATRA+MC)和ATRA+AEPS高剂量组(ATRA+HD)。测定铅暴露小鼠肝脏的铅含量、抗氧化指标、功能指标,苏木伊红染色评估小鼠肝脏病理切片。测定小鼠肝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活性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肝脏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及肝细胞核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水平。结果:AEPS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提高铅暴露小鼠肝细胞MRP2运输铅离子的能力(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小鼠肝脏铅积累(P<0.05)。AEPS显著抑制铅暴露小鼠肝细胞凋亡(P<0.05),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P<0.05),恢复肝功能(P<0.05),并减轻肝脏病理损伤。AEPS还促进了Nrf2向肝细胞核转移(P<0.05)。而ATRA干预可降低AEPS对铅暴露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结论:AEPS依赖于Nrf2信号通路可减少肝脏铅积累,保护肝脏铅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多糖(AEPS)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保护机制 铅暴露 肝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耳阿太菌的鉴定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鸿梅 苗琇岩 +3 位作者 魏明 赵慧 闵伟红 刘景圣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39,共5页
从君子兰病株筛选出一株白色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命名为Sx1。通过菌丝体干重和底物葡萄糖消耗2种方法测得该菌生长曲线:0~24 h为调整期,24~72 h为对数期,并且确定该菌多糖产量最... 从君子兰病株筛选出一株白色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命名为Sx1。通过菌丝体干重和底物葡萄糖消耗2种方法测得该菌生长曲线:0~24 h为调整期,24~72 h为对数期,并且确定该菌多糖产量最高的培养时间为12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 种鉴定 底物葡萄糖消耗 生长曲线 粗多糖
原文传递
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蛋白的脱除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鸿梅 张桂弘 +3 位作者 魏明 闵伟红 高雅文 刘秀奇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1-166,共6页
比较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Athelia rolfsii exopolysaccharides,AEPS)提取过程中蛋白脱除方法,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除蛋白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对比Sevag法、TCA法、等电点法脱蛋白效果,确定最优脱除蛋白方法。以AEPS对Fe^(2+)... 比较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Athelia rolfsii exopolysaccharides,AEPS)提取过程中蛋白脱除方法,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除蛋白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对比Sevag法、TCA法、等电点法脱蛋白效果,确定最优脱除蛋白方法。以AEPS对Fe^(2+)的螯合能力和还原力,以及对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4个抗氧化指标评估AEPS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AEPS最佳除蛋白方法为等电点法。调节发酵液p H为3.5,酸沉时间2 h,蛋白清除率为91.3%,多糖损失率仅为7.2%。与清除·OH相比,AEPS对DPPH具有较强清除效果,且浓度2.5 mg/m L时,对Fe^(2+)的螯合率为7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 除蛋白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罗耳阿太菌酸性β-甘露聚糖酶纯化与性质的研究
10
作者 刘会强 迪里拜尔·托乎提 +1 位作者 刘洪灿 周培瑾 《中国科技成果》 2006年第15期36-38,共3页
产β-甘露聚糖酶的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ffsii)菌株CBS191.62,发酵培养5日,发酵液离心去菌体,上清经硫酸铵沉淀,琼脂糖凝胶(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层析和冷冻干燥等步骤,β-甘露聚... 产β-甘露聚糖酶的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ffsii)菌株CBS191.62,发酵培养5日,发酵液离心去菌体,上清经硫酸铵沉淀,琼脂糖凝胶(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层析和冷冻干燥等步骤,β-甘露聚糖酶的比活提高了15.1倍,获得凝胶电泳均一的蛋白样品。经SDS-PAGE测定β-甘露聚糖酶分子量为42kDa,证明该酶为单聚体;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得其等电点为2.95;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不超过50℃时酶活较稳定;酶反应的最适pH为5.0,pH稳定范围为5.5~7.0。重金属离子Zn^2+、Fe^3+、Co^2+、Hg^2+能强烈抑制该酶活性,而Mg^2+、Al^3+对该酶有部分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Li+、Mn^2+、Ca^2+对该酶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纯化和性质 罗耳阿太菌 (Athelia rolfsii)
原文传递
罗耳阿太菌多糖锌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金满 李鸿梅 李炳东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6,共5页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罗耳阿太菌多糖锌鳌合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多糖锌的抗氧化活性。罗耳阿太菌多糖锌最优鳌合工艺如下:多糖浓度1.6 g/L、反应温度39℃、反应时间62 min、pH 8.3,在此条件下所得锌离子鳌合率为75.7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罗耳阿太菌多糖锌鳌合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多糖锌的抗氧化活性。罗耳阿太菌多糖锌最优鳌合工艺如下:多糖浓度1.6 g/L、反应温度39℃、反应时间62 min、pH 8.3,在此条件下所得锌离子鳌合率为75.71%。罗耳阿太菌多糖、多糖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1.24%和79.54%;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5.32%和71.3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5.32%和62.02%;还原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果表明,与罗耳阿太菌多糖相比,多糖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多糖 多糖锌 制备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对铅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
12
作者 李炳东 李鸿梅 刘江宁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9-203,共5页
利用发酵生产的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AEPS)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Pb2+的吸附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进行AEPS和Pb2+吸附的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吸附的主次因素依次是AEPS初始浓度、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最佳吸附条件为:AEP... 利用发酵生产的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AEPS)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Pb2+的吸附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进行AEPS和Pb2+吸附的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吸附的主次因素依次是AEPS初始浓度、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最佳吸附条件为:AEPS质量浓度600 mg/L, pH 8,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35℃。在此条件下,吸附率为97.85%;吸附等温模型的结果表明, AEPS对Pb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204.08 mg/g;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 AEPS吸附Pb2+后的表面结构发生改变。结果表明AEPS有很好的吸附Pb2+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耳阿太菌胞外多糖 铅离子 吸附 吸附率
原文传递
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13
作者 韩凤 黄靖 +3 位作者 章文伟 林茂祥 肖忠 宋旭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4-2253,共10页
为明确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宜的杀菌剂,本研究从重庆市南川区采集多花黄精白绢病病株,采用菌核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菌株BJB,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病... 为明确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宜的杀菌剂,本研究从重庆市南川区采集多花黄精白绢病病株,采用菌核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菌株BJB,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种类,通过生物学试验明确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条件,并通过室内药效试验筛选适宜杀菌剂。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纯化得到的白绢病病原菌菌株BJB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条件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温度25℃,pH值4,碳源蔗糖,氮源硝酸钠,暗培养。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5℃和55℃。杀菌剂戊唑醇对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抑制浓度(EC_(50))为0.420μg/mL;咯菌腈、萎锈灵和嘧菌酯的抑制效果其次,EC_(50)分别为1.750μg/mL、1.991μg/mL和2.940μg/mL。本研究结果为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白绢病 病原 罗耳阿太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燕萍 肖荣凤 +5 位作者 金国 陈梅春 郑雪芳 朱育菁 刘波 王阶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3-1209,共7页
【目的】太子参白绢病是一种可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的土传病害。为有效防控病害,对其病原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有效生防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白绢病症状的太子参植株和块根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 【目的】太子参白绢病是一种可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的土传病害。为有效防控病害,对其病原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有效生防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白绢病症状的太子参植株和块根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菌鉴定;取代表性菌株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生防菌的筛选。【结果】病原菌的菌落呈圆形,菌丝为白色绢状辐射生长、有明显隔膜和分枝,后期有不同颜色的菌核形成;病原菌经ITS、LSU、TEF-1α等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致病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筛选获得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FJAT-17931和暹罗芽胞杆菌FJAT-52595,抑菌率分别为73.23%和71.16%。【结论】鉴定出太子参白绢病的病原菌为A. rolfsii,筛选获得两株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为太子参白绢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白绢病 罗耳阿太菌 鉴定 生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白绢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5
作者 黄厚云 王帆帆 +6 位作者 毛婷 游景茂 王明红 郭杰 郭晓亮 段媛媛 唐涛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31,共6页
为了明确引起湖北省多花黄精白绢病的病原种类,筛选防治该病的高效药剂。2019一2022年从恩施地区多个多花黄精产区采集白绢病株和病部菌核,经分离纯化得到23株菌株,综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代表性菌株HJ1进行鉴定,基于该菌株的ITS... 为了明确引起湖北省多花黄精白绢病的病原种类,筛选防治该病的高效药剂。2019一2022年从恩施地区多个多花黄精产区采集白绢病株和病部菌核,经分离纯化得到23株菌株,综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代表性菌株HJ1进行鉴定,基于该菌株的ITS和TEF-1α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采集地多花黄精白绢病的病原菌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开展多个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化学药剂噻酰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生物药剂丁子香酚、乙蒜素、蛇床子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可考虑将上述杀菌剂应用于多花黄精白绢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白绢病 罗耳阿太菌 病原鉴定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柳叶白前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杀菌剂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金鑫 陈巧环 +2 位作者 苗玉焕 王铁霖 刘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303-3310,共8页
湖北省团风县柳叶白前种植区在2017—2019年6—10月的高温多雨季节,田间暴发了严重的白绢病,对药材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明确柳叶白前白绢病病原真菌,该研究按照柯赫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 湖北省团风县柳叶白前种植区在2017—2019年6—10月的高温多雨季节,田间暴发了严重的白绢病,对药材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明确柳叶白前白绢病病原真菌,该研究按照柯赫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病原菌有效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引起柳叶白前白绢病的病原菌(BQ-1)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担子菌门,半知菌亚门,其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病原菌菌株BQ-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 H为58,光暗交替更适合病原菌的生长。杀菌剂筛选结果发现化学杀菌剂石硫合剂、氟硅唑和植物源杀菌剂蛇床子素对BQ-1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菌株BQ-1与花生白绢病菌株HS-1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两者18S r DNA与TEF序列拼接结果相似度高达99.09%,推测柳叶白前白绢病的暴发可能由花生白绢病传染导致。柳叶白前生产上应避免同花生轮作和邻作,并在6—10月高温多雨季节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和合理施用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白前 白绢病 罗耳阿太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紫菀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文佳 李金鑫 +3 位作者 陈红 王铁霖 苗玉焕 刘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15-2923,共9页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菀白绢病的典型症状为茎基部最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并向上蔓延,后期在发病部位长满白色菌丝,且周边附着大量白色至黄褐色菌核。分离纯化后共获得性状一致的15株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基于ITS、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根据科赫法则开展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5~8,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初步筛选发现,4种化学杀菌剂(汰腐净、噁霉灵、氟硅唑和石硫合剂)、2种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和大蒜油)、1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梯度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氟硅唑和乙蒜素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活体药剂筛选实验显示乙蒜素可作为防治紫菀白绢病的主推药剂合理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 白绢病 罗耳阿太菌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半夏白绢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佳 陈巧环 +4 位作者 许佳伟 陈红 黄必胜 苗玉焕 刘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209-5216,共8页
湖北省多个半夏种植基地在2020年夏季发现严重的白绢病病害,导致植株叶片黄化枯萎,块茎腐烂。为明确半夏白绢病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有效的防控药剂,该研究按照科赫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 湖北省多个半夏种植基地在2020年夏季发现严重的白绢病病害,导致植株叶片黄化枯萎,块茎腐烂。为明确半夏白绢病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有效的防控药剂,该研究按照科赫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板和活体2种药剂筛选方法确定最有效的防控药剂。结果表明,半夏白绢病病原菌菌丝体为白色羽毛状,菌丝层上可产生大量白色至黑褐色菌核。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基于LSU、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8;菌核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萌发pH为7~9。平板药剂筛选中对白绢病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氟硅唑,三者EC均小于5 mg·L^(-1);活体药剂筛选结果显示具有较好杀菌效果的杀菌剂为噁霉灵和苯醚甲环唑,综合筛选试验结果,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半夏白绢病的主推使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白绢病 罗耳阿太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