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调理剂与缓释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梁淼 李盼 +6 位作者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0-484,共15页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高、产量不稳定等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调理剂配施缓释氮肥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影响,为构建河西绿洲灌区减氮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高、产量不稳定等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调理剂配施缓释氮肥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影响,为构建河西绿洲灌区减氮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凹凸棒(A)、生物炭(B)和无调理剂(C);裂区为2种氮肥类型:传统化学氮肥(T)和缓释氮肥(S);裂裂区为2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量(N2:180 kg hm^(-2))和减量施氮30%(N1:126 kg hm^(-2)),通过测定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后干物质转运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量化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时间,明确不同土壤调理剂配施缓释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1较N2降低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10.4%,缓释氮肥较传统化学氮肥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7.0%,与无调理剂相比,凹凸棒和生物炭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为7.8%与10.9%。结合土壤调理剂、氮肥类型与施氮量三因素,凹凸棒配施缓释氮肥结合常规施氮减量30%(ASN1)与生物炭配施缓释氮肥结合常规施氮减量30%(BSN1),分别较无调理剂配施传统化学氮肥结合常规施氮量(CTN2)提高出苗后45~95 d小麦干物质积累量9.0%与10.7%,提高出苗后45~90 d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9.7%与12.6%。拟合结果表明,ASN1、BSN1较CTN2推迟小麦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为3.1 d与4.2 d,提高小麦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为6.3%与8.1%。ASN1与BSN1提高了小麦开花前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ASN1、BSN1较CTN2增产6.8%与8.5%,其增产主要源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BSN1较ASN1提高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为7.8%与8.1%,从各方面来看,BSN1的增产优势更为突出。因此,生物炭配施缓释氮肥可作为西北灌区节氮30%时小麦产量提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 生物炭 缓释氮肥 减氮 小麦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藕虾共作模式下缓释氮肥减氮对莲藕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
作者 马林杰 张诚信 +7 位作者 袁秦 毕建花 寇祥明 朱凌宇 王守红 张家宏 杨建春 唐鹤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7,共8页
为明确藕虾共作模式维持莲藕产量、品质稳定的缓释氮肥最适施氮量,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CK)、传统氮肥100%常规施氮量(450 kg·hm^(-2))处理(CN)以及缓释氮肥80%(SN1)、60%(SN2)和40%(SN3)常规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缓释氮肥减氮比... 为明确藕虾共作模式维持莲藕产量、品质稳定的缓释氮肥最适施氮量,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CK)、传统氮肥100%常规施氮量(450 kg·hm^(-2))处理(CN)以及缓释氮肥80%(SN1)、60%(SN2)和40%(SN3)常规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缓释氮肥减氮比例对莲藕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缓释氮肥减氮比例增加,莲藕叶柄高、叶柄粗、叶直径、叶片SPAD值、产量、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但SN2与CN处理无显著差异;莲藕硝酸盐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但SN2处理显著低于CN处理;莲藕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SN2处理分别较CN处理显著提高70.07%、76.29%和71.32%。综上,藕虾共作模式下缓释氮肥维持莲藕产量、品质稳定的最适施氮量为270 kg·hm^(-2),较传统氮肥减氮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藕虾共作 莲藕 缓释氮肥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定额下缓释氮肥与尿素混掺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陈梦茹 邢英英 +4 位作者 张帆 邵雅婷 付锦涛 张香竹 王秀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5-1248,共14页
为旱区建立玉米种植的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玉米盆栽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W1:2 548 m^(3)/hm^(2),W2:1 911 m^(3)/hm^(2),W3:1 433 m^(3)/hm^(2))和3个氮肥类型(U:尿素,UNS:尿素与缓释氮肥以纯氮含量比3∶7混掺,SRF:缓... 为旱区建立玉米种植的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玉米盆栽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W1:2 548 m^(3)/hm^(2),W2:1 911 m^(3)/hm^(2),W3:1 433 m^(3)/hm^(2))和3个氮肥类型(U:尿素,UNS:尿素与缓释氮肥以纯氮含量比3∶7混掺,SRF:缓释氮肥),以不施氮肥W3灌溉量为对照(CK),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类型对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及构成、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及氮素利用效率(NUE)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类型与灌溉量及两者交互作用对玉米生长指标、单株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IWUE和NUE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氮肥类型处理下,W1水平下的平均玉米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单株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和NUE均显著高于W2和W3。同一氮肥类型在不同的灌溉量下对玉米生长的响应有所差异。W1灌溉水平下,SRF的平均产量较UNS和U分别提高2.01%和12.71%,但在W2和W3灌溉水平下,产量的整体趋势表现为UNS>SRF>U。处理W3UNS的IWUE最高,处理W1UNS的NUE最高。通过整体差异组合评价模型分析得出排名前两名的处理为W1SRF和W1UNS。综合分析,灌溉量2 548 m^(3)/hm^(2)的前提下,缓释氮肥或缓释氮肥与尿素混掺一次性基施,可同时兼顾玉米生长、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尿素 缓释氮肥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整体差异组合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施用比例对小麦氮素代谢和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靖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6期14-15,共2页
为研究缓释氮肥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该试验以常规化肥施用为对照(CK),设置缓释氮肥与尿素的不同比例施用处理,了解小麦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缓释氮肥施用比例增加,小麦叶片NR、GS活性和产量均呈先... 为研究缓释氮肥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该试验以常规化肥施用为对照(CK),设置缓释氮肥与尿素的不同比例施用处理,了解小麦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缓释氮肥施用比例增加,小麦叶片NR、GS活性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施用比例为3:2,是较适合的施肥配比。结果可为春小麦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释氮肥 氮代谢 关键酶活性 产量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海月 李玥 +8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蒋明金 王春雨 赵建红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64,共15页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机插稻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对单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强 姜丽娜 +4 位作者 潘建清 李建强 马军伟 叶静 邹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951-396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的单季稻氮肥减施和稳产效应,筛选适宜于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类型。【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太湖新城和金华市蒋堂镇分别布置11个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田间小区试验,比...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的单季稻氮肥减施和稳产效应,筛选适宜于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类型。【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太湖新城和金华市蒋堂镇分别布置11个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树脂包膜尿素(RCU)、聚氨酯包膜尿素(PCU)和稳定性肥料(NIU)等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氮肥用量225 kg·hm^(-2))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尿素Urea,种植大户常规施肥,270 kg·hm^(-2))在单季稻产量、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和水稻氮素吸收特征、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多点试验汇总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N0)的水稻产量为Urea处理的83.9%,3个试验点Urea处理的平均氮肥利用率为19.2%—20.1%。3种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单季稻平均产量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2)RCU和PCU处理在林城和太湖新城试验中地上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与Urea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NIU处理在太湖新城试验中地上部氮含量著低于Urea处理。金华试验点籼粳杂交稻品种试验中3种缓释氮肥处理稻谷中氮含量都明显下降。(3)RCU处理单季稻平均产量显著高于PCU和NIU处理,多点试验中产量变异系数较小,水稻生长后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强度都高于Urea处理,氮肥利用率比Urea处理提高了2.8—9.0个百分点。【结论】基于现阶段土壤基础肥力和常规施肥量,采用RCU、PCU或NIU一次性基施,氮肥用量比现阶段常规施肥量减少16.7%时,可以满足单季稻一次性施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一次性施肥 单季稻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造纸黑液木质素——氨氧化木质素(AOL)作为缓释氮肥的肥效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朱兆华 21cn.com +5 位作者 王德汉 21cn.com 廖宗文 21cn.com 游植粼 21cn.com 《农业环境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0,119,共4页
通过玉米和水稻盆栽实验对改性 (氧化氨解 )造纸黑液木质素———AOL作为一种缓释氮肥的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等氮量的碳铵和尿素相比 ,AOL对盆栽玉米有着良好的增产效果 ,能够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利用率 ,但对盆栽水稻增产效果则... 通过玉米和水稻盆栽实验对改性 (氧化氨解 )造纸黑液木质素———AOL作为一种缓释氮肥的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等氮量的碳铵和尿素相比 ,AOL对盆栽玉米有着良好的增产效果 ,能够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利用率 ,但对盆栽水稻增产效果则不及碳铵和尿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AOL的缓释性和抗淋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L 缓释氮肥 肥效 氮素利用率 改性 造纸 黑液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距和缓释氮肥配施量下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海月 殷尧翥 +6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杨志远 严奉君 张绍文 郭长春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3-855,共13页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机插杂交稻田间试验。在行距为30 cm下,设3种株距处理为16 cm、18 cm、20 cm;在尿素氮施用量54 kg/hm^2下,设4个缓释氮用量为36、66、96和126kg/hm^2,总施氮量相应为90、120、150和180 kg/hm^2。在插秧时缓释肥与尿素混合,一次性追施。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运移量。【结果】缓释氮肥配施量和株距对主要生育期的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且互作效应显著;缓释氮肥配施量的效应明显高于株距。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总施氮量为150和18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单茎茎鞘与叶片干物重,叶面积衰减慢,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高,光合特性强,促进干物质累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群体颖花量,保持了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机插稻产量。株距为16 cm,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水稻群体茎蘖数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缓慢消减,有效穗数足,虽穗粒数显著降低,但有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协调出较高的产量。而株距为20 cm,配施总氮量为180 kg/hm^2处理,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和攻大穗,增加了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多,灌浆充实量大,千粒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齐穗期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87**~0.91**),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结论】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尿素(54 kg/hm^2)配施总氮量为150 kg/hm^2时,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463.8 kg/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用量 产量 光合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最佳缓释氮肥用量与密度配置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马国辉 龙继锐 +1 位作者 戴清明 周静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共5页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缓释氮肥用量、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和密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施氮量、移栽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地影响水稻产量;氮肥用量和密度分别为1...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缓释氮肥用量、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和密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施氮量、移栽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地影响水稻产量;氮肥用量和密度分别为189.5 kg/hm2(折纯N)和20.8万穴/hm2时产量最高(10.608 t/hm2),最佳经济施氮量和最佳密度分别为189.0 kg/hm2和20.7万穴/hm2,此时最佳经济产量为10.069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Y两优1号 缓释氮肥 移栽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氮肥与缓释氮肥配施对不同株距机插杂交稻磷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海月 蒋明金 +7 位作者 孙永健 郭长春 殷尧翥 何艳 严田蓉 杨志远 徐徽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及20 cm和4个缓释氮肥用量(36、66、96和126 kg hm–2)与常规氮肥(均为54kg hm–2)配施处理。结果表明,缓释氮肥用量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磷素吸收量及吸收速率、结实期茎鞘磷素转运量及转运率和叶片磷素转运率及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在株距为18 cm,群体密度为18.52万穴hm–2,缓释氮肥(96 kg hm–2)与常规氮肥(54 kg hm–2)配施总量为150 kg hm–2时,可有效提高机插稻对磷素的吸收,促进结实期茎鞘、叶片磷素向穗部的转运及分配,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优势,产量可达11 463.8 kg 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株距为16 cm,群体密度(20.84万穴hm–2)相对较大,施氮总量为180 kg hm–2时,群体吸收的磷总量较高,进一步促进了植株体内磷素的吸收转运及分配,有利于产量提高,但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配施量150 kg hm–2为宜;株距增加到20 cm施氮总量在180 kg hm–2下,群体(16.67万穴hm–2)较小,吸收磷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磷素向穗部转运量多,穗部磷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齐穗期至成熟期茎鞘磷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72**),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磷素吸收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适宜缓释氮肥筛选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强 姜丽娜 +7 位作者 潘建清 符建荣 马军伟 叶静 俞巧钢 孙万春 邹平 林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3,共6页
为满足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供氮需求,以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为对照,比较了5种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在单季稻产量、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单季稻植株不同时期氮含量,计算了氮肥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 为满足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供氮需求,以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为对照,比较了5种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在单季稻产量、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单季稻植株不同时期氮含量,计算了氮肥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通过研究筛选出能支撑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为树脂包膜尿素和聚胺脂包膜尿素,在减氮20%的基础上,两种缓释尿素分别与40%的普通尿素配合一次性施用,其产量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在统计学上持平且略有增产的趋势,分蘖数、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也有增加;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植株含氮量、氮吸收量都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3%~20.4%。表明在长江下游单季稻种植中,树脂包膜尿素和聚胺脂包膜尿素支撑下可达到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供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单季稻 一次性施肥 缓释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海月 郭长春 +8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蒋明金 严奉君 殷尧翥 何艳 徐徽 杨志远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386,共13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hm^2,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设3种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和20 cm,以及4种缓释氮肥(36、66、96和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处理。【结果】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叶片及穗部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对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株距。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50 kg/hm^2能促进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107.58 kg/hm^2)、氮肥利用率(66.19%)及产量(11463.85 kg/hm^2);株距为16 cm,缓释氮肥(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80 kg/hm^2虽能促进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累积,但易造成结实期茎鞘及叶片中氮滞留量的增加,降低氮素转运率,导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150 kg/hm^2为宜;当株距增加到20 cm时,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吸收氮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氮素向穗部转运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及氮素利用率随缓释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80 kg/hm^2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缓释氮肥减量配施与株距耦合下,机插杂交稻以齐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叶片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性(r=0.54**~0.85**)最高,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更为重要。【结论】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50 kg/hm^2能协同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为本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减量配施 氮素利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缓释氮肥肥效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常赞 刘树庆 +2 位作者 张仲新 张笑归 高如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63,69,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自制的缓释氮肥在菠菜和樱桃萝卜上的应用效果。通过对蔬菜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硝酸盐含量的分析测定得出:缓释氮肥Ⅰ的肥效最好,经济效益最高。在不同的氮素水平下蔬菜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自制的缓释氮肥在菠菜和樱桃萝卜上的应用效果。通过对蔬菜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硝酸盐含量的分析测定得出:缓释氮肥Ⅰ的肥效最好,经济效益最高。在不同的氮素水平下蔬菜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施肥量达到每盆(2.5 kg土)0.33 g时,产量达到最高,符合肥料的报酬递减率。比较不同氮肥品种可以看出,施用缓释氮肥的蔬菜产量均高于尿素,并且缓释氮肥Ⅰ高于缓释氮肥Ⅱ;氮素利用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自制的缓释氮肥的实际效果表现较好,其氮素利用率也高于尿素,并且在第二茬作物中氮素利用率仍然很高;硝酸盐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经济效益为缓释氮肥Ⅰ在0.33 g/盆的水平下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施肥效应 硝酸盐含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保水缓释氮肥有关特征及性能 被引量:19
14
作者 何绪生 廖宗文 +4 位作者 黄培钊 段继贤 葛仁山 李洪波 耿增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048-2055,共8页
【目的】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一种以化学聚合反应共聚合成的新型保水缓释氮肥的特征和性能。【方法】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电镜观察、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方法观察、解析及测定肥料有关特征和性能。【结果】保水缓释氮肥吸水... 【目的】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一种以化学聚合反应共聚合成的新型保水缓释氮肥的特征和性能。【方法】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电镜观察、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方法观察、解析及测定肥料有关特征和性能。【结果】保水缓释氮肥吸水倍率可达103 g·gP-1,含氮量达30%,酸碱度接近中性,是盐度指数极低的肥料。保水缓释氮肥的原料氮肥与保水材料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共聚体,具有亲水基团,这是形成吸水保水的化学机制。保水缓释氮肥是一种吸水膨胀而不溶解的凝胶,是整体不均质而局部较均质的物质,在微观上具有网状结构,这是其吸水保水的物理结构。保水缓释氮肥所吸持的水分主要以有效性很高的自由水和束缚水存在,占其总持水量的95%,而有效性差的结合水含量低于5%。7d水溶出率养分占总养分的77%,具有延缓养分释放功能。【结论】保水缓释氮肥是具有养分缓释和保水功能的新型保水缓释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缓释氮肥 特征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及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红雨 刘媛媛 +4 位作者 唐双凌 许仙菊 凌佳妮 蔡巧 张永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9-523,共5页
为了研究自制的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采用浸泡试验分析了3种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缓释肥料A、缓释肥料B、缓释肥料C)的养分释放规律,同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结果... 为了研究自制的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采用浸泡试验分析了3种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缓释肥料A、缓释肥料B、缓释肥料C)的养分释放规律,同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水溶性包膜肥料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当缓释氮肥包膜率为6%~8%时,通过浸泡试验测得的135 d氮养分累积释放量为32.2%~63.5%;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了3种缓释氮肥的小青菜地上部产量均高于不施氮肥对照,增产幅度为244.90%~406.58%,均略高于施用普通大颗粒尿素的产量;其中缓释肥C处理小青菜产量高,小青菜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缓释氮肥 硝酸盐 养分释放特性 小青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条件下缓释氮肥在冬小麦上的肥效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新民 韩燕来 +1 位作者 谭金芳 介晓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19,共3页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 ,麦田施用缓释氮肥SRN - 1和SRN - 2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尿素相比 ,SRN - 1、SRN - 2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增产均有明显效果 ,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在全生育期...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 ,麦田施用缓释氮肥SRN - 1和SRN - 2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尿素相比 ,SRN - 1、SRN - 2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增产均有明显效果 ,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灌越冬水、灌越冬水 +拔节水的条件下 ,氮素利用率较普通尿素分别提高 2 .9,2 .0 ,4.3和 5.3 ,6 .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缓释氮肥 灌水次数 肥效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长效缓释氮肥对蕉园土壤pH和香蕉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郭春铭 刘卫军 樊小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8-136,共9页
【目的】近年来由于超量施用化肥导致蕉园土壤严重酸化,土壤生产力逐年明显下降,香蕉产量骤降,传统产区栽培面积锐减。为此本试验在超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以碱性长效缓释氮肥(ALNF,N 22%)作为供试肥料,研究其降低土壤酸度的效果及对香蕉... 【目的】近年来由于超量施用化肥导致蕉园土壤严重酸化,土壤生产力逐年明显下降,香蕉产量骤降,传统产区栽培面积锐减。为此本试验在超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以碱性长效缓释氮肥(ALNF,N 22%)作为供试肥料,研究其降低土壤酸度的效果及对香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肥料的碱性能否造成氮素的损失。【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试验,分别为肥料种类和肥料用量对比试验,香蕉栽培密度均为3333 plant/hm^2。试验1为碱性长效缓释肥料(ALNF)、控释配方BB肥料(CRF_(BB))、常规肥料(CCF)三因素对比试验,以无氮处理(CK)为对照。试验2为完全ALNF(N 337.5 g/plant),ALNF+60 g尿素N(ACF1,397.5 g/plant),ALNF+90 g尿素N(ACF2,427.5 g/plant),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结果】超高密度栽培条件下,ALNF处理收获期土壤pH值分别比CRF_(BB)、CCF、CK、ACF1和ACF2处理提高了1.2、1.2、1.1、0.6和0.3个单位。ALNF和CRF_(BB)处理香蕉单株产量分别比CCF处理增加了43.4%和35.1%,ALNF和ACF1处理香蕉单株产量分别比ACF2增加了50.6%和40.0%。就氮素平衡而言,CRF_(BB)和ALNF处理作物携出氮量分别比CCF处理提高了48.9%和24.8%;CCF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最多,是ALNF处理的2.3倍;ALNF处理的土壤氮素残留量最多,分别是CRF_(BB)、CCF处理的1.6倍、2.4倍;ALNF处理香蕉的携氮量分别比ACF1、ACF2处理提高了5.0%、31.9%,土壤残留氮量增加了60.8%、162.6%,ALNF的氮素表观损失最少,并随着尿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ALNF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仅为ACF2的1/4。CRF_(BB)和ALNF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比CCF的提高了66.7%、33.7%,ALNF处理比ACF1、ACF2处理提高了27.8%、87.7%,ACF1处理的比ACF2处理提高了46.9%。【结论】碱性长效缓释氮肥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酸度,土壤pH提高了0.3~1.2个单位,提高香蕉产量35%~50%,增加香蕉氮素吸收量24%~50%,增加土壤氮素残留量,减少氮素表观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27%~67%。单独施用碱性长效缓释氮肥不会造成氮素损失,但是碱性长效缓释氮肥与尿素混合使用会造成氮素损失并降低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长效缓释氮肥 土壤PH值 产量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缓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敏 叶舒娅 +2 位作者 刘枫 袁嫚嫚 郭熙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6期8895-8896,8936,共3页
[目的]为夏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缓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缓释氮肥掺比普通氮肥及缓释氮肥减量施用可以在0.05水平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目的]为夏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缓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缓释氮肥掺比普通氮肥及缓释氮肥减量施用可以在0.05水平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缓释氮肥掺混普通氮肥以SCU70%+PU30%处理玉米产量、籽粒吸氮、秸秆吸氮、吸氮总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在0.05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等氮处理,产量为7 284.0 kg/hm2,增幅达10.63%~33.02%,氮肥利用率为33.13%,增幅达7.81%~23.09%。缓释氮肥处理则以SCU70%处理玉米产量、秸秆吸氮、吸氮总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在0.05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缓释氮肥处理,产量为6 937.0 kg/hm2,增幅达6.54%~18.85%,氮肥利用率为37.65%,增幅达11.55%~18.00%。[结论]缓释氮肥配施普通氮肥SCU70%+PU30%及缓释氮肥减量30%施用均能在0.05水平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缓释氮肥水分状态与吸持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何绪生 黄培钊 +3 位作者 廖宗文 段继贤 葛仁山 李洪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15,共6页
保水肥料的水分有效性不但取决于保水肥料的吸水倍率,还取决于水分在保水肥料中的存在状态及吸持特征。首次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水分特征曲线方法对实验合成的保水缓释氮肥水分状态及吸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保水缓释氮肥的自由水... 保水肥料的水分有效性不但取决于保水肥料的吸水倍率,还取决于水分在保水肥料中的存在状态及吸持特征。首次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水分特征曲线方法对实验合成的保水缓释氮肥水分状态及吸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保水缓释氮肥的自由水+束缚水含量随着平衡含水量增大而提高,保水缓释氮肥平衡含水量中94%以上为自由水+束缚水,其与普通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热力学性质,其相当于土壤重力水,毛管水和薄膜水之和,保水缓释氮肥所持水分90%以上是植物有效水。保水缓释氮肥的结合水占5%以下,其相当于土壤吸湿水,是植物难利用水。DSC测定的有效水(94%)和水分特征曲线测定的有效水(91%)十分接近,因此,DSC可作为评价吸水保水缓释肥料有效性快速方法。保水缓释肥料可增加土壤持水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和释水量。保水缓释氮肥合成过程中待聚液保温时间是一个重要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缓释氮肥 水分状态 水分吸持特征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对超级杂交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国辉 周静 +4 位作者 龙继锐 陈敏 宋春芳 万宜珍 沈洪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99,共5页
在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模式下,分别选用施氮量折合成纯氮0,105,142.5,180 kg/hm2的4个缓释氮肥处理,研究了缓释氮肥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栽培模式下,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 在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模式下,分别选用施氮量折合成纯氮0,105,142.5,180 kg/hm2的4个缓释氮肥处理,研究了缓释氮肥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栽培模式下,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以施纯氮142.5 kg/hm2的处理最合理;常规栽培模式下,以施纯氮180 kg/hm2的处理最优.相关性分析表明,优化栽培模式下,生物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常规栽培模式下,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农学利用率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表明生物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关系密切,因此,生物产量可作为评价超级杂交早稻氮肥利用率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早稻 氮肥利用效率 缓释氮肥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