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叶挥发物代谢调控及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书霞 陈巧 +2 位作者 王聪颖 郝丽宁 房玉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45-1557,共13页
植物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常受到植食性昆虫、病原菌及机械损伤等生物或非生物的侵害并造成植物的局部伤害,从而启动复杂的防御反应。释放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是植物防御性反应之一。绿叶挥发物是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经... 植物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常受到植食性昆虫、病原菌及机械损伤等生物或非生物的侵害并造成植物的局部伤害,从而启动复杂的防御反应。释放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是植物防御性反应之一。绿叶挥发物是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经过Oxylinpins生化途径中的脂氧合酶(LOX)和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催化而形成的一类C6和C9醛、醇及其相应的酯类。作为启动植物防御机制的信号分子,这类挥发性物质通过长距离的气态传输在植物与病原菌、植物与植食性昆虫、植物自身和相邻的植物之间起作用,从而介导防御性反应。研究其生化途径及其调节机理,对探索其对病虫害的直接、间接防御、改善作物风味品质及抗病新种质创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对园艺植物甚至农林生态系统中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综述了绿叶挥发物合成的生化途径及其作为信号转导物质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绿叶挥发物在植物抗逆方面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叶挥发物 脂氧合酶 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 生化途径 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叶挥发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宇 孙晓玲 +4 位作者 金珊 张正群 边磊 罗宗秀 陈宗懋 《农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1-23,共13页
系统总结了绿叶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代谢途径和对不同生物群落的生态调控功能,包括能诱导植物生成相关防御基因和防御化合物,自身及其诱导生成的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和花外蜜露能够在植株间传递预警信号、吸引和驱避植食性昆虫、协同或抑... 系统总结了绿叶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代谢途径和对不同生物群落的生态调控功能,包括能诱导植物生成相关防御基因和防御化合物,自身及其诱导生成的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和花外蜜露能够在植株间传递预警信号、吸引和驱避植食性昆虫、协同或抑制昆虫信息素、招引寄生蜂,还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指出了在田间条件下天敌因受到背景气味、气象条件、害虫种群分布和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理想的生物防治效果。因此仍需对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的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不同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重营养间的互作关系,以及不同植食性昆虫虫口密度对田间防效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虫害诱导挥发物中关键物质的多重生态功能,并确定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田间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叶挥发物 释放规律 代谢途径 生态功能 植食性昆虫 寄生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叶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及其生理生态功能 被引量:3
3
作者 谢鑫鑫 林碧英 林忠平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4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绿叶挥发物参与植物脂肪酸和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代谢过程。分析了植物脂肪酸及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两种酶所参与代谢的基因调控及GLVs长距离信号传递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周围生态群落的影响。
关键词 绿叶挥发物 脂肪酸氧化酶 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 信号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绿叶挥发物的生物胁迫防御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吴丽婷 程国亭 梁燕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32,共6页
植物在面临危险处境时具有自身防御功能,用来防御的物质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其中挥发性物质中的绿叶挥发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物中的绿叶挥发物的组成、合成途径,对昆虫、真菌和... 植物在面临危险处境时具有自身防御功能,用来防御的物质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其中挥发性物质中的绿叶挥发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物中的绿叶挥发物的组成、合成途径,对昆虫、真菌和细菌的抗性防御作用及其抗性防御机制进行了系统归纳,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防御 绿叶挥发物 合成途径 抗性防御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叶挥发物反式-2-己烯醛对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璐玲 马卫宾 谢岩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71,共7页
研究绿叶挥发物(GLVs)对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的抑制效果,为研究开发新型绿色、安全、高效的粮食防霉剂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带药培养基法和密闭熏蒸法分别测定了8种绿叶挥发物对黄曲霉的抑菌活性,对筛选出的活性较好的反式-2-己烯醛进行了... 研究绿叶挥发物(GLVs)对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的抑制效果,为研究开发新型绿色、安全、高效的粮食防霉剂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带药培养基法和密闭熏蒸法分别测定了8种绿叶挥发物对黄曲霉的抑菌活性,对筛选出的活性较好的反式-2-己烯醛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的研究,并通过熏蒸法进一步研究了反式-2-己烯醛对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评价了其预防保护和治疗效果。8种绿叶挥发物中,反式-2-己烯醛对黄曲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密闭熏蒸法的抑菌效果优于带药培养基法;熏蒸作用下反式-2-己烯醛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01、0.02μL/m L;反式-2-己烯醛在0.05μL/m L浓度下完全抑制黄曲霉污染储藏玉米,且熏蒸12 h可以保护和治愈黄曲霉污染玉米。本研究表明绿叶挥发物反式-2-己烯醛作为天然植物源物质可以有效抑制储藏玉米中黄曲霉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 绿叶挥发物 反式-2-己烯醛 抑菌活性 玉米 熏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毛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释放绿叶挥发物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郭慧媛 马元丹 +4 位作者 王丹 左照江 高岩 张汝民 王玉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96-903,共8页
为了探讨酸雨胁迫与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释放规律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不同pH值(5.6、4.0、2.5)的模拟酸雨对毛竹三年生实生苗进行处理,研究酸雨对毛竹叶片可溶性... 为了探讨酸雨胁迫与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释放规律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不同pH值(5.6、4.0、2.5)的模拟酸雨对毛竹三年生实生苗进行处理,研究酸雨对毛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毛竹释放的GLVs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酸雨胁迫下毛竹叶片MDA含量明显增加,pH 2.5模拟酸雨胁迫处理45天毛竹叶片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43.0%(p<0.01);pH 4.0处理MDA含量增加缓慢,处理75天时MDA含量比对照增加了0.36倍(p<0.01)。pH 4.0和pH 2.5模拟酸雨胁迫处理45天时,毛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2.0%和65.0%(p<0.01)。在酸雨胁迫下,毛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响应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互相协调,pH 2.5模拟酸雨胁迫处理SOD活性和POD活性分别在45天和60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67倍和1.31倍(p<0.01),随后降低。pH 4.0和pH 2.5模拟酸雨胁迫处理,毛竹叶片GLVs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6.4%和132.9%(p<0.01),新增GLVs为(E)-2-辛烯醛、2-乙基己醛、(E)-2-己烯醛和(E)-2-壬烯醛。研究表明:酸雨胁迫条件下,毛竹可以通过调节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释放GLVs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胁迫 抗氧化酶 绿叶挥发物 毛竹
原文传递
绿叶挥发物产生特征及其生态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孙海峰 李震宇 +1 位作者 武滨 秦雪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8-275,共8页
该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的形成特征、对植物的生态生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GLVs是指植物经十八碳烷酸途径过氧化物酶分支途径产生的含6个碳原子的醛、醇及其酯。除叶片外,植物的根... 该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的形成特征、对植物的生态生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GLVs是指植物经十八碳烷酸途径过氧化物酶分支途径产生的含6个碳原子的醛、醇及其酯。除叶片外,植物的根、茎、果实、种子等部位均可以合成该类化合物,合成调控存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在特定植物中,GLVs合成及其组分还受到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季节等外源环境的影响。昆虫啃食、微生物感染以及有益真菌的定植等生物逆境与缺氮等物理逆境均具有诱导GLVs合成的作用。除了参与植物特有气味形成外,GLVs在植物直接和间接防御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LVs不仅具有抑制微生物和多种昆虫繁殖的作用,还具有诱导多种防御化合物合成、预置(prime)有关信号途径的作用。基于GLVs在植物界的广泛存在性和在防御应答中的多层次作用,该文作者提出了GLVs在道地药材品质形成中的潜在作用及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防御应答 绿叶挥发物 诱导效应 品质形成
原文传递
7种绿叶挥发物对黄曲霉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梁海燕 王国昌 +2 位作者 郎剑锋 原庆霞 孙玉凤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研究7种绿叶挥发物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抑制作用,为开发黄曲霉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Z)-3-己烯醛、(Z)-3-己烯醇、(E)-2-己烯-1-醇、(E)-2-己烯乙酸酯、(Z)-3-己烯乙酸酯、(Z)-3-己烯丁酸酯7种挥发物在5、10、25... 目的研究7种绿叶挥发物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抑制作用,为开发黄曲霉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Z)-3-己烯醛、(Z)-3-己烯醇、(E)-2-己烯-1-醇、(E)-2-己烯乙酸酯、(Z)-3-己烯乙酸酯、(Z)-3-己烯丁酸酯7种挥发物在5、10、25、50μl加入量时对黄曲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在4种加入量时7种绿叶挥发物均对黄曲霉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除5μl加入量的(Z)-3-己烯乙酸酯,其他试验条件下挥发物对孢子萌发率均有抑制作用(P<0.05)。(E)-2-己烯醛在4个加入量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到100%。结论该7种绿叶挥发物均对黄曲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强的为(E)-2-己烯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 绿叶挥发物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原文传递
不同吸附剂对玉米叶片挥发物的吸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振杰 刘天学 +1 位作者 王秀萍 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82-87,共6页
选择GDX-101、GDX-502、Porapak Q、Tenax-Ta和XAD-2五种吸附剂,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机械损伤的玉米叶片挥发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析得到8种挥发性组分,以顺-3-己烯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1-... 选择GDX-101、GDX-502、Porapak Q、Tenax-Ta和XAD-2五种吸附剂,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机械损伤的玉米叶片挥发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析得到8种挥发性组分,以顺-3-己烯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和顺-3-己烯基乙酸酯这5种绿叶挥发物为主,还有3种未鉴定的挥发物。实验结果表明,GDX101、GDX-502、Porapak Q和Tenax-Ta的吸附效果基本一致,可用于玉米叶片挥发物的收集,但XAD-2对含量少的挥发物吸附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损伤 绿叶挥发物 顶空吸附 色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绿叶挥发性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付亚群 高媛 +1 位作者 孟楠 潘秋红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66-1579,共14页
【目的】针对我国东部葡萄酒产区在酿酒葡萄成熟期降雨过多导致香气品质下降的问题,探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果实绿叶挥发性组分及其衍生酯类积累的影响,以期为该项措施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和2013年采自北京密云地区张... 【目的】针对我国东部葡萄酒产区在酿酒葡萄成熟期降雨过多导致香气品质下降的问题,探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果实绿叶挥发性组分及其衍生酯类积累的影响,以期为该项措施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和2013年采自北京密云地区张裕爱斐堡酒庄葡萄园的‘赤霞珠’(Vitis vinifera‘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比较避雨栽培和露地模式下果实成熟过程中绿叶挥发性组分积累规律的异同。【结果】避雨栽培下葡萄果实周围的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下降约20%,紫外辐射下降约40%。在2012年避雨栽培的成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升高,而在2013年2种栽培模式生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综合2 a(年)数据,避雨栽培降低了成熟果实有"青草"气味的游离态脂肪醇、反式-2-己烯醛和反式-2-己烯酸的含量,而提高了结合态反式-2-己烯醇、己醇和反式-3-己烯醇等、以及游离态和结合态己醛和己酸的含量。此外,避雨栽培也显著增加果实中有"果香"气味的游离态和结合态酯类化合物含量,如乙酸己酯、辛酸乙酯和顺式-乙酸-3-己烯酯等。相对于2013年,避雨栽培的这些影响在降雨量相对较多的2012年更为显著。【结论】避雨栽培可以减弱葡萄的绿叶气味,提升果实和葡萄酒潜在果香品质,尤其在降雨相对较多的年份,可有效地缓解果实品质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绿叶挥发物 避雨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乙酸叶醇酯对茶树耐寒性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续周 李金秋 +5 位作者 陈雪津 王雯 李芳 马媛春 房婉萍 朱旭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27-132,共6页
绿叶挥发物(GLVs)作为植物挥发物中的一类化合物,由C_(18)和C_(16)不饱和脂肪酸经酶催化分解形成的C_(6)和C_(9)醛、醇及其相应酯类组成。其中,乙酸叶醇酯是一种主要的GLVs,以Z-3-己烯醛和Z-3-己烯醇经酶作用合成。为了解乙酸叶醇酯在... 绿叶挥发物(GLVs)作为植物挥发物中的一类化合物,由C_(18)和C_(16)不饱和脂肪酸经酶催化分解形成的C_(6)和C_(9)醛、醇及其相应酯类组成。其中,乙酸叶醇酯是一种主要的GLVs,以Z-3-己烯醛和Z-3-己烯醇经酶作用合成。为了解乙酸叶醇酯在茶树耐寒性状中的作用,以一年生茶树品种中茶108为材料,使用乙酸叶醇酯后短时低温(4℃,1.5 h)和低温过夜(4℃,16 h)处理茶苗,测定茶树冷诱导基因表达和茶树生理生化特性指标。结果发现,乙酸叶醇酯在短时低温处理时可以提高冷诱导基因CsICE1、CsICE2、CsCBF1-CsCBF5的表达;在过夜低温处理时提高冷诱导基因CsRD1、CsRD2的表达;短时低温和过夜低温处理均能分别显著提高茶树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从而缓解低温胁迫对茶树的伤害。此外,乙酸叶醇酯还诱导自身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sADH1、CsADH3和CsLOX3的表达,进一步增强茶树耐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绿叶挥发物 乙酸叶醇酯 低温胁迫 耐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草蛉对取食棉花的扶桑绵粉蚧的嗅觉反应(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Sudhida GAUTAM Ashok Kumar SINGH Ram Dass GAUTAM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7-507,共11页
捕食性的普通草蛉Chrysoperla sp.(carnea group)和安平草蛉Mallada desjardinsi(Navas)(脉翅目:草蛉科)的寄主-生境定位取决于其觅食行为以及对各阶段释放的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调查了这两种交配的草蛉成虫以及取食棉花的扶桑... 捕食性的普通草蛉Chrysoperla sp.(carnea group)和安平草蛉Mallada desjardinsi(Navas)(脉翅目:草蛉科)的寄主-生境定位取决于其觅食行为以及对各阶段释放的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调查了这两种交配的草蛉成虫以及取食棉花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反应,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三重营养关系。结果表明:草蛉雄虫和雌虫均能感受到棉花植株释放的绿叶挥发物;植株的各个阶段均可使捕食性昆虫和绵粉蚧定位。在受绵粉蚧为害的棉叶上饱和烃含量高,说明草蛉成虫的反应更为强烈;在植株受为害期和开花期释放捕食性昆虫,可提高田间捕食性昆虫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有效的生物防治取决于捕食性昆虫在植株上的天然定殖能力以及对害虫的吞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草蛉 安平草蛉 扶桑绵粉蚧 三重营养关系 棉花 绿叶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剪草坪的特殊香味从哪来?
13
《绿色天府》 2022年第3期70-70,共1页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注意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路过新修剪的草坪时,总会闻到一种特殊的香味,不少人将其称为青草香。那么这种味道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往往会出现在草坪被修剪过之后呢?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特殊的味...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注意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路过新修剪的草坪时,总会闻到一种特殊的香味,不少人将其称为青草香。那么这种味道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往往会出现在草坪被修剪过之后呢?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特殊的味道从化学上来说,是多种名为绿叶挥发物的碳基化合物在空气中混合的产物。当植物受到昆虫、病菌感染或割草机等机械外力的伤害时,会主动释放这些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菌感染 割草机 科研人员 机械外力 剪草坪 绿叶挥发物 香味 修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湿度对黄芪幼苗防御应答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4
作者 信小娟 孙海峰 +1 位作者 李玉成 丛建华 《中国林副特产》 2017年第1期10-12,14,共4页
通过考察基质湿度对黄芪幼苗防御应答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土壤水分在黄芪药材品质形成中的可能作用。采用渗灌控水方式控制盆栽黄芪基质水分,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幼苗根、茎、叶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合成途径关键... 通过考察基质湿度对黄芪幼苗防御应答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土壤水分在黄芪药材品质形成中的可能作用。采用渗灌控水方式控制盆栽黄芪基质水分,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幼苗根、茎、叶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合成途径关键酶——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苯丙烷类类物质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PAL)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梯度稀释法测定根际细菌和真菌数量,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分含量(81.6%)导致黄芪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显著下降,叶PAL和根LOX活性显著升高,但根中的总黄酮含量明显低于低湿度组的。相比较而言,低湿度组黄芪根际真菌和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且叶LOX活性较高。基质水分含量是影响黄芪黄酮合成与积累的重要因素,高基质湿度不利于黄芪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且很可能与根中高LOX活性有关,低基质湿度下较为稳定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很可能是黄芪幼苗中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的有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基质湿度 绿叶挥发物 异黄酮 根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己醛对黄芪不定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彦云 孙海峰 +2 位作者 张春芬 曹秋芬 秦雪梅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6-480,共5页
本文以黄芪不定根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正己醛的方式,以生物量、多糖和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正己醛对黄芪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己醛显著影响黄芪不定根固体培养物的生长,10μmol·L-1正己醛具抑制... 本文以黄芪不定根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正己醛的方式,以生物量、多糖和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正己醛对黄芪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己醛显著影响黄芪不定根固体培养物的生长,10μmol·L-1正己醛具抑制作用,而50μmol·L-1有促进作用;(2)除添加50μmol·L-1的处理外,黄芪不定根液体培养物中的多糖含量普遍高于固体培养物中的;(3)50μmol·L-1正己醛对多糖合成的影响与不定根培养方法有关,在液体悬浮培养体系中具抑制作用,但在固体培养体系中起促进作用;(4)固体培养物中皂苷含量普遍较高且正己醛的影响较小,而液体培养体系中50μmol·L-1正己醛能促进黄芪不定根合成皂苷类物质。由此可见,正己醛对黄芪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不仅与正己醛浓度有关,还与不定根培养方法有关,固体培养体系中添加50μmol·L-1正己醛对于多糖和皂苷类物质的合成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绿叶挥发物 剂量效益 生物量 活性成分
原文传递
反式-2-己烯醛在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姝瑶 郝鑫 +2 位作者 曲悦 陈迎迎 沈应柏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反式-2-己烯醛是绿色植物释放的一种小分子挥发性物质,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各种环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反式-2-己烯醛可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具有较高的抑菌和抗虫活性,也可以作为植物间的"信使"来传递防御... 反式-2-己烯醛是绿色植物释放的一种小分子挥发性物质,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各种环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反式-2-己烯醛可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具有较高的抑菌和抗虫活性,也可以作为植物间的"信使"来传递防御信号。该文系统综述了反式-2-己烯醛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在生物胁迫防御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深入揭示反式-2-己烯醛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叶挥发物 植物防御反应 反式-2-己烯醛
原文传递
豌豆蚜为害下CO2浓度升高对两种不同固氮能力蒺藜苜蓿间接防御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原二亮 郭慧娟 +1 位作者 李凤超 孙玉诚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0-297,共8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能力,从而改变植物对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植物与昆虫互作。为了明确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豆科植物对蚜虫间接防御的影响,利用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固氮突变... 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能力,从而改变植物对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植物与昆虫互作。为了明确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豆科植物对蚜虫间接防御的影响,利用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固氮突变体dnf1和野生型植株Jemalong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固氮能力蒺藜苜蓿挥发物释放的影响,从而改变蒺藜苜蓿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间接防御。结果表明,豌豆蚜为害显著诱导蒺藜苜蓿野生型和固氮突变体中单萜类化合物4-蒈烯、倍半萜类挥发物(E)-β-法呢烯以及绿叶挥发物顺式-3-己烯-1-醇的释放。CO_2浓度升高降低了野生型Jemalong受害植株上2-蒈烯和柠檬烯以及绿叶挥发物顺式-3-己烯-1-醇的释放量,却没有改变固氮突变体dnf1上这几种单萜类及绿叶挥发物的释放。正常CO_2浓度下,固氮突变体dnf1受害植株上2-蒈烯、4-蒈烯、柠檬烯的释放量与野生型Jemalong受害植株无显著差异,而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固氮突变体dnf1受害植株上2-蒈烯、4-蒈烯、柠檬烯的释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Jemalong受害植株。表明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豆科植物对蚜虫的间接防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蒺藜苜蓿 豌豆蚜 单萜 倍半萜 绿叶挥发物
原文传递
浑源黄芪内生细菌的菌群组成及其功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红 盛剑 +4 位作者 白旭 康宝铃 孙欢欢 孙海峰 曹秋芬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38-1647,共10页
【目的】分离、鉴定浑源黄芪内生细菌,筛选潜在促生菌,并研究绿叶挥发物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山西浑源7年生传统采收期黄芪为材料,采用平板培养法分离内生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鉴定;通过培养基中添加1-氨基环丙烷-1-羧酸(1... 【目的】分离、鉴定浑源黄芪内生细菌,筛选潜在促生菌,并研究绿叶挥发物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山西浑源7年生传统采收期黄芪为材料,采用平板培养法分离内生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鉴定;通过培养基中添加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色氨酸及缺氮素培养的方式进行含ACC脱氨酶、吲哚乙酸产生及固氮菌初筛;通过培养基中添加Ca3(PO4)2、钾长石的方式进行解磷、解钾菌初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进行定量;通过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绿叶挥发物的方式,研究其对含ACC脱氨酶菌株的影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黄芪绿叶挥发物含量。【结果】从浑源黄芪根中分离得85株代表性内生菌株,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13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菌株数量较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0.00%。筛选获得的促生菌中,具有吲哚乙酸合成能力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69.41%),其次为含ACC脱氨酶和具有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40.00%和31.76%,而解磷、解钾菌株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7.06%);双重促生效应菌株中,兼具吲哚乙酸合成与含ACC脱氨酶菌株所占比例最高(37.65%),其次为兼具吲哚乙酸合成和固氮活性、兼具含ACC脱氨酶和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8.24%和24.71%,兼具含ACC脱氨酶和解钾活性的菌株占比最低(1.18%)。2–50μmol/L正己醛和Z-3-己烯醛、5–125μmol/L正己醇具有促进部分含ACC脱氨酶内生菌株生长的作用。【结论】吲哚乙酸产生和含ACC脱氨酶的内生菌株占比高、绿叶挥发物促生菌的存在很可能是浑源黄芪内生菌群适应栖息地独特生境的产物,绿叶挥发物很可能是影响浑源黄芪内生菌群组成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内生菌群 促生菌 筛选 绿叶挥发物
原文传递
外源(Z)-3-己烯基乙酸酯缓解小麦盐胁迫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生林山 韩佳一 +4 位作者 盛雨婷 陆峻一 纪元 张玉梅 李夕梅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63-1274,共12页
绿叶挥发物(GLV)在多种植物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未有其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耐盐中作用的相关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了GLV缓解小麦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50μmol·L^(-1)生长调节剂(Z)-3-己烯基乙酸酯(Z... 绿叶挥发物(GLV)在多种植物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未有其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耐盐中作用的相关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了GLV缓解小麦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50μmol·L^(-1)生长调节剂(Z)-3-己烯基乙酸酯(Z-3-HAC)于盐胁迫前对四叶期耐盐小麦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形态分析表明,经Z-3-HAC处理的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长势较好,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均显著提高,且外源Z-3-HAC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幼苗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生理生化分析表明,外源Z-3-HAC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幼苗相对含水量(RWC)、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II光化学活性(F_(v)′/F_(m)′)、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II))、非光化学淬灭(NPQ),以及总叶绿素、总可溶性糖(TSS)、果糖(Fru)含量。此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而相对电导率(REC)、胞间CO_(2)浓度(C_(i))以及_(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本研究为拓宽Z-3-HAC应用范围,以及盐碱地小麦增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性 绿叶挥发物 (Z)-3-己烯基乙酸酯
原文传递
An oriental melon 9-lipoxygenase gene CmLOX09 response to stresses, hormones, and signal substances 被引量:3
20
作者 Li-jun JU Chong ZHANG +2 位作者 Jing-jing LIAO Yue-peng LI Hong-yan Q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596-609,共14页
In plants, lipoxygenases (LOX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our previous study, five 13-LOX genes of oriental melon were regulated by abiotic stress 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9-LOX is ... In plants, lipoxygenases (LOX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our previous study, five 13-LOX genes of oriental melon were regulated by abiotic stress 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9-LOX is involved in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The promot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mLOX09 (type of 9-LOX) has hormone elements, signal substances, and stress elements. We analyzed the expression of CmLOX09 and its downstream genes--CmHPL and CmAOS-in the leaves of four-leaf stage seedlings of the oriental melon cultivar "Yumeiren" under wound, hormone, and signal substances. CmLOX09, CmHPL, and CmAOS were all induced by wounding. CmLOX09 was induced by auxin (indole acetic acid, IAA) and gibberellins (GA3); however, CrnHPL and CmAOS showed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IAA and GA3. CmLOX09, CmHPL, and CmAOS were all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H2O2) and methyl jasmonate (MeJA), while being inhibited by abscisic acid (ABA) and salicylic acid (SA). CmLOX09, CmHPL, and CmAOS were all induced by the powdery mildew pathogen Podosphaera xanthii. The content of 2-hexynol and 2-hexenal in leaves after MeJA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After infection with P. xanthii, the diseased leaves of the oriental melo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levels 1,2, 3, and 4. The content of jasmonic acid (JA) in the leaves of levels 1 and 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evel 0 leaves. In summar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mLOX09 migh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sponse to MeJA through the hydroperoxide lyase (HPL) pathway to produce C6 alcohols and aldehydes, and in the response to P. xanthiithrough the allene oxide synthase (AOS) pathway to form J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Lipoxygenase (9-LOX) Hydroperoxide lyase (HPL) Allene oxide synthase (AOS) Green leaf volatile Jasmonic aci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