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配维生素营养强化剂中维生素K_(1)的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陈涛 李双喜 +3 位作者 赖学能 张召 林淑娴 郭丽娜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了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料复配维生素内维生素K_(1)在车间光照和加速试验下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复配维生素置于540 lx车间日光灯照射进行光照实验,分别在光照0、5、10、15、20、30、60和120 min后取样检测;将复配维生素置于... 目的了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料复配维生素内维生素K_(1)在车间光照和加速试验下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复配维生素置于540 lx车间日光灯照射进行光照实验,分别在光照0、5、10、15、20、30、60和120 min后取样检测;将复配维生素置于温度(37±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进行加速实验,分别在第0、1、3个月取样检测。结果复配维生素在车间日光灯照射0~120 min维生素K1的衰减率均小于10%。在温度(37±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加速1、3个月后维生素K1衰减率均为-0.52%。结论复配维生素中维生素K1在光照2 h、温度(37±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加速3个月内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光照 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0例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维生素K_(1)、维生素K_(2)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莫丕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孕期维生素D(VD)、维生素K_(1)(VK_(1))、维生素K_(2)(VK_(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230例妊娠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7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妇女为HDCP组,剩余13...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孕期维生素D(VD)、维生素K_(1)(VK_(1))、维生素K_(2)(VK_(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230例妊娠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7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妇女为HDCP组,剩余133例为非HDCP组,比较两组的VD、VK_(1)、VK_(2)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三种维生素与HDCP的关系。结果:VD缺乏率为34.78%(80/230),不足率为45.22%(104/230);VK_(1)不足率为3.92%(9/230),过量率为55.65%(128/230);VK_(2)不足率为30.00%(69/230),过量率为2.61%(6/230);非HDCP组的VD、VK_(1)、VK_(2)含量均明显高于HDCP组(P<0.05),且非HDCP组VD均衡率高于HDCP组(P<0.05);VD水平与HDCP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狉=-0.213,P=0.001),VK_(1)水平与HDCP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狉=-0.157,P=0.004)。结论:妊娠期妇女VD缺乏较为普遍,VK_(1)以过量为主,VK_(2)较为均衡;HDCP孕妇的VD、VK_(1)、VK_(2)水平较低,及时补充VD及VK_(1)可降低HDCP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妇女 维生素D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_(1)不良反应分析
3
作者 陆一川 朱彦 +1 位作者 李亦君 胡文娟 《上海医药》 2024年第23期9-13,共5页
维生素K_(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的凝血机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过程中。然而,新生儿由于维生素K_(1)内源性合成不足,常面临出血性疾病风险,故临床上一般推荐予以补充维生素K_(1)。但维生素K_(1... 维生素K_(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的凝血机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过程中。然而,新生儿由于维生素K_(1)内源性合成不足,常面临出血性疾病风险,故临床上一般推荐予以补充维生素K_(1)。但维生素K_(1)的使用并非没有风险,其说明书中提到新生儿使用后可能会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本文分析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_(1)后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可能原因,评估维生素K_(1)的安全性,以期为新生儿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新生儿 药品不良反应 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合相色谱法测定营养补充片剂中维生素D_(2)、D_(3)、K_(1)和K_(2)含量
4
作者 陈汉峰 《饮料工业》 2024年第6期41-47,共7页
目的:建立超临界色谱法测定营养补充片剂中维生素D_(2)、D_(3)、K_(1)和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预处理后,经正己烷提取,氮吹仪吹干溶剂后,再准确移入一定体积甲醇乙腈复溶溶剂,振荡充分溶... 目的:建立超临界色谱法测定营养补充片剂中维生素D_(2)、D_(3)、K_(1)和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预处理后,经正己烷提取,氮吹仪吹干溶剂后,再准确移入一定体积甲醇乙腈复溶溶剂,振荡充分溶解后合相色谱分析。选用串联两根色谱柱Waters UPCC HSS C18 SB 2.1mm×100mm 1.8μm,流动相A为CO_(2)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25:75)混合溶液,梯度洗脱。样品进样量为10μL,流速为1mL/min,柱温为40℃,合相管理器反压为1700psi,于265nm波长处测定样品。结果:维生素K_(1)、维生素K_(2)、维生素D_(2)和维生素D_(3)分别在0.298~7.454μg/L(r2=0.99992)、2.308~57.69μg/L(r2=0.99997)、0.657~16.42μg/L(r2=0.99991)和0.399~9.976μg/L(r2=0.9999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0.0%-10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6.1%之间;维生素K_(1)、维生素K_(2)、维生素D_(2)和维生素D_(3)检出限分别为0.007mg/kg、0.011mg/kg、0.011mg/kg、0.011mg/kg,定量限分别为0.021mg/kg、0.033mg/kg、0.033mg/kg、0.033mg/kg。结论该方法快速、稳定,是同时检测营养片剂中维生素D_(2)、D_(3)、K_(1)和K_(2)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合相色谱法 维生素D_(2) 维生素D_(3)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营养补充片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制品中同时检测维生素K_(1)和K_(2)的方法研究
5
作者 李慧娟 《中国乳业》 2024年第9期68-72,79,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维生素K_(1)和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皂化后用正己烷萃取,锌粉还原柱柱后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维生素K_(1)和K_...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维生素K_(1)和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皂化后用正己烷萃取,锌粉还原柱柱后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维生素K_(1)和K_(2)在15 min内分离出峰。在0.01~1.60μg/mL浓度内线性范围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0.99。称取样品量5.0 g、定容体积5.0 mL时,维生素K_(1)和K_(2)检出限为2.0μg/100 g、定量限为6.0μg/100 g。添加量5~50μg/100 g时,维生素K_(1)回收率61.0%~108.5%、精密度(RSD)1.1%~9.3%,维生素K_(2)回收率75.6%~104.0%、RSD 2.0%~6.6%,RSD与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试验建立方法回收率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检测乳制品中维生素K_(1)和K_(2)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维生素K_(1)对急性溴敌隆中毒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谢守祥 徐亮 +4 位作者 孙青松 高志伟 严专 赵红梅 孙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29-31,3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K_(1)对急性溴敌隆中毒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选取急诊医学科收治的32口服溴敌隆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K_(1)用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维生素K_(1)20 m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K_(1)对急性溴敌隆中毒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选取急诊医学科收治的32口服溴敌隆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K_(1)用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维生素K_(1)20 mg/d,同时进行洗胃、保肝、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静脉滴注维生素K_(1)40 mg/d,常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记录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2组治疗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后至就诊时间<48 h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优于中毒后至就诊时间≥48 h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5.69±1.85)d,短于对照组的(5.94±1.56)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K_(1)可有效改善溴敌隆中毒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较大剂量的维生素K_(1)可以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加速临床症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溴敌隆 中毒 凝血功能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NSE、维生素K_(1)与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凝血功能异常的评估价值
7
作者 袁二伟 曲海新 +3 位作者 许津莉 张雅静 王瑞娟 郭华贤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1期4784-4789,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维生素K_(1)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凝血功能异常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7例SIR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维生素K_(1)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凝血功能异常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7例SIR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80例同期足月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非危重组(60例)、危重组(48例)和极危重组(39例),检测所有患儿的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与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根据患儿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将研究组分为正常组(43例)和异常组(10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对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34.0±4.6)μg/L比(15.5±3.2)μg/L](P<0.01),血清维生素K_(1)水平低于对照组[(0.14±0.04)μg/L比(0.26±0.06)μg/L](P<0.01)。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的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危重组相比,极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的血清NSE水平升高[(43.9±3.4)μg/L、(35.6±4.2)μg/L比(26.4±3.3)μg/L](P<0.05),且极危重组高于危重组(P<0.05);与非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和危重组患儿的血清维生素K_(1)水平降低[(0.078±0.021)μg/L、(0.145±0.031)μg/L比(0.183±0.042)μg/L](P<0.05),且极危重组低于危重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SE水平与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23,P<0.001),血清维生素K_(1)水平与SIRS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489,P<0.001)。凝血功能异常组胎膜早破、小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窒息占比和血清NSE水平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或P<0.01),血清维生素K_(1)水平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和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均是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ROC曲线显示,血清NSE联合维生素K_(1)检查预测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分别为0.826、92.37%,均高于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NSE、维生素K_(1)水平在SIRS新生儿体内异常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是影响此类患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能较好地预测此类患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新生儿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维生素k_(1) 病情严重程度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_(1)对异常凝血酶原升高的不同肝病患者疗效的研究
8
作者 杨雪 徐斌 +2 位作者 陈杰 李文娟 韩莹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7期109-112,共4页
目的 分析维生素K_(1)治疗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升高的不同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经维生素K_(1)治疗... 目的 分析维生素K_(1)治疗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升高的不同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经维生素K_(1)治疗的PIVKA-Ⅱ升高的230例患者。其中肝癌组86例,亚急性肝衰竭组69例,胆汁淤积性肝病组75例,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的PIVKA-Ⅱ水平;3组患者应用维生素K_(1)治疗7天后PIVKA-Ⅱ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患者PIVKA-Ⅱ值明显高于亚急性肝衰竭组、胆汁淤积性肝病组。亚急性肝衰竭组患者PTA水平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组、胆汁淤积性肝病组(P<0.001),经维生素K_(1)治疗后,原发性肝癌组PIVKA-Ⅱ、PTA水平较入院时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淤积性肝病组PIVKA-Ⅱ明显下降,PT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急性肝衰竭组,根据出院方式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死亡组患者PIVKA-Ⅱ下降不明显,PTA略有增加或无变化;存活组患者PIVKA-Ⅱ明显下降,PT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上对亚急性肝衰竭及胆汁淤积明显患者给予维生素K_(1)治疗,如果PIVKA-Ⅱ降低、PTA在短时间内增加,患者更有可能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原 肝衰竭 胆汁淤积性肝病 维生素k_(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卜祥芳 何洋 +1 位作者 程芬芬 万乃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8期44-50,共7页
目的观察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维生素K营养状况,为儿童的合理补充维生素K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童保健和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的北京城北地区(昌平区、海淀北部地区)儿童27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观察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维生素K营养状况,为儿童的合理补充维生素K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童保健和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的北京城北地区(昌平区、海淀北部地区)儿童27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维生素K_(1)、维生素K_(2)(MK-4、MK-7)水平;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按照纳入儿童的不同性别、年龄、季节、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维生素K水平。结果在274例儿童中,0~14岁儿童维生素K_(1)中位水平为0.39(0.25,0.72)ng/mL,维生素K_(1)缺乏率较低,占2.2%(6/274)。维生素MK-4中位水平为0.06(0.05,0.09)ng/mL,维生素MK-4缺乏率占81.4%(223/274);维生素MK-7中位水平为0.55(0.42,0.74)ng/mL,未检测到MK-7缺乏者,维生素K_(2)缺乏主要以MK-4缺乏为主。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清维生素MK-4缺乏率、血清维生素MK-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的儿童血清维生素K_(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的血清维生素MK-4、MK-7水平均最高[0.07(0.05,0.09)ng/mL、0.76(0.55,1.07)ng/mL],冬季均最低[0.05(0.05,0.06)ng/mL、0.50(0.40,0.67)ng/mL],不同季节的儿童血清维生素MK-4、MK-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1.538、24.424,P<0.05)。体重>P_(10)与体重≤P_(10)的儿童血清维生素K_(1)、MK-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P_(10)的儿童血清维生素MK-4水平[0.06(0.06,0.09)ng/mL]高于体重≤P_(10)者[0.05(0.05,0.07)ng/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6,P<0.05)。不同BMI的儿童血清维生素MK-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的儿童血清维生素K_(1)、MK-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6.627、9.582,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身高、骨密度因素中,儿童血清维生素K_(1)、MK-4、MK-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中,维生素K_(2)缺乏率较高,以MK-4缺乏为主,维生素K_(2)水平有季节性差异,肥胖儿童维生素K水平低于正常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肥胖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K_(1)和维生素K_(2)的含量 被引量:9
10
作者 孔凡华 郭倩 +5 位作者 白沙沙 徐佳佳 李东 王竹 张雪松 崔亚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6-231,共6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食品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配方奶粉、酸奶、纳豆冻干粉和鸡胗冻干粉经酶解、异丙醇分散、正己烷萃取、旋转蒸发复溶后,使用Thermo Acclaim^(TM)120C18色谱柱(150 mm...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食品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配方奶粉、酸奶、纳豆冻干粉和鸡胗冻干粉经酶解、异丙醇分散、正己烷萃取、旋转蒸发复溶后,使用Thermo Acclaim^(TM)120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分离,锌粉还原柱(50 mm×4.6 mm)衍生,以900 mL甲醇:100 mL四氢呋喃(含冰醋酸0.3 mL,氯化锌1.5 g,无水乙酸钠0.5 g)为流动相,激发波长为243 nm,发射波长为430 nm,分离维生素K 1(Vitamin K 1,VK 1)、四烯甲萘醌(menaquinone-4,MK-4)、七烯甲萘醌(menaquinone-7,MK-7)和九烯甲萘醌(menaquinone-9,MK-9)。结果:VK 1、MK-4、MK-7和MK-9在20~1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配方奶粉、酸奶、纳豆冻干粉和鸡胗冻干粉中VK1、MK-4、MK-7、MK-9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表明精密度好。配方奶粉、酸奶和纳豆冻干粉不同水平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0%~107.8%、85.8%~109.6%、85.1%~102.7%,回收率的RSD均小于5%,表明回收率高,相对标准偏差小。结论:实验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以精准定量食品中维生素K_(1)和维生素K_(2)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 维生素k_(1)(Vk_(1)) 维生素k_(2)(Vk_(2)) 四烯甲萘醌(Mk-4) 七烯甲萘醌(Mk-7) 九烯甲萘醌(Mk-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维生素K_(1)治疗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PIVKA-Ⅱ水平、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婷婷 李慧荣 +2 位作者 马新凯 陈芳芳 豆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1期28-31,66,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维生素K_(1)治疗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VKD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30例。A、B、C...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维生素K_(1)治疗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VKD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30例。A、B、C组分别静脉滴注维生素K_(1)1、2、5 mg。比较三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以及营养状况。结果治疗第1、5天,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因子(TT)]、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活性(FⅡ∶C)、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凝血因子Ⅹ活性(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5天,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TPP)、凝血因子(FⅡ∶C、FⅦ∶C、FⅨ∶C、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优于治疗第1天(P<0.05);治疗第1天,C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TPP)、凝血因子(FⅡ∶C、FⅦ∶C、FⅨ∶C、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明显优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P<0.05);治疗第5天,B组和C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TPP)、凝血因子(FⅡ∶C、FⅦ∶C、FⅨ∶C、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优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第5天,三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5天,B组和C组的ALB和PA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VKDB的治疗中,建议采用2 mg维生素K_(1),1次/d,共治疗5 d的方案,可显著改善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因子水平,提升机体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_(1)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疗效及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延刚 陈雪 石亚琳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0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维生素K_(1)在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观察其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于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究与分析维生素K_(1)在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观察其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研究对象为于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及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K_(1)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57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42例,有效31例,无效27例,治疗有效率为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热退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优化,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毛细支气管炎中应用维生素K_(1)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免疫能力及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并适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毛细支气管炎 免疫能力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同贮藏条件下维生素K_(1)含量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冬梅 王芳 陈忱 《中国乳业》 2021年第6期100-104,共5页
比较3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脂溶性维生素K_(1)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跟踪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维生素K_(1)含量变化情况。通过比较维生素K_(1)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含量变化趋势,得出结论,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K_(1)的含量在阴凉干燥环... 比较3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脂溶性维生素K_(1)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跟踪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维生素K_(1)含量变化情况。通过比较维生素K_(1)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含量变化趋势,得出结论,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K_(1)的含量在阴凉干燥环境下和常温环境下,几乎没有变化;在高温及低温下随贮存时间延长,含量略有递减。婴幼儿配方乳粉称样量为1.0 g,定容体积为5 m L时,方法检出限为0.74μg/100 g,方法定量限为2.23μg/100 g。在此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Y=4.0×10^(6)X+2.42×10^(4),此时R^(2)=0.9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配方乳粉 维生素k_(1) 含量 贮存条件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_(1)及654-2辅佐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的康复疗效
14
作者 崔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15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K_(1)及654-2辅佐在小儿急性肺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急性肺炎康复治疗患者86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例)和观察组(n=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干预,... 目的 探讨维生素K_(1)及654-2辅佐在小儿急性肺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急性肺炎康复治疗患者86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例)和观察组(n=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维生素K_(1)及654-2辅佐治疗,14 d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两组均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炎症因子水平、药物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细湿啰音、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K_(1)及654-2辅佐用于小儿急性肺炎康复治疗中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未增加药物并发症,能降低患者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及654-2辅佐 小儿急性肺炎 康复治疗 临床效果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建立LC-MS/MS检测血清中5种脂溶性维生素的方法及临床验证
15
作者 于鹏 周传贵 +4 位作者 楚士颖 李艳 迟伟 田晗 程文播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721-725,732,共6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同时检测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D(25-OH-D_(2)、25-OH-D_(3))、维生素E和维生素K_(1)水平,并通过血清样品验证。方法以同位素标记的维生素A-d4、25-OH-D_(2)-d6、25-OH-D_(3)-d6、维生素E-d6和...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同时检测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D(25-OH-D_(2)、25-OH-D_(3))、维生素E和维生素K_(1)水平,并通过血清样品验证。方法以同位素标记的维生素A-d4、25-OH-D_(2)-d6、25-OH-D_(3)-d6、维生素E-d6和维生素K_(1)-d7作为内标,在血清样品中利用甲醇/乙腈混合溶液沉淀蛋白质,然后用正己烷萃取脂溶性维生素,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50.0 mm×3.0 mm,2.6μm)色谱柱,柱温设置为40℃,流动相分别为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甲醇溶液,以0.6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正离子MRM模式。结果维生素A、25-OH-D_(2)、25-OH-D_(3)、维生素E和维生素K_(1)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其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在1.87%~9.81%,加标回收率在91.47%~107.30%,携带污染率在-6.03%~2.14%,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结论成功建立了LC-MS/MS方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A、25-OH-D_(2)、25-OH-D_(3)、维生素E和维生素K_(1)的水平,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专属性强且各被检测物质的线性关系良好,整个检测过程简单、规范,适合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_(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内标稀释液质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K1 被引量:2
16
作者 公丕学 廉贞霞 +6 位作者 王艳玲 薛霞 戴琨 刘桂亮 王骏 刘艳明 赵发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53,58,共5页
建立一种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K1的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准确定性定量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碱液皂化,正己烷提取,浓缩后用甲醇复溶,以甲醇和甲酸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BEH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电喷雾电离(... 建立一种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K1的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准确定性定量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碱液皂化,正己烷提取,浓缩后用甲醇复溶,以甲醇和甲酸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BEH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级杆质谱正离子MRM方式检测,以维生素K_(1)-D_(7)同位素内标稀释法准确定量。在5~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维生素K_(1)线性关系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该方法检出限为1 ng/g,定量限为2 ng/g,不同加标水平平均回收率在88.0%~102.5%之间,变异系数为1.75%~5.26%(n=6)。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内标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1)-D_(7)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婴幼儿配方乳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奶粉中的维生素K_(1)与维生素K_(2)
17
作者 毛新武 黄景初 +4 位作者 何淑明 陈悦铭 陈嘉欣 王宇 蔡伟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305-5313,共9页
目的 建立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奶粉中维生素K_(1) (vitamin K_(1),VK_(1))、维生素K_(2)(vitamin K_(2,)V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1 g奶粉样品中加入3 m L 0.13 g/m L脂肪酶水溶液,37℃恒温酶解脂肪,并用氢氧化钾的... 目的 建立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奶粉中维生素K_(1) (vitamin K_(1),VK_(1))、维生素K_(2)(vitamin K_(2,)V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1 g奶粉样品中加入3 m L 0.13 g/m L脂肪酶水溶液,37℃恒温酶解脂肪,并用氢氧化钾的水-异丙醇混合溶液定容至25 m L,获得酶解液。使用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仪对酶解液进行自动化分析,其中以甲醇:水=20:80 (V:V)作为上样溶剂,甲醇作为清洗、除水溶剂,10%四氢呋喃甲醇作为转移溶剂与液相色谱流动相,Eclipse Plus C_(18)柱(150 mm×4.6 mm,5μm)作为分析柱,经过锌粉还原柱(50 mm×4.6 mm,70μm)衍生,采取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获得VK_(1)、VK_(2)含量。结果 VK_(1)、四烯甲萘醌(menaquinone-4,MK-4)、七烯甲萘醌(menaquinone-7,MK-7)在0.002~0.100μ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分别为0.12、0.14、0.19μg/100 g,方法定量限为0.37、0.46、0.58μg/100 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良好,可作为婴幼儿奶粉质量控制、监督检查的快速检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四烯甲萘醌 七烯甲萘醌 在线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K_(1)治疗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殷炽龙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2125-2128,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K_(1)(Vit K_(1))治疗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效果。方法:收集出生后24 h内查凝血功能异常的新生儿400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33^(+6)孕周)、晚期早产儿组(胎... 目的:探讨维生素K_(1)(Vit K_(1))治疗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效果。方法:收集出生后24 h内查凝血功能异常的新生儿400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33^(+6)孕周)、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孕周)、足月儿组(胎龄37孕周~<42孕周),每组100例。有凝血功能有异常的4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 h内肌内注射(或缓慢推注)Vit K_(1),用Vit K_(1)24 h后复查凝血功能,分别分析比较4组新生儿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4组新生儿用Vit K_(1)前后的各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较用Vit K_(1)前比较,各组经用Vit K_(1)后组内比较各凝血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经用Vit K_(1)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足月儿组新生儿的凝血指标改善最大(t=6.166、10.950、9.622、3.676、22.870,P<0.05),而对早、中期的早产儿改善效果较小。结论:Vit K_(1)对出生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足月儿改善效果最大,对于出生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早、中期早产儿改善效果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龄 新生儿 凝血功能 维生素k_(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类相关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诗馨 黄月琴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4期3551-3554,共4页
目的探讨香豆素类(包括华法林过量和毒鼠药中毒)相关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血液科诊治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香豆素类类型分... 目的探讨香豆素类(包括华法林过量和毒鼠药中毒)相关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血液科诊治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香豆素类类型分为A组(华法林过量,34例)和B组(香豆素类鼠药中毒,27例)。A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71岁);B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9~88岁(中位年龄53岁)。出血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滴注维生素K_(1)10~60 mg/d,辅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比较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及维生素K_(1)解毒时间。采用t检验。结果A组华法林过量伴出血表现患者维生素K_(1)治疗前PT[(111.58±46.50)s]、APTT[(100.02±20.58)s]与治疗后PT[(17.13±4.30)s]、APTT[(37.77±58.91)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华法林过量无出血表现患者仅需暂停华法林。B组香豆素类鼠药中毒患者维生素K_(1)治疗前PT[(102.13±75.34)s]、APTT[(84.02±48.24)s]与治疗后PT[(17.39±4.43)s]、APTT[(33.03±7.78)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华法林过量伴出血表现患者维生素K_(1)解毒时间1 d,香豆素类鼠药中毒患者维生素K_(1)解毒时间1个月至1年,两者维生素K_(1)解毒时间不同(P<0.01)。结论华法林、香豆素类鼠药均属于香豆素类抗凝剂,其用药过量或中毒,维生素K_(1)治疗均有效;因为2种药物使用目的及半衰期不同,故两者过量后的解毒方式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类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华法林 毒鼠药 维生素k_(1)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分层下儿童维生素D和维生素K_(1)、K_(2)水平
20
作者 莫杰恋 陈樱君 方秀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10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分层下儿童维生素D和维生素K_(1)、K_(2)水平。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行体格检查的296名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1岁、>1~3岁、>3~6岁、>6~12岁、>12岁。比较...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分层下儿童维生素D和维生素K_(1)、K_(2)水平。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行体格检查的296名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1岁、>1~3岁、>3~6岁、>6~12岁、>12岁。比较不同年龄分层下儿童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K_(1)、K_(2)水平及分布状况;分析这三种维生素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维生素D、K_(1)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0~1岁儿童的维生素D、K_(1)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层,且过量占比均显著高于>3~6岁、>6~12岁的儿童(P<0.05);>3~6岁的儿童维生素K_(2)缺乏的占比高于0~1岁、>1~3岁和>6~12岁的儿童(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K_(1)与年龄均呈中等强度的负相关(P<0.001);维生素K_(2)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钦州地区0~15岁儿童维生素D、K_(1)总体水平良好,低龄儿童存在过量风险,学龄期易缺乏;维生素K_(2)缺乏情况较为普遍。临床医生应重视儿童维生素的定期检测,并根据年龄差异指导合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