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余剑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皮层下脑梗死后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中华 吴文军 +1 位作者 曾进胜 杨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射冠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急性期(病程<7d)首次发病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5例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每例患者均在发病后第1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1次MRI的T1/T2/FLAIR/3D/DTI序列检测,测量并计算双侧海马相关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POI)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值。每次MRI检测之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在发病后6个月时病灶侧海马体、海马尾、海马旁回头、海马旁回体、扣带和穹窿处感兴趣区的FA值较发病后第1周、3个月、对照组以及同时间点的病灶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明显减小,MD值却无明显变化。在观察期间,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至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MoCA评分随时间延长一直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存在梗死后病变同侧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继发性远隔损害,并可能会影响其认知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海马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3
3
作者 戴旖 秦超 +6 位作者 梁志坚 郑金瓯 莫雪安 吴原 程道宾 李胜愉 龙莉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和第12周(W12)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检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在W12对部分有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 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对照组于相同时间间隔进行DT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W1(对照组:0.709±0.005,患者组:0.732±0.121,P<0.01),W4(对照组:0.710±0.005,患者组:0.776±0.067,P<0.01),W12(对照组:0.713±0.005,患者组:0.904±0.112,P<0.01);而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有1例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为18分。结论 DTI可以检测到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及其发展过程;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可能与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纹状体 黑质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与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宗亚 秦超 +4 位作者 梁志坚 李海洪 王子军 戴旖 叶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对首次发病、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新发纹状体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7 d)、亚急性期(8~21 d)及慢性期(3...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对首次发病、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新发纹状体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7 d)、亚急性期(8~21 d)及慢性期(3个月以后)进行1次或多次常规MRI检测,分析其MRI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纹状体梗死患者70例,MRI检测提示黑质继发性损害患者27例(38.57%),2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齿轮样肌张力升高、面部表情缺失、等类似帕金森病样症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MRI表现为,梗死灶同侧黑质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在T2及FLAIR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而且该信号改变在慢性期逐渐消失。结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在MRI上有特征性改变,而且可能参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黑质 继发性损害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丘脑继发性损害的MR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艳梅 姚振威 冯晓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文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在体观察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丘脑的信号变化。结果显示:(1)通过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可以观测到单侧MCA的闭塞与血流再通,而供应丘脑... 本文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在体观察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丘脑的信号变化。结果显示:(1)通过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可以观测到单侧MCA的闭塞与血流再通,而供应丘脑的大脑后动脉信号无变化;(2)脑缺血后1d MR T2WI(T2weighted imaging)显示单侧MCA供血区原发病灶呈高信号,3d、7d时此原发病灶信号增高程度有所降低,至14d信号强度再次明显增高;(3)脑缺血后1d和3d时双侧丘脑T2信号无差别,7d和14d时脑缺血同侧丘脑T2信号减低,T2值降低;(4)MCA供血区脑缺血后原发病灶和同侧丘脑T2值的变化不同步。上述结果证实MR能够在活体显示MCA供血区脑缺血后同侧丘脑的继发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继发性损害 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梗死后红核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子军 秦超 +5 位作者 梁志坚 莫雪安 程道宾 陈雅娟 叶伟 戴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患者红核继发性损害的特点及意义。方法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病程12周的患者32例为研究组,募集32例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与研究组相匹配,单侧基底节区病灶但纹状体不受累的脑梗死患者为临床对照组,32例...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患者红核继发性损害的特点及意义。方法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病程12周的患者32例为研究组,募集32例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与研究组相匹配,单侧基底节区病灶但纹状体不受累的脑梗死患者为临床对照组,32例性别、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3组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研究组和临床对照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Bartho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部分有类似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进行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梗死侧红核的MD值([1.086±0.122)×10-3mm2/s]较临床对照组梗死侧红核([0.817±0.106)×10-3mm2/s]和正常对照组红核([0.785±0.081)×10-3mm2/s]均升高(均P<0.001),研究组梗死对侧、临床对照组梗死对侧与正常对照组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5例患者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其梗死灶同侧红核的MD值([1.142±0.136)×10-3mm2/s]比无帕金森样症状患者梗死灶同侧红核([1.075±0.074)×10-3mm2/s]升高(P<0.05)。结论纹状体梗死可以导致同侧红核的继发性损害,且这种继发性损害可能参与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脑梗死 红核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叶伟 江山 +7 位作者 梁志坚 郑金瓯 王进 程道宾 李胜愉 戴旖 龙莉玲 曾进胜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常规磁共振(MRI)表现及意义。方法:连续性收录分析2007~200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首次发病,病程在7 d内,有单侧肢体偏瘫及中枢性面舌瘫等体征,分别在急性期(7 d)内及亚急性期(14 d)以后进行一次及以...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常规磁共振(MRI)表现及意义。方法:连续性收录分析2007~200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首次发病,病程在7 d内,有单侧肢体偏瘫及中枢性面舌瘫等体征,分别在急性期(7 d)内及亚急性期(14 d)以后进行一次及以上头颅MRI检查,确诊为单侧基底节或放射冠区单一梗死灶或单一血肿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其中脑出血13例,脑梗死26例,平均年龄(51.40±7.56)岁,均有肢体偏瘫的体征,并且在两次MRI检查之间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所有患者第2次的MRI图像上,均在远离病灶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一个或多个部位,相当于锥体束行程上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长T1短T2、或者长T1长T2的异常信号。结论:MRI可以检测到脑卒中后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现象,临床上注意脑卒中后病灶远端锥体束行程上出现异常信号,很可能就是其继发性损害表现,这对区分与新发脑梗死或炎症等其他病变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磁共振 锥体束 继发性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宝全 石胜良 +3 位作者 秦超 王子军 李宗亚 梁志坚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02-705,共4页
目的:前瞻性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放射冠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性帕金森发生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单侧单一放射冠脑梗死患者1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年龄、... 目的:前瞻性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皮质下局灶性放射冠脑梗死后,豆状核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性帕金森发生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单侧单一放射冠脑梗死患者1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第4和第12周利用DTI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同时用简式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BI)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在发病的第12周,采用统一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症状患者的严重程度。结果:发病第1、第4和第12周远离梗死灶的同侧豆状核平均弥散量(MD)值逐渐增加(P<0.01),各向异性(FA)值无明显变化(P>0.05);病灶对侧各时点FA值及MD值无明显差异(P>0.05);同侧豆状核MD值增加的百分数与NIHSS评分减少的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694,P<0.01),与BI变化的百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0.662,P<0.05),与FM增加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关系(r=0.489,P>0.05);研究组患者中3例出现帕金森样症状,与无帕金森病样症状的患者相比,梗死灶同侧豆状核的MD值显著升高(P<0.05),且同侧豆状核MD值上升幅度与其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86,P<0.05)。结论:局灶性放射冠脑梗死后继发的豆状核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能参与了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豆状核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侵权法上的继发性损害类型及其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晓峰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在标的物所有权移转后因其自身自始即存在的瑕疵,导致物之整体价值减少、无法使用或完全灭失的场合下,当受害人因物之瑕疵担保责任时效期间届满而无法通过合同责任主张法律救济时,德国司法实践为给受害人提供充分法律救济,而通过法之续... 在标的物所有权移转后因其自身自始即存在的瑕疵,导致物之整体价值减少、无法使用或完全灭失的场合下,当受害人因物之瑕疵担保责任时效期间届满而无法通过合同责任主张法律救济时,德国司法实践为给受害人提供充分法律救济,而通过法之续造,发展出所有权侵害的继发性损害类型,并将之纳入《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涵摄范畴,为受害人提供了适当的救济方案。对中国的司法实践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时,审慎关注德国司法实践于此通过规范解释路径处理法之安全性与向社会生活开放性间之紧张关系的有益经验,有助于法院具体案件审理时,能在维护法之安全以及权威的同时保障具体人在法律上的充分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损害 整体性利益 等值性利益 所有权侵害 物的瑕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患者预防继发性损害的早期康复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肇清 万雪梅 《江西医药》 CAS 2002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致偏瘫患者预防二次损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前后用Brunnstrom评定6级法对患者作详细功能障碍评级,然后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致偏瘫患者预防二次损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前后用Brunnstrom评定6级法对患者作详细功能障碍评级,然后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外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康复组经早期康复护理后二次损伤明显降低,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改善,P<0.01,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理能力,减少二次损伤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预防 继发性损害 早期康复 护理 脑卒中 二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熊丽 曾进胜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11期835-838,共4页
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明,脑梗死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不仅与梗死灶局部损伤有关,而且也与远离梗死灶的相关部位的继发性损害有关。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不仅造成同侧大脑皮质、尾壳核和豆状核梗死,而且引起远离梗死灶与大脑皮... 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明,脑梗死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不仅与梗死灶局部损伤有关,而且也与远离梗死灶的相关部位的继发性损害有关。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不仅造成同侧大脑皮质、尾壳核和豆状核梗死,而且引起远离梗死灶与大脑皮质有大量纤维联系的丘脑、黑质、海马、脑干和脊髓继发性退行性改变。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机制可能与轴突的退行性改变、神经营养障碍、存在神经生长抑制因子、局部脑血流减少、神经递质调节失衡和蛋白合成抑制等因素有关。这些研究有助于指导卒中后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继发性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志坚 曾进胜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7期510-512,共3页
尸检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脑梗死远隔区的继发性损害。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临床研究一直滞后。近年来,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隔区 动物实验 临床研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宏春 刘玉涛 +3 位作者 张锋 郭亚东 杨建豪 杜中立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单侧基底节区出血病灶患者10例为研究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1月、3月进行DTI检测,得到半...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单侧基底节区出血病灶患者10例为研究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1月、3月进行DTI检测,得到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大脑脚、脑桥等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并测量其值,并与正常对照组10例比较。结果:在出血灶同侧近端纤维束行程上和远端锥体束经路上都可出现清晰可见的信号减弱区,从发病的第1周至3月FA值明显降低。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除了原发部位的损伤,还可以出现其近端、远端纤维的继发性变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通改善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继发性损害的研究
14
作者 江博雄 邓春红 +3 位作者 谢巧 郭梦颖 危笑珍 罗春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9-390,共2页
关键词 脑损伤 神经功能继发性损害 尼莫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超 熊云彪 刘窗溪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年第1期56-58,共3页
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明,脑出血后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不仅与血肿局部损害有关,而且也与远离血肿灶的相关部位的继发性损害有关。大鼠一侧纹体(尾状核和壳)出血不仅导致同侧大脑神经功能障碍,而且引起远离出血灶的丘脑、海马和脑干... 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明,脑出血后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不仅与血肿局部损害有关,而且也与远离血肿灶的相关部位的继发性损害有关。大鼠一侧纹体(尾状核和壳)出血不仅导致同侧大脑神经功能障碍,而且引起远离出血灶的丘脑、海马和脑干继发性退行性改变。脑出血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机制可能与神经毒性物质的作用、远隔部位局部脑血流减少、轴突退行性改变、神经营养因子障碍、神经递质失调、神经内分泌失调、神经元凋亡与神经元修复失衡等因素有关。这些研究有助于指导卒中后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远隔部位 继发性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分析
16
作者 张媛 李踔 卓友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4期97-98,共2页
目的研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方法 48例神经科患者,在入院后先进行磁共振(MRI)检查,然后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中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结果 MRI检查检出率为56.3%,DWI... 目的研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方法 48例神经科患者,在入院后先进行磁共振(MRI)检查,然后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中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结果 MRI检查检出率为56.3%,DWI检查检出率为89.6%,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DWI检查能够清晰检测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梗死 黑质继发性损害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MRI研究
17
作者 彭福宁 马经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皮质下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方法:选取10例单侧内囊为唯一梗死病灶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6周、12周进行DTI检测,得到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大脑脚、...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皮质下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方法:选取10例单侧内囊为唯一梗死病灶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6周、12周进行DTI检测,得到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大脑脚、脑桥等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并测量其值。结果:在梗死灶同侧近端纤维束行程上和远端锥体束经路上都可出现清晰可见的信号减弱区,从发病的第1周至12周FA值明显降低。结论:皮质下脑梗死除了原发部位的损伤,还可以出现其近端、远端纤维的继发性变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继发性损害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新黎(综述) 胡浩宇(审校) 王大明(审校)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2期216-217,共2页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ACI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ACI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急性ACI后中枢神经系统大部分神经元在其轴索或者胞体损伤后可出现萎缩,或者在与之相互联系的传出或传入神经元死亡后出现萎缩,前者即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后一现象则称为经神经元变性或递质性神经元变性(transneuronealdegeneration),由于两者都是继发于原发病灶损伤后在远隔部位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或变性,故又常称作继发性损伤(SecondaryDamage)或继发性变性(Sec—ondaryDegeneration)。现就该领域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影像学 CEREBRAL 发性损伤 缺血性卒中 神经元死亡 神经元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19
作者 李胜愉 梁志坚 +7 位作者 王进 黄彩球 蒙喜斯 戴旖 叶伟 曾莉梅 庞霖霖 韦生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首次单发病灶,伴有锥体束不同程度损害,曾于急性期(7天)内及亚急性期(21天)后分别进行头颅MRI检查的脑出血患者,同时分析在第二次MRI资料的T2/FL...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首次单发病灶,伴有锥体束不同程度损害,曾于急性期(7天)内及亚急性期(21天)后分别进行头颅MRI检查的脑出血患者,同时分析在第二次MRI资料的T2/FLAIR图像上,在同侧远离血肿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及延髓出现异常信号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男10例,女1例。MRI显示,第一次MRI检查中,所有患者在同侧远离血肿部位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平面无异常信号;在第二次检查的T2/FLAIR图像上,所有患者在同侧远离血肿部位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一个或多个平面上出现边缘不清的异常信号,其中2例为低信号,余9例为高信号。结论 MRI可以检测到局灶性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应被误解为新发脑梗死或其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锥体束 继发性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观察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20
作者 李胜愉 梁志坚 +7 位作者 王进 黄彩球 蒙喜斯 戴旖 叶伟 曾莉梅 崔伟 李秋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和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录2010年7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且脑出血患者12例为实验组和选择性别、年龄与...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和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录2010年7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且脑出血患者12例为实验组和选择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例做为对照研究。分别进行DTI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DTI数据采用t检验;各个时间点数据之间的两两比较用LSD方差分析法。结果所有实验组患者在DTI的FA图上,同侧病灶锥体束平面上,均可见信号减弱。FA值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明显减少(P<0.01),而MD值却无明显变化。结论 DTI不仅可以以可见的图像清楚地显示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还可以用数据的形式精确量化这种损害的程度,并发现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有可能阻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继发性损害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