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数据研究南极绕极流流域海面高度的低频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琴 赵进平 何宜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6-266,共11页
采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1 993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海面高度数据 ,研究包含了整个南极绕极流流系 (40°— 6 0°S)的海面高度低频变化。首先采用EOF分解方法获取南大洋时空分布的主要模态 ,前 3个EOF模态分别... 采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1 993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海面高度数据 ,研究包含了整个南极绕极流流系 (40°— 6 0°S)的海面高度低频变化。首先采用EOF分解方法获取南大洋时空分布的主要模态 ,前 3个EOF模态分别占总方差的 2 4 .8%、1 3 .8%和 1 0 .7%。然后采用EMD方法分别分析了各个EOF模态的时间系数曲线的组成成分 ,对南极绕极流海域的各种时间尺度变化给出了清晰的描述 ,对于不同尺度变化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定量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EOF的各个模态不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 ,而且具有相互独立的物理背景。EOF的第一模态主要体现了以太阳辐射冬夏差异形成的年周期变化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极绕极流从 1 993— 2 0 0 0年海面的整体上升趋势。EOF的第二模态体现了陆地地形对南极绕极流的约束作用 ,同时也显示了ENSO过程对南极绕极流 ,特别是对南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变化的影响。EOF的第三模态则体现了南极绕极流对南大洋表面风场东西方向不均匀变化的响应。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海面高度 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 经验正交函数 经验模态分解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蒲书箴 廖启煜 +2 位作者 于惠苓 赵新 徐贤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我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地区水温资料,并结合国外锚碇浮标和测流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德雷克海峡绕极流的流速共有3个强流区,就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流的空间变... 利用我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地区水温资料,并结合国外锚碇浮标和测流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德雷克海峡绕极流的流速共有3个强流区,就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流的空间变化而言,以亚南极锋附近的海流最强,流向和流速也最稳定少变。德雷克海峡深层海流的空间分布特点与上层海流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深层流速明显减弱,且稳定性差。德雷克海峡绕极流有着明显的时间变化,但是这种时间变化因地而异·极锋附近在冬春季节是稳定的深层北向流,它与南半球高纬度的冬、春季节的Ventila-tion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德雷克海峡上层水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锋面分布特征。水温在德雷克海峡的高纬度区更加稳定少变,而极锋附近深层海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雷克海峡 绕极流 锋面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确定南极绕极流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子占 陆洋 +1 位作者 许厚泽 陈红霞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4-22,共9页
联合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恢复的重力场模型(EIGEN-GL04S1)和卫星测高推求的平均海面高模型(KMSS04)来构造南极绕极流区域的平均海面动力地形,并利用小波滤波方法去掉短波及噪声信号,进而推算大、中尺度的绕极流。与非卫星重力场... 联合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恢复的重力场模型(EIGEN-GL04S1)和卫星测高推求的平均海面高模型(KMSS04)来构造南极绕极流区域的平均海面动力地形,并利用小波滤波方法去掉短波及噪声信号,进而推算大、中尺度的绕极流。与非卫星重力场模型、同化资料及海洋水文资料确定相应结果的验证分析表明:基于新的卫星重力场模型推算的南极绕极流区域的海面动力地形、PF、SAF和表层流场等都与海洋学结果相吻合,且局部特征更加清晰。表明卫-卫跟踪重力卫星计划确定的地球重力场模型较之以前存在的重力场模型在中长波部分精度有较大提高,从大地测量(从空间)角度来探测南极绕极流已达到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 卫星测高 绕极流 G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绕极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7
4
作者 陈红霞 林丽娜 潘增弟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南极绕极流是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洋流都有关联的洋流。尽管对南极绕极流的观测和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对其特征、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其在全球... 南极绕极流是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洋流都有关联的洋流。尽管对南极绕极流的观测和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对其特征、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南极绕极流成为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以绕极流锋面分布、流速特征、纬向输运、经向输运及其响应的动力机制为重点,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里对绕极流观测和理论的研究结果,明确了研究中仍然薄弱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以促进我国关于南极绕极流及相关海洋和大气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南大洋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绕极流线性理论的一个摄动解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庆华 刘娜 潘增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为了模拟南极绕极流区的流动,首先将环形条带区从Drake海峡处分开,并展成以经纬度为坐标的矩形区域。将模拟区划分为边界区和内部区。与Munk的大洋环流理论不同,在我们所考虑的线性化的涡度方程中保留了经向摩擦作用。这是基于绕极流流... 为了模拟南极绕极流区的流动,首先将环形条带区从Drake海峡处分开,并展成以经纬度为坐标的矩形区域。将模拟区划分为边界区和内部区。与Munk的大洋环流理论不同,在我们所考虑的线性化的涡度方程中保留了经向摩擦作用。这是基于绕极流流轴处的强剪切产生的经向摩擦项与β效应同等重要的判断。另外,内部区的北边界取为流线,而2个侧边界区的北边界视为南北水体交换的通道。基于巴西暖流穿过北边界流入和秘鲁寒流穿过北边界流出,以及常年有大于100Sv(平均约134Sv)的水体自西向东穿过Drake海峡的观测事实,引入了净通量条件。计算出了不同于Sverdrup流的更集中的内部区带状流的流线分布,这与观测大体一致。在Drake海峡处引入匹配条件,从而得到了完整的边界解。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指出,通过Drake海峡的流量远小于南极绕极流所带动水体的纬向通量是因为Drake海峡偏离绕极流流轴(也是南大洋西风带的主轴)。受南美大陆的阻挡,另一部分水体通过秘鲁寒流流出该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经向摩擦 Drake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绕极流的表层环流结构和能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立宝 于卫东 王海员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历史的表面漂流浮标资料研究了南极绕极流的平均结构、变化规律和能量特征。强劲的南极绕极流沿着纬向从西向东流动,并伴随着复杂多变的海洋锋面,主导着整个南大洋的海洋环流系统。首先,标准方差椭圆表明,阿加勒斯回流和东澳大利亚... 利用历史的表面漂流浮标资料研究了南极绕极流的平均结构、变化规律和能量特征。强劲的南极绕极流沿着纬向从西向东流动,并伴随着复杂多变的海洋锋面,主导着整个南大洋的海洋环流系统。首先,标准方差椭圆表明,阿加勒斯回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是南极绕极流重要的流量补充。在南半球的冬季,南极绕极流的流速随着西风的增强而增强。在南极绕极流经向摆动的影响下,流核上的经向流速比纬向流速具有更加不稳定的特征。另外,南极绕极流从非洲南部开始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其次,从能量的角度讨论了南极绕极流的细节特征。平均动能、扰动动能及其均方根在流核区域都很强,扰动动能和平均动能比值的趋势恰恰相反,强(弱)能量分布区域的涡旋耗散反而比较弱(强)。除了扰动动能和平均动能的比值之外,所有的能量形式都呈现了从西向东减弱的趋势。涡动耗散对南大洋北部的平均动能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结构 能量特征 绕极流 表面漂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雷克海峡绕极流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秀梅 樊伟 +2 位作者 伍玉梅 杨胜龙 周为峰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为研究南极绕极流(ACC)流量变化无明显年代际变化的原因,利用长时间序列(1993—2017年)再分析月平均三维流速场、海面高度异常和海面风场等变量数据,计算ACC穿过德雷克海峡的流量、涡动能(EKE)和平均风速,并对3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 为研究南极绕极流(ACC)流量变化无明显年代际变化的原因,利用长时间序列(1993—2017年)再分析月平均三维流速场、海面高度异常和海面风场等变量数据,计算ACC穿过德雷克海峡的流量、涡动能(EKE)和平均风速,并对3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涡动能和平均风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但ACC流量则保持平稳。风速与滞后其7个月、8个月、16个月和19个月的涡动能呈弱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77 8、0.160 0、0.123 0和0.238 7。ACC流量和涡动能为立即响应的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9 2。风速与滞后其1个月的ACC流量呈弱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31 5,风速与滞后其6个月的ACC流量呈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33 3。3个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随着平均风速的增大,ACC流量随着风应力的增长而升高,风应力的增长会促进涡动能增长,而涡动能又会反过来耗散部分风场输入的动能,导致ACC流量降低,从而维持ACC流量年代际变化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绕极流 中尺度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和锋面研究的进展
8
作者 蒲书箴 于惠苓 +1 位作者 徐贤俊 张洪暖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7-88,共12页
本文概括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主要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说明了德里克海峡附近海洋锋面分布和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其中,主要的海洋锋面有:亚南极锋(SAF),极锋(PF)和陆缘水边界(CWB);而德里克海峡... 本文概括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主要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说明了德里克海峡附近海洋锋面分布和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其中,主要的海洋锋面有:亚南极锋(SAF),极锋(PF)和陆缘水边界(CWB);而德里克海峡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则代表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之间通过德里克海峡的水量交换。读者可通过本文加深关于德里克海峡锋面成因和绕极流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体积输送 锋面 德里克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绕极流区中尺度涡动动能年际变化和转换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文霞 孟祥凤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8,共7页
提要采用多种资料研究南大洋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区中尺度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机制。通过分析网格化融合卫星海洋资料AVISO(Archiving,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s Oceanographic DATA-AVISO... 提要采用多种资料研究南大洋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区中尺度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机制。通过分析网格化融合卫星海洋资料AVISO(Archiving,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s Oceanographic DATA-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ACC区涡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年际变化非常显著。对纬向风应力与年际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SAM)异常事件的分析表明,纬向风应力极大/极小值超前EKE极大/极小值3年左右出现,EKE对风应力延时响应的时间及强度依赖于风应力异常的强度。此外,还采用海洋环流与气候评估协会(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ECCO)温盐数据,计算了南极绕极流区斜压能量转化率的分布,并基于此来分析年际尺度上风场、背景海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研究认为:ACC区中尺度涡的年际变化是由于年际南半球环状模相关的风应力变化引起ACC流量变化以及ACC相关洋域的等密面倾斜程度发生改变,导致背景海洋向中尺度涡的斜压能量转换改变,造成中尺度涡的活动产生年际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中尺度涡 年际变化 斜压能量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绕极流的经向输运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久新 乐肯堂 +1 位作者 尹宝树 崔秉昊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03年第1期10-20,共11页
A coupled sea ice-mixed layer-isopycnal model (OPYC, alias PIPE)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 Ocean. The model domain covered the Southern Ocean south of 24°S. The model was first spun ... A coupled sea ice-mixed layer-isopycnal model (OPYC, alias PIPE)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 Ocean. The model domain covered the Southern Ocean south of 24°S. The model was first spun up in a coarse resolution grid (2° longitude×1°latitude) for 40 years running; then was shifted into a fine resolution grid (1°longitude×0.5°latitude with a focus in the Indian Sector and the Antarctic Marginal Sea) for additional 5 years running in order to creat the detailed circulation pattern in the area of interest. The simulated annual averaged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Drake Passage was 145.3×106m 3/s and more similar to the observed result (134×106m 3/s) than FRAM’s result (about 200×106m 3/s).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circulation and sea ice also agreed with those of previous results. The meridional streamfuction and meridional transport obtained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erid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 The ACC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o be a zonal current. However, the modeled result showed the ACC’s significant non-zonal feature in some regions, such as the Kerguelen Plateau in the Indian Sector. Arranged in a staggered way, the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transport areas occur in the ACC region. The isopycnals go up in the northward transport areas and go down in the southward transport areas, which implied a spiral motion of fluid particles in the ACC. This spiral motion is caused by the non-zonal feature of the ACC and is constructed by the ACC’s north and south shifts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Ocean not only the Drake Passage. Though most meridional motions are limited in the ACC region, some meridional exchange channels across the ACC might exist in some areas, for example, in the Southeast Australian Basin near 150°E. The meridional streamfuction shows the Subtropical Cell, the Deacon Cell, the Subpolar Cell and the Polar Cell, but misses the Deep Cell. All the cells change with seasons. The Deacon Cell and the Subpolar Cell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in summer but are separate in the other three seasons. Their ranges are smaller in summer and larger in winter. In contrast, the Polar Cell’s range covers a quite large region between the Antarctic coast and 64°S in summer but becomes smaller in winter, which implies that the Polar Cell is related to the sea ice’s mel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德雷克海峡 底层水 大洋环 海冰 深层 大气强迫 大陆 威德尔海 函数
原文传递
南极绕极流对风应力强迫的延时斜压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小怡 黄瑞新 +1 位作者 王佳 王东晓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1-507,共7页
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对风应力强迫存在两种响应,即正压过程的即时响应与斜压过程的延时响应.主要关注南极绕极流的斜压不稳定机制,即纬向风应力的增强导致南大洋等密面斜率加大,平均流更趋于斜压不稳定;斜... 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对风应力强迫存在两种响应,即正压过程的即时响应与斜压过程的延时响应.主要关注南极绕极流的斜压不稳定机制,即纬向风应力的增强导致南大洋等密面斜率加大,平均流更趋于斜压不稳定;斜压不稳定产生中尺度涡,使得平均流势能向涡旋能量(势能和动能)转化,造成了ACC体积输运在时间上滞后两年的显著减弱.ACC输运与纬向风应力的这种滞后反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ACC体积输运在近20a保持基本稳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ACC) 纬向风应力 斜压不稳定 中尺度涡
原文传递
南极绕极流及经圈翻转流的双平衡态理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巢纪平 李耀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97-1705,共9页
利用非线性惯性理论研究南极绕极流及其经圈环流.模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Ekman层,主要由海表风应力驱动;下层为温跃层,其运动由理想流体的非线性方程控制.通过确定普适函数的形式求得温跃层中惯性模型的解.计算结果表明,在上层条件不... 利用非线性惯性理论研究南极绕极流及其经圈环流.模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Ekman层,主要由海表风应力驱动;下层为温跃层,其运动由理想流体的非线性方程控制.通过确定普适函数的形式求得温跃层中惯性模型的解.计算结果表明,在上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跃层存在两个平衡态解.平衡态1的流函数分布较为平滑,经圈环流深度较浅,纬圈流强度较小;平衡态2的流函数会出现不连续的状况,经圈环流可达2000m深,纬圈流的强度要比平衡态1大.两个平衡态中纬圈流在温跃层中均存在一个大值区.理论结果特别是平衡态2的结果与资料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经圈翻转 惯性理论 双平衡态
原文传递
利用最新GOCE重力场模型确定南极绕极流
13
作者 彭利峰 姜卫平 +1 位作者 金涛勇 赵倩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66-1270,共5页
利用最新的纯GOCE重力场模型GO_CONS_GCF_2_TIM_R4及由多源多代卫星测高数据确定的精细平均海平面高模型WHU2009,基于地转平衡方程确定了南极绕极流,其流幅的变化趋势与由海洋实测数据获取的SAF和PF锋面保持一致。将其分别与GRACE、多... 利用最新的纯GOCE重力场模型GO_CONS_GCF_2_TIM_R4及由多源多代卫星测高数据确定的精细平均海平面高模型WHU2009,基于地转平衡方程确定了南极绕极流,其流幅的变化趋势与由海洋实测数据获取的SAF和PF锋面保持一致。将其分别与GRACE、多源数据同化模型CNES-CLS09和NOAA海洋实测数据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确定南极绕极流在u、v方向与海洋实测结果差异分别为10.1cm/s和5.3cm/s;在大尺度上,结果与同化模型和实测数据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明显优于GRACE结果,并且在大陆沿岸附近海域略优于多源数据同化模型CNES-CLS09;此外,利用本结果还可有效探测威德尔旋回和罗斯旋回等中尺度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稳态海面地形 海洋环 高斯滤波
原文传递
南极绕极流的理论模型之一——不计澳洲和非洲的阻挡作用
14
作者 张庆华 曲媛媛 +1 位作者 尹训强 马建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9-670,共12页
南极绕极流是由南大洋强劲西风带所驱动的地球上唯一一支经向无边界的纬向环流。在不计澳洲(及非洲)阻拦作用的条件下,该文在南美洲将南大洋切开,展开成经纬度坐标下的狭长带状区域,在该海区求解描述海水大尺度运动的地转涡度方程。将... 南极绕极流是由南大洋强劲西风带所驱动的地球上唯一一支经向无边界的纬向环流。在不计澳洲(及非洲)阻拦作用的条件下,该文在南美洲将南大洋切开,展开成经纬度坐标下的狭长带状区域,在该海区求解描述海水大尺度运动的地转涡度方程。将流函数在经纬两个方向展为改进Fourier级数。对涡度方程和所有边界条件求Fourier投影,同时引进相应的相容性条件,得到方程的解析解。成功地模拟出沿纬度方向贯穿南大洋的,经向无边界的南极绕极流及强劲的西边界流(南向)巴西暖流和不可忽略的大洋东边界流(北向)——它相当于秘鲁寒流。该东边界流流通量与通过Drake海峡的南极绕极流(ACC——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流量有负反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改进Fourier级数 Drake海峡 相容性条件
原文传递
“雪龙”号获得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数据
15
《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6期5-5,共1页
3月11日,正在南极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执行海洋综合调查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和气旋影响区,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的观测数据.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在西风带和南极绕... 3月11日,正在南极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执行海洋综合调查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和气旋影响区,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的观测数据.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在西风带和南极绕极流核心海域开展的全深度断面观测,获得的数据对研究最近几十年南大洋水团和环流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区域数据 断面观测 地考察船 近海域 综合调查 观测数据 参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锦年 褚健婷 许兰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0,共5页
应用1951-2001年ENSO特征指数(NINO1+2、NINO3、NINO4、NINO3 4、SOI)和1973-1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1950-200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南大洋和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内在... 应用1951-2001年ENSO特征指数(NINO1+2、NINO3、NINO4、NINO3 4、SOI)和1973-1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1950-200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南大洋和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南极海冰变化与ENSO循环过程存在一定联系,特别是东南极海冰的变化与ENSO循环过程较为密切。这种遥相关关系表明,ENSO循环过程不仅与热带海洋自身的海 气相互作用存在密切关系,而且与南极海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当东南极海冰范围出现异常增大和减小时,在时滞一年之后,NINO循环指数将出现减弱和加强,而南方涛动指数将出现加强和减弱。这种相关关系的机制是通过大洋环流这一载体将异常海温向北输送来实现的。南极海冰范围的异常增加或减少,会直接影响南极绕极流的冷暖结构进而影响经向水体输送的异常,从而导致热带和副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对ElNino和LaNina事件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冰 绕极流 太平洋 南大洋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边缘近250年来气温变化的地域分布特征
17
作者 张明军 效存德 +4 位作者 李忠勤 任贾文 秦大河 康建成 李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9,共7页
通过对南极冰盖边缘17支浅冰芯氧同位素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整个南极冰盖边缘近50年来、150年来和250年来气温变化的地域分布特征。近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的氧同位素温度有的呈现上升趋势,有的呈现下降趋势,但气温变化的地域规律性不强;近... 通过对南极冰盖边缘17支浅冰芯氧同位素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整个南极冰盖边缘近50年来、150年来和250年来气温变化的地域分布特征。近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的氧同位素温度有的呈现上升趋势,有的呈现下降趋势,但气温变化的地域规律性不强;近1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的同位素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趋势大致呈现出一种交替分布的态势;近2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所有的氧同位素温度都记录了小冰期的降温事件。气温的这种地域分布特征可能是南大洋独特的环流形式——环南极波(ACW)——在特殊地形(如大的冰盆)影响下,在南极冰盖边缘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时间尺度的不同,南大洋独特的环流形式、ACW和地形的影响强度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盖 气温变化 冰芯 地形 环南 绕极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OM海洋模式对南大洋环流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佳慧 刘海龙 +2 位作者 李逸文 林鹏飞 于子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8,共15页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第三代气候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version 3,LICOM3.0)低分辨率版本在海洋模式比较计划(Ocean Model Intercompari...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第三代气候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version 3,LICOM3.0)低分辨率版本在海洋模式比较计划(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OMIP)试验中的模拟数据,描述了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和南大洋经向翻转环流(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MOC)在1958-2009年的平均状态及其变化,并与已有的模式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对比以评估LICOM模式的模拟效果.通过对比已有模式模拟数据发现,LICOM3.0模式模拟的ACC和南大洋MOC在两组OMIP试验中平均状态相仿、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但OMIP1试验中海表强迫的变化趋势较OMIP2试验中的变化更大,得到的环流输送在OMIP1试验中增长趋势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绕极流 经向翻转环 LICO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夏季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透光层水团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梦潇 朱国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101,共12页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解透光层水团的特性及变化,一方面可为南极半岛海洋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也可为南极磷虾等中上层海洋生物的分布及其致因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3月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的透光层温、盐数据,本研究梳理了该区域的水团属性和分布。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北侧较深水区水团垂向结构明显,由上至下依次为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南侧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威德尔海过渡水特征几乎占据了整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南侧水团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了威德尔海过渡水、别林斯高晋海过渡水和德雷克海峡水等。阐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复杂的水团结构对于进一步开展南大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设得兰群岛 水团 绕极流 深层水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透光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海洋环流多尺度演变:联动协同与环境生态效应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齐庆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9期37-54,共18页
海洋环流是海洋系统物质能量收支、配置、平衡、维持和变化的关键通道与机制。从全球海洋视角,基于目前海洋环流多变率动力过程与趋势演变的认知,重点综述气候变化下海洋环流的海盆尺度三维联动特征机制、洋际交换与协同、世界大洋经向... 海洋环流是海洋系统物质能量收支、配置、平衡、维持和变化的关键通道与机制。从全球海洋视角,基于目前海洋环流多变率动力过程与趋势演变的认知,重点综述气候变化下海洋环流的海盆尺度三维联动特征机制、洋际交换与协同、世界大洋经向输运变化以及相关的海洋气候与环境生态效应,依据研究现状和需求,提出研究建议。结果表明:全球一致性变暖路径与进程调控下,受驱动因子的演变与胁迫,海洋环流变化对副热带中高纬地区年际、年代际气候与环境变迁具有突出作用影响,并可产生显著环境生态效应和严重致灾风险。建议加大专精特新观测仪器自主研发,通过国际合作加大中高纬海洋环流多尺度动力过程综合调查的参与度和主导性,增强多学科融合交叉研究力度,有效提升深层次海洋环流变异及动力、环境、生态灾害影响的气候变化综合风险预测预评估和防治能力,为海洋领域能源开发、生态系统保护、气候变化应对与灾害风险治理提供必要的动力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 边界 上升 绕极流 贯穿 热盐环 中高纬灾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