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给药方式下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效果对比
1
作者 热依兰·阿卜迪力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55-058,共4页
分析不同给药方式下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效果比较。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共800例,随机分两组比对,对照组以大剂量聚乙二醇散剂单次给予的方式,观察组采取聚乙二醇散剂分次给予的方式。... 分析不同给药方式下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效果比较。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共800例,随机分两组比对,对照组以大剂量聚乙二醇散剂单次给予的方式,观察组采取聚乙二醇散剂分次给予的方式。比较两组左结肠、右结肠、横结肠的肠道准备评分、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左结肠、右结肠、横结肠的肠道准备评分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散剂分次给予的方式对于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的肠道准备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给药方式 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 肠道准备效果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判断法对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高桃 刘晶 +1 位作者 刘荣耀 杨晓彤 《齐鲁护理杂志》 2016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判断法对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0例结肠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肠镜预约单"的要求口服导泻药物,干预组患者服药后使用"镜前肠道清洁程度判断表",从饮... 目的:探讨综合判断法对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0例结肠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肠镜预约单"的要求口服导泻药物,干预组患者服药后使用"镜前肠道清洁程度判断表",从饮水量、大便次数及量、是否呕吐及量、粪水颜色及是否有便意5个方面对肠道清洁程度进行判断;对照组患者服药后,按照传统的方法,根据患者粪水颜色判断肠道清洁程度。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判断镜下肠道清洁程度及清洁范围。结果:干预组患者镜下肠道清洁度Ⅰ级250例(90.5%)、Ⅱ级26例(9.4%);对照组镜下肠道清洁度Ⅰ级173例(62.9%)、Ⅱ级94例(34.0%),Ⅲ级8例(2.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肠道清洁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判断法能够准确判断肠道清洁程度,提高镜下肠道准备质量及结肠镜检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判断法 结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 肠道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话随访对门诊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徐翚 金晰函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门诊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依从性及肠道清洁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0例门诊结肠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随访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两组患者均在预约时给予常规口头及书面肠道准备的健康教育,随访组在饮食准备和药物...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门诊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依从性及肠道清洁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0例门诊结肠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随访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两组患者均在预约时给予常规口头及书面肠道准备的健康教育,随访组在饮食准备和药物清洁肠道时还接受电话随访健康教育,且患者可随时咨询预约护士。通过术前问卷调查,对患者饮食和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术后由内镜医师单盲法判定肠道清洁度。结果两组患者饮食和服药依从性、肠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随访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门诊结肠镜诊疗患者实施电话随访,延续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肠道准备依从性及肠道清洁度,从而有效提高结肠镜诊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随访 结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诊疗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游卓玉 黄海娟 张武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36期107-110,共4页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诊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期间于厦门市中医院门诊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舒芬太尼组(n=80)和地佐辛组(n=80)。舒芬太尼组予以...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诊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期间于厦门市中医院门诊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舒芬太尼组(n=80)和地佐辛组(n=80)。舒芬太尼组予以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地佐辛组予以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进行无痛结肠镜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麻醉前(T_(0))、麻醉后肠镜置入前(T_(1))以及肠镜退出后(T_(2))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_(2)),结肠镜诊疗时间、术中丙泊酚总用量、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检查满意率。结果2组麻醉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T_(1)、T_(2)时,2组HR、SpO_(2)低于T_(0),且地佐辛组HR、MAP、SpO_(2)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2组结肠镜诊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丙泊酚总用量少于舒芬太尼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短于舒芬太尼组(P<0.01)。地佐辛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低于舒芬太尼组的21.25%(χ^(2)=7.589,P=0.006)。地佐辛组患者对检查的总满意率为97.50%,高于舒芬太尼组的87.50%(χ^(2)=5.766,P=0.016)。结论相较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更好,应用价值更高,既能加强镇痛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又能加快患者恢复,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检查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结肠镜诊疗 地佐辛 舒芬太尼 丙泊酚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教育对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宋玉 鲁力锋 +2 位作者 刘彬彬 殷桂香 乔进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7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饮食教育对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12月120例拟行结肠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标准肠道准备方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 L分2次服用,二甲硅油散5 g祛泡。指导患者肠... 目的探讨饮食教育对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12月120例拟行结肠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标准肠道准备方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 L分2次服用,二甲硅油散5 g祛泡。指导患者肠道准备重要性、清肠药服用方法、粪便清洁效果判断。在饮食指导上,观察组图文并茂讲解可食食物,对照组文字说明禁食食物。观察两组患者依从性、肠道清洁评分。结果观察组饮食及服药依从性(饮食:95.0%,服药:96.7%)优于对照组(饮食:21.7%,服药:46.7%)(P <0.05);观察组3段结肠的肠道清洁度评分在均优于对照组(P <0.05),3段结肠的肠道清洁度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图文并茂饮食教育能提高结肠镜诊疗者的饮食及药物依从性,明显提高肠道清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准备 结肠镜诊疗 饮食教育 低渣饮食 聚乙二醇电解质 波士顿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给药方式下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效果比较
6
作者 刘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161-163,共3页
探究患者在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期间选择不同给药方式对于肠道准备效果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日间病房患者中随机抽取年龄在45~75岁128例需实施结肠镜诊疗患者开展研究项目,不同给药方式应用于对等人数两组(64例对照组与64例... 探究患者在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期间选择不同给药方式对于肠道准备效果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日间病房患者中随机抽取年龄在45~75岁128例需实施结肠镜诊疗患者开展研究项目,不同给药方式应用于对等人数两组(64例对照组与64例观察组),深夜1次给药与晚间和凌晨2次给药分别对应对照组和观察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对照组肠道准备合格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乏力、腹胀、恶心与肛门刺激不适感和观察组对比(P<0.05);对照组间隔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深夜1次给药与晚间和凌晨2次给药开展肠道准备工作对比,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更倾向于后者。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出现恶心或者是呕吐等不适感,同时还能减轻患者乏力、腹胀、肛门刺激等症状,促使肠道准备合格率显著提高,让患者对治疗方案开展满意度也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病房 结肠镜诊疗 不同给药方式 肠道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给药方式下日间病房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效果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蔡贤黎 沈月红 +3 位作者 李全林 王萍 周平红 陈巍峰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3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在日间病房上午行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中的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单中心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日间病房下午入院次日上午行结肠镜诊疗患者141例,...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在日间病房上午行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中的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单中心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日间病房下午入院次日上午行结肠镜诊疗患者141例,分为干预组(69例)和对照组(72例)。干预组采用晚间和凌晨2次给药方案行肠道准备,对照组采用深夜1次给药方案。比较2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合格率和不适感受(恶心、呕吐等)。结果:于晚间和凌晨2次口服肠道清洁剂患者,较深夜1次服用的肠道准备合格率更高(87.0%vs 65.3%,P=0.003),且患者恶心、腹胀、肛门刺激、乏力等不适感受更少、程度更轻(P<0.05)。结论:分次给药方案可作为下午入院次日上午行结肠镜诊疗的日间病房患者肠道准备的标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病房 结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 分次给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及与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学文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8期166-168,共3页
目的 对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以及发病年龄进行关系探究。方法 选取2022年1-11月本院收治的146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观察是否存在腹痛腹胀以及大便改变的情况,做好效... 目的 对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以及发病年龄进行关系探究。方法 选取2022年1-11月本院收治的146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观察是否存在腹痛腹胀以及大便改变的情况,做好效果比较。结果 男性、女性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便血、腹泻、大便改变所占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中,癌变组和非癌变组息肉形态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带蒂情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大肠息肉癌变情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息肉癌变前,发病年龄和患者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大肠息肉内镜切除中,对早期病变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可降低患者机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癌变 发病年龄 结肠镜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指导对住院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魏连民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1264-1264,共1页
目的 :探讨视频指导对住院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进行结肠镜诊疗的40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清洁,实验组采用视频指导清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视频指导对住院结肠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进行结肠镜诊疗的40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清洁,实验组采用视频指导清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其胃肠道准备质量.结果:实验组168例饮食依从,饮食依从率为84%;181例服药依从,服药依从性为 90.5%,显著高于对照组(饮食依从率为 63.5%;服药依从率为 71.0%)(P〈0.05);实验组1级和2 级肠道清洁率为 94.5%,显著高于对照组(1级和2级肠道清洁率为84.5%)(P〈0.05).结论:结肠镜诊疗患者治疗时加强视频指导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指导 结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质量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刘应霞 陈美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两年间收治的6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 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两年间收治的6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效果,从而保证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结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水臭氧治疗在结肠镜诊疗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赵兰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14-115,共2页
于结肠镜诊疗肠道准备中,应用净水臭氧治疗,分析肠道准备效果。方法:2020.01.01~2020.12.31,共88例患者,均为行肠镜诊疗者,随机分入甲组、乙组,分组肠道准备,甲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二甲硅油散,乙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二甲硅油散+结肠... 于结肠镜诊疗肠道准备中,应用净水臭氧治疗,分析肠道准备效果。方法:2020.01.01~2020.12.31,共88例患者,均为行肠镜诊疗者,随机分入甲组、乙组,分组肠道准备,甲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二甲硅油散,乙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二甲硅油散+结肠净水臭氧治疗,观察:①肠道清洁度;②肠腔气泡量;③诊疗时间。结果:①肠镜诊疗时,肠道清洁优良率:乙组>甲组,数据差异P<0.05;②肠镜诊疗时,肠腔气泡量评分:乙组<甲组,数据差异P<0.05;③进镜、总诊疗时间:乙组<甲组,数据差异P<0.05。结论:肠镜诊疗肠道准备中,应用结肠净水臭氧治疗,效果极佳,能够促进肠道清洁、减少气泡、提升诊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 结肠净水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顾玲玲 金英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227-228,共2页
分析行无痛结肠镜诊疗术期间选择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筛选出的接受50例无痛结肠镜检查的ASAI—II级患者中,按照盲选法将其分成两组:P组与D组,25例/组,其中,P组选择丙泊酚药物进行治疗,静注,2mg/kg;D组选择右美托咪... 分析行无痛结肠镜诊疗术期间选择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筛选出的接受50例无痛结肠镜检查的ASAI—II级患者中,按照盲选法将其分成两组:P组与D组,25例/组,其中,P组选择丙泊酚药物进行治疗,静注,2mg/kg;D组选择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先静注右美托咪定,1ug/kg,然后再静注2mg/kg,所有患者根据情况需要酌情增加丙泊酚30-50mg。统计对比两组不同时段的MAP,HR,SPO2指标及镇静评分、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剂量、不良反应率等变化。结果:通过对比MAP,HR,SPO2这三个指标发现,D组优于P组,且D组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小于P组,并且缩短了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且镇静评分优于P组(p<0.05)。结论:在无痛结肠镜诊疗术,选择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这两种药物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并且麻醉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无痛结肠镜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对无痛胃肠镜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琴琴 陈楠 +2 位作者 杨涛 乔琼 张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565-2568,共4页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结肠镜诊疗时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36例,年龄40~75岁,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组(P组,n=68)和丙泊酚复合咪达唑仑组(PM组,n=68)。记录患者HR、MAP、SpO_2变化,以...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结肠镜诊疗时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36例,年龄40~75岁,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组(P组,n=68)和丙泊酚复合咪达唑仑组(PM组,n=68)。记录患者HR、MAP、SpO_2变化,以及药物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苏醒期Ramsay镇静评分。在麻醉前和苏醒后10 min,所有患者进行简易精神量表(MMSE)检查。结果与P组相比,PM组患者丙泊酚的用量较少(P<0.05),患者苏醒时间延长(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MMSE得分均下降(P<0.05);PM组患者苏醒后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P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和单用丙泊酚用于结肠镜检查均会引起中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前者引起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更大,但可以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诊疗 丙泊酚 咪达唑仑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ype V_I pit pattern subclassific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 被引量:17
14
作者 Hiroyuki Kanao Shinji Tanaka +5 位作者 Shiro Oka Iwao Kaneko Shigeto Yoshida Koji Arihiro Masaharu Yoshihara Kazuaki Chaya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1-217,共7页
AIM: To clarify whether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METHODS: We retrospe... AIM: To clarify whether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72 colorectal neoplasms (117 dysplasias and 155 submucosal invasive carcinomas; 228 patients) with a type V pit pattern [type VI, n = 202; type VN, n = 70 (Kudo and Tsuruta classification system)]. We divided lesions with a type VI pit pattern into two subclasses, mildly irregular lesions and severely irregular les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minent and detailed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ubclasses and histology/invasion depth.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our lesions (51.5%) were judged to be mildly irregular, and 98 lesions (48.5%) were judged to be severely irregular. Ninety-seven (93.3%) mildly irregular lesions showed dysplasias or submucosal invasion of less than 1000 μm (SM < 1000 μm). Fifty-five (56.1%) severely irregular lesions showed submucosal invasion equal to or deeper than 1000 μm (SM ≥ 1000 μm). Mild irregularity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in dysplasias or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than in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P < 0.01).CONCLUSION: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is useful for identifying dysplasias or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 MAGNIFICATION Type VI pit pattern Depth of inva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ropriateness of indication and diagnostic yield of colonoscopy: First report based on the 2000 guideline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被引量:2
15
作者 Iqbal Siddique Krishna Mohan +3 位作者 Fuad Hasan Anjum Memon Istvan Patty Basil Al-Nakib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4期7007-7013,共7页
AIM: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referrals and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olonoscopy according to the 2000 guideline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METHODS: A total of 7... AIM: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referrals and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olonoscopy according to the 2000 guideline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METHODS: A total of 736 consecutive patients (415males, 321 females; mean age 43.6±16.6 years)undergoing colonoscopy during October 2001-March2002 Wer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2000ASGE guidelin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indications for the procedure. Diagnostic yield was defined as the ratio between significant findings detected on colonoscopy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procedures performed for that indication.RESULTS: The large majority (64%) of patients had colonoscopy for an indication that was considered'generally indicated'; it was 'generally not indicated' for20%, and it was 'not listed' for 16% in the guidelines.The diagnostic yield of colonoscopy was highest for the 'generally indicated' (38%) followed by 'not listed'(13%) and 'generally not indicated' (5%) categories.In the multivariable analysis, the diagnostic yield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ndication that was 'generally indicated' (odds ratio=12.3) and referrals by gastroenterologist (odds ratio = 1.9).CONCLUSION: There is a high likelihood of inappropriate referrals for colonoscopy in an open-access endoscopy system.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the procedure is dependent 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ndication and referring physician's specialty. Certain indications 'not listed' in the guidelines have an intermediate diagnostic yield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y should be included in future revisions of the ASGE guid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OSCOPY INDICATIONS Diagnostic yield GUIDELINES APPROPRIATE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