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老年患者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瑞 孙双春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643-1645,共3页
目的:探讨以SVV作为监测指标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老年患者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随机分为SVV组(S组)和CVP组(C组)。所有患者局麻... 目的:探讨以SVV作为监测指标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老年患者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随机分为SVV组(S组)和CVP组(C组)。所有患者局麻下行颈内静脉穿刺。S组连接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监测每搏变异度(SVV),将SVV≤13%,MAP≥65mmHg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C组根据CVP及MAP行经典补液治疗。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1h(T_1),2h(T_2)及手术结束时(T_3)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乳酸水平,记录术中出入量及去氧肾上腺素的应用、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S组输注的液体总量明显减少[2114±503ml vs 2538±425ml,P<0.05],但是胶体液量增多(956±226ml vs 618±167ml,P<0.05),S组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各时点的血乳酸水平也较C组明显降低。S组的术后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4.2±1.3hvs 6.7±1.2h,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3.3%vs 20.0%,P<0.05)。结论:以SVV为监测指标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用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可以满足其个体化的液体治疗,减少液体输注总量,提供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乳酸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每搏变异度 镇痛 硬膜外 麻醉药 联用麻醉药 全身 结肠肿瘤/治疗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结肠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董新军 王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300-301,共2页
关键词 结肠肿瘤/治疗 高温 诱发 灌注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治疗——附53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宗师 张同军 +1 位作者 卢雪梅 马译兵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9期1005-1005,共1页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肿瘤/治疗 肿瘤/继发性 结肠肿瘤/治疗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CN结肠癌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36
4
作者 郑树 黄彦钦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06-207,共2页
关键词 结肠肿瘤/诊断 结肠肿瘤/治疗 肿瘤转移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联合多弹头射频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科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联合多弹头射频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不能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其中治疗组26例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和射频治疗,对照组31例仅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研究终点包括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联合多弹头射频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不能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其中治疗组26例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和射频治疗,对照组31例仅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研究终点包括近期疗效(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临床受益反应及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26例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14例,进展2例;疾病控制率为92.3%,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3个月,总生存期为32.5个月,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肿瘤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是射频治没有加重化疗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化疗联合射频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不良反应小,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治疗 直肠肿瘤/治疗 肿瘤转移 药物疗法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CA19-9在FOLFOX4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中的意义
6
作者 王新帅 赵新汉 +2 位作者 冯笑山 赵永刚 郭艳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475-1477,14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对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捕捉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19-9,共测定21例健康成人及32例病理确诊结直肠癌患者,并动态检测32例术后患者及其中9例...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对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捕捉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19-9,共测定21例健康成人及32例病理确诊结直肠癌患者,并动态检测32例术后患者及其中9例复发患者的血清水平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106.02ng/ml、CA19-9 136.70U/ml,明显高于对照组5.89ng/ml和17.77U/ml,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32例患者术后血清CEA 15.13ng/ml,CA19-9 29.86U/ml,较术前血清CEA、CA19-9浓度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随临床病理分化程度差而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复发患者术前、综合治疗术后及复发后血清CEA分别为176.82、18.83及192.27ng/ml,血清CA19-9分别217.88、37.29及116.50 U/ml,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CEA、CA19-9可成为结直肠癌辅助诊断、治疗评估预后及预测复发转移有意义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治疗 癌胚抗原/血液 抗原 肿瘤相关 碳水化合物/血液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肿瘤肝转移基础研究概况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立峰 丁凌 +1 位作者 范钰 丁克锋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98-200,共3页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治疗 肿瘤转移 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毒素的提取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邹立波 詹金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研究蓖麻毒素的提取方法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根据Nicolson和Blaustein的方法稍加改良,通过PBS提取、硫酸铵分段盐析、Sephrose4B亲和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从去壳蓖麻籽中提取天然蓖麻毒素;采用细胞培养,...  目的:研究蓖麻毒素的提取方法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根据Nicolson和Blaustein的方法稍加改良,通过PBS提取、硫酸铵分段盐析、Sephrose4B亲和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从去壳蓖麻籽中提取天然蓖麻毒素;采用细胞培养,以MTT法分析不同浓度蓖麻毒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用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等步骤提纯的蓖麻毒素,分子量为63kD,由2个亚基组成。细胞毒性分析:蓖麻毒素在高浓度下(5×10-8mol/L~5×10-10mol/L)对正常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效率无差异(P>0.05),而在低浓度下(5×10-11mol/L~5×10-13mol/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种浓度蓖麻毒素对白血病细胞K562和大肠癌细胞SW480的杀伤作用无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结论:蓖麻毒素在低浓度下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选择性,对白血病细胞K562和大肠癌细胞SW480的杀伤作用在各种浓度下无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蛋白/分离和提纯 免疫毒素类/治疗应用 蓖麻蛋白/治疗应用 白血病/治疗 结肠直肠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疗联合奥沙利铂与5-Fu/CF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被引量:5
9
作者 唐又群 曹培国 +1 位作者 潘宇亮 张隽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9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射频透热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化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化疗组以奥沙利铂加5-Fu/CF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00mg/m2d1,5-Fu 500 mg/m2d3、d4、d6、d7、d9、d10/CF 80... 【目的】观察局部射频透热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化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化疗组以奥沙利铂加5-Fu/CF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00mg/m2d1,5-Fu 500 mg/m2d3、d4、d6、d7、d9、d10/CF 80 mg/m2d3、d4、d6、d7、d9、d10,每3周一个疗程;联合治疗组30例行局部射频热疗配合化疗,化疗方案同化疗组,热疗在d1、d4、d7、d10进行,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43.75%(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个月与8个月(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36.67%与28.13%(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射频透热可提高奥沙利铂加5-Fu/CF的对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射频透热联合化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治疗 透热疗法 有机铂化舍物/治疗应用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IRI方案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应杰儿 滕理送 +1 位作者 马胜林 钟海均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探讨FOLFIRI方案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化疗后进展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予FOLFIRI方案化疗,伊立替康(CPT—11)180mg/m^2静滴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静滴第1~2天,5-氟尿嘧啶(5-FU)40... 目的探讨FOLFIRI方案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化疗后进展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予FOLFIRI方案化疗,伊立替康(CPT—11)180mg/m^2静滴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静滴第1~2天,5-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注第1~2天+5-FU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22小时第1t2天,2周重复,连用3周期以上。按照WHO实体肿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全组32例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22例,进展4例,客观有效率为18.8%,平均疾病进展时间6.2个月,中位生存期9.0个月。毒副作用主要是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延迟性腹泻及白细胞减少,多为Ⅰ/Ⅱ度。结论FOLFIRI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较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治疗 药物疗法 联合 FOLFIRI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培他滨和伊利替康联合热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阳月新 付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432-434,共3页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和伊利替康联合局部热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化疗组,每组均予伊利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90min,d1;卡培他滨每日口服2500mg...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和伊利替康联合局部热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化疗组,每组均予伊利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90min,d1;卡培他滨每日口服2500mg/m^2,连服两周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化疗d1、d4、d7、d10分别接受局部热疗,每次60min,每3周重复,完成2个周期后判定疗效。【结果】热疗组和化疗组的有效率(RR)分别为48%,40%(P〈0.05)。中住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34周,28周(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和腹泻是两组较为常见的毒副反应,热疗组较化疗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伊利替康加局部热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高;局部热疗可降低化疗的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治疗 脱氧胞苷/投药和剂量 肿瘤药/投药和剂量 透热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乳治疗晚期消化系癌36例
12
作者 胡团敏 郑溪水 +3 位作者 张丽婷 何文钦 叶迎安 郑伟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76-476,共1页
目的观察中药莪术提取的抗癌制剂榄香烯乳对晚期消化系癌的治疗效果.方法不宜手术治疗且化疗无效或不能接受放化疗的晚期消化系癌患者36例,采用静脉滴注榄香烯乳注射液200mg,1次/d.并且食管癌及胃癌患者同时服用榄香烯乳50mg,2次... 目的观察中药莪术提取的抗癌制剂榄香烯乳对晚期消化系癌的治疗效果.方法不宜手术治疗且化疗无效或不能接受放化疗的晚期消化系癌患者36例,采用静脉滴注榄香烯乳注射液200mg,1次/d.并且食管癌及胃癌患者同时服用榄香烯乳50mg,2次/d.结肠癌患者并用榄香烯乳100mg,保留灌肠,1次/d.有腹水者于放腹水后腹腔内注入榄香烯乳100mg,2次/wk,连用2wk为一疗程.结果榄香烯乳对实体瘤的缩小不明显,但对改善临床症状及消退腹水则有一定疗效.前者有效率69.7%,后者有效率72.7%.结论榄香烯乳作为抗癌制剂用于治疗晚期消化系癌疗效肯定,用法多样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结肠肿瘤/治疗 中草药 榄香烯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研究30年回顾和现状 被引量:164
13
作者 郑树 张苏展 黄彦钦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2-5,共4页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3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均上升3%~4%,但地区差异较大,如上海2012年发病率达56/10万。从全局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仍暂处非高发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癌症研究代表处(Internati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3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均上升3%~4%,但地区差异较大,如上海2012年发病率达56/10万。从全局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仍暂处非高发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癌症研究代表处(Internati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表的Globocan 2012估算中国大陆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为14.2/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诊断 直肠肿瘤/诊断 结肠肿瘤/治疗 直肠肿瘤/治疗 普查 LYNCH综合征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明 雷建 +2 位作者 陈远光 黄炯强 雷大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安全性及疗效,寻找预防大肠癌局部复发转移的新途径。方法:64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成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缓释氟...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安全性及疗效,寻找预防大肠癌局部复发转移的新途径。方法:64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成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观察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膜炎和肝肾功能变化,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膜炎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ALT和肌酐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组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治疗 直肠肿瘤/治疗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手术期间 迟效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莱特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顺华 尹思源 吴汉林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康莱特(K ang la ite,KLT)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影响,探讨其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机制。方法(1)用M TT法检测康莱特在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 目的通过观察康莱特(K ang la ite,KLT)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影响,探讨其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机制。方法(1)用M TT法检测康莱特在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对大肠癌HT-29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率。(2)碘化丙啶(P 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康莱特作用前后HT-29细胞周期分布。(3)用TRAP-PCR-EL ISA法检测康莱特作用前后HT-29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40、80μl/m l康莱特作用下HT-29细胞体外增殖及端粒酶活性明显受抑制,G2+M期百分比明显增高。细胞生长抑制率在72小时时分别为9.5%与37.1%,在120小时时分别为25.5%与48.0%。端粒酶活性在72小时时分别为1.127±0.043与1.046±0.035;120小时时分别为1.075±0.047与1.008±0.057,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G2+M期百分比72小时时分别为23.9%与45.2%,空白对照组为7.2%(P<0.05)。结论(1)康莱特使体外生长的大肠癌HT-29细胞株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2+M时相。(2)康莱特抑制HT-29细胞株端粒酶活性。(3)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结肠肿瘤/治疗 细胞系/代谢 细胞分裂/药物作用 康莱特 HT-2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大肠癌的诊治近况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改英 吕愈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377-377,共1页
目的对早期大肠癌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随访提高生存率.方法按1975年日本大肠癌研究会的意见及我国的规定,进行早期诊断,根据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确定治疗方案,定期随访.结果局限于粘膜层(m-Ca)或仅浸润粘膜下层... 目的对早期大肠癌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随访提高生存率.方法按1975年日本大肠癌研究会的意见及我国的规定,进行早期诊断,根据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确定治疗方案,定期随访.结果局限于粘膜层(m-Ca)或仅浸润粘膜下层(Sm-Ca)的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称为早期大肠癌、诊断方面:①脉瘤。不典型增生、炎症性肠病均与癌有一定的关系;②临床表现,便频、便稀、特别是便血(包括匿血)对早期发现很重要;③直肠指诊应作为常规措施;④钡剂灌肠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是日前常用的方法;⑤内镜检查为最基本的方法.治疗方面:①粘膜内癌行内镜下摘除术后,如病理证实切线距肿瘤2mm以上,基底部无癌组织,可达到根治目的,无需追加外科手术.但当伴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时,要行外科根治术;②粘膜下癌有可能发生转移,局部切除术后,对下列情况应追加外科手术:a癌组织浸润粘膜下层的深层;b癌组织分化程度差;c淋巴管内或静脉内有癌栓.对下列情况可暂不追加手术,而先定期随访:a年龄较大;b有心、脑、肾疾病等手术禁忌者;c分化程度好,切除端无癌细胞或有癌细胞,经激光或微波治疗的.术后随访:3mo~6mo行首次结肠镜检查,以后每年一次,连续3a未发现异常,可改为每2a~3a一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诊断 结肠肿瘤/治疗 直肠肿瘤/诊断 直肠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特点和术式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勇 毛家顺 孙学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204,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老年人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根治性切除59例(78.78%),捷径手术2例,单纯肠造口术5例。病理结果高分化腺癌17例,中分化腺癌33...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老年人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根治性切除59例(78.78%),捷径手术2例,单纯肠造口术5例。病理结果高分化腺癌17例,中分化腺癌33例,低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4例,粘液腺癌7例。围手术期并发症38例(57.57%)。结论:老年人大肠癌发病率高,伴随疾病多,并发梗阻多,晚期病例多,远处转移多为其临床特点。合并急性肠梗阻一经确诊,应积极争取手术,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治疗 肠梗阻/并发症 肠梗阻/治疗 老年人 围手术期并发症 老年人大肠癌 急性肠梗阻 术式探讨 手术治疗方案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插管区域性化疗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8
作者 欧阳永忠 左朝晖 +4 位作者 莫胜川 汤明 周征宇 周德善 李炳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1期30-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灌注化疗药物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严格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50例Dukes A、B和C期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予以门静脉插管5氟尿嘧啶化疗,并以同期50例Dukes A、B和C期行单纯...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灌注化疗药物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严格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50例Dukes A、B和C期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予以门静脉插管5氟尿嘧啶化疗,并以同期50例Dukes A、B和C期行单纯大肠癌根治术患者作对照。观察两组术后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肝转移率34.0%(17/50),1、3、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61%、82.21%、73.89%和25.16%;对照组术后肝转移率72.0%(36/50),1、3、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28%、79.91%、52.16%和13.11%,两组5年和10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两组Dukes A和B期,术后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大肠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的同时予以门静脉化疗可有效降低肝转移发生率,延长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继发性 结肠直肠肿瘤/治疗 门静脉 插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w can colorectal neoplasms be treated during colonoscopy? 被引量:15
19
作者 Yu-Pin Ho Chen-Ming Hsu +2 位作者 Jau-Min Lien Shui-Yi Tung Cheng-Shyong W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8期2806-2810,共5页
AIM: For many physicians who ordinarily treat patients with colonic diseases, colonoscopy is considered a prime study interest. Developments in colonoscopic equipment and methods have led to a large number of endoscop... AIM: For many physicians who ordinarily treat patients with colonic diseases, colonoscopy is considered a prime study interest. Developments in colonoscopic equipment and methods have led to a large number of endoscopic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neoplasms.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outcome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neoplastic lesions.METHODS: From September 1999 to May 2003, 11 447 consecutive colonoscopic examinations in 9 864 patients were gathered; totaling 5 502 endoscopic treatments for colorectal neoplasms.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oplasms were classified into protruded (n = 3 953), sessile (n = 1 402), lateral spreading tumor (n = 139) and depressed lesions (n = 8). Snare polypectomy was conducted in 3 984 lesions, hot forcep removal in 1 368 lesions,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150 lesions.RESULTS: Histological diagnoses were 4 596 neoplastic lesions (4 376 adenomas and 220 adenocarcinomas) and 906 non-neoplastic lesions (891 hyperplastic and 15 inflammatory polyps). For the adenocarcinoma group, 31 instances involved submucosal invasion or resection margin, who received further operations, while 13 surgical specimens discovered no residual tumors. Three perforations and 96 bleedings were found following endoscopic treatment. No procedure-related mortality was found and no recurrent malignancy was found after 1456 mo follow-up.CONCLUSION: To lower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neoplasms is a simple and safe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OSCOPY SNARE Hot forcep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ype V_I pit pattern subclassific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 被引量:17
20
作者 Hiroyuki Kanao Shinji Tanaka +5 位作者 Shiro Oka Iwao Kaneko Shigeto Yoshida Koji Arihiro Masaharu Yoshihara Kazuaki Chaya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1-217,共7页
AIM: To clarify whether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METHODS: We retrospe... AIM: To clarify whether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72 colorectal neoplasms (117 dysplasias and 155 submucosal invasive carcinomas; 228 patients) with a type V pit pattern [type VI, n = 202; type VN, n = 70 (Kudo and Tsuruta classification system)]. We divided lesions with a type VI pit pattern into two subclasses, mildly irregular lesions and severely irregular les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minent and detailed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ubclasses and histology/invasion depth.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our lesions (51.5%) were judged to be mildly irregular, and 98 lesions (48.5%) were judged to be severely irregular. Ninety-seven (93.3%) mildly irregular lesions showed dysplasias or submucosal invasion of less than 1000 μm (SM < 1000 μm). Fifty-five (56.1%) severely irregular lesions showed submucosal invasion equal to or deeper than 1000 μm (SM ≥ 1000 μm). Mild irregularity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in dysplasias or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than in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P < 0.01).CONCLUSION: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is useful for identifying dysplasias or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 MAGNIFICATION Type VI pit pattern Depth of inva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