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肛镜下的微创痔疮切除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恢复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荣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探究通过采取经肛镜下的微创痔疮切除术的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身体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为研究的开展随机筛选了60例入院医治的痔疮患者,截取医治时段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区间,遵从随机数表法规则作有效分组,归于对... 探究通过采取经肛镜下的微创痔疮切除术的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身体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为研究的开展随机筛选了60例入院医治的痔疮患者,截取医治时段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区间,遵从随机数表法规则作有效分组,归于对照组的30例对象接受常规痔疮切除术治疗,归于观察组的30例对象接受经肛镜下的微创痔疮切除术医治。结果 术前所有对象的疼痛应激指标数据差异符合研究要求(P>0.05),经手术医治后观察组中数据呈现更低水平(P<0.05)。对比两组对象在经手术医治后其肛肠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时,观察组中MSP值、HPZ值、MTV值呈现更高水平,RRP值与AIRT值呈现更低水平(P<0.05)。对比两组对象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时,观察组中数值呈现更低水平(P<0.05)。结论 经肛镜下的微创痔疮切除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并且该微创治疗方法具有时间段、切口小等优势,容易得到患者的认可与接纳。另外术后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所受损害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镜下微创术 痔疮切除术 术后疼痛 术后恢复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门直肠黏膜瓣推移术与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及对肛管直肠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熊健 谢华辉 +5 位作者 何文涛 李明堃 沈明 张仁浩 牛天峰 罗靖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 探讨经肛门直肠黏膜瓣推移术(endoanal advancement flap,ERAF)与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及对肛管直肠压力的影响。方法 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复杂... 目的 探讨经肛门直肠黏膜瓣推移术(endoanal advancement flap,ERAF)与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及对肛管直肠压力的影响。方法 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复杂性肛瘘病人84例,按治疗方法分为ERAF治疗组(E组,48例)和TROPIS治疗组(T组,3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创面情况以及肛管直肠压力。结果 T组治疗有效率为97.22%,高于E组的8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手术时间为(31.53±7.29)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9.56±7.37)ml,手术当天、术后7天和14天创面面积分别为(10.03±0.96)cm~2、(8.76±0.87)cm~2和(6.20±0.77)cm~2,E组分别为(35.36±8.54)分钟、(36.86±8.04)ml、(12.09±1.23)cm~2、(10.52±1.09)cm~2和(7.36±0.85)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VAS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1.38±0.27)分和(0.21±0.08)分,E组分别为(1.56±0.29)分和(0.33±0.09)分,T组20 mm处、30 mm处肛管直肠收缩压和20 mm处、30 mm处肛管直肠静息压分别为(138.18±29.58)mmHg、(136.22±35.41)mmHg、(35.47±6.58)mmHg和(32.97±8.01)mmHg,E组分别为(152.78±31.53)mmHg、(156.29±32.74)mmHg、(38.29±7.62)mmHg、(36.41±7.63)mmHg,两组评分和肛管直肠压力均下降,且T组低于E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83%)高于F组的(13.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OPIS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更好,能缩减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保护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门直肠黏膜瓣推移术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复杂性 直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病人经肛双气囊小肠镜进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李晓敏 李晓林 +2 位作者 栗杰 吴蕾 郝冉冉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958-961,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进镜效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镜中心行经肛DBE的180例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OBPS)评估病...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进镜效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镜中心行经肛DBE的180例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OBPS)评估病人肠道准备质量,统计经肛DBE的进镜深度及操作时间,计算进镜效率,根据进镜效率分为高效组和低效组,分析进镜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息肉或憩室疾病、盲肠插管时间(CIT)与经肛DBE进镜效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等病史、手术部位及CIT是经肛DBE进镜效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下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进镜效率较低。结论 下腹部手术史、息肉或憩室疾病、CIT长会降低老年病人经肛DBE的进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经肛双气囊小肠镜 进镜效率 盆腹部手术史 息肉 盲肠插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经肛腔镜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程川 郑九建 +1 位作者 王建平 陈景锋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7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 观察腹腔镜联合经肛腔镜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84例,依据不同术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联合腔镜组各42例,腹腔镜组采用传统腹腔镜技术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腔镜... 目的 观察腹腔镜联合经肛腔镜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84例,依据不同术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联合腔镜组各42例,腹腔镜组采用传统腹腔镜技术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联合经肛腔镜技术行TME术,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副损伤、机体应激反应、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近期并发症、肿瘤病理学指标、住院时间及费用、肛门功能、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联合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机体应激反应、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与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经肛腔镜用于低位直肠癌符合TME手术要求,加速患者康复并降低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联合经肛腔镜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疗效及术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文辉 刘远成 +3 位作者 朱竞 彭西兰 刘洋 熊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6-239,共4页
目的 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 TROPIS)手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及对术后1年肛门功能、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高位肛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 目的 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 TROPIS)手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及对术后1年肛门功能、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高位肛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60例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TROPIS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30例与对照组(采用TROPIS术治疗)30例。比较两组术后1 d、7 d创面疼痛、渗液评分。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采用多功能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测定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等肛门功能指标水平,并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1 d、7 d创面疼痛、渗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术前,Wexner失禁评分低于术前,而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Wexner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率1例(3.33%)低于对照组6例(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OPIS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创面疼痛,减少患者创面渗液,改善肛门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手术 中药外敷 高位 术后门功能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汤加味熏洗联合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虚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永丽 苏红波 孙林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388-1391,1429,共5页
目的探究苦参汤加味熏洗联合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肛腺切除虚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方法选取西安市中医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15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2组均行TR... 目的探究苦参汤加味熏洗联合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肛腺切除虚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方法选取西安市中医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15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2组均行TROPIS联合肛腺切除虚挂线法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九华膏外敷,研究组术后给予苦参汤加味熏洗+九华膏外敷,2组观察周期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状态(渗液评分、肉芽评分)及术前、治疗4周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统计2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4周后创面愈合率、肛门功能(采用肛肠失禁Wexner评分量表评估)、总体疗效。结果2组患者VAS评分、渗液评分、肉芽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且研究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渗液评分、肉芽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ARP、AMCP、AL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9.6±3.8)d比(23.2±5.2)d,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4.67%(71/75)比84.00%(63/75),96.00%(72/75)比86.67%(65/75),P均<0.05]。结论苦参汤加味熏洗应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TROPIS联合肛腺切除虚挂线术后,可明显缓解疼痛,加速创面愈合,改善患者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复杂性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虚挂线 苦参汤 熏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枝方坐浴辅助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治疗急重疑难性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廖波 彭位俊 +2 位作者 王小婉 张桢 王镇澜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 观察青枝方坐浴辅助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治疗急重疑难性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伴有脓毒症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青枝方坐浴辅助TROPIS治疗,对照组采用主流术式切开挂线... 目的 观察青枝方坐浴辅助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治疗急重疑难性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伴有脓毒症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青枝方坐浴辅助TROPIS治疗,对照组采用主流术式切开挂线术联合高锰酸钾坐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脓肿复发率、成瘘率及术后2个月、3个月肛门功能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少,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在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脓肿复发率及成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枝方坐浴辅助TROPIS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效果确切,而且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更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对肛门功能及肛门形态的保护更好,创面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周脓肿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青枝方 中药坐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肌间感染肛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汪东明 彭宏 张检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6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究高位肌间感染肛瘘患者应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景德镇市中医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高位括约肌间感染的肛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 目的:探究高位肌间感染肛瘘患者应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景德镇市中医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高位括约肌间感染的肛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观察组应用TROPIS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情况、肛门失禁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3、7天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早;术后第3天、第7天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0%相比,观察组的2.5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ROPIS治疗高位肌间感染肛瘘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降低肛门失禁的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肌间感染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瘘切开挂线术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杨方武 罗炜 +1 位作者 陈钦伟 杨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究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 TME)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枣庄市立医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94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及观察组(予以taTME),各47例。对比两组术中... 目的:探究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 TME)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枣庄市立医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94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予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及观察组(予以taTME),各47例。对比两组术中临床指标、术后临床指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胃肠功能[胃动素(MOT)、胃泌素(GA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肛门功能[肛管最大收缩压(AMSP)、肛管静息压(ARP)、直肠最大耐受量(RMTV)]、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NF-α、IL-6、CRP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胃肠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OT、GAS、BFGF均降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肛门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MSP、ARP、RMTV均降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选择taTME治疗,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对肛门功能、胃肠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癌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20 m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切除与经肛手术切除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10
作者 吕国恩 王楠方 +2 位作者 何东添 谭翠 彭丽芳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476-482,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与经肛手术切除在治疗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接受内镜切除或经肛手术切除治疗的66例直径为...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与经肛手术切除在治疗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接受内镜切除或经肛手术切除治疗的66例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肛手术切除组32例,内镜切除组34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情况、病理结果、随访复发及生存状况等数据,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肿瘤根治性、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内镜切除组的手术时间[(37.7±12.3)min比(67.9±18.2)min]、术中出血量[(18.1±10.9)ml比(34.4±11.3)ml]及术后住院时间[(3.2±0.5)d比(6.0±1.5)d]均优于经肛手术切除组(P<0.001)。两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内镜切除组11.8%比经肛手术切除组6.2%)、肿瘤完整切除率(内镜切除组85.3%比经肛手术切除组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切除组与经肛手术切除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7.5%,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NETs,内镜切除和经肛手术切除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内镜切除在术后恢复及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具有优势,而经肛手术切除在处理深部浸润肿瘤时可能更加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镜切除 经肛手术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加一孔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技术探索
11
作者 倪勇 张印 +3 位作者 袁新 宋前明 刘宝华 叶景旺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195-202,共8页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孔(single-port plus one-port, SILS + 1)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重庆大学附属沙坪... 目的:探讨单孔加一孔(single-port plus one-port, SILS + 1)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区医院行经SILS + 1腹腔镜辅助taTME手术治疗的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人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62.3 ± 14.1)岁,BMI为(23.8 ± 2.7) kg/m2,肿瘤距离肛缘(31.5 ± 10.7) mm,肿瘤直径(43.9 ± 7.8) mm。全组患者均利用回肠造口预切口及右下腹引流管预切口行SILS + 1腹腔镜辅助taTME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意外损伤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总手术时间为(223.1 ± 61.5) min,经腹操作时间为(150.5 ± 36.4) min,经肛操作时间为(80.1 ± 22.5) min,术中失血量(28.8 ± 13.6) mL,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为(9.4 ± 7.3) mm。全组患者术后大体标本长度为(155.0 ± 80.9) mm,直肠系膜均完整切除,淋巴结检出数目(18.1 ± 7.6)枚,远切缘长度(19.4 ± 3.2) mm,吻合口近、远端及环周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残留。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均开始饮水,第2天进流质饮食,术后7~9天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为8~15天。第2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尿潴留,予以留置导尿,并口服“溴吡斯的明片”治疗30天后治愈。第6例患者术后第8天出现B级吻合口瘘,经局部冲洗引流,抗感染,肛门坐浴等保守治疗后治愈。全组患者无肠梗阻、腹腔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36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SILS + 1腹腔镜辅助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近期疗效较好,降低单孔腹腔镜操作难度的同时,充分发挥经肛操作优势,且兼具美容效果。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ingle-port plus one-port, SILS + 1) laparoscopic assisted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in low rectal cancer. Methods: From March 2021 to March 2022, eight low rectal cancer patients underwent SILS + 1 laparoscopic assisted taTME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All 8 patients received (SILS + 1) laparoscopic-assisted taTME and sigmoid-anal anastomosis. Of the 8 patients, 6 were male and 2 female;mean age was (62.3 ± 14.1) years old;body mass index was (23.8 ± 2.7) kg/m2;distance from tumor to anal edge was (31.5 ± 10.7) mm;diameter of tumor was (43.9 ± 7.8) mm. All the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without conversion to laparotomy perioperative, with no accidental injury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in the operation. The mean total operative time was (223.1 ± 61.5) minutes;abdominal operation time was (150.5 ± 36.4) min, time of taTME was (80.1 ± 22.5) minute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28.8 ± 13.6) mL, the distance from anastomotic stoma to dentate line was (9.4 ± 7.3) mm. The length of the specimens was (155.0 ± 80.9) mm;all the mesorectum was complete, the mean number of lymph nodes dissected was (18.1 ± 7.6), The mean distal margin was (19.4 ± 3.2) mm, and the proximal, distal and circumferential margins were all negative. All patients start drinking water on the first day, and have fluid diet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operation. The drainage tube was removed 7 to 9 days after surgery.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8 to 15 days. The second case developed urinary retention on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healed after 30 days by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and oralling “Pyridostigmine Bromide Tablets”. The sixth patient developed grade B anastomotic leakage on the 8th day after operation, and was healed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ch as loca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nti-infection, and anal sitz bath.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4 to 36 months, and no tumor recurrence transfer and death case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SILS + 1 laparoscopy-assisted taTME has a good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low rectal cancer. While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of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operation, i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aTME, and has both cosmetic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2
作者 梁小辉 彭博 +4 位作者 练绮雯 李子一 刘鑫斌 钟晓华 张喆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TaTME)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排便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TaTME中低位直肠...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TaTME)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排便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TaTME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依据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分分为LARS组和FLARS组,分别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发生LARS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LARS发生率为66.13%,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41.94%)(P<0.05)。术后3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术前放化疗率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术后6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放化疗率、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结论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LARS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和疾病恢复密切相关,TaTME术后发生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步放化疗、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cm)、肿瘤直径(≥5cm),在手术过程需要引起注意,加以干预,降低术后LARS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中低位直肠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高龄肠梗阻患者长期留置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体会
13
作者 张佳 孙鑫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本文总结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肠梗阻的老年患者长期留置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合理固定,防止管路脱出;保护皮肤,预防压疮发生;保持管路通畅,确保有效引流;制定饮食方案,满足营养摄入;合理锻炼,预防并发症;加... 本文总结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肠梗阻的老年患者长期留置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合理固定,防止管路脱出;保护皮肤,预防压疮发生;保持管路通畅,确保有效引流;制定饮食方案,满足营养摄入;合理锻炼,预防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促进患者康复。经过多学科联合诊治和护理,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肠功能较前恢复,最终成功拔除经肛型肠梗阻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经肛型肠梗阻导管 胆囊炎 导管固定 压疮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漏口置管引流对结直肠吻合口漏病人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疗效评估
14
作者 徐诺 黄卓 +2 位作者 毛连春 马丹丹 金炜东 《腹部外科》 2024年第5期361-366,383,共7页
目的探讨经肛门吻合口漏口置管引流治疗结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间1016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吻合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218例... 目的探讨经肛门吻合口漏口置管引流治疗结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间1016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结直肠吻合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218例病人发生吻合口漏,15例病人因严重腹腔感染和弥漫性腹膜炎再次手术行结肠造瘘术,115例病人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0例病人因资料缺失无法随访,最终回顾性分析78例吻合口漏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肛门吻合口漏口置管引流18例(研究组)、单纯经腹置管引流60例(对照组)。通过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评价量表、Wexner大便失禁评分量表(Wexner评分)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来评估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结果78例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病人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两组病人未发生明显弥漫性腹膜炎和腹腔感染。两组病人均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复查随访,肿瘤无复发情况,无吻合口狭窄及瘢痕增生。肛门功能评价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病人在置管前的LARS评分[(20.28±9.95)分比(25.55±11.71)分]和Wexner评分[(10.56±2.36)分比(13.00±2.52)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置管后两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评价方面:研究组病人置管前在角色功能领域、社会功能领域和气促症状方面较对照组表现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置管后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肛门吻合口漏口置管冲洗引流可作为结直肠术后病人吻合口漏重要的治疗措施,随着术后恢复,病人肛门功能未造成损伤,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吻合口狭窄率,减少了二次手术造口的风险,并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吻合口漏 经肛漏口置管 门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和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对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和复发的影响
15
作者 何志刚 何永忠 +1 位作者 谢伟 何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和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和复发的影响。方法91例高位肛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50例)和切开挂线组(41例)。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患者采用经肛括... 目的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和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和复发的影响。方法91例高位肛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50例)和切开挂线组(41例)。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患者采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进行治疗,切开挂线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大便失禁严重度(Wexner)评分、肛门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高于切开挂线组的78.05%(P<0.05)。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患者手术时间(58.98±3.71)min、愈合时间(22.24±1.71)d及住院时间(9.38±1.59)d均短于切开挂线组的(75.73±2.95)min、(27.44±1.86)、(14.73±2.05)d,术中出血量(84.96±2.85)ml少于切开挂线组的(96.07±2.71)ml(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与Wexner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VAS评分(1.54±0.61)分与Wexner评分(1.22±0.42)分均低于切开挂线组的(2.17±0.70)、(1.93±0.82)分(P<0.05)。术后3个月,两组肛管最大收缩压与肛管最大静息压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但经肛括约肌间切开组肛管最大收缩压(16.23±1.62)kPa与肛管最大静息压(8.03±1.01)kPa均大于切开挂线组的(11.17±1.78)、(4.38±0.92)kPa(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挂线法,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在高位肛瘘中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同时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保护患者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 切开挂线法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女性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观察
16
作者 郑鑫 龚文敬 +1 位作者 邱润丰 夏渤尧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866-86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女性直肠前突造成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3年6月诊治的直肠前突造成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56例进行此次研究,随机(单双数法)分为... 目的探讨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女性直肠前突造成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3年6月诊治的直肠前突造成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56例进行此次研究,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行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观察组行STARR。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直肠动力功能[包括最大肛管静息压(MARP)、最大肛门括约肌收缩压(MASP)、直肠排便压、缩窄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MARP、MASP明显低于对照组,直肠排便压、缩窄持续时间明显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32.14%,P<0.05)。结论STARR治疗女性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直肠动力功能,且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梗阻型便秘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直肠前突 女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赵俊楠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14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在为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12月,共包括于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接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治疗的患者72例,将电脑随机分组法作为... 目的观察在为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12月,共包括于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接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治疗的患者72例,将电脑随机分组法作为患者的分组方式,其中3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所运用的治疗方法为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另外36例患者作为对比组,所运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治疗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指标、生命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对比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与对比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对于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来说,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是一种相对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其不仅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也避免了相关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与伤害,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并予以进一步临床分析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肠梗阻导管 传统治疗方式 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姚宏伟 陈宁 +1 位作者 张志鹏 张忠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索应用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pure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pure-TaTME)联合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经过术前肠镜、直肠腔内超声及盆腔磁共振(m... 目的探索应用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pure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pure-TaTME)联合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经过术前肠镜、直肠腔内超声及盆腔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检查进行评估,筛选出本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顺利施行pure-TaTME联合ISR手术:利用肛门牵开器充分显露肛管,直视下完成ISR手术。然后建立经肛手术路径,完全经肛完成pure-TaTME手术,并创建肠道的连续性。结果手术时间350 min,术中出血量200 mL。切除标本长约18 cm,远断端切缘1.0 cm,直肠系膜完整。术后病理报告为直肠高级别锯齿状腺瘤,局灶黏膜内癌变,远近断端及环周切缘阴性;检出淋巴结32枚,未见癌转移。病理分期为p T1N0M0。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术后3d肠道功能恢复,开始进流食,术后第5天进半流食,无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至今随访24个月,大便控制功能良好,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pure-TaTME)联合括约肌间切除(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这为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性选择,但远期效果还需要更多病例进行临床研究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括约肌间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护理配合
19
作者 黄春燕 邝永龙 方洁英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6期69-71,75,共4页
目的分析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护理前给予专... 目的分析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护理前给予专门的培训指导,并在整个围术期给予针对性的手术护理,落实医护、护护配合,比较两组的护理成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住院日、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住院平均费用、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手术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给予手术护理配合,可提升疗效,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与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手术 护理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通为法运用承气汤类方经肛给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Meta分析
20
作者 沈曼娜 廖红珠 曹杰智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8期136-141,共6页
目的使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以通为法运用承气汤类方经肛给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承气汤类方治疗恶性肠梗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七大... 目的使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以通为法运用承气汤类方经肛给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承气汤类方治疗恶性肠梗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七大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0月3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承气汤类方经肛给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报道,对照组干预措施为恶性肠梗阻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抗分泌、止痛、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包括或不包括一般灌肠;实验组干预措施为在恶性肠梗阻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加味、小承气汤加味、调胃承气汤加味)经肛给药(灌肠或肛滴)。检索方式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为“癌性肠梗阻”“恶性肠梗阻”“中医药”“中药”“中西医结合”等,英文检索词为“cancerous bowel obstruction”“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grative Chinese andWestern Medicine”等。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提取文献,根据Cochrane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使用软件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符合条件的文献,共8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601,95%CI:2.564~5.057,Z=7.39,P<0.05),普通灌肠法及肛滴给药法均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灌肠给药组:OR=3.850,95%CI:2.461~6.023,Z=5.90,P<0.05;肛滴给药组:OR=3.275,95%CI:1.942~5.522,Z=4.45,P<0.05);实验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改善率及KP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改善率:OR=2.911,95%CI:1.612~5.257,Z=3.54,P<0.05;改善情况:WMD=9.761,95%CI:1.498~18.024,Z=2.32,P<0.05),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可控;采用去除单项研究法对该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进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不变,与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结局指标合并结果稳健性良好;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漏斗图分布欠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其余研究指标由于样本量较小,结果欠稳定。总有效率指标纳入文献超过10篇,对总有效率通过Egger回归和Begg秩相关分析发现,总有效率存在发表偏倚(t=2.845、2.298,均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承气汤类方经肛给药治疗恶性肠梗阻在有效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可增效低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气汤类方 经肛给药 恶性肠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