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
1
作者 詹维强 姜士炜 寿纪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39-143,147,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术中利用导板设计的穿刺角度和进针位点辅助穿刺,对照组术中利用经验性hartel路径穿刺。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卵圆孔穿刺时间、重复穿刺次数、移动X线照射次数;术后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情况(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口周疱疹、脑脊液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 min;IQR:37~48 min)较对照组(49.5 min;IQR:41.5~53)明显缩短(P=0.003);观察组卵圆孔穿刺时间(7.5 min;IQR:5~9 min)较对照组(10.5 min;IQR:7~16 min)明显缩短(P=0.004);观察组术中穿刺次数(2次;IQR:2~3次)较对照组(3次;IQR:2~4次)明显减少(P=0.002);观察组组术中X线照射次数(5次;IQR:4~6次)较对照组(7次;IQR:5~8次)明显减少(P<0.001)。术后两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BC治疗PTN时,相比传统的经验性穿刺,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及X线照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薛俊刚 魏文渊 +2 位作者 韩超 别小华 李超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1期2297-2301,共5页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对观察组患者予以随访12个月,记录术后复发情况,以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0.24±7.42)min、(6.12±1.56)d,均短于对照组[(117.61±20.82)min、(12.55±3.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发生率分别为37.74%、16.98%,均高于对照组(5.66%、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唇周疱疹、心动过缓、脑膜炎、耳鸣和复视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病程、高血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术后面部麻木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术后面部麻木程度均是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效果显著,安全性尚可。高血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术后面部麻木程度均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血管减压 后复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3
作者 尚毓淳 赵永轩 张业森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101例PTN患者,将接受PBC治疗的59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接受MVD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101例PTN患者,将接受PBC治疗的59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接受MVD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和3个月有效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复发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即刻、3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9.64±4.62)d]短于对照组[(18.62±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9%)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45.76%)、咀嚼肌无力发生率(25.42%)均高于对照组(2.38%、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复发率(15.25%)高于对照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重度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术后面部麻木及咀嚼肌无力发生率较低,适合年轻患者;PBC与MVD疗效相当,且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更适合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与Hartel穿刺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小虎 王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7期2868-2873,共6页
目的探究神经导航与Hartel穿刺法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40例... 目的探究神经导航与Hartel穿刺法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60.30±7.10)岁,体重指数(21.75±3.27)kg/m^(2),病程(6.22±1.37)年;病侧:左肢13例,右肢27例;疼痛分支:Ⅱ型3例,Ⅲ型7例,Ⅱ+Ⅲ型24例,Ⅰ+Ⅱ型4例,Ⅰ+Ⅱ+Ⅲ型2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59.85±6.22)岁,体重指数(22.19±3.10)kg/m^(2),病程(6.50±1.19)年;病侧:左肢14例,右肢28例;疼痛分支:Ⅱ型4例,Ⅲ型8例,Ⅱ+Ⅲ型26例,Ⅰ+Ⅱ型3例,Ⅰ+Ⅱ+Ⅲ型1例。对照组采用Hartel穿刺法辅助PMC治疗,研究组采用神经导航辅助PMC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镇痛有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与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5);研究组术后1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0.31±0.11)分比(0.37±0.10)分](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2年的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36.27±4.78)min比(15.60±5.69)min],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1.70±0.20)万元比(1.36±0.24)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面部麻木、皮下血肿、口唇带状疱疹、咬肌无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视、角膜溃疡、脑梗死、脑出血、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与Hartel穿刺法辅助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效果相当,神经导航辅助PMC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近期效果理想,但其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可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合适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导航 Hartel穿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史顺新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7期66-69,共4页
目的分析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PMC)组(n=35例)和MVD组(n=35例),PMC组患者接受经皮... 目的分析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PMC)组(n=35例)和MVD组(n=35例),PMC组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MVD组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M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MV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患者的VAS、SDS、SAS评分均低于MV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MV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MVD组,但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MC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该疗法是一种针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所采取的、具备高度理想性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及其负性情绪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樊肖冲 徐富兴 +6 位作者 邢飞 任欢 马乐天 孔存龙 温媛媛 王涛 张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和12个月(T5)记录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BNI-P)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结果:与T0时比较,患者在T1~T5时BNI-P评分、HAD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3.3%、95.5%、95.5%、94.4%和91.0%。本组患者有6例(6.7%)术后1 d疼痛未明显缓解,其中2例患者在术后2周时疼痛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有4例(4.5%)疼痛复发。结论:PMC具有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且可明显改善TN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可能是治疗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锴 刘德中 +5 位作者 王常伟 何兵 史鹏飞 郭亚洲 刘霄 刘禹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53-154,15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4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4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28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38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第二支、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并适当调整术中球囊参数,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并发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三维重建及压力数字化联合唤醒麻醉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的应用
8
作者 李兴可 樊雁峰 +6 位作者 蔡俊斌 郭敏 陈子阳 冯桂栗 周健枝 林成 欧阳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球囊影像三维重建、压力数字化评估联合唤醒麻醉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TN的3例病人,术中在DSA机三维重建下观... 目的探讨采用球囊影像三维重建、压力数字化评估联合唤醒麻醉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TN的3例病人,术中在DSA机三维重建下观察球囊形状和位置,术中测量球囊内压力。在唤醒麻醉下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例皆成功实施唤醒麻醉,术后疼痛均完全消失。随访24个月,病侧疼痛未出现,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DSA三维重建观察球囊形态联合球囊压力数字化评估有利于术中球囊成形和压力控制,以此提高手术有效率,减少手术风险。唤醒麻醉有利于术中即刻对手术效果做出判断,保证手术疗效,并且可根据病人主观感受随时调整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压迫 压力数字化评估 唤醒麻醉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在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光远 刘正 +2 位作者 吴长山 岳培东 郭志强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1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MC组(58例)、微血管减压术组(MVD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1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MC组(58例)、微血管减压术组(MVD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应激反应、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PMC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手术时间(23.45±4.12)分钟,住院时间(4.56±0.85)天,住院费用(2.18±0.54)万元。MVD组手术时间(102.36±15.24)分钟,住院时间(11.62±2.24)天,住院费用(2.82±0.65)万元。PMC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短于(或少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PMC组有效率(96.55%)高于MVD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PMC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血清去甲上腺素(NE)、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分别为(320.52±18.24)ng/L、(162.45±20.34)ng/L、(60.45±9.24)ng/L,MVD组分别为(352.45±16.75)ng/L、(186.41±21.4)ng/ml、(71.12±9.78)ng/L,PMC组血清NE、Cor、IL-6水平低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PMC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病人并发症(82.67%)高于MVD组(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C有助于缓解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手术应激反应,促进快速康复,远期疗效与MVD相当。但应预防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老年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血管减压 应激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炎症、氧化应激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蕾 罗伟 +1 位作者 尹涛 李崇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4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炎症、氧化应激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125例,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压迫术组63例、减压术组62例。压迫术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减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炎症、氧化应激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125例,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压迫术组63例、减压术组62例。压迫术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减压术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结果压迫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减压术组,住院费用少于减压术组,术后总缓解率高于减压术组(P<0.05)。术后4和6 h,两组血清CRP、TNF-α、IL-1β、MDA水平均高于术前,SOD、GSH-Px水平低于术前,且压迫术组血清CRP、TNF-α、IL-1β、MDA水平低于减压术组,SOD、GSH-Px水平高于减压术组(P<0.05)。术后1和3个月,两组GQOL-74评分高于较术前(P<0.05)。压迫术组术后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减压术组(P<0.05)。结论应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提升疗效,促进患者恢复,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但需注意防范术后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并发症 炎症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病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应翔 沈煜豪 +2 位作者 王昊 孙承龙 俞文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8.6%(BNIⅠ级、Ⅱ级),在随访过程中第1、2、3、4、5年末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93.5%,90.4%,84.7%,80.4%,72.9%。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复视1例,咀嚼肌无力3例,口唇疱疹19例,下颌骨向健侧移位1例,在疼痛治愈的病人中100%出现面部麻木及面膜不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差的80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老年病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监测囊内压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闫先侠 张三鹏 +4 位作者 权俊杰 张熙 任鹏宇 屈建强 周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中进行囊内压力监测以减少手术对个人经验依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入住我院拟接受PBC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术中将测压计与球囊导管连通,当球囊形状扩张到术者满意的"梨形... 目的探讨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中进行囊内压力监测以减少手术对个人经验依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入住我院拟接受PBC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术中将测压计与球囊导管连通,当球囊形状扩张到术者满意的"梨形"形状时,开始记录囊内压力,持续压迫并记录满3 min后,释放球囊压力并撤出球囊导管。所有手术操作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囊内压力的监测由同一助手完成并对术者施盲。于术后第一天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面部麻木和咀嚼肌无力症状,出院后定期随访。结果 11例球囊扩张到满意"梨形"形状时的压力(初压)为(123.5±13.0) kPa(99.8-140.2 kPa),持续压迫满3 min后,压力(末压)逐渐降至(107.3±12.6) kPa(89.9-125.4 kPa),初末压差(16.2±4.7)kPa(5.8-20.8 kPa)。除外1例疼痛控制不佳和2例麻木感难以耐受的患者,其余8位患者的初始压力在(125.4±10.4) kPa。术后3月随访,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完全消失,麻木和咀嚼无力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PBC术中,不同球囊在扩张到理想的"梨形"形状时产生的实际压力并不相同。在本研究的手术条件下,初始囊内压力控制在(125.4±10.4) kPa时,术后早期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术中监测球囊压力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客观的指标,有利于减少该手术对个人经验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内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管海博 寿记新 +2 位作者 程森 高海东 王冰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6期1398-1402,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与伽玛刀术(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组51例,伽玛刀术组45例。对比2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及...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与伽玛刀术(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组51例,伽玛刀术组45例。对比2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PMC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94.18%、90.20%、90.20%、88.24%)均显著高于GKS组(13.33%、62.22%、66.67%、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术后24 h、6个月有效率(98.04%、98.04%)均显著高于GKS组(68.89%、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总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比伽马刀术起效快、操作简单,更适用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伽马刀 立体定向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烷对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心脏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聂超然 李京生 +1 位作者 高鑫 王天龙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在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时三叉神经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在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时三叉神经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PBC治疗的老年PTN患者120例,其中使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60例(S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60例(P组)。比较两组穿刺至卵圆孔(T_(1))和球囊充盈压迫(T_(2))时发生TCR的情况,发生TCR时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下降比及阿托品治疗情况。结果T_(1)时,S组发生TCR时MAP及HR下降比低于P组[(27.0±4.1)%比(30.0±5.1)%,(27.7±4.7)%比(30.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TCR时,P组有11例(28.2%)、S组有7例(21.9%)需使用阿托品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S组发生TCR时MAP及HR下降比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TCR时,P组有17例(48.6%)、S组有8例(20.5%)需使用阿托品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并不能减少TCR的发生率,但可以减轻发生TCR时的循环波动,并减少发生TCR后阿托品的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七氟烷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博 刘博 +1 位作者 张宗强 曾彧章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2期27-30,共4页
目的 研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of microsphere capsule,PMC)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确诊... 目的 研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of microsphere capsule,PMC)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确诊为PTN的老年患者6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手术处理,观察组行PMC手术处理。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围术期基础指标、机体应激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100.00%vs 9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5)。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机体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皮质醇(cortisol,Cor)以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3.33%vs 6.67%)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C手术用于老年PTN患者的治疗远期疗效、安全性与微血管减压术相当,但近期效果优于微血管减压术,并可明显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轻术后机体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机体应激状况 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汪洋 李亦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959-963,共5页
目的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FT组和PMC... 目的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FT组和PMC组,每组40例。RFT组患者给予CT或C臂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PMC组患者给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前、术后第3天及1、3个月,应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等并发症及三叉神经痛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3天,PMC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RFT组(P<0.05)。2组患者术前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1、3个月时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3天及1、3个月,PMC组患者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均显著低于RFT组(P<0.05)。PMC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72.50%(29/40)、22.50%(9/40)、7.50%(3/40)、17.50%(7/40)、27.50%(11/40);RFT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57.50%(23/40)、17.50%(7/40)、2.50%(1/40)、7.50%(3/40)、12.50%(5/40);2组患者术后咬肌无力、口唇疱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6、2.736,P>0.05),PMC组患者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RFT组(χ^(2)=5.783、3.516、6.719,P<0.05)。术后3个月内,RFT组和PMC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7.50%(3/40)、2.50%(1/40),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05)。结论PMC和RFT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与RFT比较,PMC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术后患者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压迫 射频热凝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导航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飞 李仁民 吕波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 探讨DSA三维导航技术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DSA三维导航辅助PMC治疗的8例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术中完成C臂透视、类CT采集及实时穿... 目的 探讨DSA三维导航技术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DSA三维导航辅助PMC治疗的8例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术中完成C臂透视、类CT采集及实时穿刺导航,进针用时25-53 s,平均37 s。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7例术后当日疼痛消失,另1例术后3 d后疼痛消失。术后4例出现面部麻木感,1个月后消失。8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 DSA三维导航技术实时引导下PMC治疗经典型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压迫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神经导航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焦绪华 王美玉 孙许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 分析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疼痛程度、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角色评分为(13.25±3.67)分、躯体评分为(12.11±2.49)分、情感评分为(11.03±2.92)分、认知评分为(12.00±2.5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9.16±2.06)、(10.08±2.15)、(9.25±2.99)、(9.81±2.4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手术前,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2.68±0.90)分低于对照组的(4.32±1.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23.45±4.13)min、住院时间(4.55±0.84)d短于对照组的(102.25±15.23)min、(11.63±2.23)d,住院费用(2.16±0.53)万元少于对照组的(2.81±0.6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声潮 莫凯 +2 位作者 姚鑫 郭贤放 邓宇翔 《微创医学》 2023年第2期205-207,2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BC治疗的58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58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中Ⅰ级50例、Ⅱ级4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BC治疗的58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58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中Ⅰ级50例、Ⅱ级4例、Ⅲ级4例,术后即刻有效者54例,整体有效率为93.1%。1例术后疼痛评分Ⅲ级的患者,随访3个月,疼痛评分降为Ⅱ级。术后疼痛评分Ⅲ级的另2例患者,随访10个月,目前口服卡马西平(1片/次,3次/d)控制症状。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5.2%。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复视及患侧眼球内斜3例,面部穿刺点周围肿胀2例,口唇疱疹18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55例、咀嚼肌乏力5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BC是一种微创、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压迫 三叉神经痛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清松 王立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7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商河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商河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应激反应、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02±0.15)分,低于对照组的(3.71±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口唇疱疹、耳鸣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各有优势,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能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应激反应,减轻疼痛,促进其身体恢复,微血管减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血管减压 血清炎症指标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