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术中心律失常的临床防治 被引量:7
1
作者 肖长华 杨希立 +3 位作者 周昭仑 李健民 李洁源 彭雪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7期113-114,11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时出现的心律失常现象及其相应的临床防治手段。方法 :分析 6 2例AMI病人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植入术(Stent)术中在不同的干预血管中出现...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时出现的心律失常现象及其相应的临床防治手段。方法 :分析 6 2例AMI病人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植入术(Stent)术中在不同的干预血管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临床治疗。结果 :在对左前降支 (LAD)行PCI的术中有 2例出现心室纤颤 ,而对右冠状动脉 (RCA)行PCI的术中有 12例病人出现窦缓 ,4 4例病人出现室性早搏。结论 :RCA病变的病人术中较常发生心动过缓 ,而室性早搏在接受直接PCI中多见。临床上防治急诊PCI治疗AMI术中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须使用临时起搏及相应的药物如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并配备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等支持系统 ,注意进行再灌注预适应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马林 闫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22期2473-2475,共3页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PCI及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疗程...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PCI及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PCI术中TMP分级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8周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期比较治疗组LVESV、SV、LVEF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心肌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仁山 程康林 +1 位作者 肖惠珍 张敏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5-896,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的变化的影响。方法3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在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月观察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及LVEDV,L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PCI治疗前...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的变化的影响。方法3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在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月观察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及LVEDV,L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PCI治疗前患者胸痛、胸闷、烦躁、心悸等标实证候积分显著升高,同时LVEDV,LVESV升高,SV,LVEF降低;PCI术后3 d患者上述标实证积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但气短、乏力、纳呆、面色、自汗等本虚证积分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V,LVESV,SV,LVEF亦较术前无变化;PCI术后3个月各项证候积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本虚证候积分与PCI术后3 d比也有明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LVESV,SV,LVEF等指标与术前及术后3 d比较亦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中医证候的传变有明显的影响,术前以标实证候为著,术后随标实证候的改善,本虚证候更加突出。在中医辨治上要考虑到这种传变规律,掌握好"通"和"补"的时机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中医证候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所致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方征 李方 +1 位作者 胡燕燕 田庆印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61-362,共2页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 (LMWH)对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选行PCI的冠心病患者 5 6例 ,随机分成A组 (2 9例 )和B组 (2 7例 ) ,均服用PCI围术期常规药物 ,A组于PCI术后即刻加用LMWH注射液 0 .4~ ...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 (LMWH)对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选行PCI的冠心病患者 5 6例 ,随机分成A组 (2 9例 )和B组 (2 7例 ) ,均服用PCI围术期常规药物 ,A组于PCI术后即刻加用LMWH注射液 0 .4~ 0 .6ml,2次 /d ,皮下注射 ,连用 14d。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 2 4h、7d、14d时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2 4h较术前显著增高 (A组P<0 .0 5 ,B组P <0 .0 1) ,B组增高更明显 (P <0 .0 5 ) ;A组术后 7d恢复至术前水平 ,B组术后 14d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LMWH可减轻PCI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低分子肝素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董睿智 贾永平 +5 位作者 范春雨 高宇平 王睿 赵太生 程守全 许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4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经SYNTAX评分选择后,对19例中危、低危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患者行介入治疗,观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情况以及12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经SYNTAX评分选择后,对19例中危、低危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患者行介入治疗,观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情况以及12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TIMI血流3级,住院期间无MACE事件发生,随访3个月~18个月,未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6%~11%,平均9.4%。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有心绞痛发作,但经冠脉造影检查支架内血流通畅,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SYNTAX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置 被引量:1
6
作者 佟铁壁 孙旗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4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置方法。方法:对1231例行PCI的患者发生并发症中的48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并发症48例,其中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例,冠状动脉穿孔后心脏压塞1例,...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置方法。方法:对1231例行PCI的患者发生并发症中的48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并发症48例,其中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例,冠状动脉穿孔后心脏压塞1例,冠状动脉内无再流11例,穿刺血管损伤引起皮下血肿10例,血管迷走反射16例,急性性冠状动脉痉挛8例,支架脱落1例。结论:PCI并发症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发生取决与多种因素,但术中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早发现、早处置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
7
作者 张云 高晶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468-469,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 静脉溶栓治疗 心肌血流灌注 梗死相关动脉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1例护理体会
8
作者 于双平 阚淑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X期396-397,共2页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后急性再闭塞、再缺血、再梗死发生率,使患者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1],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而PCI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后急性再闭塞、再缺血、再梗死发生率,使患者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1],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而PCI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我科31例PCI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再梗死发生率 临床疗效 围手术期 PCI 再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伴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肖晶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1期42-44,48,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伴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2例AMI急诊PCI术后伴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组62例在冠心病常规... 目的探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伴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2例AMI急诊PCI术后伴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组62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1 h内给予静脉推注1.5μg/kg负荷剂量rh BNP,随后以0.0075μg/(kg·min)的泵速持续72 h泵入。术前及术后4 h、8 h、12 h、16 h、24 h、48 h、72 h检测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光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并比较2组术后1周、1、6、12、18月LVEF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 h、24 h血Scr值升高,术后24 h高于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光Cys c均术后24 h达峰值后回降,2组间基线值、术后6、24、48 h Cys 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2 h观察组Cys c回降值明显大(优)于较对照组(P<0.05);2组间Ccr、β2-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2 h内MACE事件发生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影剂肾病对照组6例(10.0%),观察组6例(9.9%),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肌酐值并无显著升高,且并未对其余肾功能观测指标产生恶化,使用rh BNP的急诊PCI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较快,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未见升高,且不会发生重度肾功能不全,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澍 严金川 +3 位作者 马根山 冯毅 沈成兴 陈忠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4月至2006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PCI治疗的CTO患者48例,CTO病变共51处,记录患者临床特征、靶病变特点和靶病变PCI操作结果,行logistic逐...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4月至2006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PCI治疗的CTO患者48例,CTO病变共51处,记录患者临床特征、靶病变特点和靶病变PCI操作结果,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PCI成功的预测因素。结果:48例患者中33例36处成功,15例15处失败,病例成功率68.8%,靶病变成功率70.6%。2000年4月至2003年5月10例患者10处病变4例4处成功,病例及病变成功率均为40.0%;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38例患者41处病变中29例32处成功,成功率分别为76.3%,78.0%。2003年6月之后病变成功率较之前明显提高(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介入操作成功的预测因素为桥侧支缺如(P=0.001)、病变闭塞持续时间≤3个月(P=0.005)、功能性闭塞(P=0.005)、病变近端呈鼠尾状(P=0.026)。结论:CTO介入治疗操作成功率除与术者经验和新型介入器材应用有关外,与病变特点密切相关,而与临床特点关系较小。在病变特点中,桥侧支缺如、病变闭塞持续时间≤3个月、功能性闭塞、病变近端呈鼠尾状是CTO行PCI操作成功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卧位及卧床时间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张芹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术后病人的卧床类型及卧床时间对病人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病人分为A、B两组 ,A组为对照组 ,术后采用常规医嘱进行护理 ,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 1kg沙袋压迫 8h ,保持术侧肢体制动 ,平...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术后病人的卧床类型及卧床时间对病人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病人分为A、B两组 ,A组为对照组 ,术后采用常规医嘱进行护理 ,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 1kg沙袋压迫 8h ,保持术侧肢体制动 ,平卧 2 4h后下床活动 ;B组为实验组 ,术后床头抬高 30°,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 ,术侧肢体伸直可水平移动 ,根据病人需要且无血管并发症者取术侧卧位、仰卧位、半卧位交替 ,12h下床活动。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 ,而不良反应B组病人明显少于A组。结论B组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卧位 并发症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心汤对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建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7期186-187,共2页
目的观察养心汤对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实施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目的观察养心汤对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实施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养心汤。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的气虚血瘀积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养心汤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气虚血瘀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气虚血瘀证 养心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国方 周斌 +1 位作者 张鹏臻 刘俊传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11.4)岁,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及PCI术后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诊PCI的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左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使用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经PCI治疗A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 目的观察使用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经PCI治疗A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心肌再灌注、心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心肌酶学指标及生化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及心功能等级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超过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能够有效保护PCI术后AMI患者的心肌,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明显促进心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血府逐瘀汤 心肌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秀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正确的出院指导。结果:22例术后均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正确的出院指导。结果:22例术后均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结论:有针对性的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工作,是直接PCI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卧位及卧床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爱香 《齐鲁护理杂志》 2006年第01B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 I)术后患者的卧位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40例PC 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kg沙袋压迫8h,术侧肢体制动24h后下床活动;...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 I)术后患者的卧位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40例PC 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kg沙袋压迫8h,术侧肢体制动24h后下床活动;实验组80例,术后床头抬高30°,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术侧肢体伸直可水平移动,患者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12h后下床活动。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后采取抬高床头30°、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早期下床活动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卧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卧位及卧床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福芹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第6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的卧位类型,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5月-2002年5月收集的60例PCI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2002年8月-2003年8月的80例同类患者设为实验组(B组)。A组术后采用...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的卧位类型,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5月-2002年5月收集的60例PCI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2002年8月-2003年8月的80例同类患者设为实验组(B组)。A组术后采用常规医嘱进行护理,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1 kg砂袋压迫8 h,保持术侧肢体制动,平卧24 h后下床活动;B组术后床抬高30°,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包扎,术侧肢体伸直,可水平移动,对无血管并发症者可根据患者需要取术侧卧位、仰卧位或半卧位交替,12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B组的舒适程度显著优于A组。结论B组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心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卧位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8
作者 陶红 王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1011-1012,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杨成念 王瑛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3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实验组(n=36)。两组均...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实验组(n=36)。两组均行PCI术,术后,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患者不良事情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
20
作者 刘丹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106-1107,共2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药物治疗 急诊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患者 支架植入术 抗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