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2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观察
1
作者 邵旭宁 邵旭敏 赵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MIS-TLIF)的疗效。方法:选... 目的:观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MIS-TLIF)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采用PELD治疗的51例患者列为PELD组,采用MIS-TLIF治疗的51例患者列为MIS-TLIF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状况,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影像学指标(椎间隙宽度、屈曲活动度、Cobb角)、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腰椎状况[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结果:PELD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04%、5.88%均高于MIS-TLIF组的96.08%、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患者伤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0.88 cm、80.62 h、85.62 mL、7.06 d均少于MIS-TLIF组1.59 cm、112.65 h、150.64 mL、10.65 d(P<0.05)。治疗后,MIS-TLIF组椎间隙宽度、屈曲活动度分别为1.72 mm、31.62°均高于PELD组的1.52 mm、28.62°(P<0.05);MIS-TLIF组Cobb角为1.55°低于PELD组的2.05°(P<0.05)。治疗1、2周后,PELD组VAS评分分别为4.25分、2.13分均低于MIS-TLIF组的4.66分、2.51分(P<0.05)。治疗3、6个月后,PELD组ODI评分分别为20.52分、7.56分均低于MIS-TLIF组的22.41分、8.42分(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LD和MIS-TLIF治疗效果均较好,PELD手术指标、近期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均优于MIS-TLIF术,而MIS-TLIF后期腰椎影像学指标优于PEL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开展经皮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2
作者 戎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7-338,共2页
经皮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是指在内镜辅助下进行的一种微创腰椎融合术[1、2]。由于水介质内镜能够实时清晰显示术野,其术中操作更精细、准确[3]。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及微创... 经皮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是指在内镜辅助下进行的一种微创腰椎融合术[1、2]。由于水介质内镜能够实时清晰显示术野,其术中操作更精细、准确[3]。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及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PELIF具有手术损伤更小、术后康复更快、短中期临床疗效确切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国际脊柱内镜领域的代表性术式之一[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手术损伤 腰椎融合术 传统开放手术 经皮内镜下 术野 内镜辅助 脊柱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树文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的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研究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65~90岁,平均78.9±7.1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影像学特点行经皮内镜单侧或双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腰椎功能状态,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脊柱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CSVL)、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分析术后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双侧减压14例,单侧减压4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9.72±12.66min,术中出血量39.72±10.21mL,术前、术中透视次数5.11±1.49次。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ODI、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SVA、C7-CSVL、Cobb角、PI-LL及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为优7例(38.90%),良9例(50.00%),可2例(11.11%),整体优良率为88.89%。结论:经皮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LSS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凸可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一定程度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并扩大椎管内横截面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减压 退变性脊柱侧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后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椎旁肌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庞大明 杨晋才 +3 位作者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尹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目的:比较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 目的:比较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2例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PLIF组22例,女性10例,男性12例,年龄60.2±10.3岁;PE-TLIF组30例,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60.4±12.3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1d及1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术前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多裂肌(multifidus,MF)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FI)评分及肌肉CT密度等椎旁肌评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6个月及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n low back pain,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n leg pain,VAS-LP)、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术后12个月根据Bridwell标准评估两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PE-TLIF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211.2±38.5min vs 98.9±31.6min,P=0.000)、术后卧床时间(25.9±8.3h vs 52.4±14.8h,P=0.001)、术中失血量(112.8±79.6mL vs 232.5±122.5mL,P=0.002)、术后引流量(46.5±28.2mL vs 283.6±142.1mL,P=0.00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目标节段MF CSA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目标节段MF CSA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PLIF组目标节段MF FI评分较PE-TLIF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3.0,4.0)vs 3.0(2.8,3.0),P=0.031];PE-T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内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257),而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2.0,3.3)vs 3.0(3.0,4.0),P=0.016]。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F CT密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PLIF组目标节段MF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TLIF:34.2(31.8,36.9)HU;PLIF:30.5(28.5,32.1)HU,P=0.000]。组内比较,PE-T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目标节段MF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CT密度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516),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6(30.5,36.4)HU vs 30.5(28.5,32.5)HU,P=0.017]。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CK值无明显差异(P=0.712)。术后1d、7d,PE-TLIF组CK值低于PLIF组(P<0.05)。PE-TLIF组与PLIF组患者术后随访VAS-LP、VAS-LBP评分以及ODI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7d,PE-TLIF组VAS-LBP评分表现优于PLIF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LBP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VAS-LP评分以及ODI在随访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9),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77)。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传统PLIF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减小了对椎旁肌的影响,可减轻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oducer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娟 王改琳 朱芬英 《食管疾病》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Introducer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肿瘤科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6例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ull法组和Introduce... 目的探讨Introducer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肿瘤科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6例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ull法组和Introducer法组各48例,分别用Pull法或Introducer法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通路,对比两组患者造瘘管更换率、营养状况、炎症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院外随访期间造瘘管更换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ntroducer法组患者TSF、上臂肌围、FFMI、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Pull法组(P<0.05);治疗后,Introducer法组IL-6水平、TNF-α水平均低于Pull法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roducer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以改善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自身营养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oducer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食管癌 吞咽困难 营养指标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陈德塔 占新华 +3 位作者 圣小平 饶武 顾晶亮 于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0-1695,共6页
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 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根位置关系进行分组,将髂嵴最高点位于L_(5)椎弓根上边缘下方的48例患者纳入为A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与L_(5)椎弓根上边缘之间的33例患者纳入为B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上方的5例患者纳入为C组。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术前(T_(0))、术后1周(T_(1))、术后1、6、12个月(T_(2)、T_(3)、T_(4))]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3组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时,三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时,3组VAS评分、ODI均低于T_(0)时,A、B组均低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治疗L_(5)-S_(1)节段LDH临床疗效显著,髂嵴高度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会对其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 L_(5)-S_(1)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髂嵴高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家庭赋权模式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后居家疗护中应用效果研究
7
作者 李玉 黄志成 +5 位作者 方海丽 杨晶 牟彩瑕 王丽娟 刘彦江 周秀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家庭赋权模式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后居家疗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初次接受PEG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造瘘口护理指导,观察组采用多... 目的探讨多学科家庭赋权模式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后居家疗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初次接受PEG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造瘘口护理指导,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家庭赋权干预模式。评价比较两组间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量表(SASE)评分]、健康行为能力[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评分]、并发症例数、并发症治愈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SASE评分(129.48±5.48)分比(73.05±12.04)分]、健康行为能力[SRAHP评分(80.14±1.00)分比(70.25±7.9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例数及并发症治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多学科家庭赋权模式实施居家干预,可提高PEG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并发症治愈时间,适用于术后居家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 家庭赋权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居家患者 并发症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移位预防与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嘉琪 左俊焘 +2 位作者 徐瑶 姚红林 叶向红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 :总结关于预防和管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移位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Up ToDate、Embase、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患者导管移位的文献,检索时限... 目的 :总结关于预防和管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移位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Up ToDate、Embase、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患者导管移位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整合形成证据。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专家共识1篇、最佳实践1篇、临床决策1篇,从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围手术期导管移位预防措施、术后管路管理、导管位置确定、导管移位处理、健康教育及随访,共6个方面总结出26条证据。结论 :所总结的关于预防和管理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移位的证据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促进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导管的规范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导管移位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与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9
作者 胡应东 王伟 兰魁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6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与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中铁阜阳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下髓核切...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与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中铁阜阳医院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n=48)和对照组(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n=48)。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24 h,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观察组,术中X线照射次数多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和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效果,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技术产生的术中X线照射次数较少,而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内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椎内镜 经皮内镜下髓核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BR模式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营养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负氮平衡、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武婕 董萌萌 《全科护理》 2024年第8期1501-150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结构化查房(SIBR)模式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营养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负氮平衡、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98例重症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模式组。常...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结构化查房(SIBR)模式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营养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负氮平衡、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98例重症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模式组。常规组49例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模式组49例行基于SIBR模式的肠内营养支持,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负氮平衡、营养状态、肠道菌群水平、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模式组干预1~4周后负氮平衡水平均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2周后模式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上臂三头肌肌围(AMC)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模式组干预2周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高于常规组;拟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模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与常规组[8.16%(4/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结论:基于SIBR模式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置管营养可改善重症脑卒中病人营养状态,调节肠道菌群水平,改善负氮平衡,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结构化查房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脑卒中 负氮平衡 营养状态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唐骞 陈啟鸰 +4 位作者 贾祎佳 姬林松 杨再松 罗春山 陆廷盛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5-107,共3页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椎体融合...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E-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退行性DLSS患者(100例)设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对照组行后路椎体融合术治疗、研究组行PE-PL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分(JOA)、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周、术后第二周、术后第四周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术前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高于术前,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2.00%、18.00%。结论 对比后路椎体融合术,DLSS行PE-PLIF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间所花费时间更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术式应用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并发症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被引量:13
12
作者 江志伟 汪志明 +3 位作者 李国立 吴素梅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 :重点探讨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 :对 2 0 0 2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1 2月间85例恶性肿瘤病人共行 88例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 (PEJ) ,回顾性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PEG/J均... 目的 :重点探讨经皮内镜下胃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 :对 2 0 0 2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1 2月间85例恶性肿瘤病人共行 88例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 (PEJ) ,回顾性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PEG/J均采用拉出法。 结果 :85例病人PEG/J术后无操作相关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 ,但微小并发症发生率为 8.2 % (7/ 85 )。 7例病人发生 8次微小并发症 ,分别为切口感染 2例、导管断裂 2例、导管尖端移位 2例、导管缠绕 1例、导管渗漏 1例 ,均通过非手术治疗后治愈。 结论 :经皮内镜下胃 /空肠造口术操作简便、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 并发症 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在高位肠外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莉 李易晨 +1 位作者 吕志武 王新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置管时间为(16.5±3.8)min,无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2例营养管堵塞,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平均导管留置时间(83.7±46.2)d。18例患者肠瘘愈合,治愈率为75%(18/24),5例肠瘘未愈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住院时间短,空肠营养管越过肠瘘给予肠内营养等优点,可用于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 肠外瘘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病患者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5
14
作者 桂培根 张凯 +3 位作者 吴正茂 言彩红 李方 曾均发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540例危重病患者共成功行535例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35例患...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540例危重病患者共成功行535例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35例患者PEG/PEJ术后无操作相关性死亡,小并发症发生率为8.78%(47/535),成功率为99.06%(535/540)。35例患者发生47次小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5例次,切口渗血10例次,导管尖端移位10例次,导管堵塞12例次,造口旁渗漏10例次。严重并发症2例,均为误吸,通过非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操作简便、安全,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控制其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不透光病人进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江志伟 汪志明 +4 位作者 吴素梅 丁凯 李国立 李宁 黎介寿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423-424,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 癌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衰弱患者X线透视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转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晓光 金征宇 +2 位作者 马志强 康维明 于健春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衰弱患者在X线透视下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转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的技术,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 目的探讨高龄衰弱患者在X线透视下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转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的技术,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行X线透视下PEG转为PEJ的12例高龄衰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6例次操作,技术成功率100%,操作时间8~32min,平均18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线透视下采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将PEG转为PEJ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 X线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阳阳 张一丹 杜瑾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780-781,共2页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和空肠造瘘(PEJ)术后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观察9例高龄老年患者行PEG/PEJ术后导管留置时间、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结果出现2例堵管现象,经碳酸氢钠溶液处理后管道畅通;老年患者营养状况比使...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和空肠造瘘(PEJ)术后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观察9例高龄老年患者行PEG/PEJ术后导管留置时间、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结果出现2例堵管现象,经碳酸氢钠溶液处理后管道畅通;老年患者营养状况比使用普通鼻胃管有明显好转且感染机会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最长为12 a,最短为2个月(因呼吸衰竭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EG/PEJ运用于高龄老年患者较普通鼻胃管减少感染机会,有效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娟娟(综述) 汪志明(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8-672,共5页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PEG/J)因操作简便易行、并发症少、耐受性佳,目前成为长期管饲肠内营养的首选方式,其临床应用也逐步增多。文章就PEG/J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综述,总结了PEG/J在神经系统、头颈部...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PEG/J)因操作简便易行、并发症少、耐受性佳,目前成为长期管饲肠内营养的首选方式,其临床应用也逐步增多。文章就PEG/J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综述,总结了PEG/J在神经系统、头颈部肿瘤、消化系统和重症监护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为防止患者营养状况持续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尽早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9
作者 彭颂 薛阳阳 曹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0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苏州科技城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单节段LSS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两...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苏州科技城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单节段LSS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39例,采用经皮内镜下TLIF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参数、腰椎功能,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Cobb角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升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皮内镜下TLIF治疗单节段LSS患者可有效改善椎间隙高度与腰椎曲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干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辉 何宇迪 +1 位作者 董晓亮 白永怿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le gastrostomy,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术后并发症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le gastrostomy,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术后并发症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长期住院、因各种原因造成经口进食困难、施行PEG/PEJ手术的高龄(年龄≥80岁)患者12例次的临床资料,动态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及特点,基于对患者的综合评估制定治疗方案,观察个体化干预方案对PEG/PEJ术后并发症防治的疗效。结果术后患者营养状态改善,误吸减少,较经鼻胃管置入更易耐受。术后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均经治疗痊愈或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PEG/PEJ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正确、规范、有预见性的干预能有效缓解PEG/PEJ术后并发症,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管路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 并发症 干预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