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成人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彭媚 朱斐 向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0期2180-218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成人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LDH)合并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SS)的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接受PELD治疗的120例LDH合并SS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成人单节段和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LDH)合并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SS)的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接受PELD治疗的120例LDH合并SS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节段数分为单节段组(n=79)和双节段组(n=41)。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骨盆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3、12个月的改良Macnab评价优良率及影像学参数[术前的骨盆入射角(PI),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Cobb角、胸椎后凸角(TKA)、腰椎前凸角(LLA)、顶椎偏距(AVT)、冠状面平衡(CBD)、矢状面垂直轴(SVA)及术后3、12个月的脊柱侧弯恢复正常率(RR)]。结果双节段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65±20.07)min、(9.10±3.20)次和(12.40±3.85)mL,均明显多于单节段组[(66.48±23.45)min、(5.20±2.10)次、(7.54±3.5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术前组PI为(48.60±3.51)°,高于双节段组[(37.22±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节段组术后12个月的AVT、CBD和SVA分别为(5.26±1.90)、(5.20±1.85)、(13.55±3.31)mm,均显著高于单节段组[(2.47±1.07)、(1.49±0.62)、(6.08±2.8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Cobb角、TKA、LLA和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是治疗单节段和双节段LDH合并SS的有效方法,双节段手术时间更长,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更多,双节段患者与单节段患者临床疗效相似,患者术后12个月内脊柱侧弯自然矫正,也可显著改善矢状曲线,双节段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改善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 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坡 王运涛 +5 位作者 洪鑫 吴小涛 时睿 刘磊 杨城 刘国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再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树芳 鲁凯伍 江建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痛逐瘀汤治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残余症状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凤歧 温少瑾 +4 位作者 王想福 叶丙霖 李晨旭 雒永生 范有福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5期74-79,共6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身痛逐瘀汤治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患者残余症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1年9月1日前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身痛逐瘀汤治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患者残余症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1年9月1日前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有关于身痛逐瘀汤治疗PELD术后患者残余症状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并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58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身痛逐瘀汤组)292例,对照组(常规药物组)296例。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D=-0.65,95%CI[-0.77,-0.53],P<0.000 0)、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D=-3.61,95%CI[-4.07,-3.16],P<0.000 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MD=2.25,95%CI[1.28,3.22],P<0.000 01)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在治疗PELD术后患者残余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缓解患者术后残余腰腿部疼痛、麻木及无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本研究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文献验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残余症状 身痛逐瘀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8
5
作者 王建 周跃 +1 位作者 张正丰 李长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494-497,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12月采用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例,其中椎间孔内型11例,椎间孔外型6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 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12月采用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例,其中椎间孔内型11例,椎间孔外型6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7~69岁,平均41.3岁。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68min。术后住院时间2~7d,平均4.6d。无手术并发症及转为开放手术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5±1.1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4±0.57分和1.16±0.3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6例,良9例,可2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 经皮 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树东 李永津 +3 位作者 杜炎鑫 苏国义 侯宇 陈博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5-1048,共4页
自Kambin和Hijikata介绍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随着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进步,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近年来迅速发展。
关键词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ENDOSCOPIC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 治疗 LUMBAR 外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佳 龚福太 +1 位作者 孙晴 张宏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1期47-50,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55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ELD...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55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ELD组(30例)和MIS-TLIF组(25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疼痛和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影像学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LD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MIS-TLIF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PELD组低于MIS-TLIF组(P<0.05)。术前及术后1、3个月,两组的椎间隙高度指数、病变节段ROM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PELD组的椎间隙高度指数显著小于MIS-TLIF组,病变节段ROM显著大于MIS-TLIF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ELD、MIS-TLIF治疗单节段LDH各有优劣,PELD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更利于术后恢复;MIS-TLIF后期可较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及病变节段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假性囊肿3例报道 被引量:9
8
作者 吴环宇 张明彦 +4 位作者 刘向阳 沈雄杰 常磊 刘斌 彭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5-480,共6页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微创术式[1])。关于PELD的并发症,文献多集中在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术后髓...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微创术式[1])。关于PELD的并发症,文献多集中在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术后髓核再突出等。而Young等[2]于2009年首次报道了一种罕见的PELD术后并发症: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post-discectomy discal pseudocyst,P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切除 后并发症 假性囊肿 内窥镜 ENDOSCOPIC 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9年 DI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钦勇 唐晓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腿痛、下肢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LDH患者大多数可...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腿痛、下肢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LDH患者大多数可经理疗、髓核化学溶解法、注射皮质激素等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 开放腰椎间盘摘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志鹏 张晓刚 +5 位作者 李元贞 曹林忠 蒋宜伟 张宏伟 赵希云 陈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61,共9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PELD治疗RLDH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临床研究,包括1个随机对照试验和12个队列研究,共计患者1252例。Meta分析显示,PELD手术总体并发症[OR=0.46,95%CI(0.25,0.87),P=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OR=0.16,95%CI(0.05,0.56),P=0.004]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P<0.05),但与MED、MIS-TLIF相比,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髓核摘除不彻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在排除影像学腰椎失稳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 椎间盘切除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晓彬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4-4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方法 将9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病情分为两组,每组49例.A组采用椎板间入路,B组采用椎间孔入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和疼...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方法 将9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病情分为两组,每组49例.A组采用椎板间入路,B组采用椎间孔入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和疼痛指数.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显著少于B组.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A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结论 椎板间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透视次数少的优点,椎间孔入路可以快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两种入路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 腰椎间盘切除 椎板间 椎间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磊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6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手术前后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髓核(NP)区、纤维环(AF)区的T2值、Tlrho值]、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血清学指标[前列腺素E2(PGE2)、血栓素B2(TXB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P区、AF区的T2值、Tlrho值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NR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PGE2、TXB2、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患者,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提高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入路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13
作者 石磊 楚磊 +7 位作者 陈亮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徐洲 程思 晏铮剑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3例,L4/5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游离型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观察
14
作者 邵旭宁 邵旭敏 赵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MIS-TLIF)的疗效。方法:选... 目的:观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MIS-TLIF)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采用PELD治疗的51例患者列为PELD组,采用MIS-TLIF治疗的51例患者列为MIS-TLIF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状况,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影像学指标(椎间隙宽度、屈曲活动度、Cobb角)、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腰椎状况[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结果:PELD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04%、5.88%均高于MIS-TLIF组的96.08%、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患者伤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0.88 cm、80.62 h、85.62 mL、7.06 d均少于MIS-TLIF组1.59 cm、112.65 h、150.64 mL、10.65 d(P<0.05)。治疗后,MIS-TLIF组椎间隙宽度、屈曲活动度分别为1.72 mm、31.62°均高于PELD组的1.52 mm、28.62°(P<0.05);MIS-TLIF组Cobb角为1.55°低于PELD组的2.05°(P<0.05)。治疗1、2周后,PELD组VAS评分分别为4.25分、2.13分均低于MIS-TLIF组的4.66分、2.51分(P<0.05)。治疗3、6个月后,PELD组ODI评分分别为20.52分、7.56分均低于MIS-TLIF组的22.41分、8.42分(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LD和MIS-TLIF治疗效果均较好,PELD手术指标、近期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均优于MIS-TLIF术,而MIS-TLIF后期腰椎影像学指标优于PEL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窥镜手术后残余腰痛的临床诺模图
15
作者 周金龙 陈昌胜 +4 位作者 赵俊 罗选祥 阙云端 王东明 崔荣飞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61-667,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PELD)术后残留腰痛(PRLBP)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PRLBP的诺模图。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接受PEL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6:4比例随机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PELD)术后残留腰痛(PRLBP)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PRLBP的诺模图。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接受PEL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6:4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训练队列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并绘制诺模图,验证队列用于验证诺模图的性能,诺模图的辨别能力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校准曲线评估实际结果和预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DCA)用于计算预测模型的净获益。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PELD术后患者113例,其中28例术后4周时VAS评分≥4分,PRLBP发生率为24.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odic改变、椎旁肌浸润指数、腰背筋膜水肿与PRLBP存在相关性(P<0.05)。内外标曲线显示,PRLBP预测诺模图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诺模图显示出良好的净收益和临床有效性,ROC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队列AUC为0.902(95%CI:0.851~0.953),验证队列的AUC为0.897(95%CI:0.846~0.948)。结论年龄、Modic改变、腰背筋膜水肿、椎旁肌脂肪浸润指数是PELD手术患者PRLBP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诺模图可有效预测PRLBP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后残余腰痛 诺模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90
16
作者 李长青 周跃 +4 位作者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郑文杰 罗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问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 目的:探讨经皮椎问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在局麻及影像学监视下行靶向穿刺,逐级扩张软组织,切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缘,安放工作通道,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完成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评分等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量20ml,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h即可在硬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212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3.6分,术后12个月为1.8±1.1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ODI为(53.2+13.5)%,术后12个月为(17.3+6.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优167例,良36例,中9例,优良率为95.8%。5例患者术后7~20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4%,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翻修术后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 靶向穿刺 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 被引量:97
17
作者 李长青 周跃 +2 位作者 王建 张正丰 郑文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9-974,共6页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2005年5月-2011年12月采用PELD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3例(YESS技术234例,TESSYS技术659例),男524例,女369例;年龄14~83...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2005年5月-2011年12月采用PELD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3例(YESS技术234例,TESSYS技术659例),男524例,女369例;年龄14~83岁,平均44.3岁。46例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或术后复发,无椎间盘钙化或椎体后缘离断及腰椎不稳或滑脱;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旁中央型突出371例,外侧型突出417例,极外侧型突出37例,游离型突出58例,中央型突出10例;L2/3 4例,L3/4 26例,L4/5 552例,L5/S1 296例,L3/4、L4/5 10例,L4/5、L5/S1 5例。均在局麻及影像监视下行PEL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共发生并发症59例次,发生率为6.61%。其中6例髓核部分残留患者残留髓核压迫神经根,再次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后痊愈。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为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即发现脑脊液渗漏,予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破口,严密缝合伤口并加压包扎后痊愈。3例神经损伤,均为一期行同侧L3/4、L4/5 PELD患者,予以神经营养、理疗等治疗,2例术后3~6个月内完全恢复,1例未恢复。2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腹膜后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卧床休息,血肿逐渐吸收。24例患者术后出现感觉异常,经神经营养及理疗1-3周后均恢复。术后随访6-75个月,平均31.6个月,共有22例复发,14例二次行MED术,8例行微创腰椎融合术(MIS-TLIF)。结论:PELD手术的并发症并不少见,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涛 巩陈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17-220,F0003,共5页
目的: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应用广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但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相关并发症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对近些年经皮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作... 目的: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应用广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但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相关并发症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对近些年经皮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作一系统综述,以期为开展此技术的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 经皮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发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钬激光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亚伟 王冰 +4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戴瑜亮 李鹏志 涂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17-1124,共8页
目的 :评价钬激光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2016年7月我院采用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或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138例腰... 目的 :评价钬激光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2016年7月我院采用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或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按术中是否联合应用钬激光分为A、B组:A组,PELD术中联合应用钬激光;B组,行常规PELD。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以及术前/后患者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138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随访,平均28.2±6.4个月。其中A组66例,B组7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变节段、突出类型及手术入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A组为48.2±7.3min,B组为56.2±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A组为4.1±1.1d,B组为4.2±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年和2年随访,两组腰痛、下肢痛VAS和腰椎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痛VAS评分A组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暂时性神经根麻痹。术后第1年内,A组1例复发,B组7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内,A组2例复发,B组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7.5%(A组)和85.2%(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钬激光在PELD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且降低术后早期复发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 钬激光 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4
20
作者 冯仲锴 岳宗进 +1 位作者 王新立 刘汝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69-37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2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手术7 d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ODI显著下降(P〈0.01),优、良、可、差例数分别为188、42、12和0例,治疗优良率为95.04%;患者平均切口长度(0.74±0.32)cm,平均手术时间为(72±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8±1.7)m L,术后平均卧床时间(24±8)h,平均住院时间为(3.0±1.0)d;2例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得以恢复。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术中大出血,术后6~12个月随访,未出现术后复发再手术。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疗效确切的优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盘切除 安全性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