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春两湖盆地地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位的联系
1
作者 姜玉洁 张玲 +2 位作者 朱寿鹏 白永清 智协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3-788,共16页
基于MERRA-2及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本文采用EOF分析、线性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长江流域中游两湖盆地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亚经向风南北反位相模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两湖... 基于MERRA-2及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本文采用EOF分析、线性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长江流域中游两湖盆地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亚经向风南北反位相模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两湖盆地地区AOD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处于低值,21世纪初AOD持续升高,2010年后开始下降。空间场上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两湖盆地中部,以洞庭湖为中心呈南北纵向分布。进一步对两湖盆地AOD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在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模的影响下,偏北风输送是影响两湖盆地AOD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在年代际尺度上,当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面积增大,东亚大槽西移,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移时,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模趋于正相位(即长江以北有异常偏南风、长江以南有异常偏北风)。此时,两湖盆地位于气旋性环流异常的底部,在异常的偏北风的作用下,西北地区的气溶胶向两湖盆地输送加强。且两湖盆地处于两个异常气旋性环流的中间,气压梯度小,风速偏弱,使得两湖盆地气溶胶输入大于输出,促进21世纪初AOD年代际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D (aerosol optical depth) 年代际 两湖盆地 冬春 经向风南北反相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100hPa等压面经向风与臭氧总量年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吴统文 郑光 +1 位作者 瞿章 魏鼎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08-512,共5页
本文用多年平均的北半球100hPa经向风和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发现:臭氧总量的变化与100 hPa经向风密切相关,与100 hPa面上北风相对应的是臭氧高值区,与南风对应的是低值区,前者支配后者.充分说明了臭氧总量变化主要受低层... 本文用多年平均的北半球100hPa经向风和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发现:臭氧总量的变化与100 hPa经向风密切相关,与100 hPa面上北风相对应的是臭氧高值区,与南风对应的是低值区,前者支配后者.充分说明了臭氧总量变化主要受低层平流层环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0hPa 经向风 臭氧 总量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洋对纬向和经向风应力的联合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华 王彰贵 +2 位作者 刘式适 邓自旺 闵锦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85-991,共7页
考虑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联合作用下热带大洋的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只有一阶的经向风应力或具有辐合辐散的经向风应力才对最后的速度场和位势场造成影响.零阶的扰动温跃层和纬圈流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Kelvin波、Rossby短波的影响,... 考虑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联合作用下热带大洋的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只有一阶的经向风应力或具有辐合辐散的经向风应力才对最后的速度场和位势场造成影响.零阶的扰动温跃层和纬圈流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Kelvin波、Rossby短波的影响,而Rossby短波由经向风应力直接造成;二阶模则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Rossby短波的作用,同时经向风应力也产生了附加的Rossby短波.另外,在西边界处存在很强的暖水补充到赤道的现象,经向风应力有使暖水向赤道输送的作用,而西风应力使西边界处的暖水向东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向风应力 Weber函数 暖水补充 Rossby短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在ENSO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岳彩军 陆维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1-1063,共13页
利用1982~1999期间LDEO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分析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东太平洋暖池气候平均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ElNio事件春季发生、夏季发展、秋季达到成熟... 利用1982~1999期间LDEO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分析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东太平洋暖池气候平均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ElNio事件春季发生、夏季发展、秋季达到成熟及冬季衰亡的成长过程非常相似。经向风异常及其散度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提出了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北风距平及经向风距平散度辐合)对ENSO事件发生、发展作用的概念模型:北风距平爆发通过产生北风吹洋流的作用,将东太平洋暖池暖水由北向南输送至赤道附近,从而有利于Nio3区海表温度上升;几乎与此同时,东太平洋暖池赤道上经向风距平散度辐合不仅能导致暖水在赤道附近堆积,而且辐合的风场对赤道附近的冷上升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Nio3区海表温度的增加,上述增温因素的叠加作用有(不)利于El Nio(La Nia)事件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仅对El Nio(La Nia)事件发生、发展起促进(抑制)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将东太平洋暖池、经向风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西风距平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完善了El Ni^no事件发生、发展机制。最后,初步分析1980、1990年代El Nio事件特性差异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暖池 经向风异常 ENSO事件 发生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向风应力在热带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中的角色 被引量:4
5
作者 房佳蓓 杨修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52,共10页
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局地热力平衡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Kelvin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发生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只有纬向风应力对其作出贡... 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局地热力平衡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Kelvin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发生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只有纬向风应力对其作出贡献;在海温仅由平流过程决定的假设下,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该不稳定模态在整个波长范围内都有发生,波长越大,不稳定越强,经向风应力与纬向风应力都可以对海洋Rossby波的不稳定作出贡献,但是前者贡献较小;不稳定Rossby波比不稳定Kelvin波的增长率要小;由于无论哪一种不稳定模态,都是纬向风应力在海气耦合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在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动力学对ENSO不稳定发展的贡献时,采用忽略经向风应力作用的近似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向风应力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耦合模式 纬向风应力 局地热力平衡假设 海洋Kelvin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赤道经向风剖面及岛屿站风资料诊断厄尔尼诺事件
6
作者 厉善华 林传兰 《东海海洋》 1998年第3期1-6,共6页
据赤道经向风剖面及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测风资料来诊断厄尔尼诺(ElNino)事件,试图从观测事实方面来跟踪与预测ElNino的发生。分析结果得出:气候监测公报中850hPa风指数对监测、诊断已发生的ElNino事件较好... 据赤道经向风剖面及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测风资料来诊断厄尔尼诺(ElNino)事件,试图从观测事实方面来跟踪与预测ElNino的发生。分析结果得出:气候监测公报中850hPa风指数对监测、诊断已发生的ElNino事件较好,但不能用来预测ElNino事件的发生,而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月平均纬向风对ElNino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越赤道气流的演变特征进一步证明,ElNino事件对应于弱季风,而拉尼娜(LaNina)事件对应于强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西太平洋 赤道 经向风 厄尔尼诺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冬季经向风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华凝 姚素香 储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4-501,共8页
利用1979—2013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均方差分析、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冬季经向风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可能机理。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区冬季经向风异常在我国华南一带变化显著,振荡周期... 利用1979—2013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均方差分析、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冬季经向风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可能机理。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区冬季经向风异常在我国华南一带变化显著,振荡周期为10~20 d(准双周振荡)。在准双周尺度上,水平方向上,850 h Pa异常北风主要呈现从高纬向低纬传播的特点,60°N附近异常经向风向东南方向传播,副热带30°N附近弱的异常经向风向东传播,二者在华南汇合,随后分为两支中心,分别向南和向东继续传播,我国华南一带存在基本气流向准双周尺度波动的能量转换,因此异常经向风在华南会显著增强;垂直方向上,对流层上层、中层、下层的经向风呈现强—弱—强的异常中心特征,对流层下层850 h Pa和上层200~300 h Pa均存在经向风大值中心;我国东部上空300 h Pa上,副热带地区波动比850 h Pa更明显,60°N附近波动向东南方向移动,同样在我国东部地区合并,波动辐合导致波动能量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经向风 季节内变化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向风应力作用下的热带海洋低频扰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一骅 季仲贞 曾庆存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9年第A12期1358-1363,共6页
讨论了经向风应力作用下的低频热带海洋扰动。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对海洋Rossby波的发展起抑制作用,而挟卷有利于海洋Rossby波的发展;平流有利于与海温距平相对应的扰动U的发展,挟卷则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热带海洋 低频扰动 经向风应力 ROSSBY波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以下虚假经向风场对非洲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的影响
9
作者 成剑波 左冬冬 颜鹏程 《干旱气象》 2021年第6期900-910,共11页
利用热带地区垂直翻转环流分解方法(简称"M1")和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简称"M2"),采用7套再分析资料,分析地面以下虚假经向风场(fake below-ground meridional wind,FBGMW)对非洲大陆地区Hadley环流(Hadley cir... 利用热带地区垂直翻转环流分解方法(简称"M1")和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简称"M2"),采用7套再分析资料,分析地面以下虚假经向风场(fake below-ground meridional wind,FBGMW)对非洲大陆地区Hadley环流(Hadley circulation in Africa,AFHC)气候态、年际变率和线性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气候态而言,FBGMW对AFHC强度、AFHC公共上升支和南北半球下沉支的影响取决于季节和质量流函数计算方法的选取。(2)除了AFHC公共上升支,FBGMW对南北半球AFHC强度、AFHC下沉支位置年际变率的影响很小。不考虑FBGMW会使得M1方法对应的冬季和夏季以及M2方法对应的冬季AFHC公共上升支年际变率减小,M1和M2方法对应的秋季AFHC公共上升支年际变率增加。不考虑FBGMW导致M1方法对应的春季和M2方法对应的春季和夏季AFHC公共上升支年际变率的变化依赖于资料的选取。(3)尽管不考虑FBGMW会导致AFHC强度以及AFHC公共上升支和南北半球下沉支位置线性趋势的数值发生变化,但关于AFHC线性趋势的主要结论未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以下虚假经向风 非洲地区 局地Hadley环流 气候态 年际变率 线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洋海温异常对2022年2月中国南方持续低温雨雪的影响
10
作者 钱卓蕾 马洁华 +1 位作者 尹志聪 赵驰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7-1854,共18页
2022年2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区域平均降水量126.6 mm,较多年(1981~2020年)平均偏多99.7%;日最低气温5.1℃,较多年平均偏低2.6℃。分析表明,该地区700 hPa到925 hPa异常强的经向风垂直切变是2月持续低温雨雪期间的关键环流... 2022年2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区域平均降水量126.6 mm,较多年(1981~2020年)平均偏多99.7%;日最低气温5.1℃,较多年平均偏低2.6℃。分析表明,该地区700 hPa到925 hPa异常强的经向风垂直切变是2月持续低温雨雪期间的关键环流特征。经向风垂直切变与三大洋的海温异常均有联系: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背景下,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暖可导致东亚槽加深和对流层低层到近地面出现偏北风异常;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偏暖可通过西欧—东亚沿岸的北支Rossby波列加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槽,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和中国南方低层偏北风增强;东南印度洋海温偏暖有利于南支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加强,对流层中层偏南风加强。海温对环流的影响有明显的季内变化,北太平洋中部和北大西洋中部海温与西伯利亚高压仅在2月显著相关,有利于2月气温偏低;东南印度洋海温与1月和2月的南支槽显著相关,与2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显著相关,中国南方地区降水从1月中旬起增多可能与该海域海温持续偏暖有关。因此,上述三个海区的海温异常可能与2021/2022年冬季暖干到冷湿的季内转折以及2022年2月持续低温雨雪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雨雪 经向风垂直切变 北太平洋中部海温 北大西洋中部海温 东南印度洋海温 季内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 被引量:27
11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1 位作者 吴国雄 韩桂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 ,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 ,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 ,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 ,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 ,上述...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 ,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 ,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 ,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 ,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 ,上述季风指数在反映夏季环流和降水等方面效果显著 ,能很好地刻划东亚夏季风强度。同时指出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密切相关 ,在空间场上表现出东亚 /太平洋型 (EAP型 )遥相关特征。高指数年副高偏南 ,长江中下游为涝 ;低指数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 季风 对流指数 经向风垂直切变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小平 沈新勇 +2 位作者 王咏青 朱文达 张广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3-619,共17页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路径、转向中日之间路径、转向登陆日本路径、转向日本以东路径和140°E以东路径。利用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10~20d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风场强辐合带与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北侧低频气旋加强和向北传播,继而使得强辐合带、季风槽位置偏北,台风易于在此区域生成且沿着强辐合带位置移动,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向南低频分量则不利于台风转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准双周振荡 台风路径 经向风 低频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西部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韩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5-719,共5页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部降水比西部稳定;祁连山西部常年以偏北风为主,东部以偏南风为主。700 hPa南、北风的年气候分界线位于37°N以南,基本呈"东—西"走向。从冬到夏,偏南风由南向北发展,11月—次年3月整个祁连山区以偏北风为主,4—9月逐渐向北移动,偏南风最北到达祁连山中部。祁连山干旱年与多雨年矢量风的差异较大。多(少)雨年矢量风辐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东部 西部 降水量 经向风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发生前与发展初期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的爆发问题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祖强 丁一汇 赵宗慈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25,共15页
利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通过对 El Nino与 La Nina发生前与发展初期低层风场的合成分析 ,发现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暖当年的春季与夏季 ,赤道西太平洋存在两次显著的西风局地 ( 1 40°E~ 1 80 )增强过程。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印... 利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通过对 El Nino与 La Nina发生前与发展初期低层风场的合成分析 ,发现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暖当年的春季与夏季 ,赤道西太平洋存在两次显著的西风局地 ( 1 40°E~ 1 80 )增强过程。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印度洋的西风异常东移 ,更在于南北半球的经向风在该地区强烈辐合 ,造成局地气压梯度增强 ,促进西风加强并向东爆发 ;同时由于地球自转效应的作用 ,来自北半球的东北风到达赤道附近后转西北风 ,南半球的东南风转西南风 ,直接加强了西风的强度。对比分析南北半球经向风的作用表明 ,南半球东南风的强度与位置更稳定 ,对赤道西风两次增幅过程的贡献更大。这支南半球的经向气流来自高纬极区 ,与中高纬度气压场异常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 西风爆发 经向风异常 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齐继峰 尹宝树 +1 位作者 杨德周 徐振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1-1147,共7页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1956—2005年间在东海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风场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西北太平洋风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黑潮流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黑潮流...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1956—2005年间在东海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风场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西北太平洋风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黑潮流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黑潮流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9—33Sv范围内,其多年平均值为24.30Sv(1Sv=106m3/s);季平均、冬、夏季黑潮流量都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海黑潮流量输送具有长期的线性增强趋势,在1956—2005年间它们分别增加了8.73Sv、9.86Sv和9.38Sv。相关与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黑潮源区和东海黑潮流域上空的经向风异常是黑潮流量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PDO则对黑潮流量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经向风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0-528,共9页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的30—60天振荡特征迥然不同,代表风场经向低频扰动的经向风ISO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度最为活跃,而在热带地区的活动十分微弱;北半球副热带85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在10—90天内(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1、周期为30—60天的波动上,而850 hPa经向风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4—6、周期为30—60天以及70—90天的波动上,上述3个物理量30—60天振荡向西传播的能量都强于向东传播的能量。一年当中,东亚到北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经向风ISO在东亚—西北太平洋与东北太平洋两个区域的活动最强,且在这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季节振荡,即东北太平洋的ISO在冬季最强在夏季最弱,而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的ISO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850 hPa经向风ISO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在东亚副热带区域其活动1958—1975年较强,1976—1990年明显减弱,而1991—2000年最强;其在ENSO发生期间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活动,但其强弱变化没有显著的定势,然而2—7年的带通滤波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ISO的年际活动含有较显著的ENSO信号,9年的低通滤波分析表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ISO的活动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反相关特征,而东北太平洋区域ISO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 经向风 季节内振荡(ISO)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dden-Julian振荡对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的调制 被引量:18
17
作者 袁为 杨海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研究Madden-Julian振荡(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的调制,分析了可能的遥相关机制。通过对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站点观测降水资料的合成分析,发现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在MJO的前4个相位,降水存在正异常(湿);在MJO的... 研究Madden-Julian振荡(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的调制,分析了可能的遥相关机制。通过对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站点观测降水资料的合成分析,发现MJO对于中国东南部冬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在MJO的前4个相位,降水存在正异常(湿);在MJO的后4个相位,降水存在负异常(干)。对水汽收支的诊断结果表明,经向风异常造成的水汽通量异常,是造成降水正负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对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和风场的分析,以及对经向风异常EOF分析表明,MJO通过激发PNA型而影响到经向风场,异常风场具有和MJO相关的变化模态,即:EOF1落后EOF21/4周期,PC1领先PC21/4周期。这种径向风的异常最终导致了中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 经向风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秋季大气环流异常对西北地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林纾 赵建华 瞿汶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3期62-67,共6页
根据2003年6~10月西北地区118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该地区、该时段的大气环流及其对该地区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夏秋季 西北地区 西太副高 经向风 阻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热带大气扰动对ENSO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薛峰 何卷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1-1318,共8页
合成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5次主要的ENSO事件,发现外热带大气扰动通过经向风异常不仅对ENSO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触发作用,而且影响到ENSO的发展和衰减.因此,尽管ENSO对外热带大气扰动有影响,但同时外热带大气扰动又与ENSO有相互作用.在E... 合成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5次主要的ENSO事件,发现外热带大气扰动通过经向风异常不仅对ENSO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触发作用,而且影响到ENSO的发展和衰减.因此,尽管ENSO对外热带大气扰动有影响,但同时外热带大气扰动又与ENSO有相互作用.在ENSO发生前,南印度洋中纬度为反气旋异常,并通过Rossby波的频散作用加强了澳大利亚附近的反气旋异常;同时,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南风异常与菲律宾附近的北风异常在赤道辐合,促进了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的爆发和其后ENSO的发生.在ENSO发生之后,东南太平洋上的气旋异常及相关的南风异常进一步增强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和ENSO的发展.当ENSO达到成熟时,澳大利亚东部的反气旋异常东移,使东南太平洋的气旋异常减弱,南方涛动型环流异常亦随之减弱;同时,阿留申气旋异常加强,尤其是副热带北太平洋的风场异常可加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的涌升,使该地区海表温度降低,加速ENSO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外热带大气扰动 西风异常 经向风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被引量:11
20
作者 高辉 陈隆勋 +2 位作者 何金海 陶诗言 金祖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9,共9页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动能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大气 纬向传播 1980~1997年 季风系统 西太平洋 孟加拉湾 传播方向 亚洲季风区 传播特征 东西方向 经向风 扰动 hPa 交界处 流区 马里 东亚 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