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建章 德伟林 赵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14-815,共2页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的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7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sICAM 1水平 ,并与 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的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7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sICAM 1水平 ,并与 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sICAM 1水平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升高 ,心功能Ⅳ级高于Ⅲ级 ,Ⅲ级高于Ⅱ级 (P <0 .0 1 )。经治疗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 1浓度明显降低。结论 sICAM 1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sICAM 1水平可作为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态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细胞问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0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肝星状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治新 王小众 +3 位作者 陈运新 黄月红 李丹 张莉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0 (IL 10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B (PDGF BB)对体外活化的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mRNA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激活的HSC (细胞系rHSC 99)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A组 )、IL 10 2 0n...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0 (IL 10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B (PDGF BB)对体外活化的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mRNA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激活的HSC (细胞系rHSC 99)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A组 )、IL 10 2 0ng/ml干预组 (B组 )、PDGF BB 2 0ng/ml干预组 (C组 )及IL 10 2 0ng/ml +PDGF BB2 0ng/ml共干预组 (D组 )。加药后 2 4小时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方法 ,检测各组ICAM 1mRNA表达情况。结果 :B组ICAM 1mRNA的表达较A组明显降低 (P <0 0 1) ;C组ICAM 1mRNA的表达较A组明显增强 (P <0 0 1) ;D组ICAM 1mRNA的表达较A组与C组均降低 (P <0 0 5 ,P <0 0 1) ,但与B组相比较其ICAM 1mRNA的表达则增强 (P <0 0 1)。结论 :PDGF BB促进肝纤维化与其引起HSC表达ICAM 1增强有关 ,IL 10通过下调HSCICAM 1表达 ,可在抑制肝纤维化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10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肝星状细胞 细胞问黏附分子-1 MRNA 体外培养 RT-PCR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和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玉珍 蒋戈利 +1 位作者 韩景献 车永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2-124,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TTC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和蛋白的时程变化规律及电针的调节作用,以及检测再灌注后白细胞... 目的: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TTC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和蛋白的时程变化规律及电针的调节作用,以及检测再灌注后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变化。结果:再灌注3h模型组和非穴组MPO活性均增加,24—48h达到峰值,而电针组相应MPO活性明显降低(P<0.05)。ICAM-1mRNA和蛋白表达均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分别于再灌注12h和24h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针刺可显著降低缺血区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黏附分子介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白细胞的黏附浸润,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缺血 再灌注 细胞问黏附分子-1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P-选择素表达调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玉珍 韩景献 +4 位作者 姜文 李沛霖 夏天 于建春 李谈 《天津中医药》 CAS 2005年第6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脑缺血1h,再灌注3、6、12、24、48h大鼠大脑缺血侧皮层、纹...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脑缺血1h,再灌注3、6、12、24、48h大鼠大脑缺血侧皮层、纹状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mRNA、蛋白表达和电针的调节作用。[结果]脑缺血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和P-selectinmRNA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ICAM-1mRNA在脑缺血/再灌注12h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P-selectinmRNA高峰出现在脑缺血/再灌注6~12h(组内比较,P<0.01)。脑缺血区毛细血管ICAM-1和P-selectin蛋白表达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高峰均出现于脑缺血再灌注24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并持续至脑缺血再灌注后48h;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显著降低缺血区ICAM-1和P-selectinmRNA和蛋白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和P-selec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针法 脑缺血再灌注 细胞问黏附分子-1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大鼠干扰素γ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贾爱军 马存根 +2 位作者 梁丽云 张利宏 赵海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69-172,共4页
目的研究脑缺血时干扰素γ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6组(A、B、C、D、E、F组),每组9只。再将每组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A、B、C、D、E、F实验组用埋线法制造大鼠局... 目的研究脑缺血时干扰素γ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6组(A、B、C、D、E、F组),每组9只。再将每组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A、B、C、D、E、F实验组用埋线法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1、3、6、9、12、24h处死大鼠,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干扰素γ及ICAM1的表达。高倍显微镜下计数10个不同视野阳性细胞的平均值。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3、6、9、12、24h时,干扰素γ及ICAM1的表达逐渐增高,其中干扰素γ阳性的细胞是圆形、以细胞核为主的淋巴细胞,1h阳性细胞表达数为3.2±1.3;6h为7.0±2.2;24h为14.8±1.8。ICAM1阳性细胞是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1h的表达数为12.1±2.1;6h为19.3±3.2;24h为27.6±2.8。结论脑缺血时干扰素γ、ICAM1的表达随时间延长动态地增高,两者具有相关性。干扰素γ也可能是脑缺血时ICAM1表达上调的前炎性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细胞问黏附分子-1 相关性研究 缺血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ICAM-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细胞黏附分子 前炎性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阳性细胞 24h SD大鼠 淋巴细胞 细胞表达 时间延长 表达上调 实验组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s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兆川 王旭开 +1 位作者 杨立 杨成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6-93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胰岛素血症组、高糖高胆固醇组、... 目的通过观察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胰岛素血症组、高糖高胆固醇组、联合组。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建立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通过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胰岛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免疫组化法测血管内皮细胞sICAM-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胰岛素血症组、高糖高胆固醇组、联合组3组血清sI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显著高于高胰岛素血症组和高糖高胆固醇组;高胰岛素血症组和高糖高胆固醇组sICAM-1表达水平相似,但低于联合组。结论胰岛素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sICAM-1表达,且与高糖高胆固醇饮食有协同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血症 黏附分子 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轶娜 杨宇 +1 位作者 罗荧荃 陈珑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9-91,96,共4页
目的 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 - 1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短期治疗前后血清I CAM - 1水平有无差别。方法 选择通过多导睡眠... 目的 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 - 1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短期治疗前后血清I CAM - 1水平有无差别。方法 选择通过多导睡眠图 (PSG)确诊的 2 2例中、重度OSAS患者 (中度 9名、重度13名 )和 15例对照者 (无OSAS者 6名、轻度OSAS患者 9名 ) ,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ICAM - 1水平 ,并对2 2例中、重度OSAS患者行nCPAP治疗 4d ,观察血清ICAM - 1有无变化 ,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SAS患者ICAM - 1水平与其AHI呈正相关 (r=0 .36 9,P =0 .0 2 9) ,与夜间最低SaO2 早负相关 (r =- 0 .34,P =0 .0 4 5 ) ;中、重度OSAS患者ICAM - 1水平较对照者高 [(171.7± 5 7.7)ng/mlvs (138.7± 16 .9)ng/ml,P =0 .0 4 6 ];中、重度OSAS患者治疗后血清ICAM - 1水平明显降低 [(171.7± 5 7.7)ng/mlvs (14 9.4± 4 1.7)ng/ml,P =0 .0 2 2 ]。结论 中、重度OSAS患者血清ICAM - 1水平升高 ;nCPAP短期治疗中、重度OSAS能降低血清ICAM - 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冠心病 细胞问黏附分子-1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腹腔镜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VEGF TGF-α SICAM-1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梅勇 杨旭辉 +1 位作者 刘颜 周志林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2032-2037,共6页
目的:分析完全腹腔镜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84例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4例对照组和40... 目的:分析完全腹腔镜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84例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4例对照组和40例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开腹肝切除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完全腹腔镜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血清VEGF,TGF-α,SICAM-1水平,肝功能,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血清VEGF、TGF-α、SICAM-1水平均低于术前(P <0.05),但组间变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7d,两组肝功能指标均高于术前(P<0.05),但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1年复发率、2年复发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能够降低血清VEGF、TGF-α及SICAM-1水平,达到和开腹手术相似的安全性及生存率,且在手术创伤性、肝功能影响等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原发性肝细胞 完全腹腔镜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Α 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脓毒症大鼠血浆ICAM-1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夏炎火 姚华国 +1 位作者 童秋玲 邵义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治疗脓毒症大鼠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联合姜黄素治疗组(Cur组)。CLP组和Cur组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ur组予姜黄素液2ml/kg(即100mg/kg)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治疗脓毒症大鼠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联合姜黄素治疗组(Cur组)。CLP组和Cur组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ur组予姜黄素液2ml/kg(即100mg/kg)腹腔注射,Sham组、CLP组给予2ml/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大鼠于术后0,3,6,12,24,48h各时点随机活杀5只动物取血清检测ICAM-1水平,各组剩下10只观察96h内生存时间。动物活杀前进行严重程度评分。结果CLP组大鼠术后脓毒症表现最强,Cur组明显减轻,而Sham组没有相关表现或表现轻微。CLP组血浆ICAM-1水平于术后3h显著升高,至24h达高峰;而Cur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CLP组(P<0.05),但明显高于Sham组。Cur组生存时间较CLP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姜黄素减轻大鼠脓毒症表现,延长脓毒症大鼠生存时间,改善其预后可能与姜黄素抑制ICAM-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脓毒症 细胞问黏附分子-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ICAM-1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魏汝云 于珠珠 张俊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32-33,共2页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梗死1组和梗死2组各30例,发病后均予常规对症治疗,梗死1组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3次/d);另设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用药前24h内及用药3~5d、10d、14d时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梗死1组和梗死2组各30例,发病后均予常规对症治疗,梗死1组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3次/d);另设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用药前24h内及用药3~5d、10d、14d时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第10、14d,梗死1组血清sICAM-1浓度明显低于梗死2组,P<0.05.认为血清中sICAM-1的浓度可准确反映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程度和炎性反应的进程;尼莫地平可抑制脑梗死急性期sICAM-1表达上调,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 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法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前后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变化及意义
11
作者 魏艳蕾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07A期1763-1764,共2页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LT)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血清sE-SLT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58例HSP患儿为对象与30名健康儿为对照(NC)组,采血行s...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LT)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血清sE-SLT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58例HSP患儿为对象与30名健康儿为对照(NC)组,采血行sE-SLT和sICAM-1定量检测。结果:HSP发作期有无肾炎患儿血清sICAM-1和sE-SLT水平差异显著(P<0.01);不稳定组患儿血清sICAM-1和sE-SLT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HSP患儿治疗前,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E-SLT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6052,P<0.01);HSP患儿复发后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又显著升高(P<0.01)。结论:HSP患儿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这对判定病情、预测转归及疗效评定,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 过敏性紫癜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大鼠脑内注射对核因子-κB活性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mRNA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关景霞 孙圣刚 余绍祖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TM)大鼠脑内注射对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mRNA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TM、TM+组织蛋白酶G (CATG)、TM+N-乙酰半胱氨酸(NAC)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 目的探讨凝血酶(TM)大鼠脑内注射对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mRNA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TM、TM+组织蛋白酶G (CATG)、TM+N-乙酰半胱氨酸(NAC)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动物,应用EMSA技术检测NF-κB活性,RT-PCR技术检测ICAM-1 mRNA表达,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来检测中性粒白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TM脑内注射后6hNF-κB活性开始增加(P<0.05),24h时达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TM脑内注射后24h ICAM-1 mRNA表达开始增加(P<0.01),48h达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MPO活性动态变化趋势与ICAM-1 mRNA相似。TM+NAC组ICAM-1 mRNA及MPO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TM+CATG组NF-κB活性、ICAM-1 mRNA表达及MPO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M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激活NF-κB,诱导ICAM-1 mRNA表达,促进白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蛋白酶激活受体-1 核因子-κB 细胞问黏附分子-1 髓过氧化 物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