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0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组织和细胞嗜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淑芸 李通 +6 位作者 方和俊 叶彩燕 黄毅 尹皑 崔敏 夏静 黄勇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3,共6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可导致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的组织病变,不同IBV毒株的组织嗜性及相应细胞嗜性存在差异。病毒基因组上关键基因或位点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完整性决定组织嗜...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可导致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的组织病变,不同IBV毒株的组织嗜性及相应细胞嗜性存在差异。病毒基因组上关键基因或位点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完整性决定组织嗜性或宿主嗜性,位于IBV S1和S2亚基上的单个或多个位点均能决定其组织嗜性和细胞嗜性,但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些关键位点改变病毒与宿主互作过程的机制;其他基因对IBV组织和细胞嗜性的影响亟待研究。论文就近年来影响IBV组织和细胞嗜性差异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IBV致病机制、重组疫苗、抗病毒药物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支气管炎病毒 S1亚基 S2亚基 组织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ES核心区12-bp非连续插入突变对猪塞内卡病毒复制和细胞嗜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晓战 董轩志 +10 位作者 吕楠楠 刘懿雯 马新甜 王林青 夏艳勋 蒋增海 郭运泽 赵攀登 宋予震 杨德成 边传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7-1416,共10页
【背景】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新近暴发的一种引起猪特发性水疱病及仔猪死亡的小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基因组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中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元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 【背景】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新近暴发的一种引起猪特发性水疱病及仔猪死亡的小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基因组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中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元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我国出现IRES核心区Domain II 12个碱基非连续插入的自然突变SVA毒株,在病毒复制和致病性方面存在明显改变。【目的】探讨IRES Domain II区域发生的突变对SVA的复制及细胞嗜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SVA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含HeN-1/2018株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pHeN-1/2018为基础,通过定点突变的方式,逐步将其IRES Domain II核心区域308—317 nt的9个碱基(ACTCAAGCG)替换为GD04/2017株基因组308—328 nt的21个碱基(CACGCCTGCCGATAGACGATT),构建重组载体pHeN-1/2018-i12并进行了病毒拯救。随后,利用病毒基因组克隆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对所拯救病毒进行鉴定,同时验证了IRES核心区12个碱基插入突变对SVA病毒体外复制能力和细胞嗜性的影响。【结果】将构建完成的重组载体pHeN-1/2018-i12转染细胞,盲传至P2代,获得致使感染细胞病变明显、病变时间稳定的IRES突变病毒rHeN-1/2018-i12。病毒连续传代后测序结果表明rHeN-1/2018-i12遗传稳定,P5代病毒基因组序列未发生碱基突变,P10代病毒IRES区域没有出现突变现象。用低代次的突变病毒rHeN-1/2018-i12体外感染本体动物猪源细胞系PK-15和IBRS-2,及仓鼠源细胞系BHK-21,进行细胞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HeN-1/2018-i12与亲本毒株rHeN-1/2018在PK-15、IBRS-2和BHK-21中均能导致明显的细胞病变,表现出相似的生长曲线趋势,表明IRES核心区Domain II 12个碱基突变不能够改变对上述细胞的嗜性;但SVA突变病毒和亲本株在不同细胞中的病变时间及病毒滴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rHeN-1/2018-i12株在细胞中生长能力较其亲本株rHeN-1/2018差,诱使细胞病变的时间较晚,在感染24 hpi,两者病毒滴度相差可达10倍。【结论】本研究基于SVA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并拯救SVA IRES突变毒株,确定了IRES突变对SV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SVA致病机制,拓宽我们对病毒IV型IRES功能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内卡病毒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病毒复制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P2基因突变对细胞嗜性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立 祁小乐 +5 位作者 高玉龙 高宏雷 秦立廷 邓小芸 李凯 王笑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47-751,共5页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vIBDV)细胞嗜性改变的分子基础,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重叠延伸PCR(SOE-PCR)等技术,以vvIBDV HLJ-0504株为骨架构建了两组感染性克隆,并借助已建立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进行病毒拯救。IFA检测、电镜...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vIBDV)细胞嗜性改变的分子基础,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重叠延伸PCR(SOE-PCR)等技术,以vvIBDV HLJ-0504株为骨架构建了两组感染性克隆,并借助已建立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进行病毒拯救。IFA检测、电镜观察及RT-PCR鉴定均显示:Q253H/A284T双点突变的pCAGGHLJ0504A889/980HRT和pCAGGHLJ0504BHRT共转染DF1细胞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rHLJ0504HT),而未进行双点突变的pCAGGHLJ0504AHRT和pCAGGHLJ0504BHRT共转染组未获得重组病毒。上述结果表明,双点突变Q253H/A284T能使vvIBDV HLJ-0504适应非允许细胞CEF,但未进行Q253H/A284T双点突变的vvIBDV HLJ-0504不能感染非允许细胞CEF,因此,该研究表明VP2的Q253H/A284T两个氨基酸突变是vvIBDV细胞嗜性改变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法氏囊病超强病毒株 病毒拯救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受体研究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礼洲 祁小乐 王笑梅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5,共4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强、弱毒株在侵染宿主细胞上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嗜性差异,普遍认为,这种细胞嗜性差异主要由宿主细胞的不同受体所介导。迄今为止,已报道4种IBDV受体相关分子:SIg M免疫球蛋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强、弱毒株在侵染宿主细胞上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嗜性差异,普遍认为,这种细胞嗜性差异主要由宿主细胞的不同受体所介导。迄今为止,已报道4种IBDV受体相关分子:SIg M免疫球蛋白、热休克蛋白90(c Hsp90)、整合素α4β1、Toll样受体(TLR)。本文对IBDV细胞嗜性及细胞受体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法氏囊病病毒 细胞嗜性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的表型及其感染的细胞嗜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驰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HIV-1的表型分为合胞体诱导型 (syncytium inducing ,SI)和非合胞体诱导型 (non syncytium induc ing ,NSI)。依据所用辅助受体和感染靶细胞的不同 ,HIV 1又被分为R5、X4和R5X4型。R5和X4型病毒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 ,而R5X... HIV-1的表型分为合胞体诱导型 (syncytium inducing ,SI)和非合胞体诱导型 (non syncytium induc ing ,NSI)。依据所用辅助受体和感染靶细胞的不同 ,HIV 1又被分为R5、X4和R5X4型。R5和X4型病毒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 ,而R5X4型病毒可利用这两种辅助受体。在病毒的复制力、细胞嗜性以及合胞体诱导能力上 ,SI型与X4型病毒一致 ,NSI型与R5型病毒一致。在HIV 1感染过程中 ,疾病的发展伴随着病毒从NSI型向SI型、及R5型向X4型的转变。HIV 1的表型影响和决定着HIV 1的感染、传播及AIDS的疾病进程。HIV 1的表型和细胞嗜性主要由病毒gp12 0的V3区 (特别是第 11和 2 5位的氨基酸 )决定。V3区的氨基酸序列信息 ,将为预测HIV 1的表型 ,以及病毒感染后的疾病进程提供生物信息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表型 感染 细胞嗜性 辅助受体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DV B87株不同鸡胚代次毒力和细胞嗜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玲 蒋桃珍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9,共5页
对IBDV疫苗株:B87的鸡胚传代毒E2和E6的VP2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发现两个代次毒株VP2序列存在7个氨基酸的差异,即S76G、L217S、Q253H、D279N、A284T、I294.L、S330R。将E2和E6接种CEF细胞,E2不能在CEF'上增殖,而接种E6的CEF细胞可以... 对IBDV疫苗株:B87的鸡胚传代毒E2和E6的VP2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发现两个代次毒株VP2序列存在7个氨基酸的差异,即S76G、L217S、Q253H、D279N、A284T、I294.L、S330R。将E2和E6接种CEF细胞,E2不能在CEF'上增殖,而接种E6的CEF细胞可以产生明显的CPE,说明两个毒株对CEF的嗜性不同。分别将E2和E6接种3周龄SPF鸡,对鸡的毒力进行比较,接种后第7天开始,E2出现囊体比下降,BB指数明显低于E6,相应的法氏囊切片经HE染色后,接种E2的法氏囊滤泡萎缩严重,结构松散,E6只有部分滤泡出现萎缩,滤泡间隔基本正常,说明E2,E6对SPF'鸡法氏囊毒力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两个毒株的VP2序列差异以及相关研究,推测Q253H/D279N/A284T三个位点突变可能是IBDV毒力和细胞嗜性差异的分子基础,但另外4个位点也可能对IBDV毒力差异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法氏囊病毒 VP2基因 毒力差异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病理组织特点看非洲猪瘟病毒的细胞嗜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英华 闫若潜 +1 位作者 方先珍 班付国 《现代牧业》 2021年第3期13-19,共7页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ASFV的分子基础与机体组织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仍不甚清楚。通过观察多例非洲猪瘟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物质沉着部位,结合前人的报道和...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ASFV的分子基础与机体组织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仍不甚清楚。通过观察多例非洲猪瘟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物质沉着部位,结合前人的报道和临床特点,发现免疫器官病变严重程度依次为:脾>腹股沟淋巴结>肠淋巴结>颌下淋巴结>扁桃体;其它脏器病变严重程度:肠道>肾>肝>肺>心;肠绒毛乳糜管内呈现棕黄色ASFV阳性物质。提示ASFV可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入侵机体。所有组织出血部位、淤血血管内红细胞ASF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反应,说明ASFV易与红细胞结合。推断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或为:ASFV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入侵猪体后,被机体扁桃体、颌下淋巴结或肺脏的巨噬细胞和机体内皮细胞吞噬,介导ASFV接触红细胞并结合,破坏红细胞系统,导致机体大量、广泛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病理组织特点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嗜性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
8
作者 王昕荣 陈素华 乔福元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6期7-8,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嗜性 分子生物学机理 细胞病毒感染 CMV感染 病毒持续存在 种属特异 器官特异 DNA复制 疱疹病毒 研究发现 晚期基因 早期基因 感染过程 细胞病变 易感 普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ART治疗前后HIV-1细胞嗜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素珍 李韩平 +2 位作者 鲍作义 李敬云 徐小元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4期330-332,共3页
目的分析7例患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和治疗后,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细胞嗜性的改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D公司的流式细胞仪,通过绝对计数法测定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荧光标记物为BD TriTEST CD3FITC/CD... 目的分析7例患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和治疗后,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细胞嗜性的改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BD公司的流式细胞仪,通过绝对计数法测定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荧光标记物为BD TriTEST CD3FITC/CD4PE/CD45PerCP。采用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测定病毒载量(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仪器和试剂)。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gp120V3环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并确定HIV-1细胞嗜性。结果在7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细胞嗜性转换,2例是从R5到X4嗜性的转换,1例是X4到R5嗜性的转换。在7例患者中,病毒细胞嗜性转换与患者病毒载量、CD4+、CD8+T淋巴细胞之间无相关性。结论HIV-1细胞嗜性的转换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不确定;HAART治疗对嗜性转换的作用还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艾滋病病毒Ⅰ型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脑炎病毒感染仔猪扁桃体的细胞嗜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秋婷 关如婷 +5 位作者 潘俊慧 杨兴淼 谢盛达 余都 王学飞 曹瑞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猪扁桃体的组织和细胞嗜性。[方法]筛选JE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健康商品仔猪3头,通过颈部皮下及静脉注射接种JEV NJ2008株,每头共2×10^(7) TCID50·mL...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猪扁桃体的组织和细胞嗜性。[方法]筛选JE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健康商品仔猪3头,通过颈部皮下及静脉注射接种JEV NJ2008株,每头共2×10^(7) TCID50·mL^(-1),对照仔猪1头注射生理盐水2 mL。饲养观察1周,期间采集鼻拭子、血液和扁桃体等组织样品。通过qPCR、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病毒。[结果]3头接毒仔猪体温均正常,试验仔猪7 d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3头接种JEV NJ2008仔猪从接毒当天开始出现了2 d的病毒血症,并从持续7 d采集的鼻腔拭子中检出JEV。JEV主要感染猪软腭扁桃体,从攻毒仔猪的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会咽扁桃体的免疫组化检测中未发现JEV阳性细胞。在软腭扁桃体中,JEV感染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滤泡的周边和弥散淋巴组织中,JEV抗原阳性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态,细胞核较大,着色较淡,具有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的特征。CD11b、CD163和MHCⅡ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JEV阳性细胞多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结论]在JEV感染早期的1周内,仔猪扁桃体呈现持续性感染,其中JEV阳性细胞多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此结果为研究JEV在扁桃体持续感染中的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脑炎病毒 仔猪 扁桃体 细胞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2 基因对IBV的细胞嗜性及生物学特性影响
11
作者 吴慧如 谢青梅 +3 位作者 邵冠明 蔺文成 张祥斌 李鸿鑫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35,共5页
为评估S2基因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细胞嗜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课题组前期将Vero细胞适应的Beaudette株S2基因重组到国内流行的QX型毒株rYX10 S2基因区域,构建了重组毒株rYX10-Beaudette-S2。在... 为评估S2基因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细胞嗜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课题组前期将Vero细胞适应的Beaudette株S2基因重组到国内流行的QX型毒株rYX10 S2基因区域,构建了重组毒株rYX10-Beaudette-S2。在此基础上,本试验将重组毒株rYX10-Beaudette-S2和亲本毒株rYX10分别接种CK细胞和Vero细胞,培养不同时间后观察细胞病变、增殖效率及病毒含量情况,并分别接种鸡胚测定毒株对鸡胚致病力和鸡胚半数感染量。结果表明,rYX10-Beaudette-S2与rYX10在CK细胞上的增殖能力及对鸡胚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rYX10-Beaudette-S2可在Vero细胞上快速复制,并在48 h达到病毒效价峰值,而rYX10在Vero细胞上不具备复制能力。研究表明:S2基因可影响IBV的细胞适应性,构建的重组毒株rYX10-Beaudette-S2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而对其本身的增殖效率和鸡胚致病力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支气管炎病毒 S2基因 VERO细胞 细胞嗜性 生物学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RSV野毒株细胞嗜性改变的分子机制:GP2a-GP3蛋白的变异发挥关键作用
12
作者 Zhang Hong-liang Tang Yan-dong Liu Chun-xiao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8-868,共1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是引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该病毒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LV为代表的欧洲型(基因Ⅰ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基因Ⅱ型)。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分子机制 细胞嗜性 野毒株 变异 蛋白 vir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R序列是马传贫病毒细胞嗜性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
13
作者 刘红金 智海东 《预防兽医学进展》 2000年第4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马传贫病毒 细胞嗜性 LTR序列 限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啥兽研在PRRSV细胞嗜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14
《中国畜牧业》 2018年第16期16-17,共2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团队.首次发现分支为ORF5RFLP1-7—4分支PRRSV的毒株。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Veterinary Microbiology(兽医微生物)上。
关键词 PRRSV 细胞嗜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 流行病学 病原监测 研究成果 研究所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一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袁现政 魏世娟 +3 位作者 高菲 邓晓彤 司晓青 高敏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0-63,共4页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患者,女,55岁,左侧枕部头皮赘生物偶伴瘙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细胞核凸向管腔,呈“墓碑状”...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患者,女,55岁,左侧枕部头皮赘生物偶伴瘙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细胞核凸向管腔,呈“墓碑状”;管周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予以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多血管淋巴样增生 不规则血管 内皮细胞增生 墓碑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对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任衬 李伟 +2 位作者 袁凤梅 苏亚影 崔国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探讨基于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中,行消化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相关内容,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 择选研究地址为本医院,选取在2022年1月及至2023年12月内就诊的100例疑似为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患作为检查对象,均... 探讨基于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中,行消化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相关内容,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 择选研究地址为本医院,选取在2022年1月及至2023年12月内就诊的100例疑似为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患作为检查对象,均采取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统计显示,100例疑似为黏膜病变型EGE中,临床综合诊断阳性占据78例(占比78.00%),阴性占据22例(占比22.00%);经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检出阳性为76例(含误诊2例),阴性数据为22例(含漏诊2例)。计算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效能,显示其灵敏度为97.44%、特异度为90.91%、准确度为96.00%;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的灵敏度与金标准对比显示,无统计性差异(P>0.05),特异度、准确度与金标准比较,存在统计系意义(P<0.05)。结论 基于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中,行消化内镜+病理学检查相关内容,可得到较高的灵敏度,为临床提供可靠线索,临床还需结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得到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胃肠炎 黏膜病变型 消化内镜 病理学检查 诊断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17
作者 王慧 张新顺 +1 位作者 邢朝品 谢庆芝 《广州医药》 2024年第9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48例EG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病理学检查、...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48例EG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48例患儿中,男26例(54.17%),女22例(45.83%),中位年龄7.8岁,20例(41.67%)患儿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34例,70.83%)、腹泻(18例,37.5%)和腹胀(12例,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36例(75%),血清总IgE升高14例(29.17%)。48例行胃镜检查,最常见的表现是黏膜充血水肿(32例,66.67%)、点状红斑(28例,58.33%)和糜烂(22例,45.83%),28例行结肠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18例,64.29%)、点状红斑(15例,53.57%)和结节样隆起(12例,42.86%)。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大量EOS浸润,主要累及十二指肠降部、胃窦和回肠末端。所有患儿均采用饮食干预的治疗,6例(12.5%)单纯饮食干预治疗后好转,16例(33.33%)孟鲁司特钠、酮替芬、奥美拉唑治疗后好转,26例(54.17%)联合泼尼松治疗后好转,随访10个月~3年,8例(16.67%)停药后复发,再次治疗后好转。结论儿童EG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内镜下黏膜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大多数患儿外周血EOS升高,饮食干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但存在复发的可能,需长期维持治疗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胃肠炎 细胞 儿童 饮食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李丽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185-189,共5页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共同完成。该病临床表...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共同完成。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甚至是腹水,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标准不规范,临床诊断较困难。本文报道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胃肠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F1突变致家族性嗜血细胞综合征二例
19
作者 王丽辉 杜雅坤 +1 位作者 刘兰 陈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PRF1基因突变致家族性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2型(FLH2型)临床症状和基因型特点。方法报道2例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一家系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取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检测致病突变,并对检... 目的探讨PRF1基因突变致家族性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2型(FLH2型)临床症状和基因型特点。方法报道2例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一家系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取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检测致病突变,并对检测到的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2例患儿均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病情反复,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头颅MRI提示多发脱髓鞘改变。基因检测显示为PRF1基因突变c.1189-1190dupTG(p.H398Afs*23)和c.394G>A(p.G132R)的复合杂合子,前者来自于父亲,后者来自于母亲。妹妹给予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病情缓解。结论PRF1基因突变致FLH2型符合基因杂合变异遗传学特点。儿童可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基因可早期诊断,干细胞移植治疗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2型 PRF1基因 儿童 共济失调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20
作者 黄莹 王天云 +4 位作者 奎翔 李汝懿 孙成鹏 华结 王燕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96-399,404,共5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收集4例ESC RCC的临床资料,完成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4~62岁,左右肾发病率均等。4例均因腰部不适入院,2例伴有肉...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收集4例ESC RCC的临床资料,完成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4~62岁,左右肾发病率均等。4例均因腰部不适入院,2例伴有肉眼血尿、尿痛,均手术切除治疗,随访6~33个月,1例死亡,3例未见复发及转移。肿瘤肉眼大小约1.8~4.5 cm,呈灰褐色质软囊壁样或突出型肿块。镜下肿瘤细胞以囊性、乳头状排列为主,胞质含嗜碱或嗜酸性颗粒物,细胞核圆形染色深,核仁明显,见多核或巨核细胞。免疫组化均表达CK20、CKL、PAX-8等,CK7均为阴性。结论ESC RCC是一种整体生物学行为惰性、预后较好的新型肾脏肿瘤,需充分掌握其病理特点,鉴别其他恶性肾肿瘤对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囊细胞 结节硬化症 临床病理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