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膜单克隆细胞间成骨异质性及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影响细胞交流的研究
1
作者 费栋栋 李蓓 +3 位作者 高凡 刘安琪 金岩 王勤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3-288,共6页
目的 探讨成骨分化能力存在差异的正常牙周膜单克隆细胞之间信息交流对单克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以及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取正常牙周膜来源的单克隆细胞,采用间接共培养法在6孔板铺有一定成骨能力... 目的 探讨成骨分化能力存在差异的正常牙周膜单克隆细胞之间信息交流对单克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以及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取正常牙周膜来源的单克隆细胞,采用间接共培养法在6孔板铺有一定成骨能力的单克隆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成骨弱组及成骨强组,分别对应Transwell小室不加细胞、加成骨能力弱和成骨能力强的细胞,每组设置3个复孔,间接共培养4 d后移除Transwell小室进行成骨诱导,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及茜素红染色检测3组下层细胞成骨诱导后成骨能力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下层细胞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qPCR比较组蛋白乙酰转移酶表达的改变.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牙周膜单克隆细胞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105和CD146,表达率分别为(99.80±0.02)%、(99.36±0.18)%、(99.41±0.05)%和(95.10±2.11)%;阴性表达CD31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29±0.11)%和(0.22±0.13)%.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显示单克隆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同一个体牙周膜来源的不同单克隆细胞间存在成骨差异.间接共培养实验显示成骨强和弱的单克隆细胞成骨相关基因骨钙蛋白(分别为14.24±5.60、4.78±2.90)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mRNA表达量(分别为2.75±1.44、1.61±0.44)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骨钙蛋白与RUNX2分别为1.00±0.47和1.00±0.39)(P〈0.05);成骨强组骨钙蛋白及RUNX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成骨弱组(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成骨强及成骨弱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分别为(0.76±0.09)和(0.54±0.12)]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30±0.04)(P〈0.05).qPCR结果显示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中KAT6A变化最显著,趋势与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趋势相同.结论 正常牙周膜来源的单克隆细胞间成骨分化能力存在差异,成骨能力强的单克隆细胞可能通过促进其他细胞KAT6A上调影响其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促进其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交流 组蛋白酰基转移酶 牙周膜单克隆细胞 异质性 成骨分化
原文传递
Connexins和Pannexins在骨细胞交流中的作用
2
作者 刘文静 张德茂 +1 位作者 周学东 谢静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1-776,共6页
Connexins和Pannexins在骨细胞和成骨细分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维持骨平衡以及骨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onnexins介导的缝隙连接及Pannexins介导的半通道在骨中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进行综述.目前的研究已经阐明这些分子以缝隙连接的... Connexins和Pannexins在骨细胞和成骨细分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维持骨平衡以及骨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onnexins介导的缝隙连接及Pannexins介导的半通道在骨中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进行综述.目前的研究已经阐明这些分子以缝隙连接的形式或是独立的半通道的形式传递外界刺激到骨骼系统.然而,对于Connexins和Pannexins家族成员在骨发育和骨稳态中其他类型细胞如成骨细胞前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在维持正常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所知甚少.此外,目前Connexins家族中研究最多的成员是Connexin43(Cx43),其他成员在骨骼发育中的作用与机制尚缺乏研究.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为研究Connexins和Pannexins在骨骼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基本的信息,但是Connexins和Pannexins之间的异同仍然有待发现.将一种特定功能定位于Connexins或Pannexins对骨作用刺激和骨骼疾病的影响仍然是一个难题,其困扰是通道之间药理选择性重叠、其他亚型的补偿、评估通道功能的方法差异,以及与转基因小鼠模型相关的基因改变.因此,需要更好的工具和研究途径来了解这些通道在骨和软骨中的作用.未来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找到特定的可以调节Connexins或Pannexins亚型的化合物,使其能够作为药物制剂治疗骨骼疾病,为改善骨骼健康、治疗骨骼系统的疾病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NEXINS PANNEXINS 细胞 成骨细胞 细胞交流
原文传递
低温对大鼠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闫华 只达石 +3 位作者 黄慧玲 张文治 苏心 刘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低温治疗对大鼠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常规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传代2次后加入10%胎牛血清诱导其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25个培养皿中胶质细胞培养至致密单层细胞,平均分为5组:常温组,培养皿置入37℃,5%CO2... 目的探讨低温治疗对大鼠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方法常规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传代2次后加入10%胎牛血清诱导其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25个培养皿中胶质细胞培养至致密单层细胞,平均分为5组:常温组,培养皿置入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4h; 低温组,置入30℃,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4h;常温轻度缺氧组,使用封口膜封闭培养皿, 置入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4h;低温轻度缺氧组,使用封口膜封闭培养皿,置于30 ℃,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4h;佛波酯阳性对照组,于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2h,加入佛波酯继续培养2h,工作液浓度5ng/ml。各组培养至24h后,利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通过荧光黄扩散距离测定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水平。结果常温组染料5min扩散距离为(160.5±8.6)μm;低温组缝隙连接通讯明显受到抑制,扩散距离为(126.2±10.4) μm,与常温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温轻度缺氧组扩散距离为(154.1±6.9)μm;低温轻度缺氧组扩散距离为(122.8±6.0)μm,与常温轻度缺氧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常温组与常温轻度缺氧组相比,低温组与低温轻度缺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温能够降低神经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神经胶质 细胞交流 细胞外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人肝癌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学东 尚西亮 +2 位作者 刘锡文 黄长文 傅华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8期7609-7612,共4页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以及缝隙连接蛋白32mRNA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操作:SMMC-7721细胞用含100mg/L,...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以及缝隙连接蛋白32mRNA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操作:SMMC-7721细胞用含100mg/L,200mg/L,400mg/L三七总皂甙的培养液预处理,对照组SMMC-7721细胞不加三七总皂甙。②实验评估:采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缝隙连接蛋白32mRN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表达。结果:①对照组染料局限于划痕两侧的细胞内,无明显的荧光染料传输,GJIC阴性;三七总皂甙可上调染料传输范围,且随三七总皂甙剂量增高,染料传输范围逐渐增大,最远可达三四层细胞。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缝隙连接蛋白32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对照组SMMC-7721细胞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阳性率较高,伴随三七总皂甙剂量增加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阳性率逐渐下降,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结论:三七总皂甙可能通过抑制SMMC-7721细胞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活化减少缝隙连接蛋白32的磷酸化,进而上调SMMC-7721细胞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三七皂甙 细胞交流 蛋白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技术体外抑制肝星状细胞表皮形态发生素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石磊 贾雅丽 +5 位作者 张晓梅 袁红丰 曾泉 周军年 岳文 裴雪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9,共9页
肿瘤微环境中肝星状细胞能够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在肝脏发育过程中,肝星状细胞通过表皮形态发生素(epimorphin,EPM,syntaxin2)与肝干细胞接触而促进肝干细胞的功能性分化.EPM在溃疡性结肠炎、间质性肺炎以及结肠癌中也发挥了重要... 肿瘤微环境中肝星状细胞能够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在肝脏发育过程中,肝星状细胞通过表皮形态发生素(epimorphin,EPM,syntaxin2)与肝干细胞接触而促进肝干细胞的功能性分化.EPM在溃疡性结肠炎、间质性肺炎以及结肠癌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现肝细胞癌(HCC)细胞能够促使星状细胞EPM表达上调.为了研究肝星状细胞的EPM对于肝癌可能的作用,构建了针对EPM基因表达的shRNA干扰载体,并将质粒转染肝星状细胞,获得了两株携带该干扰片段的细胞系.RT-PCR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干扰星状细胞系EPM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之后,使用转基因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对于肿瘤细胞进行侵袭能力的检测,并对星状细胞与肝癌细胞三维共培养,证明EPM干涉后肝星状细胞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降低.结果表明通过RNAi可稳定干扰人肝星状细胞EPM基因的表达,并且EPM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人肝星状细胞 表皮形态发生素 细胞 细胞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泡膜细胞与卵巢功能的调控 被引量:10
6
作者 谢光斌 朱磊磊 王勇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卵泡膜细胞作为卵巢中组成卵泡的3种主要细胞之一,在卵巢的各项功能如甾体合成、卵泡发育和卵泡闭锁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卵泡膜细胞起源于卵巢中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的基质细胞,其可分泌雄激素,与卵泡刺激素(FSH)相互作用促进颗粒细胞增... 卵泡膜细胞作为卵巢中组成卵泡的3种主要细胞之一,在卵巢的各项功能如甾体合成、卵泡发育和卵泡闭锁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卵泡膜细胞起源于卵巢中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的基质细胞,其可分泌雄激素,与卵泡刺激素(FSH)相互作用促进颗粒细胞增殖,促进卵泡的发育。有研究认为应当把卵泡膜细胞在基底膜外开始分化作为卵泡生长的起点。某些卵泡膜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促进有丝分裂,阻止颗粒细胞凋亡,在卵泡闭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故探讨卵泡膜细胞在卵巢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有临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膜细胞 雄激素类 类固醇 卵巢 生长和发育 卵泡闭锁 细胞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邓芙蓉 金昱 +2 位作者 王慧 李新华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7-500,共4页
目的 :研究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技术检测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结果 :浓度为 0 ... 目的 :研究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技术检测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结果 :浓度为 0 .0 1~ 1.0mmol·L-1的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较强 ,出现较多的DNA断裂。 1.0mmol·L-1的二甲胂酸还可明显抑制细胞缝隙连接通讯 ,提示二甲胂酸可能有促癌活性。结论 :二甲胂酸的遗传毒性较强 ,同时二甲胂酸可能有促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胂酸 药理学 DNA损伤 药物作用 细胞交流 细胞间接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在血管生成、免疫及炎症调整方面的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欣 谢加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9-143,共5页
背景:尽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通过其旁分泌的众多因子来调节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 背景:尽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通过其旁分泌的众多因子来调节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及在骨科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最终得到49篇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研究已经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管生成、免疫和炎症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治疗骨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 骨组织工程 骨髓 间质干细胞 旁分泌细胞交流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刺激成骨细胞增殖的机制
9
作者 林景荣 吕传勇 +1 位作者 齐永芬 唐朝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9-712,共4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renomedullin ;ADM )对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胎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经ADM孵育 ,3 H 胸腺嘧啶 (3 H thymidine ,3 H TdR)参入法测定DNA合成 ,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 环...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renomedullin ;ADM )对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胎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经ADM孵育 ,3 H 胸腺嘧啶 (3 H thymidine ,3 H TdR)参入法测定DNA合成 ,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 环磷酸腺甙 (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含量 ,用底物蛋白磷酸法测定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 ,PKA)、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 ,PK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 ,MAPK )活性。结果 :随ADM浓度 (10 -12 ~ 10 -8mol·L-1)增加 ,成骨细胞3 H TdR参入呈线性增加(r =0 .998,P <0 .0 1)。ADM使成骨细胞cAMP含量和PKA、PKC、MAPK活性增加 (P <0 .0 5或P <0 .0 1)。PKC和MAPK激酶抑制剂能阻断ADM刺激成骨细胞3 H TdR参入增加的作用 ,而PKA和P38MAPK抑制剂对此无影响。结论 :ADM能够刺激成骨细胞增殖 ,激活PKC和MAPK/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 regu latedkinase) ,是其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P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成骨细胞 细胞交流 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促进剂对小鼠肝肿瘤发生的抑制作用
10
作者 陈道亮 万隆 +1 位作者 曹春华 吴华嵩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探讨肝组织肿瘤发生机制是否与该组织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受阻有关,促进GJIC的药物对肿瘤发生是否具有对抗作用。方法初生雄性ICR小鼠60只。40只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肿瘤(肝肿瘤模型),20只注射等...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探讨肝组织肿瘤发生机制是否与该组织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受阻有关,促进GJIC的药物对肿瘤发生是否具有对抗作用。方法初生雄性ICR小鼠60只。40只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肿瘤(肝肿瘤模型),20只注射等体积溶剂(三辛酸甘油)作为对照组。断乳后,肝肿瘤模型20只每日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P)0.75μg/g+咖啡因(CAF)1.5μg/g(DENIP+CAF组),另20只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单纯DEN组)。所有动物均喂饲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半精制饲料。采用羧基荧光素(CoF)细胞间转移法在新鲜离体的完整肝叶上测定肝GJIC能力,每组测定8只,其余在13月龄时处死,检测肝肿瘤。结果单纯DEN组从断乳后不到半月开始至半年之后,肝GJIC能力降至正常水平的1/3(P<0.001)并持续低水平,此时正在长大的结节出现在肝表面。DENIP+CAF组,至少在断乳后头4.5月内肝GJIC能力呈现正常水平,到13月龄时与单纯DEN组相比,肝结节总体积减小98%(P<0.001),肝细胞腺瘤发生率减少50%(P<0.01)。对照组肝脏无异常发现。结论在DEN诱发的小鼠肝肿瘤发生过程中,肝GJIC的早期下降是一关键性病理生理变化;促进GJIC的药物可对抗这种变化,对肝肿瘤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结合部 细胞交流 肝肿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多细胞起源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百红 岳红云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36-38,共3页
人类癌症研究的困惑之一是肿瘤的细胞起源问题.传统的细胞理论认为肿瘤起源于一个单细胞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的累积.一旦最初的变化发生,肿瘤启动并经过一系列累积变化最终发展为侵袭性表型.
关键词 肿瘤起源 细胞 细胞交流 细胞纠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力学微环境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闵子洋 穆妮热·艾力 +4 位作者 郑耘昊 曾幸芷 边楠雁 邓双珊 谢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4034-4045,共12页
背景:细胞外基质力学微环境通过调控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在人体器官发育、生理功能维持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疗法中,基质力学微环境能引导植入细胞的存活、生长、增殖与分化,对调控植入细胞的... 背景:细胞外基质力学微环境通过调控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在人体器官发育、生理功能维持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疗法中,基质力学微环境能引导植入细胞的存活、生长、增殖与分化,对调控植入细胞的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组织再生和干细胞治疗的成功率也起到关键作用。目的:综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的力学信号对细胞行为包括细胞骨架重建、迁移、增殖、分化和细胞间交流的影响,从中阐明现有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疗法中细胞与其力学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性转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ytoskeleton,cell spreading,cell migration,cell proliferation,cell differentiation,cell communication,mechanotransduction,stiffness of substrate,surface topography,extracellular matrix,matrix”,中文检索词为“细胞骨架,细胞扩展,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交流,机械传导,基质硬度,表面形貌,细胞外基质,基质”,最终纳入161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细胞外基质各种力学信号,如材料界面硬度、拓扑结构和亲/疏水性等,从力学识别、力学-化学信号转导、信号通路级联、下游蛋白活化、转录启动到蛋白表达来调控细胞的扩展、增殖、迁移、分化、交流和其他各种特殊生理性质,这对组织工程中细胞的定向培养和临床医学中的细胞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力学刺激 细胞迁移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细胞交流 力学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囊泡在卵泡发育中的交互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13
作者 王鹏旭 阮鑫 董晓英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11期188-191,共4页
细胞外囊泡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交流方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间的交互作用至关重要,两者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间隙连接进行。细胞外囊泡则主要通过其内容物对卵泡发育关键信号通路进行调节... 细胞外囊泡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交流方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间的交互作用至关重要,两者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间隙连接进行。细胞外囊泡则主要通过其内容物对卵泡发育关键信号通路进行调节。随着对细胞外囊泡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外囊泡在液态活检、癌症治疗、靶向药物递送等应用上有了重大成果。本文将从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交互作用和细胞外囊泡的交互作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细胞外囊泡在解决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卵泡发育问题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卵泡发育 细胞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隙连接与肿瘤 被引量:2
14
作者 邢毅飞 肖亚军 鲁功成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1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细胞间隙连接交流 (GJIC)是相邻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通讯方式 ,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本文综述了GJIC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学功能 ,其与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的关系 ,GJIC的诱导途径 。
关键词 缝隙结合部 信号传递 细胞间隙连接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内涵分析系统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间隧道纳米管
15
作者 潘鹏宇 赵秋宇 +4 位作者 王英 王建波 李想 刘春英 王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42-1754,共13页
目的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s)是存在于细胞间的膜管样结构,具有直接且远距离的生物信息交换功能。TNTs因结构易破坏、存在时间短以及形成后不稳定,故观察其动态形成与功能存在一定难度。而本研究采用高内涵分析系统(HCA)... 目的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s)是存在于细胞间的膜管样结构,具有直接且远距离的生物信息交换功能。TNTs因结构易破坏、存在时间短以及形成后不稳定,故观察其动态形成与功能存在一定难度。而本研究采用高内涵分析系统(HCA)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尝试观察TNTs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其对囊泡物质的转运功能。方法荧光探针标记人肺腺癌A549及顺铂耐药A549/DDP细胞,分别利用HCA观察TNTs形成过程、LSCM观察TNTs三维结构、HCA联合LSCM分析TNTs囊泡物质转运功能。结果同种肿瘤细胞(A549或A549/DDP)间、不同亚型肿瘤细胞(A549与A549/DDP)间均可形成TNTs结构;与A549细胞相比,A549/DDP细胞间TNTs结构长且粗、形成指数高(A549和A549/DDP细胞TNTs长度、直径和形成指数分别为14.71μm、2.27μm、4和25.44μm、2.59μm、11);肿瘤细胞间通过细胞接触-膜融合-细胞反向易位-胞膜融合区拉长变细,以及细胞膜凸起-膜凸起丝状伪足样拉长-膜凸起与其他细胞膜/膜凸起融合两种方式形成TNTs;TNTs囊泡转运功能具有双向性,囊泡转运速率及数量因转运阶段和供体细胞不同而存在差异,A549/DDP细胞向A549细胞进行囊泡转运过程中表现为囊泡转运速率初始快、末期慢,A549作为供体细胞向受体A549/DDP细胞转运的囊泡数量和比例高于A549/DDP作为供体细胞的反向转运。结论HCA联合LSCM可有效观察、分析TNTs动态形成过程及囊泡物质转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涵分析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隧道纳米管 细胞交流 细胞间转运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囊泡免疫调控促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唐思远 李宸尧 +2 位作者 英司奇 金岩 隋秉东 《口腔生物医学》 2022年第1期50-53,共4页
细胞外囊泡(EV)作为生物体内的一类天然产生的用于细胞间通讯的膜性小泡,可以通过调控免疫细胞而诱导适宜的免疫微环境促进组织再生。本文就不同条件下EV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以及EV作用下的免疫微环境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细胞外囊泡(EV)作为生物体内的一类天然产生的用于细胞间通讯的膜性小泡,可以通过调控免疫细胞而诱导适宜的免疫微环境促进组织再生。本文就不同条件下EV对免疫功能的调控,以及EV作用下的免疫微环境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EV的免疫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免疫 再生 细胞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VNN1及CCN2检测对2~4期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周洪文 刘健君 +2 位作者 刘冬菊 刘小霞 汤跃武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34-339,共6页
目的分析2~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血管非炎性因子(VNN1)、细胞交流网络因子2(CCN2)水平及对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平医院肾内科诊治2~4期CKD患者102例为CKD组,... 目的分析2~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血管非炎性因子(VNN1)、细胞交流网络因子2(CCN2)水平及对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平医院肾内科诊治2~4期CKD患者102例为CKD组,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AKI亚组28例和非AKI亚组74例,以同期体检的健康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VNN1、CCN2与肾疾病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4期CKD患者并发AKI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VNN1、CCN2及二者联合对2~4期CKD患者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CKD组患者血清VNN1、CCN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34.043,16.383,P均<0.001)。AKI亚组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VNN1、CCN2水平均高于非AKI亚组(t/P=4.842/<0.001,3.578/0.001,5.268/<0.001,3.876/<0.001,20.046/<0.001,10.791/<0.001)。2~4期CKD患者血清VNN1、CCN2与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VNN1:r/P=0.627/<0.001,0.624/<0.001,0.521/<0.001,0.705/<0.001;CCN2:r/P=0.646/<0.001,0.610/<0.001,0.536/<0.001,0.689/<0.001)。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24h尿蛋白定量、血清VNN1、CCN2升高是影响2~4期CKD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602(1.268~2.022),1.652(1.263~2.161),1.594(1.252~2.028),1.579(1.196~2.086),1.568(1.131~2.176),1.673(1.124~2.385)]。血清VNN1、CCN2及二者联合预测2~4期CKD患者并发AKI的AUC为0.814、0.822、0.890,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单一指标检测(Z=4.675、4.513,P均<0.001)。结论2~4期CKD患者血清VNN1、CCN2升高,两者是影响2~4期CKD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对2~4期CKD并发AK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急性肾损伤 血管非炎性因子 细胞交流网络因子2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琛 孙志文 +2 位作者 郑昊天 谢希 高曦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599-604,共6页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复杂的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学改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外泌体的...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复杂的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学改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外泌体的基本特性,深入探讨了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对髓核细胞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细胞间通讯的影响,并阐述了基于外泌体的治疗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展望,旨在为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s a complex age-related biological change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lifestyle, its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which brings a heavy burden to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exosome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exosomes are reviewed in detail,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xosomes i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cluding their effects on nucleus pulposus cell func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bolism and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exosome-bas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re described,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椎间盘退变 细胞交流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伟 江梅 邵勇 《肝脏》 2021年第3期333-336,共4页
外泌体最初是从体外培养的羊网织红细胞的上清液中发现的,直径30~150 nm,密度为1.10~1.18 g/mL的囊泡样小体。研究表明,含有多种蛋白质、mRNA及miRNA各种脂类,可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参与体内多种生命活动过程,成为细胞交流的一种新的方... 外泌体最初是从体外培养的羊网织红细胞的上清液中发现的,直径30~150 nm,密度为1.10~1.18 g/mL的囊泡样小体。研究表明,含有多种蛋白质、mRNA及miRNA各种脂类,可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参与体内多种生命活动过程,成为细胞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1]。外泌体因其独特的有脂质双分层膜结构[2],能在长期极低的温度下维持稳定状态保护生物学特性,故用来研究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网织红细胞 肝病诊断 病理生理 信息传递 细胞交流 多种疾病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micro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昌明 刘志红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58,共6页
近年研究表明,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简称miRNA)参与众多生理病理过程,而且在血清、血浆等体液中稳定存在,可以作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可以携带miRNA到达并进入受体细胞从而介导细胞间的交流。因此,miRN... 近年研究表明,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简称miRNA)参与众多生理病理过程,而且在血清、血浆等体液中稳定存在,可以作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可以携带miRNA到达并进入受体细胞从而介导细胞间的交流。因此,miRNA的研究将能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新机制,而循环miRNA也有望成为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循环miRNA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MICRORNA 肿瘤 肾脏 细胞-细胞交流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