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探讨 被引量:15
1
作者 柳立军 宋永彬 +7 位作者 刘淑贞 王志康 段国辰 潘旭东 张华 周韶辉 赵文清 王士杰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技术可行性、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植入治疗NSCLC95例。所有病例术前TPS制定治疗计划,术后质量验证。肿瘤处方剂量110~120Gy,质量验证D90>100Gy,V9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技术可行性、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植入治疗NSCLC95例。所有病例术前TPS制定治疗计划,术后质量验证。肿瘤处方剂量110~120Gy,质量验证D90>100Gy,V90>93%,如剂量不足,重新补种粒子或外照射。结果植入病例全部成功,无死亡,1年后局控率达83.92%。术后有16例咯少量血痰,51例中心型肺癌患者中有11例出现气胸,44例周围性肺癌患者中有6例出现气胸;7例胸腔闭式引流,10例经过胸穿排气处理后自然缓解。胸痛缓解100%(32/32),胸闷、气短缓解83.33%(70/84),阻塞性肺炎治愈95.24%(40/42),咯血治愈91.43%(32/35),上腔静脉梗阻好转100%(18/18)。治疗期间未出现胸腔出血、放射肺炎症状,未发现粒子脱落或游走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NSCLC安全、有效,且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经皮穿刺植入 ^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确定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铁砾 郑磊 +3 位作者 黄明伟 张杰 张红志 张建国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4-566,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 目的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组织间近距离治疗 靶区 腮腺区
原文传递
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和腔内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琢 陈健 +3 位作者 王宏雨 孙宝胜 欧健 张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和腔内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 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和腔内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腔内近距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靶区覆盖率、局部控制率、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放疗后有效率、肿瘤靶区覆盖率和局部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与腔内近距离治疗相比,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靶区覆盖率、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宫颈癌 组织插植距离治疗 腔内距离治疗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活动部癌高剂量率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宋姗珊 王学峰 +2 位作者 刘宝财 韩东梅 程光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9-236,共8页
舌活动部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其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及放射治疗(RT),舌活动部癌的RT包括体外放射治疗(EBRT)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ISBT)。早期舌活动部癌患者应用单纯ISBT或EBRT联合ISBT可在保证肿瘤局部控制(LC)率的同时保留舌功... 舌活动部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其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及放射治疗(RT),舌活动部癌的RT包括体外放射治疗(EBRT)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ISBT)。早期舌活动部癌患者应用单纯ISBT或EBRT联合ISBT可在保证肿瘤局部控制(LC)率的同时保留舌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舌活动部癌患者采用EBRT联合ISBT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肿瘤LC率,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各期舌活动部癌术后具有局部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ISBT可有效提高肿瘤的LC率;局部复发性舌活动部癌患者可行ISBT或与EBRT联合的方式行挽救性治疗。现总结和探讨近年来国内外应用高剂量率(HDR)-ISBT治疗舌活动部癌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展,对HDR-ISBT治疗舌活动部癌的适应证、靶区勾画、处方剂量、正常组织剂量限值、相关临床结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活动部癌 高剂量率 组织插植距离放射治疗 体外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导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小娇 刘思潮(综述) 杨怡萍(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706-1712,共7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术后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多导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multicatheter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MIB)成为乳腺癌近距离放疗最常...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术后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多导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multicatheter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MIB)成为乳腺癌近距离放疗最常用的技术,常应用于保乳术后的加速部分乳房照射、保乳术后瘤床补量及同侧乳房复发的加速部分乳腺再照射方面。与外照射放疗及其他近距离放疗技术相比,MIB对于乳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和美容效果、较低的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的远期预后良好。虽然其为侵入性、高度专业性技术,但综合来看,MIB因其明确的临床疗效及剂量学优势而有望成为乳腺癌放疗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导管组织插植距离放射治疗 乳腺癌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 瘤床补量 加速部分乳腺再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125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旭升 胡汉金 +2 位作者 戴家应 石奇 谢志江 《安徽医学》 2016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评价组织间植入碘-125(^(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7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肺转移10例、原发性肝癌4例、肝癌椎体转移3例、结肠癌肺转移3例、胰腺癌3例、肺癌2例、肝癌腹壁转移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术后局部复发... 目的评价组织间植入碘-125(^(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7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肺转移10例、原发性肝癌4例、肝癌椎体转移3例、结肠癌肺转移3例、胰腺癌3例、肺癌2例、肝癌腹壁转移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术后局部复发并不全肠梗阻1例,在CT导向下植入^(125)I粒子,利用治疗计划系统(TPS)确定植入粒子的数量及位置,术后2个月复查CT评估疗效。结果 27例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6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安全、微创,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125粒子 组织距离放射治疗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优化算法剂量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晏川钧 王先良 +3 位作者 温爱萍 罗静月 王培 黎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4-531,共8页
目的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中,基于剂量学及生物学模型的帮助,进行图形优化(GO)、模拟退火逆向计划优化算法(IPSA)和混合逆向计划优化算法(HIPO)的比较分析,为宫颈癌IC/ISBT治疗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 目的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中,基于剂量学及生物学模型的帮助,进行图形优化(GO)、模拟退火逆向计划优化算法(IPSA)和混合逆向计划优化算法(HIPO)的比较分析,为宫颈癌IC/ISBT治疗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5例接受影像引导下IC/ISBT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后装治疗计划分别采用GO、IPSA、HIPO优化的方式制定3次,处方剂量高危临床靶区体积(HRCTV)D_(90)均为6 Gy。针对3种优化方案的用时、剂量-体积参数及放射生物学差异,采用非参数Friedman检验以及非参数Wilcoxon秩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逆向计划优化耗时均较正向计划耗时短,时间分别是GO 135.03 s、IPSA 46.53 s、HIPO 98.36 s,肿瘤靶区剂量中高剂量照射的V_(150%)(53.66%)在HIPO计划中略高,而高剂量照射的V_(200%)(30.29%)在GO计划中更高。GO的适形度指数(CI)(0.91)较其他计划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8,P<0.001)。HIPO计划的膀胱与直肠的D_(1 cm)^(3)、D2 cm^(3)受照射量较低,小肠受照射量与其他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PO计划中HRCTV的等效均匀生物有效剂量(EUBED)(12.35 Gy)比GO(12.23 Gy)、IPSA(12.13 Gy)高,膀胱处的EUBED在GO(2.38 Gy)计划中最低,直肠处的EUBED在HIPO(3.74 Gy)计划中最低,小肠的EUBED 3种优化方式未见明显差异(P>0.05)。3种优化计划预测的肿瘤控制率(T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IPO计划预测膀胱与直肠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比GO、IPSA计划低(χ^(2)=12.95~38.43,P<0.01),小肠的NTCP未见明显区别(P>0.05)。结论3种优化方法中,两种逆向优化方式均较正向优化耗时短。GO计划较IPSA、HIPO计划更适形。HIPO计划可以增加靶区生物学覆盖剂量,减少膀胱与直肠处的最大物理或生物受照射量和NTCP。推荐优先使用HIPO作为宫颈癌IC/ISBT的优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腔内/组织插植距离治疗 等效均匀生物有效剂量 肿瘤控制率 正常组织并发症
原文传递
转移性肝癌的微创治疗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牛洪欣 徐忠法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58-261,共4页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方法较多,需要根据具体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肿瘤模式为患者实施规范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诊疗优势,使得患者在相应的治疗时间窗内获得及时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更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方法较多,需要根据具体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肿瘤模式为患者实施规范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诊疗优势,使得患者在相应的治疗时间窗内获得及时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更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微创外科角度,包括各种手术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腔内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与PTCD联合125I简易可移动粒子链共轴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转移性肝癌的综合治疗现状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并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腔内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与PTCD联合125I简易可移动粒子链共轴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肝癌 微创外科 策略 放射性粒子组织植入距离治疗 腔内导管射频消融 粒子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剑 石春梅 王强 《中外医疗》 2009年第14期172-173,共2页
胰腺癌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肿瘤,治愈率低、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5.0%或更低,其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6位。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随着胰腺癌研究的深... 胰腺癌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肿瘤,治愈率低、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5.0%或更低,其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6位。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随着胰腺癌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胰腺癌局部放疗产生了兴趣。胰腺癌局部放疗主要集中在立体定向照射、术中局部放疗、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等。本文就近年来胰腺癌的放疗治疗现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立体定向照射 术中局部放疗 组织间近距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插植放射治疗Ⅱ期阴道(后穹窿部)恶性肿瘤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照 闫文星 刘林林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75-78,共4页
原发性阴道癌约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1%~2%[1]。国际上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标准。肿物位于阴道上三分之一的早期(Ⅰ+Ⅱ期)患者,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尤其适用于青年女性[2]。但位于阴道后穹窿早期肿物,由于该处临近阴道直肠隔和盆腔最低处... 原发性阴道癌约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1%~2%[1]。国际上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标准。肿物位于阴道上三分之一的早期(Ⅰ+Ⅱ期)患者,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尤其适用于青年女性[2]。但位于阴道后穹窿早期肿物,由于该处临近阴道直肠隔和盆腔最低处,手术治疗比较慎重[3]。本文报道1例Ⅱ期阴道癌患者,肿物位于上段阴道后穹窿处,由于解剖部位特殊,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因此在本院行外照射及自由针插植放疗,期间同步单药洛铂增敏,后序贯紫杉醇+洛铂方案化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肿瘤/外科学 阴道肿瘤/放射疗法 距离放射疗法/方法 阴道/解剖学和组织 阴道后穹窿 组织插植距离治疗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牛洪欣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有限,全身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靶向治疗,局部治疗有手术、放疗及各种局部微创治疗。外放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复发肿瘤的控制并不理想。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直...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有限,全身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靶向治疗,局部治疗有手术、放疗及各种局部微创治疗。外放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复发肿瘤的控制并不理想。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因为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迅速得到了重视与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治疗 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近距离治疗
原文传递
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的建立和测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济东 王俊杰 +3 位作者 张红志 庄洪卿 赵勇 廖安燕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I粒子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受照剂量并计算初始剂量率;然后用同样活度的^125I粒子照射10d后测量,与用公式计算的照射剂量值进行比较。结果TLD标定:测量读数和照射剂量拟合为线性关系。单颗粒子活度测量值与出厂标定值相差〈±5%。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累积剂量为1.58Gy,计算初始剂量率为0.273Gy/d;照射10d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分别为2.43和2.57Gy,两者相差5.76%。根据对模型的测量和计算,可推导出在不同的初始剂量率下受照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简便实用,可用于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关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和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间近距离治疗^125I粒子 照射剂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