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催化法制备GO@Au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抗菌性能
1
作者 孙薇 李福森 +4 位作者 韩存鑫 邓月 魏文林 李冰 时东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采用光催化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烯(GO)和Au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研究发现,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可以通过光照时间进行调控,当光照小于20 min时,GO和Au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吸收光谱没有明显的吸收峰,说明金纳米团簇(GO@Au NCs)生成;随着光照时间增... 采用光催化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烯(GO)和Au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研究发现,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可以通过光照时间进行调控,当光照小于20 min时,GO和Au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吸收光谱没有明显的吸收峰,说明金纳米团簇(GO@Au NCs)生成;随着光照时间增加,在540 nm处出现吸收峰,说明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增大,金纳米颗粒(GO@Au NPs)生成.GO的光生电子被用于还原Au^(3+)生成Au纳米粒子,因此GO中的大量氧化官能团得以保留,使得GO@Au NCs和GO@Au NPs均具有极好的亲水性.金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与尺寸密切相关,GO@Au NCs展现出了良好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高达99%.GO@Au NPs无明显抗菌效果,这是由于GO@Au NCs的高比表面积和高缺欠态有利于活性氧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纳米粒子 纳米复合材料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取代石墨单炔/Ce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高灵敏度NH 3室温检测
2
作者 张传涛 于灵敏 +1 位作者 南宁 范新会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由于纯CeO_(2)纳米材料易团聚且导电性差,导致其气敏性能较差,为此,采用氢取代石墨单炔(HsGY)作为载体,通过炔键与CeO_(2)的相互作用,将CeO_(2)均匀分散在HsGY表面。实验结果表明,HsGY/CeO_(2)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60 ppm NH 3的响应值为8... 由于纯CeO_(2)纳米材料易团聚且导电性差,导致其气敏性能较差,为此,采用氢取代石墨单炔(HsGY)作为载体,通过炔键与CeO_(2)的相互作用,将CeO_(2)均匀分散在HsGY表面。实验结果表明,HsGY/CeO_(2)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60 ppm NH 3的响应值为8.1,是纯CeO_(2)的1.35倍,且响应与恢复时间分别为43 s和68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GY/CeO_(2)纳米复合材料 NH 3 气体传感器 响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
3
作者 昝陆军 赵波 +2 位作者 舒锡娜 彭英 邱会东 《电镀与涂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TiO_(2)纳米材料在光电催化处理废水时因禁带宽度较大而对光的利用效率较低及光电催化活性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方法]以钛片为阳极、铂片为阴极,在氟化铵-乙二醇水溶液中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得三维网状结构的TiO_(2)纳米材料,然后... [目的]TiO_(2)纳米材料在光电催化处理废水时因禁带宽度较大而对光的利用效率较低及光电催化活性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方法]以钛片为阳极、铂片为阴极,在氟化铵-乙二醇水溶液中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得三维网状结构的TiO_(2)纳米材料,然后通过掺杂亚铜离子使之形成p–n结禁带宽度较小的TiO_(2)纳米半导体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设备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考察在亚甲基蓝或六价铬模拟废液中外加电压与紫外光照后的降解率来研究其光电催化性能。[结果]采用含3 mol/L乳酸和0.5 mol/L硫酸铜的溶液(pH=10),在-0.4 V电压下沉积600 s,可令Cu_(2)O成功掺杂至TiO_(2)纳米材料表面。掺杂修饰后的TiO_(2)纳米材料微观形貌未有明显变化,但对光的吸收更强和光的利用率更高,对模拟废水中六价铬的降解效率达99%以上。[结论]阳极氧化法制备的三维网状TiO_(2)为锐钛矿晶型,掺杂Cu_(2)O之后光电催化活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复合材料 氧化亚铜 掺杂 光电催化活性 亚甲基蓝 六价铬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橡胶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文雅 李邦森 +1 位作者 石建军 史载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3-407,413,共6页
综述了有机生物纳米填料、混合纳米填料与天然橡胶(NR)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各类有机纳米材料及其改性对NR拉伸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等补强的研究现状。所述有机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及界面作用能够使NR的性能... 综述了有机生物纳米填料、混合纳米填料与天然橡胶(NR)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各类有机纳米材料及其改性对NR拉伸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等补强的研究现状。所述有机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及界面作用能够使NR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经功能化改性后的有机纳米填料可更好与NR基体产生相互作用,给NR的性能带来更优异的补强效果,而混合纳米填料可赋予复合材料更为多样的功能性。同时探讨了NR纳米复合材料在未来的应用发展前景,开发出多种功能化的有机纳米填料及使用混合纳米填料制备性能多样的NR纳米复合材料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纳米填料 有机生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混合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宇 侯珊珊 由福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井下环境要求,而无机纳米材料又存在分散性不足的缺陷,将纳米材料接枝到聚合物链上或将聚合物嵌入纳米材料中形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可发挥两种材料的协同增效作用,进而提升水基钻井液的综合性... 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井下环境要求,而无机纳米材料又存在分散性不足的缺陷,将纳米材料接枝到聚合物链上或将聚合物嵌入纳米材料中形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可发挥两种材料的协同增效作用,进而提升水基钻井液的综合性能。文章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改善水基钻井液流变性、优化封堵降滤失性、增强封堵防塌性方面的应用,总结了其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改善钻井液流变性的机理包括聚合物增强固体纳米颗粒在钻井液中的分散性、增加流体层间内摩擦力、通过聚合物与黏土颗粒之间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等。优化钻井液封堵降滤失性的机理包括利用无机纳米材料对微孔进行封堵,形成致密的泥饼,利用聚合物的强吸附性和两亲性,在泥饼表面形成疏水膜等。增强钻井液封堵防塌作用的机理包括纳米颗粒桥接和堵塞页岩纳米孔隙,形成致密屏障,阻止水分子侵入页岩;聚合物链上的多功能基团在黏土表面形成竞争吸附,降低黏土对水分子的吸附;成熟聚胺类聚合物的氨基嵌入和阳离子压缩双电层的综合作用,强化页岩水化抑制性能。提出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如大规模生产过程中无机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质中可能出现的分散不均匀问题。最后,从降磨减阻、储层保护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对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纳米复合材料 水基钻井液 流变 降滤失 封堵防塌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Bi_(2)WO_(6)/Zn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谢瑞士 李园利 刘海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2-1907,共6页
采用简易的化学溶液法结合采用外延生长技术制备Nd:Bi_(2)WO_(6)/ZnS掺杂纳米复合材料。详细地研究了Nd:Bi_(2)WO_(6)/Zn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光谱性质和光学性能。通过掺杂的策略,调控了Bi_(2)WO_(6)/ZnS复合结构的光学带隙调控,优化... 采用简易的化学溶液法结合采用外延生长技术制备Nd:Bi_(2)WO_(6)/ZnS掺杂纳米复合材料。详细地研究了Nd:Bi_(2)WO_(6)/Zn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光谱性质和光学性能。通过掺杂的策略,调控了Bi_(2)WO_(6)/ZnS复合结构的光学带隙调控,优化了样品对可见光的利用。当掺杂浓度为5 at%时,样品的禁带宽度最小,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最强,此时产物的光致发光性能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化学合成 晶体结构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黏土纳米复合材料应用进展
7
作者 郭雷 李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2,共6页
淀粉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之一,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泛、可完全降解、无毒等优点。但淀粉材料吸水性强、机械强度差等特点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淀粉/黏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较纯淀粉体系材料有显著提高而受到广泛关注... 淀粉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之一,具有成本低、来源广泛、可完全降解、无毒等优点。但淀粉材料吸水性强、机械强度差等特点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淀粉/黏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较纯淀粉体系材料有显著提高而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淀粉/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讨论了纳米黏土对淀粉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的增强作用,为淀粉的共混改性提供参考。介绍了淀粉/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尤其是在食品包装与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黏土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磁纳米复合材料对胃癌细胞和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吴江 庞澜 +2 位作者 冷静 马秀英 吴涛 《临床内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848-851,共4页
目的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金磁纳米复合材料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胃癌细胞分为Ctrl组(不添加任何纳米材料)和实验组(金磁纳米材料处理)。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G1期、G2期、S期的细胞比例... 目的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金磁纳米复合材料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胃癌细胞分为Ctrl组(不添加任何纳米材料)和实验组(金磁纳米材料处理)。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G1期、G2期、S期的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细胞增殖核相关抗原(Ki6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切割模式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将30只成年C57BL/6小鼠均接种胃癌细胞,待肿瘤体积达100 mm3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观察组(尾静脉注射100μl 2 mg/ml的光热磁纳米材料)及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00μl 2 mg/ml的光热碳纳米材料),每组10只。采用近红外激光照射小鼠的整个肿瘤区域,30 d后测量3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Ctrl组SNU-16及KWS-1细胞培养7 d的细胞增殖活力均高于同组同类型细胞培养3 d,实验组SNU-16和KWS-1细胞培养3 d及7 d的细胞增殖活力、S期细胞比例、Ki67、CyclinD1、Bcl-2、VEGF-A、MMP-2、MMP-9、N-cadherin表达水平均低于Ctrl组,G1期细胞比例、Bax、cleaved-Caspase 3及E-cadherin表达水平均高于Ctrl组(P<0.05)。空白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小鼠第30 d肿瘤质量和肿瘤体积均依次下调(P<0.05)。结论金磁纳米复合材料化疗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更高,肿瘤体积更小。金磁纳米复合材料对胃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体积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金磁纳米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硅灰制备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海铭 杜静 +2 位作者 谢捷洋 陈情泽 朱润良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53-3062,共10页
硅负极的体积效应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短且容量迅速衰减,如何提高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采用了熔盐辅助镁热还原法,通过使用含有单质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硅灰,成功设计了一种碳化硅增强的硅纳米材料(SF-Si),所制备的SF-S... 硅负极的体积效应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短且容量迅速衰减,如何提高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采用了熔盐辅助镁热还原法,通过使用含有单质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硅灰,成功设计了一种碳化硅增强的硅纳米材料(SF-Si),所制备的SF-Si样品不仅保留了SF本身存在的SiC,还将单质碳转化为SiC,使样品中的SiC含量达到了16.4%(质量分数)。与经过热处理去除单质碳的硅灰制备的硅材料(H-SF-Si)相比,SF-Si负极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即第1圈2584.76 mAh·g^(-1)的高比容量和第100圈时具有83%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在高电流密度5 A·g^(-1)下的平均容量仍为877.28 mAh·g^(-1),这主要归因于更高的SiC含量。研究表明,硅灰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其碳元素在制备硅基纳米材料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 硅灰 镁热还原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工业固体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及驱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思齐 郑学成 +2 位作者 樊维 林小莎 周雪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6-192,共7页
为提高纳米流体驱对油藏的适用性,满足高效开采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对温度能动态响应的纳米材料。将温敏性单体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亲水单体衣康酸(IA)接枝在纳米SiO_(2)表面制备了温敏型纳米复合材料NIPAm/IA/SiO_(2)。通过红外光谱... 为提高纳米流体驱对油藏的适用性,满足高效开采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对温度能动态响应的纳米材料。将温敏性单体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亲水单体衣康酸(IA)接枝在纳米SiO_(2)表面制备了温敏型纳米复合材料NIPAm/IA/SiO_(2)。通过红外光谱、动态光扫射等表征手段研究了NIPAm/IA/SiO_(2)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形貌及粒径。结果表明,NIPAm/IA/SiO_(2)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为310℃),中值粒径为264 nm。当环境温度低于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时,NIPAm/IA/SiO_(2)呈现亲水性。温敏型纳米流体的润湿作用使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毛细管力增大,NIPAm/IA/SiO_(2)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通过渗吸作用完成;当温度高于LCST时,NIPAm/IA/SiO_(2)呈现两亲性,此时岩石表面趋于中性润湿,从而提高了油水两相的流动性,使孔喉中的油更容易被注入流体驱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响应 纳米复合材料 提高采收率 地层温度 低临界溶液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如岩 姚兰 王亚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聚乳酸(PLA)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PLA/纳米碳基复合材料、PLA/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其他PLA纳米复合材料,以及PLA/纳米杂化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并阐述了增塑剂与纳米填料,以及剪切流动场与纳米填料的协... 综述了近年来聚乳酸(PLA)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PLA/纳米碳基复合材料、PLA/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其他PLA纳米复合材料,以及PLA/纳米杂化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并阐述了增塑剂与纳米填料,以及剪切流动场与纳米填料的协同效应对PLA结晶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添加少量纳米填料可以有效促进PLA结晶,提高其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并赋予其气体阻隔性、抗紫外线和抗菌性等特殊功能。最后,对PLA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调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纳米复合材料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
作者 左国庆 张长琪 +6 位作者 殷杰 张龙贵 孙永祥 李玉光 刘一寰 朱宁 郭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180,共9页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在提高材料性能、拓展下游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文中综述了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功能...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在提高材料性能、拓展下游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文中综述了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与不同聚酰胺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原位聚合、熔融复合和溶液共混等制备方法,讨论了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方法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应用,同时对该领域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聚酰胺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水热法合成兼具上转换发射增强和双模发射的NaYF_(4)∶Yb^(3+),RE^(3+)@CDs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晓仪 康龙瑜 +5 位作者 李蕊 盛昊阳 郑俊慧 邹林林 陈叶青 禹庭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4期596-605,共10页
稀土离子(RE^(3+))掺杂上转换发射材料因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生物医学、离子检测、荧光传感和防伪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碳点(CDs)作为一类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可以与稀土掺杂构建复合材料,通过将不同材料的优势结合,展现出纳米... 稀土离子(RE^(3+))掺杂上转换发射材料因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生物医学、离子检测、荧光传感和防伪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碳点(CDs)作为一类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可以与稀土掺杂构建复合材料,通过将不同材料的优势结合,展现出纳米复合材料独特的性质和功能。然而,现有研究制备的复合材料均为大尺寸,限制了其多功能应用,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策略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将柠檬酸和尿素制备的CDs添加到NaYF_(4)∶Yb^(3+),RE^(3+)的前驱体溶液中,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NaYF_(4)∶Yb^(3+),Er^(3+)@CD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TEM、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深入研究了CDs对其结构和发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Ds成功附着在NaYF_(4)∶Yb^(3+),RE^(3+)表面,NaYF_(4)∶Yb^(3+),RE^(3+)样品是具有立方相的单分散纳米球,CDs的引入未改变纳米复合材料中NaYF_(4)∶Yb^(3+),RE^(3+)的晶型。NaYF_(4)∶Yb^(3+),RE^(3+)@CDs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双模发射性能,分别归因于CDs的下转换发光和RE^(3+)掺杂离子的上转换特征发射。同时,CDs的引入使RE^(3+)上转换发射增强,其增强机制可能是:(1)通过CDs表面羧基与RE^(3+)的强配位,CDs成功钝化了NaYF_(4)部分表面缺陷;(2)利用CDs吸收激发电子,并将能量转移到RE^(3+)的较低能级,形成激发电子的富集。这种发光增强策略对于不同的掺杂离子(NaYF_(4)∶Yb^(3+),Er^(3+)、NaYF_(4)∶Yb^(3+),Tm^(3+)和NaYF_(4)∶Yb^(3+),Ho^(3+))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增强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RE^(3+)掺杂上转换发射材料的发光性能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新合成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NaYF_(4) 下转换发光 上转换发射 纳米复合材料 双模发射 稀土发光 水热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67衍生Co@C/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14
作者 李敏 孟献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32-1942,共11页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_(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_(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_(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_(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_(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_(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_(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_(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阻抗匹配,提高了材料的电磁波(EMW)吸收性能。当碳化温度为800℃,样品匹配厚度为1.7 mm时,Co@C/MoS_(2)复合材料展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RL_(min))和有效吸收带宽(EAB)分别达到-101.84 dB和7.4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ZIF⁃67 Co@C/MoS_(2) 电磁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o_(2)O_(4)@CoW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徐嵩林 李佳 +5 位作者 周仲鸿 崔士涛 马小雪 田月 相珺 赵荣达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69,共10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泡沫镍基体上生长ZnCo_(2)O_(4)纳米针阵列,并在其表面沉积CoWO_(4)纳米片,进而制备核壳ZnCo_(2)O_(4)@CoWO_(4)复合电极材料。利用SEM、XRD和电化学工作站表征了电极材料的微观形貌、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C...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泡沫镍基体上生长ZnCo_(2)O_(4)纳米针阵列,并在其表面沉积CoWO_(4)纳米片,进而制备核壳ZnCo_(2)O_(4)@CoWO_(4)复合电极材料。利用SEM、XRD和电化学工作站表征了电极材料的微观形貌、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Co_(2)O_(4)@CoWO_(4)电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呈棒状,CoWO_(4)纳米片紧紧地包裹在ZnCo_(2)O_(4)纳米针的表面,同时其电化学性能在单体的基础上明显提高。ZnCo_(2)O_(4)@CoWO_(4)复合电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充放电循环性能增强,能有效地解决单体ZnCo_(2)O_(4)材料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带来的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材料 钴酸锌 钨酸钴 纳米复合材料 水热合成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基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岳生金 蒲浩 +2 位作者 颜春 祝颖丹 冯力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电磁屏蔽是解决电磁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导电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及其独特物理特性,其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作为轻质高电磁屏蔽效能的电磁屏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含有导...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电磁屏蔽是解决电磁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导电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及其独特物理特性,其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作为轻质高电磁屏蔽效能的电磁屏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含有导电一维纳米粒子(碳纳米管、银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粒子(石墨烯、MXenes)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电磁屏蔽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屏蔽 导电纳米粒子 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射绿色荧光的钆氮掺杂碳点/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对潜在指纹的识别
17
作者 张幸福 张晓彤 +2 位作者 李大武 尤楠 丁保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1306,共6页
碳点(CDs)是一种绿色纳米荧光剂,CDs分散在水溶液中,能够呈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能。由于聚集诱导而引发荧光猝灭效应,导致固态的CDs粉末的荧光消失,这一缺陷限制了CDs的实用性。一方面通过在CDs中掺杂其他元素的方式来改变CDs的荧光发射波... 碳点(CDs)是一种绿色纳米荧光剂,CDs分散在水溶液中,能够呈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能。由于聚集诱导而引发荧光猝灭效应,导致固态的CDs粉末的荧光消失,这一缺陷限制了CDs的实用性。一方面通过在CDs中掺杂其他元素的方式来改变CDs的荧光发射波长和荧光颜色,提高潜在指纹(LFPs)与基材背景间的对比度;另一方面将CDs分散在低值的水滑石表面,阻止CDs的聚集,从而避免了荧光猝灭现象的产生。以酒石酸为碳源、三乙烯四胺为氮源和GdCl_(3),采用水热法先制备钆氮掺杂CDs(Gd/N-CDs),然后再将Gd/N-CDs沉积在水滑石(Gd/N-CDs@H)表面上,制备出了发射绿色荧光的纳米复合材料,并用于LFPs的成像和识别。从表征结果可知,纳米级Gd/N-CDs在水滑石表面的良好分散克服了Gd/N-CDs在固态状态下的荧光猝灭,得到了固态光致发光荧光纳米复合材料。在450 nm光的激发下,Gd/N-CD@H能发射稳定、强烈的绿色荧光,并且在各种基底(如玻璃片、铜箔、瓷砖、塑料、铝箔和纸张)呈现出清晰的LFPs图像。基于Gd/N-CDs@H,新鲜和老化LFPs图案的高级别细节都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并且具有良好的清晰度和高对比度,无明显的背景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潜在指纹 水滑石 碳点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雷 程群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1,共9页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以其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在多个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包括一维纤维、二维薄膜和三维块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力学性能仍远低于MXenes纳米材料的本征力学...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以其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在多个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包括一维纤维、二维薄膜和三维块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力学性能仍远低于MXenes纳米材料的本征力学性能,这主要归因于MXenes纳米复合材料中存在的孔隙缺陷、MXenes纳米片取向度低以及界面相互作用弱等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MXenes纳米材料的本征力学性能,总结讨论了不同类型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如何消除孔隙缺陷、提高MXenes纳米片的取向度以及增强界面相互作用。同时,介绍了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在电热、热伪装、电磁屏蔽、传感以及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梳理了高性能MXenes纳米复合材料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s 纳米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功能应用 专题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高利平 王海涛 陈宁杰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173-178,共6页
近年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通过与多糖(壳聚糖、海藻酸盐和纤维素等)和天然蛋白质(胶原蛋白、明胶和蚕丝蛋白等)相结合制备成的纳米纤维膜、薄膜和水凝胶等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因具有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机械性能、极... 近年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通过与多糖(壳聚糖、海藻酸盐和纤维素等)和天然蛋白质(胶原蛋白、明胶和蚕丝蛋白等)相结合制备成的纳米纤维膜、薄膜和水凝胶等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因具有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机械性能、极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抗菌性能以及聚合物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等,且能够作为载物平台,负载抗菌剂、生物活性剂及干细胞等,被逐渐应用于创面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石墨烯衍生物 纳米复合材料 创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S_(2)纳米片和聚乙烯咔唑纳米复合材料的忆阻器的阻变行为
20
作者 邹鹏飞 曹青 +2 位作者 阳芳 熊礼苗 袁旭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30-1635,共6页
文章介绍基于单层WS_(2)纳米片和聚乙烯咔唑(PVK)纳米材料的Ag/WS_(2)-PVK/Cu忆阻器,并研究PVK质量分数对忆阻器I-V特性的影响。Ag/WS_(2)-PVK/Cu忆阻器表现为一次写入多次读取(write-once read-many-times, WORM)的阻变行为,随着PVK质... 文章介绍基于单层WS_(2)纳米片和聚乙烯咔唑(PVK)纳米材料的Ag/WS_(2)-PVK/Cu忆阻器,并研究PVK质量分数对忆阻器I-V特性的影响。Ag/WS_(2)-PVK/Cu忆阻器表现为一次写入多次读取(write-once read-many-times, WORM)的阻变行为,随着PVK质量分数的增加,VSET逐渐增加,开关比略有增加然后减小。I-V双对数曲线证实了器件的开关机制是陷阱控制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机制,并用能带图进行了解释,研究结果为过渡金属硫化物忆阻器开关性能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WS_(2)纳米 阻变行为 聚乙烯咔唑(PVK)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