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数量基因多态性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金萍 李海林 +1 位作者 黄永坤 周丽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11期33-35,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数量基因多态性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惠儿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58例R... 目的 通过研究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数量基因多态性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惠儿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58例RRTI患儿(病例组)和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红细胞CR1数量基因多态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中CR1基因HH、HL和LL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4.2%、55.3%和10.5%,而对照组中HH、HL和LL基因型分布频 率分别为75%、21.4%和3.6%。两组CR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病例组中HL和LL基因型占优势 (OR=5.77)。两组CR1基因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病例组中L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 论 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数量基因多态性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相关性,提示CR1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 个体反复呼吸道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 红细胞补体受体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宝军 邹吉敏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红细胞补体受体1(CD35)分子量多态性
3
作者 邵超鹏 吴国光 +2 位作者 李大成 金士正 苏宇清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58,160,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人 红细胞补体受体1 分子量多态性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1活性及其数量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康静琼 李清美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67,共3页
为探讨脑梗塞 ( CI)患者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 1( ECR1)活性及 CR1数量基因表型分布 ,分别从细胞及基因 2个水平揭示了脑梗塞 ECR1活性下降的机理 ,并为基因重组产物补体受体 ( r CR1)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CI提供理论基础。用红细胞 -酵母... 为探讨脑梗塞 ( CI)患者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 1( ECR1)活性及 CR1数量基因表型分布 ,分别从细胞及基因 2个水平揭示了脑梗塞 ECR1活性下降的机理 ,并为基因重组产物补体受体 ( r CR1)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CI提供理论基础。用红细胞 -酵母菌花环结合试验测定 CI组及对照组 ECR1活性 ,测定参数为 C3 b RR( C3 b受体花环率 )、CIC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PCR- RFL P)方法测定 CI组及对照组的数量基因多态性各表型分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CI组 C3 b RR下降、 CICRR上升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 P<0 .0 5 )。CR1数量基因表型分布 :CI组与对照组相比 ,HH型下降 ,HL 增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 P<0 .0 5 )。结果表明 :CI患者 ECR1活性下降与 CR1基因表型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1活性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继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34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sCR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替比...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sCR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评分、血清sCR1水平、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hild-Pug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sCR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降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乙肝病毒清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补体受体1和CD58的数量变化与结肠癌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方辉 李学良 施瑞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发现红细胞在肿瘤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细胞是血循环中很重要的一种自然免疫细胞,细胞膜上有许多与免疫相关的物质(如补体受体i、CD58等)...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发现红细胞在肿瘤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细胞是血循环中很重要的一种自然免疫细胞,细胞膜上有许多与免疫相关的物质(如补体受体i、CD58等),红细胞CD58是T淋巴细胞CD2的自然免疫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补体受体1 红细胞CD58 结肠癌 数量变化 消化道恶性肿瘤 肿瘤免疫 补体受体i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1的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迎贞 范献良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0例OSAHS患儿的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进行测定,并以同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OSAH...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0例OSAHS患儿的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进行测定,并以同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OSAHS患儿红细胞ECRl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CR1数量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负相关(r=-0.61,P<0.05);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呈正相关(r=0.53,P<0.05)。结论儿童OSAHS影响儿童红细胞免疫功能,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其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可能会对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红细胞免疫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红细胞补体受体1
原文传递
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夏蓉晖 赵绵松 +2 位作者 左晓霞 张舸 王玉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CR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CR1表达的水平,并对SLE患者病情活动程度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分为活动期... 目的通过检测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CR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CR1表达的水平,并对SLE患者病情活动程度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分为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同时将活动期组红细胞CR1表达与稳定期组相比较;并分析SLE活动度指标与CR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SLE患者组红细胞CR1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LE患者活动期组红细胞CR1表达明显低于稳定期组,两组间CR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SLE患者SLEDAI积分与CR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971,P<0.01)。结论 SLE患者红细胞CR1表达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判SLE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和ECR1分子定量及密度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丽萍 张士发 +3 位作者 刘超 王良民 宋丽新 王海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9-991,共3页
目的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分子定量、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及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rythrocyte innate immune adhesion function,EIIAF)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快速检... 目的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分子定量、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及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rythrocyte innate immune adhesion function,EIIAF)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快速检测法检测EIIAF,改良的细胞酶联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PCR-RFLP法检测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EIIAF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者组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人群(P<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CR1分子定量变化与EIIAF的变化显著正相关。寻常性银屑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低表达基因(L)点突变率(17.31%)与正常对照组(10.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多态性分布(HH:73.08%,HL:19.23%,LL:7.69%)与正常人(HH:85.71%,HL:7.14%,LL: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定量及其活性的增高不是由于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变化所致。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EIIAF增高可能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红细胞补体受体1 基因多态性 免疫黏附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红细胞CR1与IL-8R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慧敏 王世君 +3 位作者 高顺强 姚贵申 吴平 朱敬先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10期839-841,共3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CR1和IL-8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V型板红细胞离心洗涤免疫酶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活动期SLE患者44例、稳定期SLE42例红细胞CR1及IL-8R的表达,并与健康人作对照,CR1与... 目的:研究红细胞CR1和IL-8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V型板红细胞离心洗涤免疫酶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活动期SLE患者44例、稳定期SLE42例红细胞CR1及IL-8R的表达,并与健康人作对照,CR1与IL-8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SLE患者红细胞CR1和IL-8R较健康人对照组和稳定期SLE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稳定期SLE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CR1和IL-8R分子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活动期SLE的CR1表达与IL-8R的结合活性呈正相关,即活动期SLE的红细胞CR1数量表达和IL-8R的结合活性都显著降低。结论:活动期SLE患者的红细胞CR1免疫识别、黏附、清除CIC能力下降,可能是SLE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CR1及IL-8R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R1和IL-8R有可能作为SLE患者病情是否活动、药物疗效判断的一个有价值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细胞补体受体1 IL-8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CR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乃红 冯玫 乔振华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红细胞是很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1981年,美国学者 Siegel等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在灵长类动物中,红细胞的一个功能是通过补体受体1(CR1)促进免疫复合物由循环中完全清除,CR1是红细胞重要的免... 红细胞是很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1981年,美国学者 Siegel等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在灵长类动物中,红细胞的一个功能是通过补体受体1(CR1)促进免疫复合物由循环中完全清除,CR1是红细胞重要的免疫物质基础。在许多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红细胞CR1水平下降,且与CR1基因多态性、疾病的活动性可能相关。红细胞CR1是决定疟疾敏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成为药物与疫苗发展的一个靶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补体受体1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病 疟疾 红细胞CR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红细胞免疫系统 慢性病毒性肝炎 机体防御系统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附温阳通络饮对Buerger Disease大鼠红细胞表面CR1含量及CD44、CD59百分率的影响
12
作者 赵晶 王学军 +1 位作者 张树明 李怀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3期335-337,341,共4页
目的观察仙附温阳通络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 Disease)大鼠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1(CR1)含量和CD44、CD59百分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2只,平均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仙附温阳通络饮... 目的观察仙附温阳通络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 Disease)大鼠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1(CR1)含量和CD44、CD59百分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2只,平均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仙附温阳通络饮低、中、高剂量组及脉络宁颗粒组。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溶液造模,次日开始灌胃给药,各组药物均由蒸馏水配制,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只给服蒸馏水。15 d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CR1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外周血红细胞表面CD44、CD59百分率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中CR1含量及外周血红细胞表面CD44、CD59百分率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仙附温阳通络饮中剂量组治疗后CR1含量及CD44、CD59百分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脉络宁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仙附温阳通络饮可有效调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红细胞表面CR1含量及CD44、CD59百分率,其作用机制有别于脉络宁颗粒,与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仙附温阳通络饮 红细胞表面膜分子CD44 红细胞表面膜分子CD59 红细胞补体受体1 红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病人ECR1基因多态性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13
作者 姜丽萍 刘德斌 +1 位作者 孙丽华 吴岩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病人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ECR1)基因密度多态性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白血病46例,正常对照50例,采用PCR-RFLP法测定RBC-CR1基因型。以红细胞黏附花环试验测定RBC-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病人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ECR1)基因密度多态性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白血病46例,正常对照50例,采用PCR-RFLP法测定RBC-CR1基因型。以红细胞黏附花环试验测定RBC-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C ICR)。结果:①与对照组比,急性白血病病人RBC-C3bRR下降,RBC-C ICR上升(P<0.01);②急性白血病病人HH型、HL型LL型分别是60.87%、30.44%、8.69%,突变率是39.1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急性白血病组内,HL型的RBC-C3bRR为17.23±5.74,低于HH型的26.06±6.21;RBC-C ICR为7.36±2.45,高于HH型的4.63±2.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RBC免疫功能低下,ECR1基因缺陷对病人的RBC免疫能力下降有一定影响。不同ECR1基因型的人群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差异,HH型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强于HL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红细胞补体受体1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指标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肺炎发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韶华 杜慧杰 +3 位作者 张进一 常建设 李瑞峰 银晓永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469-1472,1476,共5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免疫指标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肺炎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7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肺炎的46例患者纳入肺炎组,未发生其他任何感染的724例患者... 目的研究红细胞免疫指标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肺炎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7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肺炎的46例患者纳入肺炎组,未发生其他任何感染的7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免疫指标[红细胞补体受体1花环率(ECR1-RR)、红细胞补体受体1几何平均荧光强度(ECR1-GMFI)]与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ECR1-GMFI、WBC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WBC水平与患者术后肺炎发生呈正相关(r=0.550,P<0.05);ECR1-RR、ECR1-GMFI水平与患者术后肺炎发生呈负相关(r=-0.289、-0.313,P<0.05)。年龄>80岁、吸烟、WBC>10×10^(9)/L、贫血、标准化的ECR1-GMFI水平下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手术时间≥60 min是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CR1-GMFI联合WBC诊断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984,灵敏度为96.32%,特异度为91.57%,高于2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ECR1-GMFI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将其与WBC联合还可提高对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肺炎 红细胞补体受体1花环率 红细胞补体受体1几何平均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单抗异聚体促进红细胞清除循环致病原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海滨 郭峰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96-98,共3页
论述了灵长类红细胞抗 - CR1单抗 (抗 - CR1m Ab)与抗致病原单抗 (抗细菌或病毒 m Ab) ,经过硫醚或生物素基化并经抗生蛋白链菌素 (SA)连接 ,形成双特异性单抗异聚体 (HP)。此 HP不但与灵长类红细胞上成簇分布的 CR1分子特异性结合 ,同... 论述了灵长类红细胞抗 - CR1单抗 (抗 - CR1m Ab)与抗致病原单抗 (抗细菌或病毒 m Ab) ,经过硫醚或生物素基化并经抗生蛋白链菌素 (SA)连接 ,形成双特异性单抗异聚体 (HP)。此 HP不但与灵长类红细胞上成簇分布的 CR1分子特异性结合 ,同时也与致病原单抗特异性地结合 ,从而使红细胞与致病原间接结合形成复合体 (E- HP- Ag)。此复合体一旦形成 ,绝大部分循环中的致病原 (>90 % )可被迅速清除 ,在肝脏中迅速销毁 ,同时伴有 ECR1的永久性损失 ,显示出红细胞强大的免疫调理功能。在国外已形成目前治疗血源感染性疾病 (特别是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1) 异聚体 致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