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血性休克时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鲁蓓 赵自刚 牛春雨 《微循环学杂志》 2011年第4期68-69,72,共3页
成熟红细胞是血液循环中数量最多的细胞,除了参与呼吸、免疫功能外,还具有参加能量代谢的遗传物质基础。红细胞功能状态在休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失血性休克期间红细胞结构、电解质与能量代谢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
关键词 红细胞结构 失血性休克 能量代谢 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功能 血液循环 免疫功能 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自由基对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多利 《医学综述》 2000年第8期362-363,共2页
机体在生理过程中,细胞不断地产生一定量的自由基,并能通过两种途径:①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谷胱甘肽等;②内源性酶解作用,如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辅酶Q等,清除以... 机体在生理过程中,细胞不断地产生一定量的自由基,并能通过两种途径:①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谷胱甘肽等;②内源性酶解作用,如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辅酶Q等,清除以达到平衡。在病理状况下,自由基产生过多,酶的活性降低。因此,自由基不能及时清除而产生氧化反应,成为脑梗死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自由基 红细胞结构 红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鬼鲉螫伤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于业军 李政敏 +2 位作者 王玉贞 张克凌 刘晓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 : 本文探讨在离体条件下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浓度 (浓度为 1μg ml、10 μg ml、10 0 μg ml)的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的影响 ;MTT法测定毒腺提... 目的 : 本文探讨在离体条件下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浓度 (浓度为 1μg ml、10 μg ml、10 0 μg ml)的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的影响 ;MTT法测定毒腺提取液对大鼠血液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和脾细胞活力的影响 ;用LDH释放法检测血液和脾脏中NK细胞的活性 ;用大吞噬法检测毒腺提取物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力的影响。结果 : 三种浓度的毒腺提取液均可使大鼠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 ,10分钟内红细胞棘变率随毒素的浓度增加而增多 ,5~ 30分钟时间内较大剂量的毒液可使 80 %的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 ,但未见红细胞溶血现象。毒腺提取液可明显降低血液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的活力 ;明显降低NK活性 ;并且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论 : 鬼蛰伤后造成的胸闷、憋气甚至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鲉螫伤 大鼠 红细胞结构 免疫细胞功能 毒腺提取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恢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生物技术方法
4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5年第4期319-319,共1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恢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生物技术方法,主要是以抗氧化物或唾液酸作用于老化或病态红细胞后得到结构与功能都恢复到正常青龄红细胞水平的红细胞。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操作安全方便,可使老化或病态红细胞的表面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恢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生物技术方法,主要是以抗氧化物或唾液酸作用于老化或病态红细胞后得到结构与功能都恢复到正常青龄红细胞水平的红细胞。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操作安全方便,可使老化或病态红细胞的表面电荷恢复至正常青年人的青龄红细胞的水平,从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而不会对红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结构 生物技术 病态红细胞 正常青年人 细胞水平 抗氧化物 安全方便 表面电荷
原文传递
促红细胞生成素B螺旋结构缩氨酸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
5
作者 曹建 王媛媛 +2 位作者 熊云飞 胡衍辉 徐国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B螺旋结构缩氨酸(pHBP)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A组,n=10)、AMI组(C组,n=20)、rhEPO组(G组,...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B螺旋结构缩氨酸(pHBP)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A组,n=10)、AMI组(C组,n=20)、rhEPO组(G组,n=30)和pHBP组(E组,n=30)。建模后注射rhEPO、pHBP,24h后通过TCC染色测量MI面积。术后3、24h,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表达。8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与C组比较,E、G组MI面积明显减小(P<0.05)。与A组比较,E、G组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A组比较,E组和G组LVEDV和LVESV明显升高,EF明显降低(P<0.01)。与C组比较,E组和G组LVEDV和LVESV明显降低,EF明显升高(P<0.05)。结论 pHBP在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B螺旋结构缩氨酸 心肌缺血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型
6
作者 文海舟 胡国辉 刘心悦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48-460,共13页
红细胞的口形-双凹-刺突(stomatocyte-discocyte-echinocyte,SDE)形态转变对血液动力学及相关疾病有显著影响。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如剪切模量、弯曲模量和膜蛋白连接能力等,对红细胞的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决定了红细胞在血液循... 红细胞的口形-双凹-刺突(stomatocyte-discocyte-echinocyte,SDE)形态转变对血液动力学及相关疾病有显著影响。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如剪切模量、弯曲模量和膜蛋白连接能力等,对红细胞的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决定了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正常功能。如何基于红细胞微观结构的实验观测结果,建立一个能够描述SDE形态转变的数值模型来解释其生理学机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文章概述了早中期关于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期基于物理化学因素和亚细胞结构变化的实验观测、红细胞黏弹性力学性质和血液黏度的测量方法,并介绍了各种研究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的数值模型,从实验和数值两个方面对红细胞SDE形态转变研究的进展和局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DE形态转变的力学生物学耦合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SDE形态转变 红细胞形态 细胞力学 红细胞结构 血液黏度 生理学机制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结构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蛋白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王媛媛 曹建 +2 位作者 邓莉 陈勤 欧阳先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7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结构[促红细胞生成素B螺旋结构表面缩氨酸(pHB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蛋白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44/p42 MAPK)表达。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n=20)、I/R组(n=20)、I/R+促红...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结构[促红细胞生成素B螺旋结构表面缩氨酸(pHB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蛋白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44/p42 MAPK)表达。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n=20)、I/R组(n=20)、I/R+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组(n=20)和I/R+pHBP组(n=20)。采用垫扎球囊结扎冠状动脉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I/R+rhEPO组和I/R+pHBP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5 min经尾静脉注射rhEPO(3000 U/kg)、pHBP(1μg/kg),I/R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采用TTC染色确定梗死面积。术后3、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的p44/p42 MAPK表达。结果与I/R组心肌梗死面积[(18.45±1.24)%]比较,I/R+rhEPO组[(12.32±1.27)%]、I/R+pHBP组[(11.64±2.32)%]心肌梗死面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血清LDH[(3012.24±175.21)U/L]及CK-MB[(216.02±15.24)U/L]比较,I/R+rhEPO组和I/R+pHBP组的血清LDH及CK-MB[(2433.24±116.32)、(2511.12±98.72)、(128.16±17.52)、(121.31±21.43)U/L]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模3 h,与I/R组比较,I/R+pHBP组p44/42 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模24 h,与I/R组比较,I/R+rhEPO组p44/42 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BP在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结构 缺血再灌注 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段爱华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210-212,共3页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红细胞免疫 红细胞结构 天然免疫 免疫平衡 免疫反应 CO2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与儿科疾病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海燕 邹典定 《医学新知》 CAS 2007年第2期95-98,共4页
红细胞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在全血中容积百分比约为50%,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过去一直认为,红细胞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仅是运输O2和调节pH值功能。1981年美国的Siege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 C... 红细胞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在全血中容积百分比约为50%,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过去一直认为,红细胞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仅是运输O2和调节pH值功能。1981年美国的Siege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 Cell Immune System,RCIS)的新概念,此后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红细胞不仅有以上功能,还具有识别、粘附、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参与机体免疫调控的作用,而且自身存在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免疫系统 儿科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 多能造血干细胞 红细胞结构 免疫复合物 细胞成分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辅助构建具有优异吸附与光催化性能的类红细胞状Bi_(2)WO_(6)
10
作者 孙新宇 赵华 +3 位作者 李会鹏 蔡天凤 李明月 王禹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71-1884,共14页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在I-辅助的情况下,首次在不使用任何有机封端剂的情况下,获得了均匀的类红细胞状Bi_(2)WO_(6)。为了分析影响Bi_(2)WO_(6)形貌的前提条件,我们尝试改变I-浓度、水热时间和温度,并提出可能的生长机理。I-吸附在Bi_(2)WO...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在I-辅助的情况下,首次在不使用任何有机封端剂的情况下,获得了均匀的类红细胞状Bi_(2)WO_(6)。为了分析影响Bi_(2)WO_(6)形貌的前提条件,我们尝试改变I-浓度、水热时间和温度,并提出可能的生长机理。I-吸附在Bi_(2)WO_(6)纳米片的表面,以防止纳米片过度积聚并引导它们形成类红细胞的结构。独特的层状结构一方面增加了比表面积并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表面酸度并提高了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WO_(6) 红细胞结构 I-辅助 吸附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压泵长时间转流中红细胞形态学的电镜观察
11
作者 徐世伟 陈芳 +4 位作者 陈如坤 陆水根 丁敏君 胡志强 钟海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24-226,共3页
目的:为了较直观地了解滚压泵长时间转流对红细胞的损伤。方法:对10 例样本用滚压泵作16 h 转流。用库存1天ACD血400 m l预充一密闭循环管路,流量4 000 m l/m in。电镜样本抽取:转流前、转流每隔4 h 抽... 目的:为了较直观地了解滚压泵长时间转流对红细胞的损伤。方法:对10 例样本用滚压泵作16 h 转流。用库存1天ACD血400 m l预充一密闭循环管路,流量4 000 m l/m in。电镜样本抽取:转流前、转流每隔4 h 抽血样本1 次。游离血红蛋白样本:转流前、转流中4 h 后每隔2 h 抽血样本1次。结果:转流中电镜标本可见多量变形红细胞,计数每100个红细胞中的棘球红细胞数,转流前、转流中4、8、12、16h 分别为1.87±0.83、6.32±1.12、9.68±1.07、13.46±1.32、16.53±1.24。游离血红蛋白溶血指数为0.00315 g/L/h,随转流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滚压泵长时间转流可致红细胞直接损伤和破损,并成为进一步溶血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泵 红细胞/超微结构 血红蛋白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红细胞形态相差显微镜观察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的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娅娟 李怀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2期5384-5384,共1页
关键词 肾疾病/诊断 尿分析 红细胞/超微结构 人类
原文传递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Vegetative Cells in Amaryllis Pollen during Its Germination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雪 董云洲 《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995年第2期24-29,T001-T002,共8页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 of the vegetative cell in Amaryllis vittata Ait. during such dynamic processes of pollen as hydration, activation and germination have been examin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 of the vegetative cell in Amaryllis vittata Ait. during such dynamic processes of pollen as hydration, activation and germination have been examin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ature pollen grain is composed of such organelles as plastids, mitochondria,endoplasmic reticulum, dictyosomes and lipid bodies which are in their resting state. Microfilaments appear as aggregates. After pollen activation, however,the organelles undergo great changes in number and shape: the lamellae of plastids and the cristae of mitochondria increase conspicuously in number, the cisternae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become narrower; the dictyosomes produce vesicles actively the lipid bodies become degraded and the microfilament aggregates disperse. Cortical microtubules and spiny vesicles appear in the cytoplasm after germination of the pollen tube. No apparent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organelles were noticed any longer during this period and microfilaments a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ollen tube as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ve cell Germinating pollen Ultrastructure Amaryllis vittata A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ltrastructure Features of Sperm Cell in Amaryllis vittata
14
作者 蔡雪 魏令波 《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996年第1期49-54,T001-T002,共8页
Ultrastructure of sperm cells in pollen tube of Amaryllis vittata Ait.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tubules.The two new... Ultrastructure of sperm cells in pollen tube of Amaryllis vittata Ait.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tubules.The two newly formed sperm cells are arranged in tandem and sometimes in transverse at the right angle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pollen tube.Thevegetative nucleus is ahead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sperm cells in all examined pollen tubes. The microtubul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the common cell wall and the proximity of the sperm nucleus,they are singles and dispersed with mainly orientation of longitudinal and oblique,forming a loose bucket-like structure as a whole.In late stage of development,all of the microtubule array longitudinally and enclose the sperm nucleus.This configuration is very similar to the basket-like structure of microtubule in the generative cell.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tubules in the sperm cells are dynamic during cel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aryllis vittata Sperm cell MICROTUBULE Ultra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d-blood-cell-like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as an efficient metal-free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被引量:2
15
作者 WANG Li-ping TIAN Jing +5 位作者 LI Jing-sha ZENG Xian-guang PENG Zhi-guang HUANG Xiao-bing TANG You-gen WANG Hai-y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458-1468,共11页
A red-blood-cell-like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catalyst with a high nitrogen content(9.81%)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631.46 m^2/g)was prepared by using melamine cyanuric acid and glucose as sacrificial template an... A red-blood-cell-like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catalyst with a high nitrogen content(9.81%)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631.46 m^2/g)was prepared by using melamine cyanuric acid and glucose as sacrificial template and carbon source,respectively.This catalyst has a comparable onset potential and a higher diffusion-limiting current density than the commercial 20 wt%Pt/C catalyst in alkaline electrolyte.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mechanism catalyzed by this catalyst is mainly through a 4e pathway process.The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could origin from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in-situ doped nitrogen(up to 9.81%)and three-dimensional(3D)porous network structure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xposure of more active sites.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oxygen reduction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 of graphic N rather than the total 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nitrogen-doped carbon porous structure red-blood-cell-lik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式光片的双色三维成像及图像配准
16
作者 李雨蒙 张一凡 +1 位作者 杨光 李辉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6-82,共7页
流式光片显微成像系统(LS-FIS)能够对斑马鱼等微小模式生物进行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三维成像,在发育生物学和药物筛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斑马鱼体内的不同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在原单色荧光LS-FIS成像的基础上拓展了双色成像... 流式光片显微成像系统(LS-FIS)能够对斑马鱼等微小模式生物进行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三维成像,在发育生物学和药物筛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斑马鱼体内的不同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在原单色荧光LS-FIS成像的基础上拓展了双色成像功能。首先采用荧光微球完成双通道分辨率的标定,并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和随机采样一致(RANSAC)算法完成了双通道图像的配准和三维图像重建。进一步对斑马鱼血管和红细胞同时进行成像,获得了受精后4天和受精后9天的斑马鱼幼鱼血管和红细胞分布的三维图像,并对血管红细胞分布情况做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光片显微成像 双色三维成像 图像配准 斑马鱼血管与红细胞结构
原文传递
A DLM/FD/IB Method for Simulating Cell/Cell and Cell/Particle Interaction in Microchannels 被引量:2
17
作者 Tsorng-Whay PAN Roland GLOWINSKI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975-990,共16页
A spring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keleton structure of the red blood cell (RBC) membrane and to study the red blood cell (RBC) rheology in Poiseuille flow with an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The lateral migration ... A spring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keleton structure of the red blood cell (RBC) membrane and to study the red blood cell (RBC) rheology in Poiseuille flow with an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The lateral migration properties of many cells in Poiseuille flow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authors also combine the above methodology with a distributed Lagrange multiplier/fictitious domain metho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of cells and neutrally buoyant particles in a microchannel for studying the margination of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blood cells Elastic spring model Margination Fictitious domain method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MICROCHANN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