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辛秀兰 陈亮 +1 位作者 吴迪 王彦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0-103,共4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红树莓籽油中有34种成分,19种脂肪酸,占总量的97.85%,饱和脂肪酸有11种,占总量的11.88%,其中以棕榈酸(6.74%)、硬脂酸(2.69%)为主;不饱和脂肪酸...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红树莓籽油中有34种成分,19种脂肪酸,占总量的97.85%,饱和脂肪酸有11种,占总量的11.88%,其中以棕榈酸(6.74%)、硬脂酸(2.69%)为主;不饱和脂肪酸有8种,占总量的85.97%,其中以亚油酸(57.42%)和亚麻酸(25.41%)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红树莓籽精油提取的研究及GC-MS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丽娜 辛秀兰 +1 位作者 武建新 雒亚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0,共3页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红树莓籽精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因素对红树莓籽精油萃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80 min为最佳提取工...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红树莓籽精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因素对红树莓籽精油萃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8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挥发油产品透明、橙黄。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40种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精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红树莓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迟超 杨宪东 +1 位作者 王萍 王金玲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3,共8页
本实验以东北地区宝石红、秋福、哈瑞太兹、菲尔杜德、欧洲红5种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油,对不同品种的红树莓籽油进行了理化指标测定,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同时进行了欧洲红红树莓... 本实验以东北地区宝石红、秋福、哈瑞太兹、菲尔杜德、欧洲红5种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油,对不同品种的红树莓籽油进行了理化指标测定,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红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同时进行了欧洲红红树莓籽油的稳定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5种红树莓籽油酸值2.13~8.54 mg/g、皂化值125~168 mg/g、过氧化值0.27~2.72 mmol/kg、碘值123~148 g/100 g,属干性油;5种红树莓籽油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主要为亚油酸(45.38%~51.06%)、α-亚麻酸(26.42%~32.31%)和油酸(10.09%~14.00%);欧洲红红树莓籽油稳定性受光照、氧气、温度和抗氧化剂影响,其中温度和氧气是主要影响因素,高温加氧气会极大地促进红树莓籽油的氧化;(63±1)℃下21 d后红树莓籽油氧化程度是常温组的7.21倍;常温下21 d后有氧组红树莓籽油氧化程度是无氧组的6.20倍;光照条件下21 d后的氧化程度是避光组的2.12倍。抗氧化剂能一定程度地延缓其氧化进程,3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之间效果差异不显著,α-生育酚效果不如人工合成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理化性质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法优化酸性复合酶与碱性复合酶三段式提取红树莓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静 韩宗元 +4 位作者 王晓彤 陆辰燕 王仙纷 吴秀月 肖志刚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0,共6页
为了提高红树莓籽油提取率,以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胃蛋白酶、酸性纤维素酶、果胶酶、a-淀粉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提取红树莓籽油工艺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酶的理化特性,分别对酸性复合酶与碱性复合酶提取油脂进行研究,采... 为了提高红树莓籽油提取率,以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胃蛋白酶、酸性纤维素酶、果胶酶、a-淀粉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提取红树莓籽油工艺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酶的理化特性,分别对酸性复合酶与碱性复合酶提取油脂进行研究,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两组复合酶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酸性复合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胃蛋白酶添加量0.76%,果胶酶添加量1.51%,酸性纤维素酶添加量1.07%,提油率(86.11±0.09)%;碱性复合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胰蛋白酶添加量1.52%,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99%,α-淀粉酶添加量2.52%,提油率(88.75±0.08)%。结论:碱性复合酶提油率高于酸性复合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复合酶 碱性复合酶 红树莓籽 提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红树莓籽中鞣花酸含量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丽娜 辛秀兰 崔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8期9659-9660,共2页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inn.f.)籽提取物中鞣花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ODSHYPERSL C18柱(100.0 mm×4.6mm,5μm),柱温25℃,流动相CH3OH-0.03%三氟乙酸(体积比50∶50),检测波长254 nm,...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inn.f.)籽提取物中鞣花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ODSHYPERSL C18柱(100.0 mm×4.6mm,5μm),柱温25℃,流动相CH3OH-0.03%三氟乙酸(体积比50∶50),检测波长254 nm,用外标法测定鞣花酸含量。[结果]鞣花酸含量在0.322~8.05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精密度试验RSD为0.6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现性试验RSD为0.95%,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2%,RSD为1.08%,表明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后续分析。最后测得鞣花酸含量可达994 mg/kg。[结论]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含量高于所报道的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的含量,可更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鞣花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丽娜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以红树莓籽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提取工艺,以期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丙酮与红树莓籽粉的固液比1∶14 g·mL-1... 以红树莓籽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提取工艺,以期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红树莓籽中鞣花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丙酮与红树莓籽粉的固液比1∶14 g·mL-1、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70℃。在该条件下,红树莓籽中鞣花酸提取量达到321.00μ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鞣花酸 提取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红树莓籽精油的工艺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丽娜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0-42,共3页
研究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因素对红树莓籽精油萃取率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采用响应面法对超临界CO2萃取红树莓籽精油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MPa、萃取时间60min。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超临界CO2萃取 红树莓籽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的红树莓籽油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对比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琳琳 桑英 +4 位作者 陈思睿 唐莹 冯建文 孙丽娜 王金玲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88,共9页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超声提取、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树莓籽油,比较三种提取方法对红树莓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成分、籽油中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含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究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高剪切...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超声提取、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树莓籽油,比较三种提取方法对红树莓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成分、籽油中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含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究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的红树莓籽油酸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低,碘值高,在红树莓籽油中检测出19种脂肪酸,占红树莓籽油总成分的98.22%,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分别为29.98%和48.07%;索氏提取法提取的红树莓籽油中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含量高,分别为97.37 mg/100 g和18.88 mg/100 g,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最强,与超声提取和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有极显著性差异;超声提取法提取的红树莓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只与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采用高剪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树莓籽油,籽油品质好,活性成分丰富,且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方法 红树莓籽 体外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聚酰胺分离纯化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及其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纪秀凤 芦宇 +5 位作者 刘海春 赵倩华 王维民 王贵虹 励建荣 吕长鑫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3-180,共8页
采用大孔树脂对红树莓籽原花青素进行分级及初步纯化,再利用聚酰胺对低聚原花青素进行二次纯化。结果表明,吸附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粗提物的大孔树脂经40%乙醇洗脱得到低聚原花青素,再经60%乙醇洗脱得到高聚原花青素。聚酰胺二次纯化最适... 采用大孔树脂对红树莓籽原花青素进行分级及初步纯化,再利用聚酰胺对低聚原花青素进行二次纯化。结果表明,吸附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粗提物的大孔树脂经40%乙醇洗脱得到低聚原花青素,再经60%乙醇洗脱得到高聚原花青素。聚酰胺二次纯化最适参数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 mg/mL,上样流速1.5 mL/min,上样液体积100 m L;解吸剂乙醇体积分数70%,解吸流速1.5 mL/min,解吸剂体积150 mL,低聚原花青素纯度从52.36%提高到71.09%。模拟胃消化0~2.5 h和肠消化0~3.0 h,低聚和高聚原花青素释放量逐渐升高至14.23,5.02 mg/g和27.79,12.62 mg/g,表明胃蛋白酶、胰酶和胆汁可促进低聚及高聚原花青素的释放。胃、肠消化过程中,低聚原花青素释放量均远超高聚原花青素,说明低聚原花青素更利于释放,更利于人体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树脂 聚酰胺 红树莓籽 低聚原花青素 分离纯化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原花青素提取及其结合胆酸盐能力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纪秀凤 刘海春 +5 位作者 吕长鑫 于泳渤 鲁子铭 王维民 姜淑艳 励建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97,共8页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酶法辅助提取红树莓籽原花青素工艺,并对其结合胆酸盐能力进行评价。以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设计对影响原花青素得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1(g/mL)、酶添加量0.8%...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酶法辅助提取红树莓籽原花青素工艺,并对其结合胆酸盐能力进行评价。以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设计对影响原花青素得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1(g/mL)、酶添加量0.8%、超声功率190 W、提取时间39 min,此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达16.42 mg/g。红树莓籽原花青素对胆酸盐结合速度较快,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结合牛磺胆酸钠能力最强,对胆酸钠、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结合率相当于同剂量考来烯胺结合率的54.50%、71.79%和72.34%,说明红树莓籽原花青素具有良好的体外结合胆酸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原花青素 超声波-酶法 响应面 胆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油贮藏稳定性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丹 卢志全 +5 位作者 唐琳琳 何红英 蒋莹 张福舜 晏雨辰 王金玲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15,共10页
通过测定加速贮藏期间红树莓籽油的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法,阐明红树莓籽油的贮藏稳定性。在监测的0~35 d内,红树莓籽油过氧化值升高190.89倍,饱和脂肪酸升高0.50%,不饱和脂肪酸降... 通过测定加速贮藏期间红树莓籽油的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法,阐明红树莓籽油的贮藏稳定性。在监测的0~35 d内,红树莓籽油过氧化值升高190.89倍,饱和脂肪酸升高0.50%,不饱和脂肪酸降低2.53%,β-谷甾醇、α-生育酚含量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4个主成分,总方差贡献率为93.30%,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权重最大,为9.56%,综合载荷图、得分图得出:0~9 d内油脂的组成变化较大,其中0~3 d内不饱和脂肪酸向饱和脂肪酸的转化速度较快。综上所述,随着红树莓籽油贮藏时间延长,红树莓籽油品质变差,为保持红树莓籽油贮藏稳定性,建议20℃避光密封保藏条件下在16 d内进行抗氧防腐干预,此条件下货架期为336d。该结果为红树莓籽油的贮藏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贮藏稳定性 脂肪酸组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黄酮提取工艺及成本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永丽 赵佳丽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49,154,共4页
红树莓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在治疗人类疾病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工红树莓果醋和果酒的企业越来越多,加工过程中的红树莓籽被视为废弃物进行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该研究基于此,对红树莓籽黄酮的加工工艺进行... 红树莓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在治疗人类疾病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工红树莓果醋和果酒的企业越来越多,加工过程中的红树莓籽被视为废弃物进行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该研究基于此,对红树莓籽黄酮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树莓籽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30,乙醇浓度70%,微波时间5 min和微波功率300 W。同时对红树莓籽黄酮的提取成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树莓籽黄酮加工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黄酮 工艺 成本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中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仕杰 宁玮钰 +1 位作者 曾栋 王金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88-192,198,共6页
为获得红树莓籽中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本实验以脱脂"秋福"红树莓籽为原料,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pH 5个因素对活性物质提取的影响,以多酚提取含量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加以优化。结果... 为获得红树莓籽中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本实验以脱脂"秋福"红树莓籽为原料,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pH 5个因素对活性物质提取的影响,以多酚提取含量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加以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 (g/m L)、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3.5 h、乙醇浓度57%、pH=3。测得红树莓籽中多酚提取含量为(38.32±0.25) mg/g,黄酮提取含量为(17.50±0.14) mg/g,原花青素提取含量为(19.71±0.27) mg/g。该工艺稳定,可靠,能为红树莓果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活性物质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中原花青素及其抗紫外活性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焦天慧 芦宇 +6 位作者 叶琳琳 姚佳 庄园 黄媛媛 赵旻阳 吕长鑫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105,共8页
优化了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并对所得原花青素的抗紫外活性进行评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设计对影响原花青素得率的超声功率、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超声温度4个主要因素... 优化了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并对所得原花青素的抗紫外活性进行评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设计对影响原花青素得率的超声功率、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超声温度4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以防晒指数(SPF)为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原花青素抗紫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180W、提取温度48℃、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时间30min,该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可达14.58mg/g;红树莓籽原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紫外能力,质量浓度为2mg/mL时其SPF可达42.84远高于市售化妆品实际SP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原花青素 超声波 响应面 抗紫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纯化红树莓籽黄酮及其结合胆酸盐能力评价 被引量:18
15
作者 芦宇 吕长鑫 +6 位作者 焦天慧 常俏 纪秀凤 孙彤 王维民 王贵虹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2-178,共7页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研究对象,在AB-8大孔树脂纯化基础上,采用聚酰胺二次纯化,考察聚酰胺纯化最佳条件,并对纯化后黄酮的结合胆酸盐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聚酰胺纯化红树莓籽黄酮最佳条件:上样质量浓度5.5 mg/mL、上样量100 mL、上样pH ...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研究对象,在AB-8大孔树脂纯化基础上,采用聚酰胺二次纯化,考察聚酰胺纯化最佳条件,并对纯化后黄酮的结合胆酸盐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聚酰胺纯化红树莓籽黄酮最佳条件:上样质量浓度5.5 mg/mL、上样量100 mL、上样pH 4.5、上样流速2.0 mL/min、洗脱体积分数70%乙醇、洗脱剂用量150 mL、洗脱流速1.5 mL/min,此条件下吸附率可达68.7%,解吸率76.3%,纯度59.2%为醇提的2.36倍;经聚酰胺纯化后红树莓籽黄酮对甘氨胆酸钠、牛磺胆酸钠和胆酸钠的IC50依次为2.911,3.779,3.257 mg/mL,说明红树莓籽黄酮对胆酸盐结合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聚酰胺 黄酮 胆酸盐 降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红树莓籽黄酮及其体外消化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芦宇 吕长鑫 +6 位作者 纪秀凤 王圆圆 常俏 孙彤 王维民 王贵虹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107,共8页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优化超声波与酶法复合提取黄酮工艺,考察红树莓籽黄酮体外消化前、后的变化。以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法建立组合试验得到黄酮提取最优条件是:纤维素酶(Cellulase)添加量0.009 mg/mL、超声功率70 W、乙醇...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优化超声波与酶法复合提取黄酮工艺,考察红树莓籽黄酮体外消化前、后的变化。以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法建立组合试验得到黄酮提取最优条件是:纤维素酶(Cellulase)添加量0.009 mg/mL、超声功率70 W、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时间45 min、提取温度55℃、pH 5.5,此时黄酮得率34.33mg/g。通过建立体外胃肠道模型考察黄酮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模拟胃消化2.5 h,消化组黄酮浓度是空白组的1.28倍;模拟肠消化2.5 h,消化组黄酮浓度是空白组的1.59倍,说明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均可促进红树莓籽黄酮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黄酮 纤维素酶 超声波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纪秀凤 吕长鑫 +5 位作者 芦宇 张海燕 于泳渤 赵玉梅 王贵虹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187,共6页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芯材,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工艺,并对黄酮微胶囊化前后理化性质和体外胃肠消化释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芯壁比1∶4.6(w:w)...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芯材,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工艺,并对黄酮微胶囊化前后理化性质和体外胃肠消化释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芯壁比1∶4.6(w:w)、壁材浓度1%、反应温度46℃,此条件下黄酮包埋率92.38%,水分含量5.26%、休止角31.3°、溶解度91.54%、粒径546 nm、玻璃化转变温度145.75℃,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模拟胃消化2.5 h,黄酮包埋前后释放量分别为77.31和21.88 mg/g;肠消化3.0 h,黄酮包埋前后释放量分别为158.48和112.51 mg/g,表明黄酮微胶囊可提高黄酮稳定性和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黄酮 微胶囊 复凝聚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碱降解红树莓籽高聚原花青素及对降血糖酶活性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纪秀凤 吕长鑫 +5 位作者 芦宇 马乐 于泳渤 王维民 王贵虹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165,共7页
采用响应面优化碱降解红树莓籽高聚原花青素工艺,并探究高聚原花青素及其水解后的低聚原花青素对降血糖酶活性抑制能力。在单因素基础上,以平均聚合度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碱降解工艺,并通过α-Glu和α-Amy抑制率评价高聚... 采用响应面优化碱降解红树莓籽高聚原花青素工艺,并探究高聚原花青素及其水解后的低聚原花青素对降血糖酶活性抑制能力。在单因素基础上,以平均聚合度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碱降解工艺,并通过α-Glu和α-Amy抑制率评价高聚原花青素降解前后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碱液浓度2.13%、料液比1∶10.25 (g/m L)、反应时间42 min、反应温度60℃条件下,原花青素平均聚合度由5.44降为2.14±0.11。红树莓籽高聚原花青素降解前后对α-Glu的IC50分别为0.730、0.291 mg/m L,对α-Amy的IC_(50)分别为0.578、0.342 mg/m L。红树莓籽高聚原花青素降解后提高了降血糖酶活性抑制效果,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血糖作用,为天然降血糖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高聚原花青素 碱降解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水酶法提取红树莓籽油工艺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新明 吕长鑫 +5 位作者 芦宇 纪秀凤 巴俊文 李思逸 王维民 赵玉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9,共7页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红树莓籽油提取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建立水酶法提取红树莓籽油工艺模型。结果表明,红树莓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5(g/mL)、酶添加量1.9%、酶解时间3.9 h、p H 7.3,此条件下进行3... 以红树莓籽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红树莓籽油提取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建立水酶法提取红树莓籽油工艺模型。结果表明,红树莓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5(g/mL)、酶添加量1.9%、酶解时间3.9 h、p H 7.3,此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验证试验,所得红树莓籽油提取得率为6.25%,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响应面 提取 红树莓籽 提取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纪秀凤 吕长鑫 +4 位作者 芦宇 李瑞青 赵玉梅 吕日丰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建立制备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方法,旨在提高低聚原花青素的稳定性。以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为芯材,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前后低聚原花青... 建立制备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方法,旨在提高低聚原花青素的稳定性。以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为芯材,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前后低聚原花青素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最佳工艺为:壁材浓度0.75%、壁材质量比(明胶∶阿拉伯胶) 1∶1、芯壁质量比1.05∶1、固化温度10℃、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22.39 g/100 g明胶,此条件下包埋率80.34%,水分含量5.64%,休止角36.4°,溶解度89.64%,粒径476 nm。受VC、亚硫酸氢钠、温度、p H及光照影响,包埋后的低聚原花青素稳定程度明显高于包埋前。因此,微胶囊化提高了低聚原花青素稳定性,拓宽了红树莓果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籽 低聚原花青素 微胶囊 复凝聚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