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中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洪俊 肖伟平 赵亮 《四川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红斑痤疮(ROSACE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p抗体蛋白蕊片检测系统对39例临床进展型ROSACEA患者外周血的Hp尿素酶(Urase)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抗体发生率进行观察,并联系消化症状及皮损情况进行分...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红斑痤疮(ROSACE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p抗体蛋白蕊片检测系统对39例临床进展型ROSACEA患者外周血的Hp尿素酶(Urase)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抗体发生率进行观察,并联系消化症状及皮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消化道症状的ROSACEA患者中Hp Urase IgG和Hp CagA IgG发生率分别为86.7%和80%;而无消化道症状的ROSACEA患者Hp Urase和CagA IgG发生率分别为16.7%和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HpUrase-IgG和HpCagA-IgG阳性的ROSACEA患者中,红斑皮损的发生率分别为35.3%和33.3%,而丘疹皮损的发生率分别达64.7%和66.7%,丘疹皮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红斑皮损发生率(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痤疮作为一种多因素致病疾病,Hp尤其是Hp毒力株可能作为致病因素之一,参与了该病的消化道症状及皮肤损伤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红斑痤疮 尿毒酶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药序贯疗法对Hp阳性红斑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虹亚 陈琳 +2 位作者 曹宇 刘涛峰 章纬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4期81-8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药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根据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的纳入标准选取Hp阳性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三联疗法抗Hp治疗2周,疗程结束... 目的:观察中西药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根据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的纳入标准选取Hp阳性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三联疗法抗Hp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再给予加减茵陈蒿汤治疗2周,4周后分别观察皮损评分改善情况,Hp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p阳性率以及血清IL-8、TNF-α水平均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红斑痤疮与Hp的感染关系密切;中西药序贯疗法能有效改善Hp阳性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p阳性率,降低血清TNF-α、IL-8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幽门螺杆菌(Hp) TNF-α IL-8
原文传递
红斑痤疮的局部治疗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侯秀芳 《中国疗养医学》 2009年第8期724-726,共3页
治疗红斑痤疮有许多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激光及光疗法,以及手术治疗。治疗目的包括减轻丘疹,减少脓疱、红斑及身体不适,并提高生活质量。局部治疗红斑痤疮的基本药物有:甲硝唑,壬二酸,复方硫磺制剂;二线药物包括:过氧化二苯甲... 治疗红斑痤疮有许多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激光及光疗法,以及手术治疗。治疗目的包括减轻丘疹,减少脓疱、红斑及身体不适,并提高生活质量。局部治疗红斑痤疮的基本药物有:甲硝唑,壬二酸,复方硫磺制剂;二线药物包括: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苯甲酰,克林霉素,钙神经蛋白抑制剂以及扑灭司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红斑痤疮3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4
作者 叶和英 缪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B12期133-133,共1页
背景:眼红斑痤疮仅肉眼观察只能看到炎症,往往想到的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目的:对眼红斑痤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例眼红斑痤疮患者的病程进展及治疗方法。结果与结论:眼红斑痤疮... 背景:眼红斑痤疮仅肉眼观察只能看到炎症,往往想到的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目的:对眼红斑痤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例眼红斑痤疮患者的病程进展及治疗方法。结果与结论:眼红斑痤疮眼部常见的损害是睑缘炎及睑板腺功能障碍,两者大多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当疾病处于活动期或复发阶段,尤其是角膜有炎症者需要全身治疗,首选药物是四环素或长效制剂强力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睑缘炎 睑板腺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蛋白抗体在39例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洪俊 《贵州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541-542,共2页
尿素酶(Urase)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A )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yi ,Hp)主要的抗原之一,野生型Hp产生Urase ,毒力株产生CagA ,测定Urase和CagA抗体可确定是否存在Hp感染及Hp是否为毒... 尿素酶(Urase)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A )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yi ,Hp)主要的抗原之一,野生型Hp产生Urase ,毒力株产生CagA ,测定Urase和CagA抗体可确定是否存在Hp感染及Hp是否为毒力株[1-4]。为探讨Hp感染在红斑痤疮(ROSACEA )病情发展中可能引起的作用,本文对39例伴有或不伴有消化道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Hp尿素酶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的发生率进行了观察,并结合消化道症状及皮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相 红斑痤疮 痤疮患者 蛋白抗体 发生率 外周血 临床意义 HELICOBAC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厚检 李清海 +8 位作者 刘康成 张雨晴 林启 石文卿 林志荣 葛倩敏 李秋玉 梁荣斌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45-1148,115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眼科中心已确诊为红斑痤疮患者24例(48眼)作为红斑痤疮组;另选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非试验因素匹配的24例(48眼)健康志愿者... 目的对比分析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眼科中心已确诊为红斑痤疮患者24例(48眼)作为红斑痤疮组;另选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非试验因素匹配的24例(48眼)健康志愿者(门诊体检者,无眼部相关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眼表疾病指数、泪膜四项、泪液蛋白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结果。结果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的干眼症状眼数增多、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增高、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泪河高度降低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的干眼症状眼数、眼表疾病指数和泪膜四项与右眼改变一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泪液中泪液总蛋白、乳铁蛋白及溶菌酶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的泪液蛋白改变与右眼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可见角膜上皮基底细胞部分膨胀、变形,有光亮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前基质细胞增多,形态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出现弯曲且数量增多;角膜基质内神经丛出现弯曲。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左右眼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增大,分支增多且曲率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红斑痤疮患者眼表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蛋白含量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和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升高及走形异常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眼表泪液 角膜神经纤维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斑痤疮合并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张璇 芦源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1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斑痤疮合并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红斑痤疮合并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20例,均给予中药汤剂、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以及氧化锌油、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斑痤疮合并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红斑痤疮合并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20例,均给予中药汤剂、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以及氧化锌油、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治疗,3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第1个疗程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16/20);第2个疗程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18/20)。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斑痤疮合并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激素依赖性皮炎 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 氧化锌油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痤疮
8
作者 RichardALogan 《国际内科双语杂志(中英文)》 2005年第7期6-7,35-36,共4页
红斑痤疮是很常见的皮肤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中年人的面部,尤其多见于女性。本病很少见于25岁之前的患者,多数人在30~50岁发病。在英国,一个普通的全科医师每年可以见到5~10例新发患者。
关键词 红斑痤疮 慢性炎症 中年人 50岁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52 Oracea可较好地缓解红斑痤疮
9
作者 牛会兰(摘) 《国外药讯》 2005年第12期20-20,共1页
在美国皮肤病学学会夏季会议上提交的两项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Oracea(doxvcvcline。
关键词 红斑痤疮 缓解 Ⅲ期临床试验 皮肤病学 多西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iostat治疗红斑痤疮的Ⅲ期研究
10
作者 李燕燕 《国外药讯》 2002年第11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Periostat 红斑痤疮 药物治疗 牙周炎治疗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明芳基于养阴透热使用青百汤治疗痤疮后红斑经验
11
作者 霍思懿 刘海珍 朱明芳 《中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169-172,共4页
总结朱明芳基于“养阴透热”理论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经验。朱明芳认为痤疮后红斑病性虚实夹杂,以阴虚内热为本,气血失和、津液亏虚、瘀热互结为标。其主张从“养阴透热”论治,以青百汤为主方,根据皮损形态的不同阶段及辨证分型加减化... 总结朱明芳基于“养阴透热”理论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经验。朱明芳认为痤疮后红斑病性虚实夹杂,以阴虚内热为本,气血失和、津液亏虚、瘀热互结为标。其主张从“养阴透热”论治,以青百汤为主方,根据皮损形态的不同阶段及辨证分型加减化裁,临床疗效明显。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养阴透热 青百汤 青蒿鳖甲汤 百合乌药汤 朱明芳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陆洁 车启蕾 陈宇华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观察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稳定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针导入组20例,强脉冲光组20例,药物对照组18例。贻... 目的观察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稳定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针导入组20例,强脉冲光组20例,药物对照组18例。贻贝粘蛋白组采用1.0 mm滚轮微针治疗,每月1次,共3次。强脉冲光组采用波长为560~950 nm强脉冲光治疗,每月1次,共3次。药物对照组采用外用0.03%他克莫司药膏治疗共3月。分别于治疗前及3次治疗后1个月通过VISIA检测患者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的消退情况,并由2名临床医师共同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贻贝粘蛋白组:VISIA检测评分(65.73±3.6)%,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4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0%;强脉冲光组:VISIA检测评分(62.43±4.83)%,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1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00%;药物对照组:VISIA检测评分(49.59±2.53)%,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2例,好转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33.33%。3组的VISIA检测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较传统药物治疗及强脉冲光有效率高,面部红区数值改善明显,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贻贝粘蛋白 微针 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L联合他克莫司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被引量:1
13
作者 窦鹏 蔡瑶 杨枭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3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3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联合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IPL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皮肤屏障功能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颜面部瘙痒、灼热、紧绷感等症状均明显缓解,面颊部持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显著消退;且观察组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红斑指数和皮肤经皮水分流失量(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油脂及表皮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ETR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皮肤屏障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萧瑜晔 宋继权 谢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保湿霜,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对照2组采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实验组采用调Q激光,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三组持续性红斑评估量表(Clinician’s erythema assessment,CEA)、丘疹脓疱研究者整体评估分级量表(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临床疗效、皮肤屏障功能、生活质量[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uality of Life,Acne-Qo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CEA和IGA评分均降低,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对照2组(80.00%)>对照1组(53.33%),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皮肤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均增加,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三组经皮水分流失量均减少,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Acne-QoL评分中的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痤疮症状等各维度评分均升高,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ETR可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减轻皮损症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Q激光 强脉冲光 氨甲环酸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脉冲光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雪英 胡灵威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9期608-612,共5页
目的 观察精准脉冲光(DPL)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确诊的8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39例)... 目的 观察精准脉冲光(DPL)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确诊的8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DPL治疗,每4周1次,3次1个疗程,同时联合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d,共12周;对照组仅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d,共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第4、8、12周,观察组的皮损评分分别为9.26±1.86、7.91±1.87、5.95±1.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8±1.36、10.67±1.64、8.67±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为3.26、3.69、4.12,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29.27%、56.10%、73.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6%、28.21%、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2、6.36、9.79,P值分别为0.034、0.012、0.002)。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PL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脉冲光 1%吡美莫司乳膏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的表现及其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颖欣 高明宏 《眼科》 CAS 201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的特征及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16例,年龄16~56岁。方法除肉眼观察外,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 目的探讨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的特征及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16例,年龄16~56岁。方法除肉眼观察外,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并用其弥散光线扫描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微改变,特别是血管的异常。对12例眼干涩的患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对面部及鼻部皮肤进行螨虫检查。对睑缘进行微生物学镜检及培养。患者口服盐酸米诺环素50mg,2次/日,维持3~6个月;联合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3次/日,左氧氟沙星眼液点眼3次/日,直到眼部体征改善后2周。随访12个月。主要指标皮肤改变,眼部改变,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面部皮肤红斑血管扩张16例(100.0%),结膜充血及球结膜血管扩张变形或增生16例(100.0%),睑缘结膜炎14例(87.5%),干眼12例(75.O%),下方角膜舌状、树状血管翳4例(25.0%),面部肥大性酒渣鼻6例(37.5%),角膜溃疡4例(25.0%),表层巩膜炎4例(25.0%),虹膜睫状体炎2例(12.5%)。治疗后,皮肤及眼部病变均明显改善,面部及鼻部皮肤红斑消退,角膜血管翳消退、角膜浸润灶消失,结膜充血消失。结论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表现常不典型、难于辨认,血管改变是基本依据,常需结合面部血管改变明确诊断。全身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局部皮质类固醇对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效果显著。(眼科,2014,23:121.J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毛细血管扩张 睑缘炎 角膜炎 角膜血管翳 干眼
原文传递
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陈雪琴 李垚莹 +2 位作者 肖艳 宋志强 葛兰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观察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强脉冲光、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患者共141例,其中强脉冲光治疗组77例,强脉... 目的探讨观察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强脉冲光、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患者共141例,其中强脉冲光治疗组77例,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64例。间隔4周治疗1次,总治疗3次。治疗3次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医生红斑评估量表(CEAS)评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94%,显著高于强脉冲光治疗组的44.16%(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红斑程度显著改善,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患者CEAS评分为(1.78±1.133)分,显著低于强脉冲光治疗组CEAS评分(2.18±1.180)分(t=2.045,P=0.043)。强脉冲光联合30%甘醇酸治疗组满意度81.25%高于强脉冲光治疗组满意度71.4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后红斑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红斑程度,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甘醇酸 痤疮 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及痤疮红斑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陈辉 巫晓芬 陈晓芬 《医师在线》 2024年第4期63-66,共4页
目的 探讨双波长(420 nm+560 nm)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及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 7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观察组(35 例),分别接受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 12 周及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双波长(420 nm+560 nm... 目的 探讨双波长(420 nm+560 nm)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及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 7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观察组(35 例),分别接受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 12 周及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双波长(420 nm+560 nm)强脉冲光治疗,每次间隔3周,共5次.评估两组患者痤疮治疗效果及痤疮红斑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第3周及第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37.14%和60.00%,优于对照组的14.29%和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9周和第12周时,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痤疮红斑分析结果,红色区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小剂量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较单独使用小剂量异维A酸起效更快,且对痤疮红斑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痤疮 强脉冲光 双波长 异维A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电子微滴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揭丽云 孙雪霞 +3 位作者 吴昊天 潘静 王宝仁 张信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9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索A型肉毒毒素(BTX-A)电子微滴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美容科就诊的27例ETR女性患者,使用BTX-A微滴注射治疗,单侧面部注射总量20~30 U,双侧注射总量40~60 U... 目的探索A型肉毒毒素(BTX-A)电子微滴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美容科就诊的27例ETR女性患者,使用BTX-A微滴注射治疗,单侧面部注射总量20~30 U,双侧注射总量40~60 U。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8周时进行临床红斑评定、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27例患者均完成了随访。使用BTX-A微滴治疗8周后,临床红斑评分从治疗前的2.67±0.83下降至1.30±0.60(t=10.54,P<0.001),DLQI评分从14.96±5.50下降至6.52±2.79(t=9.38,P<0.001)。面部皮肤灼热、干燥、瘙痒、潮红、水肿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1)。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疼痛,治疗后未出现局部瘀斑、面肌麻痹或表情不自然等不良反应。结论BTX-A电子微滴注射对ETR患者的红斑、灼热、干燥、瘙痒、潮红、水肿等症状的缓解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A型肉毒毒素 微滴注射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小针刀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覃妙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41-0044,共4页
探究小针刀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寻常痤疮患者,病例收集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5例患者使用多西环素、冰黄软膏药物进行治疗,研究2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进行治疗,治疗... 探究小针刀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寻常痤疮患者,病例收集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5例患者使用多西环素、冰黄软膏药物进行治疗,研究2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进行治疗,治疗第六周比较两组患者红斑消退治疗总有效率,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96.00%)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72.00%),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使用小针刀治疗痤疮后红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刀 寻常痤疮 痤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