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及其在高性能纤维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熊磊 于伟东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97,共6页
介绍了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其主要分析技术。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了该技术在高性能纤维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KTIR 红外显微光谱 高性能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显微光谱法和扫描电镜/X射能谱法在油漆分析中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柳 谢红梅 钟宇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9期154-156,共3页
汽车油漆是道路交通事故案中重要的物证信息之一,对现场收集的油漆物证进行比对检验检测,对事故的调查和认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对油漆事故认定中的物证进行红外显微光谱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合分析,其中红外显微光谱法可以... 汽车油漆是道路交通事故案中重要的物证信息之一,对现场收集的油漆物证进行比对检验检测,对事故的调查和认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对油漆事故认定中的物证进行红外显微光谱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合分析,其中红外显微光谱法可以对事故现场收集的物证和嫌疑车辆样本进行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和官能团比对分析,可以分析油漆的有机成分和种类;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可以对事故现场收集的物证和嫌疑车辆样本的显微形态和无机元素成分进行比对。通过对实际案例中的样品分析,详细说明了红外显微光谱法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在物证分析中的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红外显微光谱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合分析,可以对油漆物证进行快速、微量、无损检测,在目前油漆物证的分析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漆物证 红外显微光谱 扫描电镜/X射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学和成像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凌盛杰 黄郁芳 +2 位作者 黄蕾 邵正中 陈新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1-831,共11页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一方面利用了红外光谱可以同时表征有机和/或无机、结晶和/或无定形样品的特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同步辐射高亮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性,因此在对小样品或小样品区域的表征上具有传统红外...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一方面利用了红外光谱可以同时表征有机和/或无机、结晶和/或无定形样品的特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同步辐射高亮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性,因此在对小样品或小样品区域的表征上具有传统红外光谱无法比拟的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分析化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学和成像技术在文化遗产和考古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以及化学和高分子科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光源 红外显微光谱 分析化学 成像技术 样品
原文传递
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酰胺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娜 梁曼 +3 位作者 杨天潼 张海东 刘鸿霞 刘良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356-358,363,I0002,共5页
目的应用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织中酰胺Ⅰ、Ⅱ、Ⅲ含量及相互关系,以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冠心病猝死案例(均含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变)的心脏样本,在每个心脏心肌梗死边缘处取材2块,常... 目的应用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织中酰胺Ⅰ、Ⅱ、Ⅲ含量及相互关系,以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冠心病猝死案例(均含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变)的心脏样本,在每个心脏心肌梗死边缘处取材2块,常规固定、制作蜡块、连续切片2张,其中1张行HE染色,经Dotslide 2.1工作站扫描设定陈旧性心肌梗死区为B组(病变区),邻近非梗死病变区为A组(非病变区);另1张切片常规脱蜡、脱水,在扫描图像指导下,于相应区域行红外显微光谱微区检测,应用OMNIC 8.0工作站处理、分析光谱。结果与A组相比,B组显微光谱示酰胺Ⅰ、Ⅱ吸收峰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峰位蓝移、峰增宽、峰强度增加;酰胺Ⅲ吸收峰为峰位蓝移、峰增宽、峰强度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B组酰胺Ⅰ峰高/酰胺Ⅱ峰高增加(P<0.01)。结论与非病变区域心肌组织相比,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织的蛋白质含量及构成均有差异,该病变过程存在氧化应激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陈旧性心肌梗死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酰胺 红外病理学
原文传递
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研究6-OHDA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海马 被引量:6
5
作者 朱红艳 吴凌燕 +3 位作者 裴虓 戚泽明 王玉银 刘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研究6-hydroxydopamine(6-OHDA)毁损内侧前脑束所致帕金森病大鼠脑海马区神经元的生物化学成分改变。研究样本为6-OHDA诱导的帕金森大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与正常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比较,PD大鼠样品在属于脂类的... 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研究6-hydroxydopamine(6-OHDA)毁损内侧前脑束所致帕金森病大鼠脑海马区神经元的生物化学成分改变。研究样本为6-OHDA诱导的帕金森大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与正常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比较,PD大鼠样品在属于脂类的CH2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的2 924和2 850cm-1的振动吸收积分面积以及在峰值位于1 736cm-1的伸缩振动吸收积分强度比正常大鼠都有增加,提示PD样品脂质含量升高,而在属于核酸的PO2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的强度比正常大鼠样品下降,提示PD样品中核酸的含量比正常样品减少。蛋白质的振动没有发现异常。该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存在生物化学成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海马神经元 生物化学成分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研究6-OHDA诱导帕金森病细胞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红艳 裴虓 +4 位作者 吴凌燕 戚泽明 王玉银 刘波 周厚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6-689,共4页
神经毒素6-hydroxydopamine(6-OHDA)处理的人神经瘤母细胞系SH-SY5Y是一种经典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研究6-OHDA处理的SH-SY5Y细胞系的生物化学成分。与正常细胞相比较,所含磷脂的平均饱和水平显著提高,蛋白质... 神经毒素6-hydroxydopamine(6-OHDA)处理的人神经瘤母细胞系SH-SY5Y是一种经典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研究6-OHDA处理的SH-SY5Y细胞系的生物化学成分。与正常细胞相比较,所含磷脂的平均饱和水平显著提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的β-sheet的比例明显增高,核酸的含量明显下降,提示神经毒素6-OHDA对细胞造成了严重的氧化损伤。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能够精确有效的检测到细胞生化成分的改变,从而对细胞的病理损伤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SH-SY5Y细胞 生物化学成分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组织切片的显微反射红外光谱
7
作者 姚杰 李茜 +2 位作者 陈维 刘玉芳 王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7-138,共2页
用电镀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得Co—Ni—Cu金属合金膜,将其用作红外显微反射吸收样品的载玻片,研究了大鼠脑组织切片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该合金镀层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当大鼠脑组织切片在4μm时可得到脑组织中脂类,蛋白质类和磷酸酯类物... 用电镀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得Co—Ni—Cu金属合金膜,将其用作红外显微反射吸收样品的载玻片,研究了大鼠脑组织切片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该合金镀层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当大鼠脑组织切片在4μm时可得到脑组织中脂类,蛋白质类和磷酸酯类物质的的红外光谱信息。其中在1 740和1 718cm-1处的吸收峰为脂类的特征峰;1 648和1 544cm-1的为酰胺Ⅰ带和酰胺Ⅱ的特征峰;1 234和1 070cm-1为磷酸酯的特征峰。谱图还显示大鼠脑干中的磷酸酯含量高于小脑中的含量。与显微衰减全反射模式相比,反射吸收模式所测得的红外光谱谱峰信号更强。而且,该方法不接触样品,对样品无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损无接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吸收红外显微光谱 Co—Ni—Cu镀层载玻片 大鼠脑组织 A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生化分子的同步辐射显微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玉晓 劳文文 +4 位作者 王子逸 邝平 林伟德 朱红艳 戚泽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4-458,共5页
癫痫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慢性脑功能障碍,主要特征为整个或局部脑区神经元异常同步化高频群集动作电位发放。利用神经毒素海人藻酸(KA)立体定位注射入大鼠海马,诱导大鼠产生癫痫持续状态,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应用同步辐射显微光谱和... 癫痫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慢性脑功能障碍,主要特征为整个或局部脑区神经元异常同步化高频群集动作电位发放。利用神经毒素海人藻酸(KA)立体定位注射入大鼠海马,诱导大鼠产生癫痫持续状态,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应用同步辐射显微光谱和同步辐射显微光谱成像分析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24小时的颞叶癫痫大鼠海马角(CA)1区神经元生物化学分子的胞内浓度和分布是否改变。结果显示反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酰胺Ⅰ在1 655cm-1的振动频率和属于脂类功能集团的2 800~3 000cm-1振动频率,在正常对照大鼠海马CA1神经元胞体内呈高浓度分布,但在癫痫大鼠海马CA1神经元胞体,反映蛋白质二级内呈低浓度分布,并且以细胞核分布浓度最低,但在神经元胞体外围分布浓度相对较高。属于核酸集团的1 055~1 054cm-1 PO2反对称拉伸振动在正常和癫痫大鼠海马CA1神经元胞体内分布趋势没有差异,都在胞体内呈高浓度分布,尤其在细胞核分布浓度最高。对属于酰胺Ⅰ的吸收频率进行二级导数分析显示癫痫海马神经元的酰胺Ⅰ相对于正常对照多出1个1 653cm-1附近的负峰。以上结果提示在发生癫痫持续发作后海马神经元生物化学分子的细胞分布会出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成像 生物化学成分 癫痫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IR显微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烧死鉴定中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忠 薄彦乐 +5 位作者 罗仪文 林汉成 王磊 黄平 李周儒 陈丽琴 《中国司法鉴定》 2019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显微光谱技术分析烧死者支气管上皮生化成分变化,为烧死案件鉴定提供辅助手段。方法采用10例烧死和20例非烧死案例,使用与红外显微镜联合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肺支气管...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显微光谱技术分析烧死者支气管上皮生化成分变化,为烧死案件鉴定提供辅助手段。方法采用10例烧死和20例非烧死案例,使用与红外显微镜联合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肺支气管上皮组织。对得到的红外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烧死组支气管上皮细胞含有更多的β-转角和β-折叠以及更少的α-螺旋蛋白二级结构。构建的PLS-DA分类模型用于识别烧死,表现出优异的分类能力,准确率达到100%。结论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作为烧死死后诊断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烧死 支气管上皮 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静 李美超 莫卫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45-1248,共4页
文中对显微红外光谱技术(IRMS)在近年中(1994-2009)的发展和应用作了评述。主要涉及内容有:IRMS法的特点,IRMS仪器的常规附件在微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电化学原位扫描显微红外反射光谱的原理及应用,IRMS在药理学方面的应用以及IRMS在刑... 文中对显微红外光谱技术(IRMS)在近年中(1994-2009)的发展和应用作了评述。主要涉及内容有:IRMS法的特点,IRMS仪器的常规附件在微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电化学原位扫描显微红外反射光谱的原理及应用,IRMS在药理学方面的应用以及IRMS在刑事侦破化学方面的应用等。(引述文献36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显微光谱 晚近进展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圆珠笔字迹色痕FTIR光谱解析和组分剖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俭 孙素琴 +4 位作者 张宣 罗国安 王彦吉 王岩 王景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2-194,共3页
本文通过对 10 8种油墨中部分典型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FTIRmicrospectroscopy)进行了解析 ,确定了油墨色痕的主要成分 ,目的是探讨油墨色痕随时间变化的反应机理。为圆珠笔油墨系统分析数据库的建立和字迹色痕形成时间的推断奠定... 本文通过对 10 8种油墨中部分典型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FTIRmicrospectroscopy)进行了解析 ,确定了油墨色痕的主要成分 ,目的是探讨油墨色痕随时间变化的反应机理。为圆珠笔油墨系统分析数据库的建立和字迹色痕形成时间的推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珠笔字迹色痕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油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同步辐射显微表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俞希跃 刘刚 +3 位作者 常振旗 李文杰 周杰 田扬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559,共4页
针对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结构特点,引入了同步辐射显微技术对微球的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对微球的内部形貌进行了表征,观测到壳层内壁大多呈光滑的圆弧,也有局部由若干个小圆弧连接组成;利用同步辐... 针对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结构特点,引入了同步辐射显微技术对微球的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对微球的内部形貌进行了表征,观测到壳层内壁大多呈光滑的圆弧,也有局部由若干个小圆弧连接组成;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法对核内物质的组分进行了研究,结合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到的微球壳层内壁的高吸收现象,初步验证了微球内铁离子在辐照下被还原的化学反应过程,表明了利用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来开展化学反应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 X射线微成像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 毛细管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分析与光谱测量
13
《中国光学》 EI CAS 1997年第6期10-12,共3页
O433.4 97063564傅里叶红外显微光谱技术测量HeCdTe晶片组分分布与截止波长分布=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ionand the cut-off wavelength of HgCdTe waferdeter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copy[刊,中]/胡晓宁,龚海... O433.4 97063564傅里叶红外显微光谱技术测量HeCdTe晶片组分分布与截止波长分布=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ionand the cut-off wavelength of HgCdTe waferdeterm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copy[刊,中]/胡晓宁,龚海梅,李言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测量 红外显微光谱 红外 组分分布 双光子辐射 极化聚合物 分子工程学 单色光石英退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红外光谱仪与显微拉曼光谱仪对纺用无色单根纤维的检测 被引量:11
14
作者 罗仪文 孙其然 +2 位作者 徐彻 奚建华 陈晓红 《证据科学》 2010年第6期739-747,共9页
目的研究常见纺用单根无色纤维的有效鉴别方法。方法使用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7大类纺用单根无色纤维的分子光谱。结果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能有效区分包括棉、粘胶、羊毛、丝、聚酰胺、聚丙烯腈和聚... 目的研究常见纺用单根无色纤维的有效鉴别方法。方法使用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7大类纺用单根无色纤维的分子光谱。结果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能有效区分包括棉、粘胶、羊毛、丝、聚酰胺、聚丙烯腈和聚酯在内的7种纤维,是检测单根纤维的有效手段。785nm激发光源是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这7类纤维的最佳波长。但由于纺用纤维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仅依据红外或者拉曼的峰位置区分同种类、不同产地纤维的效果一般。结论显微红外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是鉴别常见纺用单根无色纤维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根纤维 无损检测 红外显微光谱 拉曼微光
原文传递
FTIR显微光谱技术在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董超秀 董祖鑫 +8 位作者 张高勤 陈嘉 安国帅 李鹏 张艺博 王磊 杜秋香 何光龙 孙俊红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5期479-483,共5页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显微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挫伤骨骼肌组织光谱差异性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于损伤后预设的不同时间点将大...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显微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挫伤骨骼肌组织光谱差异性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于损伤后预设的不同时间点将大鼠处死后,并分别于死后0h和死后24h时损伤处取大鼠骨骼肌组织。应用FTIR显微光谱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运算分析。结果大鼠骨骼肌组织光谱吸收峰强度随损伤时间延长发生变化;各损伤时间点光谱有聚类趋势。支持向量机构建的判别模型进行4h^24h和28h^48h二分类内部交叉验证准确率达91.7%,外部验证准确率达83.3%;在二分类基础上随机森林对4h^24h内各时间点的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3.3%、75.0%。经过对死后0h和死后24h样本分析,同一死亡时间的不同损伤时间光谱亦有明显区分。结论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对骨骼肌挫伤组织进行有效分析并建立分类判别模型,对损伤时间推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损伤时间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骨骼肌挫伤 化学计量学方法
原文传递
抑癌基因p53的单细胞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
16
作者 闫婧雯 蒋诗平 陈亮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5-199,共5页
为探索单细胞红外光谱技术对单基因差异的鉴别能力,利用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采集含抑癌基因p53(野生型)和敲除抑癌基因p53(敲除型)结肠癌细胞的单细胞显微红外光谱。研究分析光谱发现,二者在脂质、蛋白质以及核酸吸收谱... 为探索单细胞红外光谱技术对单基因差异的鉴别能力,利用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技术采集含抑癌基因p53(野生型)和敲除抑癌基因p53(敲除型)结肠癌细胞的单细胞显微红外光谱。研究分析光谱发现,二者在脂质、蛋白质以及核酸吸收谱带峰强度和位置都有明显的差异。敲除p53后脂质、核酸以及蛋白特征吸收峰均减弱,且几乎所有的吸收峰都向高波数位移。分析了酰胺I带与酰胺II带的相对吸收强度比,发现敲除型比值明显变大;酰胺I带拟合结果表明野生型细胞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量明显低于敲除型,转角和非典型螺旋的含量则高于敲除型,而β折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同步辐射单细胞红外光谱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鉴别因p53基因差异而产生的细胞代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生物光学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抑癌基因P53 单细胞
原文传递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凌盛杰 邵正中 陈新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8-192,共15页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凭借其超高亮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已经在多学科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可以对无染色、无标记的生物样品进行无损检测并可获得生物分子的大量结构信息,因...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凭借其超高亮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已经在多学科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可以对无染色、无标记的生物样品进行无损检测并可获得生物分子的大量结构信息,因此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家和光谱学家已经将研究的重点从组织层次的红外光谱成像(组织红外光谱成像)扩展到细胞层次的红外光谱成像(细胞红外光谱成像),并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1)细胞或介质中的水在红外光谱酰胺Ⅰ谱带具有很强的吸收;(2)不平整的细胞表面会导致红外光谱中产生Mie散射;(3)细胞红外光谱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影响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生化学家和光谱学家也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许多有用的策略。因此,本综述首先从样品制备、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对最近十年来细胞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随后介绍了目前细胞红外成像技术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我们相信,通过多束同步辐射红外光与焦平面阵列(FPA)探测器的结合,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以及其他领域不同材料的研究中都会逐步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光源 红外显微光谱 细胞 成像技术 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Rhombus-like SmCO3OH Microplates and Its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y Doped with Eu^3+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小斌 张悠金 +1 位作者 方志勇 徐振宇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2-106,I0002,共6页
Rhombus-like SmCO3OH microplates with the edge lengths ranging from 5 μm to 10 μm and the thickness about 1.5 μm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simple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urea as the precipitance. The structure a... Rhombus-like SmCO3OH microplates with the edge lengths ranging from 5 μm to 10 μm and the thickness about 1.5 μm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simple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urea as the precipitance.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rhombus-like SmCO3OH microp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The optical property of the rhombus-like SmCO3OH microplates doped with Eu^3+ was investigated by photoluminescence. A broad and strong emission band at 677 nm was obtained, which can be contributed to producing light conversion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CO3OH Hydrothermal method PHOTOLUMINESC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 characteristic peak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glass used as optical fiber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吉安 蔡国华 帅词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年第3期238-241,共4页
Based on the harmonic vibration eq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 characteristic peak of fiberglass and Si-O-Si bond angle was deduced, and 1 100 cm^-1 characteristic peak was specifically studied. It is found tha... Based on the harmonic vibration eq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 characteristic peak of fiberglass and Si-O-Si bond angle was deduced, and 1 100 cm^-1 characteristic peak was specifically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1 100 cm^-1 characteristic peak shifts to higher wave number when Si-O-Si bond angle increases. Taking fused biconical taper (FBT) coupler as an example,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fiber coupler manufactured at different draw- ing speeds were tested with micro infrared spectrum.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bond angle at the taper region is the largest, the one at the fused reg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and the one of bare fiber is the smal- lest. The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fused-taper region shift to higher wave number when drawing speed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ERGLASS IR spectroscopic MICR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nges in organic structure and mineral phases transformation of coal during heat treatment on laboratory scale 被引量:8
20
作者 Vivek Mishra Mamta Sharma +1 位作者 Sanchita Chakravarty Amit Banerje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6年第4期418-428,共11页
Structural changes due to coalification and oxidation influence the coal quality, geochemically and petrologica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l structures helps to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coal at various process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due to coalification and oxidation influence the coal quality, geochemically and petrologica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l structures helps to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coal at various proces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organic structure and mineral phase transformation during combustion. Different density fractions were generated and then h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rom 200 to 1000 ℃. Petrograph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were carried out on all the density fractions aimed to accomplish this objective. Here, through petrography,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vitrinite and liptinite macerals disappear at higher temperature while porous inertinite is seen. The inertinite structure is exposed which is assumed by the presence of -OH and C-O-C stretches with the aromatic nucleus (CH) and three to four adjacent H from FTIR spectra. Moreover,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liphatic groups get collapsed at high temperature. In case of inorganic matter, through XRD and FTIR,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clay minerals converted into elemental oxides. Hence, this study is suggesting that the structures of coal are altered by the degree of contact metamorp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Heat treatment Oxidation PETROGRAPHY FTIR 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