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对净水沉淀污泥絮体特性及对污泥回流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邬艳 杨艳玲 +3 位作者 李星 周志伟 苏兆阳 郭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6-1172,共7页
为解决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的问题,取净水沉淀污泥经超声预处理后进行回流试验,考察超声作用后净水沉淀污泥絮体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回流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后污泥溶液的温度升高,絮体粒径减小,长时间作... 为解决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的问题,取净水沉淀污泥经超声预处理后进行回流试验,考察超声作用后净水沉淀污泥絮体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回流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后污泥溶液的温度升高,絮体粒径减小,长时间作用后粒径可降至几个?m,且粒径与声能密度呈现相关性;1,5W/mL的超声处理后,絮体Zeta电位降低,比表面积增大,10,15W/mL的超声处理后絮体Zeta电位升高,比表面积有所下降;低声能密度(1W/mL)超声处理后污泥回流可强化混凝效果,30min超声作用后污泥回流的浊度、UV254和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7%、23.12%和10.02%,长时间高声能密度(15W/mL)超声波处理污泥回流后混凝效果反而恶化.超声技术对污泥回流后污染物的去除率有一定的提高,但超声时间和声能密度必须很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作用 污泥回流 絮体特性 比表面积 F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作用对净水厂沉淀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璇 杨艳玲 +2 位作者 李星 周志伟 邬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71-1077,共7页
采用槽式与探头式超声波反应器处理某净水厂沉淀污泥,考察超声过程中超声波频率(25 k Hz和40 k Hz)、声能密度(0.025~7.000 W/m L)以及作用时间(0~30 min)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后污泥絮体结构被破坏,粒径减... 采用槽式与探头式超声波反应器处理某净水厂沉淀污泥,考察超声过程中超声波频率(25 k Hz和40 k Hz)、声能密度(0.025~7.000 W/m L)以及作用时间(0~30 min)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后污泥絮体结构被破坏,粒径减小且主要发生在超声作用的前5 min。超声频率越高絮体破碎程度越大,絮体粒径明显减小,比表面积逐渐增大且增幅变大。高声能密度超声波处理时絮体粒径减小,减幅可达50%以上;声能密度过高且经长时间超声作用后,比表面积反而降低。频率为40 k Hz、声能密度为25 m W/m L的超声工况更有利于形成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絮体。超声波在较低的固体浓度污泥介质传播时衰减程度低,破解程度高。超声作用对污泥p H及Zeta电位的影响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声能密度 超声波频率 絮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藻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娟娟 龚丹 +1 位作者 方艳娟 张智 《重庆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142,共9页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混凝剂投加量:铁盐>铝盐。铜绿微囊藻的整体混凝效果最差,针杆藻的最好。相比于铝盐,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值更大;针杆藻絮体的整体分形维数最大(最大值:1.72),铜绿微囊藻的最小(最大值:1.17),表明藻种形态对混凝絮体结构的影响。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的絮体粒径(d 50)均大于铝盐絮体,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小于铝盐絮体的对应值。当采用铁盐混凝剂时,铜绿微囊藻絮体d 50的最大值(632μm)小于针杆藻(765μm)和水华鱼腥藻(777μm);针杆藻絮体的恢复因子最大(26.54%),水华鱼腥藻的恢复因子最小(11.04%)。3种藻絮体到达等电点的铁盐投加量大于铝盐投加量,藻絮体Zeta电位可用于分析藻类混凝时最佳去除率对应的投加量。铜绿微囊藻以电性中和混凝机制为主,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机制则可能对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絮凝作用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絮体特性 混凝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混凝的除浊效能与絮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方晓博 杨艳玲 +1 位作者 李星 杜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0,共5页
对比研究了常规混凝和分级混凝过程的混凝特性。结果表明,分级混凝的沉后水浊度更低,混凝剂的高效除浊范围更宽,沉后水浊度下降速率更高,ζ电位更低。常规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投加量越多絮体形成速率越高,但达到最高值后的下降速率也越大... 对比研究了常规混凝和分级混凝过程的混凝特性。结果表明,分级混凝的沉后水浊度更低,混凝剂的高效除浊范围更宽,沉后水浊度下降速率更高,ζ电位更低。常规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投加量越多絮体形成速率越高,但达到最高值后的下降速率也越大;分级混凝过程中的絮体形成速率始终在相同的混凝时间达到最大,随后均以相同的趋势下降,絮体形成过程主要取决于第1级投药量,第2级投药量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絮体形成速率。与常规混凝相比,分级混凝的絮体密度较高、呈明显的团簇状、结构更密实、边缘较清晰,絮体的粒径较小、强度因子更高、抗剪切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为分级混凝过程作用机制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混凝 混凝剂 投加方式 除浊效能 絮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对污泥回流工艺混凝效能和絮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星航 李星 +1 位作者 杨艳玲 周志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7-1092,共6页
本研究采用电磁场对回流污泥进行磁化处理,考察了不同强度和时间电磁作用对污泥回流过程的混凝效果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污泥可改善污泥回流混凝过程的浊度和DOC去除率,比磁化之前分别提高了3.7%、32.4%,足够大... 本研究采用电磁场对回流污泥进行磁化处理,考察了不同强度和时间电磁作用对污泥回流过程的混凝效果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污泥可改善污泥回流混凝过程的浊度和DOC去除率,比磁化之前分别提高了3.7%、32.4%,足够大的磁场强度和必要的磁化时间对混凝效能改善有较显著的作用;磁化作用可使回流污泥和混凝时混合水的Zeta电位升高,使混凝时的絮体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絮体具有更大的成长速率、平均絮凝指数和平均粒径,絮体结构更加密实、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处理 电磁场 污泥回流 混凝效能 絮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超滤系统中混凝剂对絮体特性及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岳琳 郑建军 +1 位作者 李迎春 周小铭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5,共4页
采用腐殖酸(HA)配水考察混凝剂类型和投加量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膜污染构成及发展规律的影响,并探讨絮体粒径、密实度等形态特征与絮体滤饼层阻力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PAC和Fe Cl3作为混凝剂均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HA,但以Fe Cl... 采用腐殖酸(HA)配水考察混凝剂类型和投加量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膜污染构成及发展规律的影响,并探讨絮体粒径、密实度等形态特征与絮体滤饼层阻力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PAC和Fe Cl3作为混凝剂均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HA,但以Fe Cl3作为混凝剂时膜污染更加严重.在较低混凝剂投加量下,PAC和Fe Cl3产生的絮体细小,容易形成致密滤饼层,导致过滤阻力增大;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体更容易碰撞成长,粒径增大,形成结构疏松的滤饼层,减小过滤阻力;与PAC相比,Fe Cl3絮体结构更加密实,因此滤饼层导致的膜污染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混凝 膜污染 絮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铝水解形态对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柯水洲 涂家勇 +1 位作者 朱佳 韦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3-738,共6页
采用微量滴定法制备不同碱化度的聚合铝,并测定其铝形态分布,通过其对腐殖酸-高岭土水样进行烧杯实验,依据絮体的Zeta电位、浊度、UV254及絮体强度因子及恢复因子等参数,以综合评价聚合铝水解形态的混凝机理及其絮体特性。结果表明:聚... 采用微量滴定法制备不同碱化度的聚合铝,并测定其铝形态分布,通过其对腐殖酸-高岭土水样进行烧杯实验,依据絮体的Zeta电位、浊度、UV254及絮体强度因子及恢复因子等参数,以综合评价聚合铝水解形态的混凝机理及其絮体特性。结果表明:聚合铝投加前后铝形态分布存在很大差异,碱化度越低影响越明显,碱化度为0.5的聚合铝中Ala含量由原来的69.57%变为4%左右,而其Alc由9.36%变为50%左右;预制铝的中聚体和高聚体形态在混凝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而低聚合度的Ala变化显著;Alb电中和能力强,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好,其絮体成长速度慢但絮体强度高;Alc具有较强的吸附架桥能力,能促进浊度的去除;预制Alc的吸附架桥能力强于水解生成的Alc,但其絮体恢复性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铝水解形态 混凝效果 絮体特性 强度 再生
原文传递
基于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的聚硅酸铁絮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志丽 张潇逸 +4 位作者 杨萍 蒋进元 周岳溪 许吉现 何连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96,共6页
以腈纶废水生化出水为原水,采用小角度激光散射技术分析了聚硅酸铁(PSF)的絮凝特性,并考察了PSF投加量、p H值对絮体的生长、破碎与再凝聚过程中絮体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絮体生长过程中,絮体粒径随着PSF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 以腈纶废水生化出水为原水,采用小角度激光散射技术分析了聚硅酸铁(PSF)的絮凝特性,并考察了PSF投加量、p H值对絮体的生长、破碎与再凝聚过程中絮体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絮体生长过程中,絮体粒径随着PSF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反应体系p H值接近中性时,粒径最大。当PSF投加量为1.5 g/L、反应体系p H值为7.6时,平均粒径最大(890μm)。在破碎和再凝聚过程中,当反应体系p H值为7.6时,絮体强度随着PSF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当PSF投加量为2.0 g/L、转速为75 r/min时,絮体破碎因子为2.78%。当PSF投加量为1.5 g/L时,反应体系p H值越低,絮体强度越大,在p H值为4.5时,絮体破碎因子为55.43%。在PSF投加量为1.5 g/L、p H值为7.6条件下,破碎时间越短,絮体恢复能力越强,以200 r/min转速对其进行1 min的破碎试验,絮体恢复因子为2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酸铁 絮体特性 混凝机理 小角度激光散射
原文传递
不同有机物对含藻水体混凝效果和絮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岳佳妮 肖峰 李一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33-3341,共9页
为了解不同有机物对含藻水体混凝过程的影响,以含铜绿微囊藻水体作为实验对象,考察牛血清蛋白(BSA)和腐殖酸(HA)2种有机物及其质量浓度对含藻水体浊度、藻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絮体形成、破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的BSA对混... 为了解不同有机物对含藻水体混凝过程的影响,以含铜绿微囊藻水体作为实验对象,考察牛血清蛋白(BSA)和腐殖酸(HA)2种有机物及其质量浓度对含藻水体浊度、藻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絮体形成、破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的BSA对混凝反应起促进作用,当BSA的投加量超过1 mg·L^(-1)转为抑制作用,因为投加量升高时,BSA抢占混凝剂活性位点,抑制混凝反应。HA不利于混凝反应的进行,因为HA中的官能团优先与混凝剂结合,从而导致混凝效果变差。提高混凝药剂投加量可缓解有机物质量浓度增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当BSA投加量为5 mg·L^(-1),PACl投加量为0.06 mmol·L^(-1)时,能达到出水浊度小于1 NTU,藻细胞去除率大于90%的混凝效果,HA添加量为5 mg·L^(-1),PACl投加量为0.12 mmol·L^(-1)时,也能达到相同的混凝效果。混凝更容易去除分子质量较大的BSA和HA,而对小分子亲水性有机物的去处效果较差,如藻类有机物或HA中小分子有机物。少量的BSA和HA增加了混凝絮体的生成速率和初始粒径。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水体混凝除藻工艺优化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质 有机物 混凝 铜绿微囊藻 絮体特性
原文传递
新型造纸污泥基聚合物的制备、絮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瑞华 高宝玉 +3 位作者 岳钦艳 王燕 李倩 许醒 《水处理信息报导》 2016年第2期4-10,共7页
本文粗提造纸污泥中的木质素,改性合成一种阳离子型絮凝剂(LBF),以实现了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将其复配聚合氯化铁(PFC)处理模拟腐殖酸-高岭土水样,研究了投加方式、pH对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BF能引入吸附架... 本文粗提造纸污泥中的木质素,改性合成一种阳离子型絮凝剂(LBF),以实现了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将其复配聚合氯化铁(PFC)处理模拟腐殖酸-高岭土水样,研究了投加方式、pH对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BF能引入吸附架桥和电中和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混凝效果及絮体的恢复能力。pH对LBF混凝行为的影响不大,且投加LBF可以降低pH对PFC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弱酸性条件下,PFC*LBF复配絮凝剂取得最佳的混凝效果和絮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污泥 阳离子型凝剂 混凝效果 絮体特性 恢复因数 分形维数 混凝机理
原文传递
聚合硫酸钛-聚丙烯酰胺复配混凝剂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研究
11
作者 黄鑫 高宝玉 《水处理信息报导》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本论文采用聚合硫酸钛(PTS)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进行复配,研究该复配混凝剂对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中浊度及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效果,探究了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行为的影响,并对絮体特性、混凝机理以及污泥回用进行了... 本论文采用聚合硫酸钛(PTS)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进行复配,研究该复配混凝剂对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中浊度及天然有机物(NOM)的去除效果,探究了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行为的影响,并对絮体特性、混凝机理以及污泥回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PAM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效果。PTS-PAM(先投加PTS后投加PAM)对于UV254和DOC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会使出水浊度稍有升高。PAM-PTS(先投加PAM后投加PTS)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由于PAM的加入,絮体的粒径会进一步增大,在投加量为32mg/LPTS+1 mg/LPAM时,絮体粒径可高达1000μm。三种混凝剂形成的絮体粒径由大到小依次为PTS-PAM〉PAM-PTS〉PTS,絮体强度因数由大到小顺序为PTS-PAM〉PTS〉PAM-PTS,但三种混凝剂形成的絮体的恢复能力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硫酸钛 聚丙烯酰胺 复配 混凝 絮体特性
原文传递
絮凝时间对混凝-超滤工艺的膜污染特性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星 续海洋 +5 位作者 杨艳玲 赵伟业 何文景 贾瑞宝 宋武昌 刘永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6-952,共7页
为了考察混凝条件对混凝-超滤工艺中有机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采用静态超滤试验装置对引黄水库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絮凝时间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絮体特性和超滤膜过滤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膜污染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溶解性有... 为了考察混凝条件对混凝-超滤工艺中有机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采用静态超滤试验装置对引黄水库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絮凝时间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絮体特性和超滤膜过滤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膜污染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质(DOC、UV_(254))的去除作用主要发生在快速混合和凝聚过程,后续的絮凝反应过程对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没有影响.絮凝反应时间对絮体特性和膜污染特性的影响显著,过短或过长的絮凝时间均会产生不利影响,絮凝时间10 min时絮凝指数处于最佳范围,絮体二维分形维数最小,膜比通量最大,膜总阻力最小,滤饼层阻力最小,膜孔阻力趋于稳定.混凝剂投加量为20 mg/L、絮凝10 min时,絮体特性和超滤膜过滤性能均达到最佳.欠投药和过投药都会对混凝效果、絮体特性和膜阻力特性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时间 超滤 有机物 絮体特性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絮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低温水膜污染的机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初永宝 郑文龙 +1 位作者 王雪 王燕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通过微絮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不同温度水样,研究了微絮凝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形成絮体特性的差异以及温度的不同所造成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微絮凝过程对低温水样的有机物去除率优于常温水样;尽管不同温度水样微絮凝过... 通过微絮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不同温度水样,研究了微絮凝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形成絮体特性的差异以及温度的不同所造成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微絮凝过程对低温水样的有机物去除率优于常温水样;尽管不同温度水样微絮凝过程中形成絮体的大小差异不大,但低温水样形成絮体的分型维数要明显小于常温水样,这说明低温水样形成的絮体结构更加疏松;不论是低温水样还是常温水样,滤饼层阻力都在造成膜污染的膜阻力因素中占主导地位,与常温水样相比,低温水样有较高的相对膜通量,说明低温水样形成的絮体造成的膜污染程度要比常温水样轻,这与低温条件下所形成絮体的特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超滤 絮体特性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苏兆阳 李星 杨艳玲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4,共4页
混凝过程是水处理中的重要工艺单元,强化混凝可以有效改善絮凝体的形成和沉降特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砂、磁粉、回流污泥3种典型的强化絮凝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除污染效果进行了说明,表明强化絮凝过程需要考虑絮凝剂和水力条件对絮凝效... 混凝过程是水处理中的重要工艺单元,强化混凝可以有效改善絮凝体的形成和沉降特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砂、磁粉、回流污泥3种典型的强化絮凝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除污染效果进行了说明,表明强化絮凝过程需要考虑絮凝剂和水力条件对絮凝效能与絮体特性的影响,同时应研究混凝过程的凝聚阶段和絮凝阶段的协同性和适配性,有必要对混凝过程的凝聚阶段与絮凝阶段进行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或分级控制,深入研究分级混凝过程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水力条件 絮体特性 除污染效能 分级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混凝过程的效能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鹏 李星 +2 位作者 杨艳玲 苏兆阳 方晓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1-1297,共7页
对比常规混凝过程和分级混凝过程的絮体特性和混凝效能,对分级混凝过程中混凝剂的分级投加间隔和分级投加比等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分级投加可降低沉后水浊度,形成更大的絮体,且絮体结构更松散;混凝剂分级投加间隔对浊度... 对比常规混凝过程和分级混凝过程的絮体特性和混凝效能,对分级混凝过程中混凝剂的分级投加间隔和分级投加比等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分级投加可降低沉后水浊度,形成更大的絮体,且絮体结构更松散;混凝剂分级投加间隔对浊度和絮体特性有显著影响,当投加间隔为60s时,沉后水浊度达到最低值,为2.06NTU,絮体的成长比速率和当量直径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60×10^-4s^-1和123.0μm;混凝剂分级投加比对沉后水浊度和絮体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分级投加比为4/8,3/9和2/10时,易形成结构较松散、粒径较大的絮体,沉后水浊度较低,其中,当投加比为4/8时,浊度达到最低值,为1.81NTU,比常规混凝低40.85%;分级混凝过程显著提高了混凝效能和浊度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混凝 分级投加间隔 分级投加比 混凝效能 絮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铁混凝—超滤—氯消毒处理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倩 高宝玉 +1 位作者 王燕 贾文林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4-68,共5页
采用聚合氯化铁(PFC)作为混凝剂对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进行混凝—超滤—氯消毒处理,分析混凝絮体特性和超滤处理过程对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生成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PFC混凝效果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强;投加量为12 mg/L时,酸性条件有... 采用聚合氯化铁(PFC)作为混凝剂对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进行混凝—超滤—氯消毒处理,分析混凝絮体特性和超滤处理过程对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生成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PFC混凝效果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强;投加量为12 mg/L时,酸性条件有利于增强混凝效果;超滤过程可以去除混凝出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但对快速反应物的去除效果却不明显;在絮体粒径>500μm的范围内,絮体粒径的增大有利于快速反应物的去除,从而降低了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铁 腐殖酸 消毒副产物 前驱物 絮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镁混凝性能及其对印染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安民 赵建海 +2 位作者 梅林玲 戈文祺 池勇志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51-55,共5页
氢氧化镁在处理印染废水时具有反应速度快、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同时,氢氧化镁绿色安全,可回收利用,能够显著降低成本.笔者对氢氧化镁混凝机理及混凝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氢氧化镁混凝过程中絮体的形成、生长及其性状;分析了其优缺点;总结... 氢氧化镁在处理印染废水时具有反应速度快、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同时,氢氧化镁绿色安全,可回收利用,能够显著降低成本.笔者对氢氧化镁混凝机理及混凝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氢氧化镁混凝过程中絮体的形成、生长及其性状;分析了其优缺点;总结了混合条件影响絮体破碎和再聚结方面的研究现况;展望了无机-有机复合混凝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镁 混凝性能 絮体特性 印染废水 复合混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渣基污泥复合调理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岚峰 程皓琬 +4 位作者 胡兴龙 聂怀军 林立 万情 江东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从“以废治废”的角度出发,通过改性和调质的手段将高炉渣制备成复合型污泥调理剂,并应用于污泥强化脱水。研究表明,高炉渣可制备成水处理常用的非标准级污泥调理试剂,并具备与商品调理剂——PAC相接近的污泥调理效果。当高炉渣基污泥... 从“以废治废”的角度出发,通过改性和调质的手段将高炉渣制备成复合型污泥调理剂,并应用于污泥强化脱水。研究表明,高炉渣可制备成水处理常用的非标准级污泥调理试剂,并具备与商品调理剂——PAC相接近的污泥调理效果。当高炉渣基污泥复合调理剂投加量为3%时,污泥絮体粒径最大且表面电荷最高,在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的协同作用下,絮体更加紧实,污泥脱水性能最佳。另外,高炉渣基污泥复合调理剂调理过程可有效降低污泥中各层EPS的含量,改善了污泥的过滤脱水性能。该研究证实了高炉渣制备污泥调理剂的可行性,并可为后续构建高炉渣在污泥处理中的高质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 复合调理剂 污泥脱水性能 污泥絮体特性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剂特性对建筑景观水水质维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美玲 李星 +3 位作者 赵锂 陈永 杨艳玲 苏兆阳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0,73,共5页
建筑景观水体的水质会直接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采用简单、高效的水质维护技术具有较大实用价值。采用混凝-沉淀法对比研究了硫酸铝(Al2(SO4)3)、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 Cl3)和聚合硫酸铁(PFS)4种常用混凝剂对... 建筑景观水体的水质会直接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采用简单、高效的水质维护技术具有较大实用价值。采用混凝-沉淀法对比研究了硫酸铝(Al2(SO4)3)、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 Cl3)和聚合硫酸铁(PFS)4种常用混凝剂对建筑景观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混凝剂的电性中和特性与絮体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投药量为10~30 mg/L条件下PAC、PFS和Fe Cl3的混凝除污染效果均明显好于Al2(SO4)3;在投药量达到35 mg/L时,4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趋于相近,均可达到较好的除污效果。由Zeta电位和絮体特性的分析可知:PAC电荷密度最高,PAC和PFS形成的絮体粒径和密度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景观水 水质维护 混凝剂 絮体特性 除污效能
原文传递
吸附架桥机理主导下APAM的多级絮凝效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志涛 李军 +3 位作者 王秀杰 杜鹏 张阳 裴晗博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9,共9页
对吸附架桥机理主导下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的絮凝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絮凝剂投加工况,对比分析常规絮凝与多级絮凝在污染物去除效果、絮体性能、絮体生长动力学与污泥调理能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投药量下,两级絮凝的出... 对吸附架桥机理主导下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的絮凝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絮凝剂投加工况,对比分析常规絮凝与多级絮凝在污染物去除效果、絮体性能、絮体生长动力学与污泥调理能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投药量下,两级絮凝的出水浊度低于三级絮凝和常规絮凝,两级絮凝在最少的APAM投加量(2 mg/L)下达到最低的出水浊度(19.53 NTU);与常规絮凝相比,两级絮凝的絮体成长速率、平均粒径和沉降速率分别增加12.67%、30μm、36.74%。两级絮凝在投加间隔为240 s、投配比为1∶1条件下絮凝效能最优,出水浊度为15.34 NTU,絮体沉降速率为1.1 NTU/s,絮体密度达到1.123 4 g/cm^(3)。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中,两级絮凝与常规絮凝破碎后均能恢复至破碎前水平,但破碎后均出现不可逆的絮体结构破损,粒径在0~100μm的絮体颗粒增多,粒径>400μm的絮体减少,破碎后两级絮凝的絮体强度因子(68.15%)高于常规絮凝(41.63%),两级絮凝的絮体强度和抗破碎剪切能力更高。在剩余污泥调理方面,两级絮凝产生的污泥只需要投加40mg/L的APAM就可以达到最低的滤饼含水率(75.5%)。因此,两级絮凝可以显著提升除浊效能与絮体性能,是强化絮凝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 吸附架桥 絮体特性 污泥脱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