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助凝对三氯化铁絮体形态和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丽坤 王启山 +2 位作者 孙晓明 杨健康 刘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8-721,共4页
采用三氯化铁(FeCl3)为混凝剂、壳聚糖(CTS)为助凝剂进行给水混凝处理,研究了CTS助凝对FeCl3絮体形态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Cl3投加量为29mg/L(以Fe计)、CTS投加量为0.1mg/L条件下,CTS助凝对絮体形态和强度有明显影响,分形维数由... 采用三氯化铁(FeCl3)为混凝剂、壳聚糖(CTS)为助凝剂进行给水混凝处理,研究了CTS助凝对FeCl3絮体形态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Cl3投加量为29mg/L(以Fe计)、CTS投加量为0.1mg/L条件下,CTS助凝对絮体形态和强度有明显影响,分形维数由单独投加FeCl3时的1.1855增加到CTS助凝后的1.3028,絮体强度因子(SF)由50~60变为60~70,CTS助凝后形成的絮体密实、易沉降,絮体强度大且不易破碎.另外,添加CTS助凝后,TOC、色度、UV254、浊度的去除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CTS) 形态 絮体强度 三氯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方式对藻类絮体形态、强度及气浮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玉恒 王启山 +2 位作者 吴玉宝 石岩 安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5-359,共5页
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利用混凝-气浮法处理含有较高浓度铜绿微囊藻(MA)的富藻水,在恒速絮凝和降速絮凝2种方式下,研究PAC-MA絮体的形态及强度对气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及能耗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降速絮凝比... 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利用混凝-气浮法处理含有较高浓度铜绿微囊藻(MA)的富藻水,在恒速絮凝和降速絮凝2种方式下,研究PAC-MA絮体的形态及强度对气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及能耗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降速絮凝比恒速絮凝处理效果更好:在PAC投加量(以A1203计)为5.6mg/L、快速混合搅拌强度(G)和时间分别为500s^-1和lmin、2级降速絮凝G值分别为100s^-1和20s^-1回流比为10%条件下,当絮凝时间为6-10min时处理效果较好,最佳絮凝时间为8min;不同的絮凝方式对PAC-MA絮体形态及强度有着显著影响,2种絮凝方式形成的絮体形态相似时,降速絮凝形成的絮体强度更大潆体的形态和强度共同影响气浮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气浮法 恒速 降速 形态 絮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体性能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武若冰 王东升 李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598,共6页
絮体结构和强度特征是絮凝过程的重要参数.在简要回顾絮体分形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絮体结构与强度的测定方法、絮体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结合部分实验研究,着重讨论了水力条件对于絮体性能的影响... 絮体结构和强度特征是絮凝过程的重要参数.在简要回顾絮体分形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絮体结构与强度的测定方法、絮体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结合部分实验研究,着重讨论了水力条件对于絮体性能的影响和絮体重组、历史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逐步增强的水力剪切条件有助于改善絮体的结构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絮体强度 分形 工艺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絮凝条件优化及絮体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海阳 匡亚莉 林喆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7-102,共6页
以小球藻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藻液浓度、凝聚剂和絮凝剂用量、pH、搅拌强度对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浊度去除率可达96.43%;各因素中,随着藻液浓度增加,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 以小球藻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藻液浓度、凝聚剂和絮凝剂用量、pH、搅拌强度对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浊度去除率可达96.43%;各因素中,随着藻液浓度增加,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也随之增加;适当增加凝聚剂用量,有利于提高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适当增加絮凝剂用量,可提高絮凝效果,但对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影响不明显;在酸性条件下,絮凝效果较高,在碱性条件下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较高;在保证药剂充分混合条件下,减小快速搅拌时间有利于提高微藻絮凝效果,但对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两个指标,确认藻液浓度为192 mg/L、FeCl3为40 mg/L、PAM为20 mg/L、pH为5,快速搅拌为150 r/min,1 min和慢速搅拌为50 r/min,15 min时为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微藻 絮体强度 恢复率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在线监测及形态学研究的絮凝体强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金鹏康 冯永宁 +1 位作者 王宝宝 王晓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02-1807,共6页
以PDA在线监测混凝过程和絮凝体形态学分析为基础,建立了絮凝体强度的分析评价方法.为了计算某一特定絮凝条件下形成絮凝体的黏结力,进行混凝实验并运用图像解析法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絮凝体形态学特征.实验过程中将水样引入与光散... 以PDA在线监测混凝过程和絮凝体形态学分析为基础,建立了絮凝体强度的分析评价方法.为了计算某一特定絮凝条件下形成絮凝体的黏结力,进行混凝实验并运用图像解析法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絮凝体形态学特征.实验过程中将水样引入与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2000)相连的透明橡胶管内,并通过准确控制橡胶管内的水流速度梯度来改变作用于絮凝体上的剪切力,这样就可以在线监测絮体的破碎情况,然后根据PDA输出的FI曲线来确定絮凝体的临界破碎条件.根据临界破碎条件下剪切力、破碎力和黏结力的等量关系,确定黏结力系数k1,进而计算出可以表征絮凝体强度的黏结力B.该方法的有效性已经被大量以硫酸铝为混凝剂的腐殖酸混凝实验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光学在线监测 临界破碎条件 絮体强度
原文传递
四氯化锆与硫酸铝处理微污染水的絮体形态及强度
6
作者 姚海东 张军军 王伟 《内蒙古水利》 2016年第1期59-60,共2页
以某微污染水库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粒度仪对四氯化锆(Zr Cl4)和酸铝(Alum)的絮凝、破碎及再絮凝过程絮体粒径进行了在线监测,对比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2种混凝剂形成的絮体的粒径、生长速率、分形维数及强度。
关键词 四氯化锆 破碎 分形维数 絮体强度
原文传递
硫酸铝作为混凝剂时絮体破碎与再絮凝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叶健 吴纯德 +1 位作者 梁佳莉 黄璐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74,共4页
以硫酸铝为混凝剂,采用智能光散射分析仪(IPDA)对絮体破碎与再絮凝过程进行连续在线监测,考察了pH值和硫酸铝投量对絮体形成及破碎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性中和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为0.12 mmol/L,以Al计),絮体破碎后能继续... 以硫酸铝为混凝剂,采用智能光散射分析仪(IPDA)对絮体破碎与再絮凝过程进行连续在线监测,考察了pH值和硫酸铝投量对絮体形成及破碎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性中和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为0.12 mmol/L,以Al计),絮体破碎后能继续再絮凝,高岭土-铝体系中产生的絮体恢复因子高达117%,高岭土-腐殖酸-铝体系中产生的絮体恢复因子高达110%;当网捕卷扫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0.2 mmol/L),絮体破碎后不能完全恢复,恢复效果不如电性中和作用下的;腐殖酸的存在明显影响絮体形成和破碎后再絮凝过程的絮凝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铝 絮体强度 破碎 凝指数
原文传递
腈纶废水生化出水的混凝处理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明明 杨凤林 +2 位作者 徐晓晨 张捍民 安鹏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27,共5页
对腈纶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混凝处理,通过比较确定三氯化铁为絮凝剂,考察了三氯化铁投加量、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投加量、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及搅拌速度对絮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氯化铁投加质量浓度为90 mg/L,PAM投加质量浓度为2.1 mg/L,... 对腈纶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混凝处理,通过比较确定三氯化铁为絮凝剂,考察了三氯化铁投加量、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投加量、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及搅拌速度对絮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氯化铁投加质量浓度为90 mg/L,PAM投加质量浓度为2.1 mg/L,搅拌速度为80 r/min时形成的絮体最理想,出水COD、浊度等指标均能满足后续膜分离处理的要求,COD去除率达到22%以上。核算药剂成本为0.14元/m3,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化铁 混凝 粒径分布 絮体强度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铝水解形态对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柯水洲 涂家勇 +1 位作者 朱佳 韦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3-738,共6页
采用微量滴定法制备不同碱化度的聚合铝,并测定其铝形态分布,通过其对腐殖酸-高岭土水样进行烧杯实验,依据絮体的Zeta电位、浊度、UV254及絮体强度因子及恢复因子等参数,以综合评价聚合铝水解形态的混凝机理及其絮体特性。结果表明:聚... 采用微量滴定法制备不同碱化度的聚合铝,并测定其铝形态分布,通过其对腐殖酸-高岭土水样进行烧杯实验,依据絮体的Zeta电位、浊度、UV254及絮体强度因子及恢复因子等参数,以综合评价聚合铝水解形态的混凝机理及其絮体特性。结果表明:聚合铝投加前后铝形态分布存在很大差异,碱化度越低影响越明显,碱化度为0.5的聚合铝中Ala含量由原来的69.57%变为4%左右,而其Alc由9.36%变为50%左右;预制铝的中聚体和高聚体形态在混凝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而低聚合度的Ala变化显著;Alb电中和能力强,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好,其絮体成长速度慢但絮体强度高;Alc具有较强的吸附架桥能力,能促进浊度的去除;预制Alc的吸附架桥能力强于水解生成的Alc,但其絮体恢复性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铝水解形态 混凝效果 特性 絮体强度 再生
原文传递
污泥溶胞预处理对絮体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敏 李好 +2 位作者 刘小波 邓玉梅 李美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06,共3页
针对酸、碱、热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考察污泥溶胞过程中粒径分布、剪切敏感性(KSS)、絮体强度(FS)和絮凝能力(FA)等的变化,同时结合流式细胞技术从细胞凋亡角度,研究污泥溶胞过程的细胞损伤情况。结果表明,与原污泥相比,当p H... 针对酸、碱、热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考察污泥溶胞过程中粒径分布、剪切敏感性(KSS)、絮体强度(FS)和絮凝能力(FA)等的变化,同时结合流式细胞技术从细胞凋亡角度,研究污泥溶胞过程的细胞损伤情况。结果表明,与原污泥相比,当p H值=4、11、12时,KSS增幅较大;当p H值=12时FS下降幅度最大;当采用碱处理(p H值=11和12)时,FA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当p H值=2和12时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均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溶胞 剪切敏感性 絮体强度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给水厂污泥调质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甘立友 周利 刘灵菊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年第2期42-46,共5页
给水厂污泥经浓缩处理后含水率仍然较高,需对其进行调质、脱水处理以缩小污泥体积,达到运输和处置的要求。简述了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因素,介绍了污泥调质剂的种类、调质机理和主要的调质方法及其应用。
关键词 给水厂污泥 污泥比阻 絮体强度 分形维数 污泥调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硅酸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铁处理黄河水的效果及其絮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百川 高宝玉 +2 位作者 岳钦艳 付英 许春华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6,共8页
采用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考察了两种混凝剂对浊度和UV254的去除效果,并结合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通过激光粒度仪在线观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生长... 采用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考察了两种混凝剂对浊度和UV254的去除效果,并结合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通过激光粒度仪在线观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生长情况,发现PFSS比PFS生成的絮体生长速度快,尺寸大.对形成的絮体施加不同强度的剪切力,通过观察絮体粒径的变化来比较絮体的强度,发现PFSS生成的絮体强度较大.研究了在不同剪切强度和不同剪切时间下絮体的破碎程度和絮体的恢复能力(分别以破碎因子Bf和恢复因子Rf表示),发现在强剪切力和长剪切时间下Bf和Rf均较大;在相同条件下PFSS生成絮体的Bf较小而PFS生成絮体的Rf较大,这表明前者的抗剪切能力较强,而后者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盐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黄河水 生长 絮体强度 破碎再生
原文传递
铁铝复合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的效率与机制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凯钦 俞志明 +2 位作者 曹西华 姜文彬 宋秀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664,共8页
粘土表面改性是提高粘土絮凝有害藻华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融合铁系与铝系絮凝剂的优点,将两者复合,制备出了不同Fe含量的铁铝复合改性粘土,考察其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玛亚... 粘土表面改性是提高粘土絮凝有害藻华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融合铁系与铝系絮凝剂的优点,将两者复合,制备出了不同Fe含量的铁铝复合改性粘土,考察其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铁的复合对原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的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该作用随F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20%—30%。本研究还采用Zeta电位仪和粒子成像测速仪测定了复合改性粘土在海水中的表面特征和絮凝特性,发现与原改性粘土相比,铁铝复合改性粘土体系中,随Fe含量的增多,粘土表面电位最高可提升15%;稳定絮凝体指数(γ)降低,絮体强度增加。因此,Fe盐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改性粘土颗粒表面正电性和絮体的抗破坏能力,从而增强改性粘土的絮凝除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铝复合改性粘土 有害藻华 表面电性 絮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作用下含有机质沉积物起动的定量研究
14
作者 占斯宁 袁栋栋 +3 位作者 林永钢 张仪萍 周永潮 张土乔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26-2132,共7页
为了探究微生物作用对沉积物起动规律的影响,提出考虑微生物培养时间和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临界起动剪切应力计算方法.通过明渠冲刷试验分析了微生物培养时间及有机质含量对沉积物临界起动剪切应力的影响规律;引入絮体强度常数γ值对微... 为了探究微生物作用对沉积物起动规律的影响,提出考虑微生物培养时间和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临界起动剪切应力计算方法.通过明渠冲刷试验分析了微生物培养时间及有机质含量对沉积物临界起动剪切应力的影响规律;引入絮体强度常数γ值对微生物黏性作用进行定量表征;基于沉积物起动理论,提出在微生物作用下沉积物的临界起动剪切应力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随着微生物作用时间的增加,临界起动剪切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并在10或15 d左右达到峰值,最终达到0.072~0.117 N/m^(2).临界起动剪切应力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微生物黏性作用与γ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67,临界起动剪切应力公式计算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含量 临界起动剪切应力 絮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联合CPAM对污泥结构及其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好 谢敏 +1 位作者 汪爱河 蒋海燕 《大众标准化》 2020年第22期182-183,共2页
文章研究了超声波+CPAM对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超声波联合CPAM处理后污泥含水率、污泥比阻(SRF)、污泥粒径(d0.5)、絮体强度(FS)、分形维数(D3),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40kHz下超声时间为20s、CPAM投加量为80 mg/L时... 文章研究了超声波+CPAM对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超声波联合CPAM处理后污泥含水率、污泥比阻(SRF)、污泥粒径(d0.5)、絮体强度(FS)、分形维数(D3),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40kHz下超声时间为20s、CPAM投加量为80 mg/L时污泥脱水性能最好,此时d0.5、FS相对原污泥都有明显增大,而SRF、含水率及D3有明显减小。从多元线性模型拟合结果可知污泥特性参数d0.5、D3、FS对SRF均有显著影响。在污泥调质中可通过测量d0.5、FS在线监测污泥脱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粒径 絮体强度 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调质对剩余污泥结构及其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敏 李好 +1 位作者 刘小波 邓玉梅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57-4461,共5页
研究了微波辐射功率及微波时间对剩余污泥脱水特性的影响,测试分析了微波处理后污泥的粒径(d0.5)、分形维数(D3)、絮体强度(FS)、表面相对疏水性(RH),以及这些参数与污泥脱水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540 W、微波时间为15 ... 研究了微波辐射功率及微波时间对剩余污泥脱水特性的影响,测试分析了微波处理后污泥的粒径(d0.5)、分形维数(D3)、絮体强度(FS)、表面相对疏水性(RH),以及这些参数与污泥脱水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540 W、微波时间为15 s时污泥脱水性能最好,此时d0.5、D3、FS、RH相对原污泥都有明显增大。从多元线性模型拟合结果可知,污泥特性参数d0.5、D3、FS对污泥比阻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微波 分形维数 絮体强度
原文传递
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对藻类混凝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大为 徐慧 +1 位作者 王东升 段晋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45,共7页
为了考察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对藻类混凝过程的影响,使用3种具有不同铝形态分布的混凝剂对含藻水进行了混凝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铝由于具有较低含量的Alb,电中和能力较差,故需要较大的投量才能去除藻类,形成絮体;含藻水体系中的有机物主要... 为了考察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对藻类混凝过程的影响,使用3种具有不同铝形态分布的混凝剂对含藻水进行了混凝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铝由于具有较低含量的Alb,电中和能力较差,故需要较大的投量才能去除藻类,形成絮体;含藻水体系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腐殖酸及富里酸类物质,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在硫酸铝作混凝剂时得到较好的去除,而腐殖酸及富里酸的去除率较低可能是造成硫酸铝混凝效果较差的原因;Alc(Al(30))在混凝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Al_(13)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电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Al_(13)与Al_(30)由于具有形态的稳定性,其混凝过程受pH值的影响较小。絮体强度因子随着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Al_(13)作混凝剂时絮体恢复因子随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其他两种混凝剂所形成絮体的恢复因子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剂 铝形态 藻类 絮体强度因子 恢复因子
原文传递
改性壳聚糖对处理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18
作者 封盛 相波 《水处理信息报导》 2005年第6期58-58,共1页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壳聚糖和3种羧甲基壳聚糖(N-羧甲基壳聚糖、N,O-羧甲基壳聚糖和O-羧甲基壳聚糖)絮凝剂对污泥的脱水性能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污泥进行脱水时.形成的絮体强度大.不易破碎.对污泥脱水的...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壳聚糖和3种羧甲基壳聚糖(N-羧甲基壳聚糖、N,O-羧甲基壳聚糖和O-羧甲基壳聚糖)絮凝剂对污泥的脱水性能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污泥进行脱水时.形成的絮体强度大.不易破碎.对污泥脱水的效果明显好于普通絮凝剂.在3种所研究的羧甲基壳聚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脱水性能 改性壳聚糖 凝剂 絮体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