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荷迁移累积式γ剂量计 被引量:5
1
作者 金圣仁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7-52,共6页
文章介绍了利用γ辐照下绝缘体内金属导体上积累电荷的原理制成的γ剂量计。它的测量范围可达0.25—300Gy,测量误差小于±10%。
关键词 Γ剂量计 电荷过移 累积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渗的电荷累积理论 被引量:28
2
作者 庄艳峰 王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9-632,649,共5页
基于模型试验中所观测到的电荷累积现象,提出了电渗的电荷累积理论。该理论以电荷守恒原理代替电流连续性原理,建立了电荷累积模型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解析解表明:电势在空间的分布是线性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叠加,该分布最终趋近于Esri... 基于模型试验中所观测到的电荷累积现象,提出了电渗的电荷累积理论。该理论以电荷守恒原理代替电流连续性原理,建立了电荷累积模型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解析解表明:电势在空间的分布是线性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叠加,该分布最终趋近于Esrig理论所假定的线形分布。电势梯度随时间以指数形式消减,最终稳定于一个常数,电流和土体电导率随时间的消减形式与能级梯度理论近似一致。最后,通过观测电渗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对电荷累积理论进行了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累积 电渗 固结 排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面板取向层与液晶层界面的电荷累积效应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方晖 席俭飞 +2 位作者 王秀峰 魏楠 朱晓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3-125,共3页
TN模式的电荷累积缺陷,是液晶显示器生产中一个相当棘手问题。由于累积电荷量难于定量测量来进行研究,所以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着重分析了液晶显示器电荷累积缺陷,发现当它们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相差越大,电荷积累值越大;当取向层... TN模式的电荷累积缺陷,是液晶显示器生产中一个相当棘手问题。由于累积电荷量难于定量测量来进行研究,所以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着重分析了液晶显示器电荷累积缺陷,发现当它们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相差越大,电荷积累值越大;当取向层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和液晶的不相等时,二者的交界面将产生电荷积聚;并且发现当取向层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和液晶的相等时,二者的交界面将不产生电荷积聚,图像残留、显示速度减慢等问题也就可以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显示器 电荷累积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荷累积的棒-板间隙流注放电过程仿真 被引量:6
4
作者 丁玉剑 张泽 +3 位作者 谢庆 李庆峰 周军 律方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13-4119,共7页
棒-板间隙放电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对于长空气间隙放电机理研究及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了棒-板间隙动态流注分形发展模型,在已有的分形流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边界修正的电场计算方法以及基于电荷累... 棒-板间隙放电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对于长空气间隙放电机理研究及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了棒-板间隙动态流注分形发展模型,在已有的分形流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边界修正的电场计算方法以及基于电荷累积的时间参数求取方法。通过对间隙空间进行网格剖分,求解电场分布方程与电荷累积方程,得出间隙电场变化以及流注步进式发展的时间及动态电荷累积。本模型针对流注起始、流注发展、放电结束和电荷累积等过程进行了建模,并运用模型对于不同电压幅值(230 k V、590 k V)1 m棒-板间隙雷电冲击(2.0/50μs)流注放电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雷电冲击电压为230 k V时,流注发展长度约为20 cm,流注发展时间为5.02μs,流注发展平均速度为3.98×104 m/s,流注通道电荷累积总量达到23.2μC;雷电冲击电压为590 k V时,1 m棒-板间隙被击穿,流注发展时间为9.92μs,流注发展平均速度为1.01×105 m/s,击穿前其速度达到1.60×105 m/s,整个击穿过程流注电荷累积总量为258.3μC。新的模型在放电通道长度变化,放电过程电场波形,流注发展过程电荷粒子的累积等方面均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具有一定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板间隙 雷电冲击 流注放电 电荷累积 分形仿真 外绝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LED功能层界面电荷累积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方辉 李欣 +1 位作者 王秀峰 张麦丽 《半导体光电》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8-481,共4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任意两相邻功能层交界面上的电荷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荷极化和电荷累积,从而给载流子的注入带来一定的影响,电荷累积的多少和累积的种类都与这两功能层材料有直接的关系。从多层电介质交界面的全电流密度和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任意两相邻功能层交界面上的电荷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荷极化和电荷累积,从而给载流子的注入带来一定的影响,电荷累积的多少和累积的种类都与这两功能层材料有直接的关系。从多层电介质交界面的全电流密度和电场应满足的基本关系出发,利用初始条件和最终状态的边界条件,探讨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任意两相邻功能层界面电荷累积的基本规律,分析了这种界面的电荷累积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调节相邻功能层界面累积的电荷,可以平衡载流子的注入,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界面 电荷累积 电场分布 空间电荷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中电荷累积行为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成 张弛 +3 位作者 黎瑞锋 陈琪 钱磊 陈立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57,共7页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是不需要额外光源的主动发光技术,在显示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寿命较短是影响QLED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其老化机理尚不清晰。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自主搭建电荷提取装置,证实红光QLED在恒流驱动过程...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是不需要额外光源的主动发光技术,在显示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寿命较短是影响QLED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其老化机理尚不清晰。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自主搭建电荷提取装置,证实红光QLED在恒流驱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电荷累积。累积电荷量随着驱动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阈值电流密度(对应于开启电压)后逐渐趋于饱和。随着器件老化,亮度下降伴随着累积电荷量进一步增加。本工作对QLED老化过程中电荷累积规律的理解,能为QLED材料和界面的优化设计提供直观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寿命 注入势垒 电荷累积 注入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伸状态下LDPE/SiO_2改性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灿 王有元 +1 位作者 凡朋 廖瑞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3-1170,共8页
为深入研究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Si O_2改性材料内部空间电荷的运动特性,利用纳米粒径分别为15和50 nm的Si O_2纳米粒子制备了质量分数为5%的LDPE/Si O_2改性材料,同时制备了拉伸率为10%的样品,利用电声脉冲(pu... 为深入研究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Si O_2改性材料内部空间电荷的运动特性,利用纳米粒径分别为15和50 nm的Si O_2纳米粒子制备了质量分数为5%的LDPE/Si O_2改性材料,同时制备了拉伸率为10%的样品,利用电声脉冲(pulsed electroacoustic apparatus,PEA)法装置测量了每种样品的空间电荷分布。结果表明:添加Si O_2纳米粒子后,材料中靠近电极处的空间电荷累积由异极性电荷转变为同极性电荷;拉伸后,所有材料内部的空间电荷累积量均出现了增加,并且当拉伸率为10%,质量分数为5%时,LDPE/Si O_2改性材料内部出现了空间电荷大量累积的现象,在材料中心位置处形成了两个不同极性的空间电荷包,15nm粒径改性材料的空间电荷包远小于50nm粒径的改性材料。文中从弧波理论、电荷在改性材料中的受力以及具有不同介电常数材料表面电荷的累积等方面对LDPE/Si O_2改性材料内部的空间电荷包现象进行了详细解释,为深入理解空间电荷在改性材料中的运动特性和分布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PE/SiO2改性材料 空间电荷 拉伸率 孤波理论 表面电荷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对岩石电荷感应信号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文红 施天威 +2 位作者 潘一山 罗浩 吕祥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9-668,共10页
水是诱发矿井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水-岩相互作用下的岩石破坏电荷信号,可丰富矿井水引起灾害的监测方法。为研究含水率对岩石破坏电荷感应信号的影响规律,基于损伤理论推导了岩石损伤破坏力-电耦合模型,得到了感应电荷量与岩石力损... 水是诱发矿井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水-岩相互作用下的岩石破坏电荷信号,可丰富矿井水引起灾害的监测方法。为研究含水率对岩石破坏电荷感应信号的影响规律,基于损伤理论推导了岩石损伤破坏力-电耦合模型,得到了感应电荷量与岩石力损伤和水损伤的理论关系。利用自主研制的电荷感应信号数据采集系统,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电荷感应信号监测试验,分析了水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破坏过程中各阶段电荷感应信号的影响规律,并对含水率影响感应电荷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电荷感应信号与岩石的损伤程度有关,累积感应电荷量与感应电荷总量的比值可以表示岩石在水和力作用下的损伤量,且含水率越高,试样越易在较低的应力下产生大量的电荷感应信号。不同含水率岩石的宏观破坏特征明显不同,随着含水率升高,岩石的抗压强度降低,裂隙发育,岩石破坏形式由单剪式破坏向张拉和剪切混合破坏转变。电荷感应信号分布形态上,含水率的升高使得高幅值电荷簇数增加,并向弹性阶段发展,且高幅值电荷感应信号主要分布在弹性阶段后期和塑性阶段。感应电荷量上,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弹性阶段的感应电荷释放量占比逐渐增大,塑性阶段占比逐渐减小,两阶段的感应电荷量之和占试样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感应电荷总量的90%以上。水通过弱化岩石颗粒和渗透压作用,使岩石在较低应力下产生或扩展裂隙,感应电荷信号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电荷感应信号 损伤 力-电耦合模型 累积感应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薄膜电荷效应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9
作者 史成芳 荆建立 郭明磊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31-34,38,共5页
文章研究液晶层与表面层电容电阻特性对液晶电荷效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液晶薄膜电荷效应的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瞬态响应分析液晶层等效电压的变化,并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解出该模型电荷释放的电路方程,最后分析了液晶参数对液晶电荷累积... 文章研究液晶层与表面层电容电阻特性对液晶电荷效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液晶薄膜电荷效应的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瞬态响应分析液晶层等效电压的变化,并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解出该模型电荷释放的电路方程,最后分析了液晶参数对液晶电荷累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晶层与配向层交界面介电参数的电阻特性对液晶释放过程影响较大,而电容特性影响积累电荷的能力,低频时液晶有效电压受配向层影响较大。该模型为液晶显示电荷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辅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电荷累积效应 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波脉冲模式下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研究
10
作者 姜松 何园园 《电子科技》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为提高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文中研究了不同方波脉冲模式下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特性。文中对系统放电特性进行分析,计算系统放电功率,研究其在不同极性、不同频率和不同脉宽下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并对其产生的结果进... 为提高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文中研究了不同方波脉冲模式下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特性。文中对系统放电特性进行分析,计算系统放电功率,研究其在不同极性、不同频率和不同脉宽下产生臭氧的浓度和产量,并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正负极性方波脉冲时,臭氧浓度最高,为8.8 g·Nm^(-3);在施加正极性方波脉冲时,臭氧产量最高,为55 g·kWh^(-1)。随着频率的增加,臭氧浓度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放电频率为1 kHz时,臭氧浓度最大;在放电频率为1.5 kHz时,臭氧产量最高。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脉宽的增加,臭氧浓度缓慢增加,臭氧的产量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 方波脉冲 不同脉冲模式 放电特性 累积电荷 臭氧浓度 臭氧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放电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龙凯华 邵涛 +1 位作者 严萍 金其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9-1254,共6页
为研究ns脉冲高电压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在实验测量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电压、放电电流的基础上,根据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效电路对空气间隙上的气隙电压、放电电流及功率等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气隙电压、电流均为... 为研究ns脉冲高电压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在实验测量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电压、放电电流的基础上,根据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效电路对空气间隙上的气隙电压、放电电流及功率等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气隙电压、电流均为双极性脉冲且放电瞬时功率呈现双峰,分析认为此双极性脉冲是由介质层累积电荷所致;阻挡介质材料、厚度和施加电压频率不同,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结果也不同;施加电压类型对介质阻挡放电影响很大,相比交流、单极性μs脉冲和单极性亚μs脉冲的介质阻挡放电,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电流大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NS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仿真 双极性 累积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复电阻率模型电磁场正演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大勇 李桐林 +3 位作者 李建平 张辉 王丽妍 杨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6-271,共6页
复电阻率法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激电分支方法,自提出伊始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开展了复电阻率电磁场正演计算,但缺少对正演结果的深入分析.本文采用体积分方程法,进行了复电阻率模型的正演模拟,通过对正演结... 复电阻率法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激电分支方法,自提出伊始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开展了复电阻率电磁场正演计算,但缺少对正演结果的深入分析.本文采用体积分方程法,进行了复电阻率模型的正演模拟,通过对正演结果分析,得出三维复电阻率体的电磁响应是由累积电荷,电磁感应和激电效应共同产生的,并总结了三种效应的电磁响应规律,为准确分析异常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电阻率 累积电荷 电磁感应 激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陶瓷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及测量 被引量:17
13
作者 雷杨俊 肖定全 唐兵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3-716,共4页
利用电子束致二次电子发生装置,选择具有不同组成、相同尺寸(φ25mm×0.3mm)的Al2O3陶瓷样品进行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获得了典型的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曲线。同时,就测试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以及组成对Al2O3... 利用电子束致二次电子发生装置,选择具有不同组成、相同尺寸(φ25mm×0.3mm)的Al2O3陶瓷样品进行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获得了典型的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曲线。同时,就测试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以及组成对Al2O3陶瓷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组成不同的Al2O3陶瓷样品具有明显不同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适当的体掺杂有利于降低Al2O3陶瓷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和改善表面性能。此外,由于测试过程中试验参数的变化对测量结果具有明显影响,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应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并尽可能确保各试验参数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陶瓷 二次电子发射 表面电荷累积 发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器件扫描电镜低电压成像技术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栋程 周庆波 +1 位作者 王淑杰 王晓敏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3年第3期489-493,共5页
针对使用扫描电镜(SEM)进行半导体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和失效分析(FA)时,芯片表面不作喷镀处理的问题,提出了减小或消除电荷累积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正确应用SEM低电压技术,选择加速电压1.0 kV-2.0 kV、电子束斑2.0,结合积分... 针对使用扫描电镜(SEM)进行半导体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和失效分析(FA)时,芯片表面不作喷镀处理的问题,提出了减小或消除电荷累积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正确应用SEM低电压技术,选择加速电压1.0 kV-2.0 kV、电子束斑2.0,结合积分技术,可在芯片表面不作喷镀处理,并满足国军标要求下,得到分辨率和性噪比均很好的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器件 SEM低加速电压 积分技术 消除电荷累积 破坏性物理分析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环打火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连胜 陈思富 石金水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36,共4页
绝缘问题是高电压、高场强器件和设备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决定器件、设备运行参数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台直线感应加速器调试中出现的加速腔绝缘环在带束负载情况下的真空沿面闪络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表明,在排除设计、... 绝缘问题是高电压、高场强器件和设备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决定器件、设备运行参数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台直线感应加速器调试中出现的加速腔绝缘环在带束负载情况下的真空沿面闪络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表明,在排除设计、材料、加工、洁净和真空度等常规异常因素后,导致绝缘环真空沿面闪络的可能因素是电子在绝缘环表面的吸附和累积,绝缘环上累积的电子来源和加速器中加速、传输的电子束的丢失有关。从加速腔工作状态出发,分析绝缘环表面积累电荷和丢失电子束的相关途径,进而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加速腔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加速器 绝缘环 真空沿面闪络 电荷累积 高能电子诱发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D液晶层电场的响应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方辉 姚毅 +2 位作者 张麦丽 魏楠 朱小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7-40,共4页
分析了液晶显示器在实际生产中时常出现的图像残留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上下基板取向层与液晶分子交界面积累的累积电荷在液晶盒中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当取向层PI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和液晶的不相等时... 分析了液晶显示器在实际生产中时常出现的图像残留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上下基板取向层与液晶分子交界面积累的累积电荷在液晶盒中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当取向层PI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和液晶的不相等时二者的交界面将产生电荷积聚;当其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相差越大时,图像残留越严重;当其驱动电压越大时,图像残留也越严重;当取向层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和液晶的相等时二者的交界面将不产生电荷积聚,图像残留、显示速度减慢等问题也得以基本消除.本研究从理论上为解决液晶显示器的图像残留问题指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显示器 电荷累积 图像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杨威 任成燕 +3 位作者 孔飞 刘俊标 张燕 邵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固体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现象会导致介质表面的电子倍增及电荷积累进而产生放电造成器件的失效,准确测量固体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于指导材料选型、评价材料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对比了绝缘与金属材料在二次电子产生、... 固体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现象会导致介质表面的电子倍增及电荷积累进而产生放电造成器件的失效,准确测量固体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于指导材料选型、评价材料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对比了绝缘与金属材料在二次电子产生、输运和发射过程的差异,总结了现有的绝缘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手段,分析了初级电子能量、束流、入射角度、材料表面状态及样品表面电荷积累对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初级电子在绝缘材料中的平均自由行程远大于二次电子,所以初级电子激发的内二次电子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逃逸为二次电子。绝缘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中,样品表面很容易积聚电荷,积累的电荷从改变初级电子能量和出射二次电子能量两个方面影响样品的二次电子发射,最终会达到一个出射和入射动态平衡的带电状态。绝缘样品表面积聚电荷的中和是二次电子测量的难点,目前大多采用加热法和电子束辐照法,不能定量的消除累积电荷。目前绝缘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特性测量装置性能不一,可重复性差,如何全面消除样品电荷累积对于提高测量装置的精度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材料 初级电子 二次电子 电荷累积 电荷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kV电缆测试用DC/AC充电型振荡波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庆华 卢雨欣 +1 位作者 沈谢林 李洪杰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55,共4页
针对目前电力电缆测试中广泛采用的振荡波(DAC)技术在直流充电阶段存在静电荷累积,可能危害电缆绝缘的问题,在此提出一种基于DC/AC变换技术的新型DAC技术和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大功率DC/AC变换器,控制系统以谐振方式工作,产生频率、电... 针对目前电力电缆测试中广泛采用的振荡波(DAC)技术在直流充电阶段存在静电荷累积,可能危害电缆绝缘的问题,在此提出一种基于DC/AC变换技术的新型DAC技术和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大功率DC/AC变换器,控制系统以谐振方式工作,产生频率、电压均可调的正弦电压,为被测电缆快速充电,解决了直流充电方式下静电荷累积的问题。通过控制DC/AC变换器输出端的双向半导体开关产生DAC电压,显著降低了 DAC转换开关的工作电压,避免了大量IGBT或LTT开关器件的使用,提高了测试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经济性。详细阐述和论证了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以及实现过程,并在一条8.7 kV/10 kV,400 m长的电缆上开展测试,表明所提DC/AC充电型高压DAC系统,能够输出峰值24 kV的DAC,满足电缆局部放电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器 振荡波 电力电缆测试 电荷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型SoC估值技术
19
作者 薛行贵 陈军峰 方莹 《电子世界》 2016年第22期129-129,共1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SOC估值技术的概念,而后对开路电压法与电荷累积法两种SOC估值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基于两种SOC估值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改进型SOC估值方法。
关键词 SOC估值 开路电压法 电荷累积 改进型SOC估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改进均衡控制算法
20
作者 高见文 葛卫丽 +1 位作者 李雪健 薛行贵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00-1304,共5页
为了提高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延长电池的寿命并提高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电荷累积法的剩余电量(SOC)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控制电池单体SOC上限的均衡控制算法,并设计了相应的均衡电路,控制电池SOC工作区... 为了提高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延长电池的寿命并提高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电荷累积法的剩余电量(SOC)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控制电池单体SOC上限的均衡控制算法,并设计了相应的均衡电路,控制电池SOC工作区间,减少电池之间的不一致性,减缓电池劣化,提高电池的寿命。测试实验的结果显示:电池SOC值约呈线性下降,说明改进的SOC估计方法可行,电池充放电过程中SOC值都能维持在要求的范围内,达到了均衡充放电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 剩余电量 电荷累积 均衡控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