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
作者 唐晓红 邵景安 +3 位作者 黄雪夏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5-243,共9页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和田块等尺度研究了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在垄作免耕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含碳量在大团聚体(2~0.25mm)中最...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和田块等尺度研究了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在垄作免耕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含碳量在大团聚体(2~0.25mm)中最高,但有机碳总量主要分布在0.25~0.02mm。其次是0.02-0.002mm;垄作免耕下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10cm土层的大团聚体(〉0.25mm)中(富集系数〉1.5),而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和垄作翻耕下,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自上而下缓慢降低;实验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呈条带状和斑块状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垄作免耕处最高,达30.71g kg^-1,在常规平作处最低,为16.50g kg^-1左右。长期垄作免耕会导致有机碳向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的相对富集及在土壤剖面的层次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分布 垄作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47
2
作者 张薇 王子芳 +3 位作者 王辉 郑杰炳 鲍金星 高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9,共7页
采用为期62 d的实验室恒温(28±1)℃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好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淹水条件,且差异达到极显... 采用为期62 d的实验室恒温(28±1)℃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好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淹水条件,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植物残体的矿化速率进行拟合表明,好气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大小顺序为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而淹水条件则为水稻秸秆>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分状况和植物残体化学组分的差异影响紫色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最终导致碳累积矿化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植物残体 壤水分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92
3
作者 高明 车福才 +2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杨剑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17,共7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 5%~ 30 0 %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 1 5%~ 12 7%、2 4 %~ 8 9%、11 6 %~19 5%、32 5%~ 72 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有机肥 微量元素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樊红柱 陈庆瑞 +2 位作者 秦鱼生 陈琨 涂仕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20-1529,共10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的影响。【方法】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鲜猪粪)、有机肥+氮肥(MN)、有机...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的影响。【方法】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鲜猪粪)、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8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平衡、累积和去向状况,以及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演变规律及土壤剖面(0—100 cm)全磷、有效磷迁移特征。【结果】钙质紫色水稻土33年不施用磷肥(CK和N)作物籽粒和秸秆磷素携出总量为613.12 kg·hm-2,种苗、根茬、雨水及灌溉水带入土壤总磷量为106.61 kg·hm-2,长期不施用磷肥土壤磷素表现出亏缺状况,年亏缺量为15.35 kg·hm-2,且土壤磷含量随种植年限延续而下降,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减少量为0.0011 g·kg-1、有效磷含量年均减少量为0.029 mg·kg-1;33年单施无机磷肥(NP和NPK)土壤磷素投入总量为1 880.03 kg·hm-2、作物携出磷量为1 275.40 kg·hm-2,有机肥处理(M和MN)土壤投入磷量为2 532.68 kg·hm-2、携出磷量为757.50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MNP和MNPK)土壤投入和携出磷量分别为4 305.11和1 436.64 kg·hm-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素投入量都明显高于作物携出量,导致单施无机磷肥、单施有机磷肥和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处理土壤磷素年盈余量分别为18.32、53.79和86.92 kg·hm-2,年未知去向磷量分别为4.99、34.96和59.39 kg·hm-2,土壤全磷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0.015、0.0018和0.018 g·kg-1,有效磷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1.13、0.032和1.17 mg·kg-1。长期不施用磷肥钙质紫色水稻土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则相反;长期施用磷肥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土壤剖面都呈现出上下层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施用无机磷肥土壤磷素可迁移至60—80 cm土层,施用有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磷素可迁移至100 cm以下;随着磷肥施用年限持续,土壤磷素迁移深度和迁移量将会更大,有机肥的施用促使磷素向土壤下层迁移。【结论】连续数年施用磷肥后,土壤磷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考虑减少磷肥用量,减少因有机肥过量施用导致的磷素快速积累和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钙质紫色水稻土 磷素 累积与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樊红柱 秦鱼生 +2 位作者 陈庆瑞 陈琨 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73-1480,共8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对碳投入的响应。【方法】采集经历30年不同施肥处理后的紫色水稻土,利用湿筛法分离>2 mm、0.25~2mm、0.053~0.25mm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并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对碳投入的响应。【方法】采集经历30年不同施肥处理后的紫色水稻土,利用湿筛法分离>2 mm、0.25~2mm、0.053~0.25mm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并分析团聚体的稳定性以及年均碳投入量和有机碳固定速率的关系。【结果】与不施肥(CK)比较,施肥(N、NP、NPK、M、MN、MNP和MNPK)使>2 mm团聚体所占比例提高了9.6%~36.1%,0.25~2 mm团聚体降低了6.7%~26.3%,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单施化肥处理(N、NP和NPK)没有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和MNPK)显著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与CK相比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他粒径团聚体碳含量略有提高,但未达显著水平;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效果优于单施化肥。CK和N处理土壤有机碳损失速率为0.08t/(hm^2·a)和0.02 t/(hm^2·a),单施化肥(NP和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MN、MNP和M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分别为0.14、0.10和0.17t/(hm2·a)。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与碳投入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531,P<0.05);碳转化效率为3.3%;随碳投入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碳含量均增加,且>2 mm团聚体的碳增加速率远远高于其他团聚体。【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本试验紫色水稻土的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仍具有一定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2 mm团聚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壤团聚体 有机碳 壤固碳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的盈亏及有效性 被引量:18
6
作者 樊红柱 陈庆瑞 +3 位作者 郭松 陈琨 秦鱼生 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62,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遂宁34年(1982—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遂宁34年(1982—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分析了土壤磷素盈亏与全磷、Olsen-P的变化特征。【结果】不施磷肥(CK和N)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磷约13.22 kg/hm^2,且维持在较低的变化水平;单施有机磷肥处理(M与MN)作物携出磷量比不施磷肥提高了约1.73倍,磷素携出量呈增加趋势;施用磷肥(NP、NPK、MNP和MNPK)作物携出磷量在41.71~45.62 kg/hm^2之间,吸磷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不施磷肥土壤磷素常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土壤磷素年均盈余量为8.76~88.79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磷盈余量大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磷肥,随施肥年限的延续磷盈余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中磷含量随磷盈亏而变化,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量与磷盈亏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施磷或单施有机磷这种响应关系不明显;土壤每盈余磷100kg/hm^2,NP、NPK、MNP和MNPK处理土壤中全磷分别增加0.14、0.16、0.015和0.018 g/kg,Olsen-P分别提高15.76、17.19、1.96和1.85 mg/kg。【结论】土壤磷素有效性随土壤磷素盈亏而变化,与加入磷素形态密切相关,西南紫色水稻土单施无机磷肥提升土壤磷含量的速率大于施用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紫色水稻土 磷盈亏 全磷 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辉 张军科 +3 位作者 江长胜 郝庆菊 吴艳 谢德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7-255,共9页
以位于西南大学的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始于199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为对象,研究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等4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 以位于西南大学的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始于199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为对象,研究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等4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下SOC和SMBC均呈现出在土壤剖面垂直递减趋势,翻耕栽培下其降低较均匀,而免耕栽培下其富集在表层土壤中。同一土层不同耕作方式间SOC和SMBC的差异在表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0—60 cm剖面中,SOC含量依次为:LM(17.6 g/kg)>DP(13.9 g/kg)>LF(12.5 g/kg)>SH(11.3 g/kg),SOC储量也依次为:LM(158.52 Mg C/hm2)>DP(106.74 Mg C/hm2)>LF(93.11 Mg C/hm2)>SH(88.59 Mg C/hm2),而SMBC含量则依次为:LM(259 mg/kg)>SH(213 mg/kg)>LF(160 mg/kg)>DP(144 mg/kg)。与其它3种耕作方式比较,LM处理显著提高SOC含量和储量以及SMBC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进行分析发现,耕作方式对SOC和SMB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SMBC与SOC、全氮、全磷、全硫、碱解氮、有效磷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硫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SMBC可以作为表征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壤有机碳 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商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军科 江长胜 +2 位作者 郝庆菊 吴艳 谢德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79-4387,共9页
以位于西南大学实验农场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0—6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总有... 以位于西南大学实验农场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0—6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总有机碳的主体,约占土壤总有机碳的69.56%—95.66%,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分配比例逐渐升高;其次是自由轻组有机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的5.03%—26.43%,从土壤表层向下,其分配比例迅速下降;闭合轻组有机碳最低,仅占土壤总有机碳的1.37%—4.93%,其分配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不明显。在0—60 cm土壤深度内,不同耕作方式下自由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LM(4.36 g/kg)>DP(2.11 g/kg)>LF(1.74 g/kg)>SH(1.46 g/kg),相应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分别为17.1%、14.0%、12.2%和11.3%;闭合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LM(0.82 g/kg)>DP(0.51 g/kg)>LF(0.36 g/kg)>SH(0.34g/kg),相应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分别为3.36%、3.45%、2.71%和3.00%。因此,在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上实行垄作免耕能提高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配比例,从而改善土壤有机碳质量。另外,与土壤总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及闭合轻组有机碳相比,自由轻组有机碳对耕作方式的变化最敏感,是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自由轻组有机碳 闭合轻组有机碳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硅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魏朝富 杨剑虹 +5 位作者 高明 谢德体 李全珍 李海林 李杰 向天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紫色水稻上有效硅含量的概况,影响因素及施硅效应。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施硅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10%的土壤占55%。土壤有效硅含量为红紫泥田(SiO2:45.4mg/kg)<灰棕紫泥田(SiO2:...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紫色水稻上有效硅含量的概况,影响因素及施硅效应。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施硅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10%的土壤占55%。土壤有效硅含量为红紫泥田(SiO2:45.4mg/kg)<灰棕紫泥田(SiO2:89.8mg/kg)<红棕紫泥田(SiO2147.mg/kg)。水稻产量与土壤还有效硅含量及水稻茎叶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1**和r=0.804**,n=20)。影响紫色水稻上有效硅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和土壤质地;其次是Eh;铁铝氧化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有效硅与土壤全硅无明显相关性(r=0.196,n=22)。强酸性土、酸性土,质地偏砂土壤常是缺硅土壤;提高酸性土的pH,硅的有效性下降,降低碱性土的pH,土壤硅的有效性增强。有机酸能显著地促进土壤硅的释放,提高有效硅的含量。应用Elovich、抛物线扩散方程和权函数方程能很好描述土壤硅的释放。动力学方程参数b值比直观分析更能综合地反映土壤的硅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有效硅 硅肥 紫色水稻土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彭娟 符卓旺 +3 位作者 朱洁 慈恩 高明 谢德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5-178,182,共5页
以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油菜)和水旱轮作(中稻-油菜)4种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不同耕作制度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以... 以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油菜)和水旱轮作(中稻-油菜)4种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不同耕作制度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垄作免耕(中稻-油菜)最佳。不同耕作制度实施20年后,农田0-1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已趋于稳定,垄作免耕会提高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而水旱轮作各土层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其他耕作处理。不同耕作制度下水稻土中易氧化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差异较大,其中,垄作免耕(中稻-油菜)下水稻土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最大。各耕作处理中,土壤有机碳的最大矿化速率差异显著,有机碳矿化率和pH呈显著正相关;在培养期间,垄作免耕(中稻-油菜)的累积矿化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的总矿化强度最大,垄作免耕(中稻-油菜)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有机碳 累积 矿化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31年后紫色水稻土碳、氮含量及储量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樊红柱 陈琨 +2 位作者 陈庆瑞 秦鱼生 蒋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25-1431,共7页
【目的】了解长期施肥对紫色土碳、氮的影响,为该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3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中国西南紫色水稻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碳、氮的含量与积累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结果... 【目的】了解长期施肥对紫色土碳、氮的影响,为该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3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中国西南紫色水稻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碳、氮的含量与积累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结果】不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年下降速率为0.033 g/kg,单施化肥(N、NP、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MN、MNP、MNPK)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增加速率为0.047和0.085 g/kg,不施肥、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氮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为0.0058、0.011和0.018g/kg。肥料的施入显著提高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相比,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分别增加了表层和亚表层SOC含量30.40%、44.69%、11.83%和19.29%,分别增加了SOC储量32.30%、42.87%、19.09%和24.96%;表层和亚表层土壤TN含量分别增加了13.39%、29.92%、8.33%和1.04%,土壤TN储量分别增加了15.43%、28.29%、15.22%和5.07%。且土壤碳、氮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结论】紫色水稻土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培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钾有效性和钾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朝富 杨剑虹 +2 位作者 屈明 谢德体 魏世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52-359,共8页
紫色水稻土全钾含量属中等水平,速效钾属中等偏下水平,土壤对钾素的供应总体不足。作物吸收的钾,矿物钾占76.95%,速效钾和缓效钾仅占10.81%和12.24%。土壤矿物钾释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随土壤颗粒粒径的下降显著增大,在80... 紫色水稻土全钾含量属中等水平,速效钾属中等偏下水平,土壤对钾素的供应总体不足。作物吸收的钾,矿物钾占76.95%,速效钾和缓效钾仅占10.81%和12.24%。土壤矿物钾释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随土壤颗粒粒径的下降显著增大,在80分钟时,释放量仍高达08~8.8mg·kg-1.min-1,80分钟内的累积释放量为土壤缓效钾的1.5~2.0倍;土壤速效钾的形成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趋向稳定。不同土壤矿物钾的释放顺序和土壤速效钾形成顺序的不一致性,是由它们的机理和土壤性状综合造成的,但是,Elovich方程都能较好地拟合土壤矿物钾的释放过程和土壤速效钾的形态过程,方程参数b值能反映过程进行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有效性 钾释放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黄雪夏 唐晓红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77-1281,共5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态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较大变化。颗粒态有机碳在土壤中周转速度较快,比土壤总有机碳更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对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固定过程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态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较大变化。颗粒态有机碳在土壤中周转速度较快,比土壤总有机碳更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对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固定过程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处理的14年28茬的紫色土长期试验土壤,分析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及不同深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水稻(Oryza sativa)油菜(Brassica)轮作的利用方式下,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利用方式下,而稻油水旱轮作平作利用方式下最低。整个耕层0~3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8.92~29.98g·kg-1之间,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变幅为0.54~3.43g·kg-1之间,且存在随深度递增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都可用作评价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与固碳能力的有效指标,但颗粒有机碳对于管理措施的响应更为敏感。从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关系来看,不同管理下有机碳的增加与土壤物理保护能力的提高有关。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有利于有机碳的保护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紫色水稻土 总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祝滔 郝庆菊 +1 位作者 江长胜 袁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3-757,共5页
以位于西南大学试验农场的紫色土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对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耕作... 以位于西南大学试验农场的紫色土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对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的含量为LM(1.53 g/kg)>DP(1.50 g/kg)>XM(1.32 g/kg)>LF(1.31 g/kg)>SH(1.16 g/kg),碱解氮为DP(111.48 mg/kg)>LM(105.20 mg/kg)>SH(101.97 mg/kg)>LF(97.26 mg/kg)>XM(95.19 mg/kg),长期垄作免耕有利于土壤中全氮的提高。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C/N在7.96~16.56之间,免耕农作更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壤全氮 碱解氮 碳氮比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与土粒团聚的关系 被引量:25
15
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陈世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0-77,共8页
紫色水稻土的原土复合量(重组腐殖质)为中性土>钙质土>酸性土,同一土壤剖面中其含量是随土层深度下降;而有机无机复合度为钙质土>中性、酸性土,在土壤剖面中是随土层深度增加。<0.01mm土粒团聚量和<0.01mm土粒团... 紫色水稻土的原土复合量(重组腐殖质)为中性土>钙质土>酸性土,同一土壤剖面中其含量是随土层深度下降;而有机无机复合度为钙质土>中性、酸性土,在土壤剖面中是随土层深度增加。<0.01mm土粒团聚量和<0.01mm土粒团聚度为钙质土>中性土>酸性土。原土复合量和有机质含量,物理性粘粒含量、铁氧化物含量与<0.01mm土粒团聚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机无机复合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腐殖质结合状态,物理性粘粒含量和<0.01mm土粒团聚度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在上粒团聚中,是与矿物质呈复合状态的腐殖质(原土复合量)起作用,而原上复合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0.01mm土粒团聚量。有机无机复合和土粒团聚的关系是通过原土复合量和<0.01mm土粒团聚量间的关系来体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 粒团聚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光 唐晓红 +1 位作者 罗友进 魏朝富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8-292,共5页
通过1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影响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各种耕作处理的不同土层均以0.02~0.2... 通过1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影响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各种耕作处理的不同土层均以0.02~0.25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最大;垄作免耕和畦作免耕土壤表层(0~10cm)〉0.25mm的团聚体占比增加,尤其畦作免耕表现得更加明显;垄作免耕使表层(0~20cm)中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0.25~2mm团聚体占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长期保护性耕作导致有机碳在土壤剖面的层次分异以及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的相对富集。通过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剖面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有利于揭示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灌溉下紫色水稻土颗粒态有机质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顺安 郑向群 +1 位作者 刘书田 姚秀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50,共5页
颗粒态有机质(POM)属于活性较高的有机碳库,为了解在长期再生水灌溉条件下,灌区土壤POM是否会富集更多的重金属而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比较6个不同灌溉年限(2,3,5,8,10,12年)的再生水灌溉区紫色水稻土中POM分布规律及重金属铜(Cu... 颗粒态有机质(POM)属于活性较高的有机碳库,为了解在长期再生水灌溉条件下,灌区土壤POM是否会富集更多的重金属而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比较6个不同灌溉年限(2,3,5,8,10,12年)的再生水灌溉区紫色水稻土中POM分布规律及重金属铜(Cu)、铅(Pb)和镉(Cd)的富集特征,以探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POM中重金属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灌区紫色水稻土中1~0.05mm是POM的主要分布粒级,该粒级POM所占比例超过78%,>1mm的POM所占比例较低。灌区紫色水稻土中POM对重金属有较明显的富集作用,对Cu、Pb和Cd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6.58,5.78和4.03,富集的Cu、Pb和Cd分别占土壤重金属总量的8.22%,7.27%和7.65%。随着再生水灌溉年限的增长,灌区紫色水稻土的重金属含量未超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POM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呈下降趋势。POM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与灌溉时间的关系可用Elovich方程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紫色水稻土 颗粒态有机质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母质发育的紫色水稻土腐殖质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世五 高雪松 +3 位作者 邓良基 胡玉福 李亨伟 黄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2,共8页
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紫色水稻土土壤腐殖质碳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探讨了土壤腐殖质与活性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腐殖质碳含量、HA/FA值同时受母质和水分条件的影响,冲沟上部的淹育性水稻土主要受母质的影响,而... 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紫色水稻土土壤腐殖质碳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探讨了土壤腐殖质与活性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腐殖质碳含量、HA/FA值同时受母质和水分条件的影响,冲沟上部的淹育性水稻土主要受母质的影响,而冲沟交汇处的潜育性水稻土,则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剖面分布上,土壤腐殖质碳含量、HA/FA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在水分条件的影响下,腐殖质碳含量、HA/FA值表现为淹育性水稻土<渗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2)腐殖质碳、HA、HA/FA值的含量与L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FA与LOC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3)腐殖质碳、HA、HA/FA与T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FA与T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碳 HA/FA 活性有机碳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制度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变化的DNDC模型预测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杰华 慈恩 +3 位作者 谢德体 杨剑虹 符卓旺 赵新儒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利用紫色水稻土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结合DNDC模型来探讨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选取常规平作(CK)、垄作免耕(水稻—冬水)(T1)、垄作免耕(水稻—油菜)(T2)、水旱轮作(水稻—油菜)(T3)4种处理,分析了15年... 利用紫色水稻土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结合DNDC模型来探讨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选取常规平作(CK)、垄作免耕(水稻—冬水)(T1)、垄作免耕(水稻—油菜)(T2)、水旱轮作(水稻—油菜)(T3)4种处理,分析了15年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并用DNDC模型模拟了长期试验点15年和100年有机碳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过15年的耕种,4种耕作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较原始有机碳含量有所上升。T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幅最大,分别为CK,T1和T3处理的131%,142%,153%。T3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低。DNDC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田间实测结果大致相同。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值都小于10%,且相关系数都达到0.01水平下的极显著关系,这表明4种耕作制度的DNDC模拟效果极好。对试验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的长期模拟结果显示,只要保持现有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100年间4种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都会持续稳定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长期定位试验 DNDC模型 耕作制度 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颗粒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志祥 郝庆菊 +1 位作者 江长胜 祝滔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113,175,共5页
土壤颗粒态氮作为土壤有机氮中的非稳定性部分,对土壤中氮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作物的生长及增产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以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于1989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 土壤颗粒态氮作为土壤有机氮中的非稳定性部分,对土壤中氮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作物的生长及增产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以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于1989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水田平作、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和垄作翻耕等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及颗粒态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上到下含量逐渐降低。在0-60cm的土壤深度内,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垄作免耕(1.53g/kg)>冬水田平作(1.50g/kg)>垄作翻耕(1.31g/kg)>水旱轮作(1.16g/kg);颗粒态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冬水田平作(0.55g/kg)>垄作免耕(0.46g/kg)>垄作翻耕(0.40g/kg)>水旱轮作(0.35g/kg)。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无助于颗粒态氮含量的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颗粒态土碳氮比大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态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是土壤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全氮 颗粒态氮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