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吖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邵莺 童晶晶 +2 位作者 吴祝宏 黄磊 孙小强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38-43,共6页
用两种方法从便宜的原料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出发,合成了新型的,具有荧光活性的吖啶衍生物9-(1-氮杂环丁基)吖啶Ⅲ。用核磁1 H NMR、13 C NMR、高分辨质谱HR MS以及熔点等手段,对每种化合物或者中间体,进行了必要的结构表征。并通过紫外... 用两种方法从便宜的原料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出发,合成了新型的,具有荧光活性的吖啶衍生物9-(1-氮杂环丁基)吖啶Ⅲ。用核磁1 H NMR、13 C NMR、高分辨质谱HR MS以及熔点等手段,对每种化合物或者中间体,进行了必要的结构表征。并通过紫外滴定法、荧光滴定法等手段,结合溴乙锭荧光探针等实验,得出了化合物Ⅲ与DNA以嵌插模式结合,并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吖啶衍生物 DNA相互作用 紫外滴定 荧光滴定 嵌插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质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卢春阳 马向霞 +3 位作者 何锡文 李文友 陈朗星 何海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6-1359,M008,共5页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氟哌酸相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富集底物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谱滴定 膜渗透 氟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衍生物对阴离子的识别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瑛 张圣慈 马洪坤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52,共10页
用紫外光谱滴定法研究了3种香豆素衍生物与阴离子间存在的特殊识别行为,比较了受体分子结构对阴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阴离子浓度对配合物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受体分子对F-、Cl-、Br-、Ac-、H2PO4-、HSO4-等不同种阴离子客... 用紫外光谱滴定法研究了3种香豆素衍生物与阴离子间存在的特殊识别行为,比较了受体分子结构对阴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阴离子浓度对配合物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受体分子对F-、Cl-、Br-、Ac-、H2PO4-、HSO4-等不同种阴离子客体的识别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受体分子与阴离子通过氢键结合,由于氢键良好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对F-、Ac-、H2PO4-等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识别能力,而与其他的阴离子几乎没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衍生物 阴离子识别 紫外光谱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手性酪氨酸修饰的锌卟啉对氨基酸酯的分子识别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树军 阮文娟 +1 位作者 罗代兵 朱志昂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2165-2170,共6页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L型Boc酪氨酸修饰的自由卟啉(LBocTyrTAPP)及其锌卟啉配合物Zn(LBocTyr)TAPP.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了手性锌卟啉配合物与四对对映异构的手性氨基酸酯客体在CHCI3中的分子识别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子识别的过...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L型Boc酪氨酸修饰的自由卟啉(LBocTyrTAPP)及其锌卟啉配合物Zn(LBocTyr)TAPP.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了手性锌卟啉配合物与四对对映异构的手性氨基酸酯客体在CHCI3中的分子识别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子识别的过程中,缔合常数顺序均为D型略大于L型,且按K(PheOMe)>K(AIaOMe)>K(ValOMe)>K(LeuOMe)的顺序依次减小.同时,利用园二色光谱进一步阐述手性分子识别过程.此外,采用分子力学方法搜索了主客体体系的最低能量构象,从理论上对实验本质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手性锌卟啉 分子识别 紫外-可见光谱滴定 手性氨基酸酯客体 园二色光谱 分子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lorimetric Receptor Based on SchiffoBase Bearing Azo-Phenolic Hydroxy Group
5
作者 刘阁 邵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39-243,I0004,共6页
A novel N-(2-hydroxy-5-chlorodibenzophenone)-N'-[2-hydroxy-5-azophenyl-benzaldehyde]- 1,2-diaminobenzene receptor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simple steps with good yields. The anion recognition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A novel N-(2-hydroxy-5-chlorodibenzophenone)-N'-[2-hydroxy-5-azophenyl-benzaldehyde]- 1,2-diaminobenzene receptor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simple steps with good yields. The anion recognition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eptor had a higher affinity to F-, AcO-, and H2PO4-, but no evident binding with Cl-, Br-, and l-. Upon addition of the three former anions to the receptors in DMSO, the solution exhibited an obvious color change from colorless to yellow, which could be observed by the naked eye, thus the receptor could act as a fluoride ion sensor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halide ions. The UV-Vis data indicates that a 1:1 stoichiometric complex is formed through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receptor and an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BASE Synthesis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Hydrogen bonding UVvisible tit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键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对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志刚 牟其明 +1 位作者 李玲 陈淑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8-210,共3页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差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 1~ 6对D/L氨基酸甲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 ,分子钳 1~ 6对所考察的氨基酸甲酯均具有识别能力 ,其对D -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 -氨基酸甲酯的识别。受体与底物...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差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 1~ 6对D/L氨基酸甲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 ,分子钳 1~ 6对所考察的氨基酸甲酯均具有识别能力 ,其对D -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 -氨基酸甲酯的识别。受体与底物间的大小、形状匹配 ,微环境效应等对识别性能均有重要影响。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受体与底物之间的互补氢键 ,受体与底物芳环之间的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键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 氨基酸甲酯 手性识别 紫外可见光谱差光谱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胞霉素A对α-氨基酸的超分子识别作用研究
7
作者 向清祥 刘凡 +2 位作者 刘文明 熊俊如 张树尧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7-20,共4页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滴定法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环孢霉素A对α -氨基酸的超分子识别作用。结果表明 ,主客体之间形成了 1:1或 1:2的超分子配合物 ;超分子配合物的识别推动力的主要为氢键、π -πstacking作用 ,空间结构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关键词 环胞霉素A Α-氨基酸 紫外分光光度滴定 超分子识别作用 空间结构 配合物 多肽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胺/β-环糊精衍生物包合物的制备及水溶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淑慧 杨云汉 +3 位作者 常清 赵雪秋 赵芳 杨丽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79-184,共6页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DMβCD和TMβCD)与客体分子长春胺药物在pH 3.0和pH 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s),通过X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长春胺...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DMβCD和TMβCD)与客体分子长春胺药物在pH 3.0和pH 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s),通过X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长春胺与环糊精(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β-CD的稳定常数(Ks)相对较高.主客体形成包合物能显著地提高长春胺的水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胺 环糊精 紫外光谱滴定 配位包合 水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噻吩桥联双三联吡啶的光谱性质及其与钴离子的配位研究
9
作者 李彪 李春丽 王华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研究了4-(2'-噻吩基)三联吡啶(化合物1)和联噻吩桥联双三联吡啶(化合物2)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行为,化合物1显示出较强的溶剂极性效应,化合物1和2在酸性介质中由于强质子化作用,它们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均发生了强烈的红移.使用紫外吸收... 研究了4-(2'-噻吩基)三联吡啶(化合物1)和联噻吩桥联双三联吡啶(化合物2)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行为,化合物1显示出较强的溶剂极性效应,化合物1和2在酸性介质中由于强质子化作用,它们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均发生了强烈的红移.使用紫外吸收滴定方法研究了它们和钴离子的配位作用,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均可以与钴离子作用,分别形成1∶2和1∶1的配合物,其中化合物2和钴离子的配位作用可以生成有机金属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联吡啶 联噻吩桥 溶剂效应 紫外吸收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咏梅 蒙雪艳 蔡萌萌 《北京日化》 2015年第2期31-33,共3页
本文对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简称PHMB—HCI)的三种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及改进。其中实验所用条件下的非水电位滴定不适合作为PHMB—HCI的含量测定;直接紫外法和经改进调整后的曙红Y显色法,都有很好的线性和重复性,在分别... 本文对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简称PHMB—HCI)的三种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及改进。其中实验所用条件下的非水电位滴定不适合作为PHMB—HCI的含量测定;直接紫外法和经改进调整后的曙红Y显色法,都有很好的线性和重复性,在分别对不同样品进行测定时结果有相关性,但又有很大差异,可能源于曙红Y显色法在双胍基团的检测中针对性更强,不易受原料或其他基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 PHMB 紫外法电位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谱法研究鬼臼毒素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雪秋 王淑慧 +2 位作者 周树娅 赵芳 杨丽娟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5-651,共7页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在室温,pH=3.0和pH=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_s).结果表明:鬼臼毒素与环糊精(α-CD,β-CD,γ-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在室温,pH=3.0和pH=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_s).结果表明:鬼臼毒素与环糊精(α-CD,β-CD,γ-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碱性条件下稳定常数(K_s)相对更大,鬼臼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更稳定.主体-客体之间的尺寸匹配在包合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γ-CD空腔尺寸大小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的尺寸匹配程度较好,故其K_s值最大.此外,β-CD环糊精的取代基也影响主体配位能力,鬼臼毒素与甲基化β-CD形成包合时,环糊精上甲氧基取代越多,越不利于包合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 环糊精 紫外光谱滴定 配位包合
原文传递
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与双链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瑞芳 张瑞瑞 +2 位作者 卢宇靖 汤志恺 张焜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5-348,共4页
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可能是以嵌插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并运用Surflex-dock方法对衍生物与双链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分析了小分子和受体的... 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胺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可能是以嵌插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并运用Surflex-dock方法对衍生物与双链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分析了小分子和受体的结合模式: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插入到双螺旋DNA的碱基对中间,化合物与双链DNA的主要通过π-π堆积作用来相互结合。紫外实验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两者相互补充,能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协同研究药物分子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藤碱衍生物 双链DNA 紫外滴定 分子对接 Surflex-dock
原文传递
利用差分光谱法研究硬度离子Ca^(2+)/Mg^(2+)对混凝剂铁盐与溶解性有机物络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亚萍 程继夏 晏明全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6-1062,共7页
硬度离子Ca^(2+)/Mg^(2+)在水体中广泛存在,而其对水处理混凝工艺去除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用于表征混凝环境条件下DOM、混凝剂、硬度离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方法。采用差分光谱法,定量表征在pH为7时... 硬度离子Ca^(2+)/Mg^(2+)在水体中广泛存在,而其对水处理混凝工艺去除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用于表征混凝环境条件下DOM、混凝剂、硬度离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方法。采用差分光谱法,定量表征在pH为7时Ca^(2+)或Mg^(2+)对混凝剂Fe^(3+)与DOM络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a^(2+)或Mg^(2+)的存在会显著影响Fe^(3+)与DOM的络合过程,随着Ca^(2+)或Mg^(2+)的浓度增大,对Fe^(3+)与DOM络合产生的抑制越显著,尤其是Mg^(2+)。研究为深入认识混凝去除DOM的机理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光谱滴定 硬度离子 铁盐 络合 溶解性有机物(DOM)
原文传递
延胡索乙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芳 杨云汉 +5 位作者 赵雪秋 杨俊丽 杨丽 叶艳青 陈文 杨丽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609-3618,共10页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物,并对其包合行为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备了延胡索乙素(THP)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和三甲基-β-环糊精(TM-β-...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物,并对其包合行为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备了延胡索乙素(THP)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和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的包合物;采用Job曲线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确定包合物的包合比和稳定常数;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分析(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运用分子对接探讨了THP与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模式;测定了包合物的水溶性,在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下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结果 THP与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比均为1∶1;分子对接表明,THP从大口端进入并贯穿在β-CD和DM-β-CD的空腔中,THP的2个芳香环分别位于大口端和小口端;而对于HP-β-CD和TM-β-CD来说,THP的2个氮杂环呈"V"字型镶嵌到环糊精的空腔内,且2个芳香环都位于环糊精的大口端。结论 THP与β-CD、HP-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从0.30 mg/m L分别提高到了1.60、3.40、9.13、4.02 mg/m L,且其热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乙素 β-环糊精 包合物 分子对接 水溶性 稳定性 饱和溶液法 羟丙基-Β-环糊精 二甲基-β-环糊精 三甲基-β-环糊精 Job曲线法 紫外-可见光谱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