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对精神的两次历程——从《精神现象学》到《哲学全书》
1
作者 杨汐 《品位·经典》 2025年第1期8-11,共4页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中,都完成了一次绝对精神的历程。《精神现象学》本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论要引导人接受《逻辑学》的“无预设思维”,但由于不理解整个体系同样无法理解《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作为哲...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中,都完成了一次绝对精神的历程。《精神现象学》本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论要引导人接受《逻辑学》的“无预设思维”,但由于不理解整个体系同样无法理解《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作为哲学导论并不成功。马克思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体现了他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差异。《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互为认识与存在上的根据,而绝对知识、绝对理念、绝对精神三者的同一性是黑格尔哲学认识论、逻辑学与本体论三合一特点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绝对精神 精神现象学 《哲学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借鉴与超越
2
作者 韩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学界通常把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概括为人的现实劳动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研究思路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把握人的本质问题上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借鉴与超越。精神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的现实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结成的共同体本... 学界通常把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概括为人的现实劳动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研究思路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把握人的本质问题上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借鉴与超越。精神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的现实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结成的共同体本质的思想,对马克思形成人的本质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马克思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性对象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的现实的劳动以及共同体本质的理论,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所蕴含的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精神现象学 自我意识 劳动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中的伪善问题研究
3
作者 于有为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3-93,共11页
伪善作为黑格尔所重视的道德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中有着关键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书中涉及伪善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和阐释。伪善作为一种道德痼疾,其形成与发展涉及了《精神现象学》中的多个意识形... 伪善作为黑格尔所重视的道德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中有着关键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书中涉及伪善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和阐释。伪善作为一种道德痼疾,其形成与发展涉及了《精神现象学》中的多个意识形态。通过梳理书中的论述,可以发现伪善实际上根植于自我意识,形成于道德意识形态,并在良心与优美灵魂的层面中完全显现出来。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论述伪善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黑格尔伪善问题的思想,从而为进一步认识伪善并克服它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伪善 黑格尔 良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论泰勒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
4
作者 谭聪 李西祥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期265-287,共23页
查尔斯·泰勒是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作为其思想基础的重要著作《黑格尔》在国内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解读了泰勒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阐释,特别是泰勒对意识和自我意识辩证法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精神现... 查尔斯·泰勒是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作为其思想基础的重要著作《黑格尔》在国内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解读了泰勒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阐释,特别是泰勒对意识和自我意识辩证法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泰勒那里,《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主奴辩证法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劳动理论的影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内在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黑格尔的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关联;《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联等方面。泰勒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泰勒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阐释,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泰勒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深入解读泰勒的《黑格尔》,无论是对于理解泰勒的思想,还是对于黑格尔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勒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汲取与重构--基于《精神现象学》与《资本论》第一卷的考察
5
作者 刘璐 《贺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研读《资本论》时,不能仅从形式上来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汲取,否则就会将《资本论》的辩证法错视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公式。马克思在价值形式分析中从假象分化、矛盾运动、客观显现三个层面假借黑格尔辩证法的... 研读《资本论》时,不能仅从形式上来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汲取,否则就会将《资本论》的辩证法错视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公式。马克思在价值形式分析中从假象分化、矛盾运动、客观显现三个层面假借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是为了更恰切地彰显“从抽象到具体”的肯定性叙述过程本身,这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否定性研究过程。马克思辩证法并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套用或翻版。黑格尔没有追问“抽象成为现实”的根源,因而只能将辩证法建立在思辨范畴自我外化的幻觉之上。马克思则重新把辩证法奠定在“实在主体”自我运动的基础之上,科学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逻辑,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从抽象到具体 辩证法 价值形式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胡塞尔与黑格尔的一点对照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世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共9页
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和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极为丰硕的遗产。如果从历史效应的角度看,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当代相关性的一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精神现象... 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和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极为丰硕的遗产。如果从历史效应的角度看,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当代相关性的一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因此,凡是希望挖掘黑格尔哲学活的精神的哲学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精神现象学》。狄尔泰、卢卡奇、海德格尔、柯热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阿多诺、伽达默尔……许多彪炳史册的20世纪大哲学家在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时刻都曾深入研究、解读过《精神现象学》,并留下极具哲学价值的文献,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具有了一种明确的当代相关性。这在黑格尔全部哲学遗产中是极为独特的。为了纪念《精神现象学》出版200周年,本刊特别编发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文。张先生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黑格尔哲学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早在1962年,他就出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一书,并在2001年出版了《自我实现的历程》,对《精神现象学》进行详细的导读与诠释。在本文中,张先生围绕“面向事情本身”这一口号,对《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重大然而长期少有人问津的课题进行了重新审理。张先生的研究结论及其面对哲学史的态度,是发人深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 源头 世界哲学史 传统形而上学 哲学家 百科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解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云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34,共10页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即主人和奴隶。主人占有和支配奴隶,但正由于奴隶的依附性,主人只是获得片面的承认,奴隶虽然处在被支配的状态,但借助恐惧和劳动这两个环节,同样意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主奴关系最终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自我意识认识到内在的思维,而不是外在的地位,决定了自身的自由。这就是以普遍的内在自由为真理的斯多亚主义。主奴关系发展的结果不是主奴关系的颠倒,而是超越主奴关系的自由意识。在自由意识中,相互承认得以实现。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及其超越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坐标,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基于主奴关系的制度与文化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承认 生死斗争 主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开端 被引量:11
8
作者 先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30,258,共10页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于以纯粹存在为对象的感性确定性,终结于同样以纯粹存在为对象的绝对知识,并在这个意义上回到开端。这就是《精神现象学》中那个备受争议的"我们"的来源。"我们"对于精神现象的阐释不是...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于以纯粹存在为对象的感性确定性,终结于同样以纯粹存在为对象的绝对知识,并在这个意义上回到开端。这就是《精神现象学》中那个备受争议的"我们"的来源。"我们"对于精神现象的阐释不是某位哲学家的主观臆想,而是绝对知识对曾经走过的道路的"回忆"。但黑格尔所说的"回忆"同样不是一种主观的想象,而是一个"深入内核过程"。意识的"回忆"或"深入内核过程"和"外化"是同时发生的,通过这个方式,意识将各种外在对象纳入自身,再次逐步达到最高的自我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绝对知识 谢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析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6-73,共8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非历史的根本错...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非历史的根本错误。这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以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中对同一对象的批判在焦点、主题、重点上都有重大的异质性。此时,马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青年马克思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精神现象学 自我意识 人本主义 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辩证法 唯心主义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91,共8页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观点走向成熟的那个时期,《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解、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承认问题的理解三个方面。其中的主客体同一性预示了马...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观点走向成熟的那个时期,《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解、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承认问题的理解三个方面。其中的主客体同一性预示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承认论题则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相"和"真理"概念 被引量:7
11
作者 先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2,共8页
新译本《精神现象学》揭示出了在旧译本中被遮蔽的“真相”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与“真理”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本文充分引据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别讨论“真相”和“真理”的原文,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 新译本《精神现象学》揭示出了在旧译本中被遮蔽的“真相”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与“真理”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本文充分引据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别讨论“真相”和“真理”的原文,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而阐释了“真相”和“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指出黑格尔的“真相”概念已经预示了海德格尔关于“无蔽”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真相 真理 精神现象学 无蔽 哲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青年马克思为参照系透视《精神现象学》——卢卡奇《青年黑格尔》解读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亮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7,共6页
卢卡奇创作《青年黑格尔》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由于他未能恰当处理自己关于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在哲学思想发展方式上具有类似性这个重要的理论直觉,不自觉地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卢卡奇创作《青年黑格尔》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由于他未能恰当处理自己关于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在哲学思想发展方式上具有类似性这个重要的理论直觉,不自觉地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某些评论,当作观察、评判《精神现象学》的形成与本质的参照系,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混淆与偏差。但是,不管是对黑格尔研究、卢卡奇研究还是一般思想史研究来说,《青年黑格尔》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青年黑格尔》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青年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启示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世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共3页
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其实,这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如罗素所说,是“强调共相... 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其实,这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如罗素所说,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本性、特征、真实性就在于共相,而殊相(个别的东西)不是最真实的。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统治了几千年,西方哲学史的主导思想认为,本质就是共相。柏拉图说:“哲学的兴趣和工作就是认识种属。”黑格尔说:“种属就是共相,即理念”闭。然而,事物的本质仅仅在于共相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历史文化 柏拉图主义 西方哲学史 哲学原理 人类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宗豪 李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9-88,共10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建构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 ,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 ,分析数字化整塑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探索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逻辑建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揭示数字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建构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 ,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 ,分析数字化整塑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探索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逻辑建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揭示数字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对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考察 ,既直接承接了技术与人文争论的命题 ,继续对技术现象的合法性进行追问 ,又通过数字人文、社会技术、虚拟现实等逻辑建构 ,对数字化表现的精神现象加以综合与创新。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开创了时代精神研究的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精神现象学 数字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的使命和体系:一个再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42,共7页
《精神现象学》(以下简称《现象学》)是黑格尔最杰出也是最艰深晦涩的一部著作,它的艰深晦涩固然就是青年黑格尔的才华在融入学院派传统之前表达的质朴性,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其体系构制的某种混乱:作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 《精神现象学》(以下简称《现象学》)是黑格尔最杰出也是最艰深晦涩的一部著作,它的艰深晦涩固然就是青年黑格尔的才华在融入学院派传统之前表达的质朴性,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其体系构制的某种混乱:作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现象学》原本只应是整个“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自我意识 再考察 绝对精神 康德 宗教哲学 认识论 费希特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晓芒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1,共5页
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 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三种精神标本: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二)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晓芒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0,111,共8页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欧洲近代文学中三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当作西方近代人性形成的三个必经阶段,并详细分析了他们在提升西方人格层次方面所起的作用,描述了西方人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所走过的心...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欧洲近代文学中三个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当作西方近代人性形成的三个必经阶段,并详细分析了他们在提升西方人格层次方面所起的作用,描述了西方人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这就是"快乐和必然性"、"本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界进程",它们为现代西方法律精神准备了思想文化前提。这三个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形象都由于自身的内在冲突而一个接一个地走向了自身的毁灭,但他们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被人遗忘,而是内化为他们人格中的某种结构层次,时时作为他们自我反省的镜子,并照亮了人性中永恒的内在矛盾。黑格尔的这种分析值得中国当代思想者在分析中国人性论的危机和前景时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浮士德 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人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再出发 被引量:2
18
作者 庄振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22,共10页
当前学界流行着三种解读《精神现象学》的方式,分别从个人意识的自我实现、主体间性和学院意识哲学的立场出发解读全书,但这三种立场其实是黑格尔在该书的第四、五、六章中已经克服了的立场。其实精神才是该书真正的基点,它作为公共的... 当前学界流行着三种解读《精神现象学》的方式,分别从个人意识的自我实现、主体间性和学院意识哲学的立场出发解读全书,但这三种立场其实是黑格尔在该书的第四、五、六章中已经克服了的立场。其实精神才是该书真正的基点,它作为公共的意义世界本身,作为真正的整体和事情本身,是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诸层次的根据。从精神这一基点出发来看待全书,我们可以得到一幅连贯严整而又层次分明的发展图景,它既是意识的成长史,也是精神的显现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精神 主体间性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与伦理文明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5-19,146,共16页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伦理文明观 伦理世界 教化世界 道德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目的、个人利益与公共事业——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30-135,共6页
黑格尔认为 ,客观现实或普遍性决不能离开个体性 ,尽管德行当初想舍弃个体性而使善成为现实性 ,但现实性根本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本身就是个体性 ,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性的实现。个体性或个人目的与个人利益 ,并不与“德行”和“善”相... 黑格尔认为 ,客观现实或普遍性决不能离开个体性 ,尽管德行当初想舍弃个体性而使善成为现实性 ,但现实性根本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本身就是个体性 ,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性的实现。个体性或个人目的与个人利益 ,并不与“德行”和“善”相对立 ,恰恰相反 ,它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文章在审视思想史上关于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的观点的基础上 ,对黑格尔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 ,在黑格尔那里 ,追求不同私利的个人活动不过是普遍理性的统一为了丰富自己而采取的一个个环节 ,其最终是为了这个理性的绝对统一设定的。这一点似乎与孟德威尔、亚当·斯密等英国思想家的观点 ,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公共事业 个人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