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细胞免疫球蛋白-3及人精氨酸酶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情况及表达意义分析
1
作者 董学涛 刘艳迪 +1 位作者 李慕然 张乐丹 《黑龙江医药》 2025年第1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3(Tim-3)和人精氨酸酶1(Arg-1)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黏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的整理分析。方法:收集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诊断治疗的43例克罗恩病(CD)...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3(Tim-3)和人精氨酸酶1(Arg-1)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黏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的整理分析。方法:收集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诊断治疗的43例克罗恩病(CD)患者、3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30例身体体检健康人员的详细资料以及上述人员内镜结肠黏膜标本和PBMC标本,选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结肠黏膜和PBMC中Tim-3表达;选择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Arg-1水平;分析Tim-3和Arg-1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ROC)工作曲线分析血清Tim-3、Arg-1诊断IBD的效能。结果:CD组和UC组患者黏膜组织和外周血标本Tim-3、Arg-1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im-3和Arg-1阳性率在UC组、CD组患者不同炎性活性度、严重程度及病变部位中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ROC结果显示,外周血Tim-3、Arg-1水平单独及联合诊断IBD的AUC分别为0.839、0.885、0.943,95%CI分别为0.766~0.912、0.823~0.948、0.899~0.987,截断值为65.40%、3.28μg/mL,联合诊断的AUC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IBD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和PBMC标本中Tim-3和Arg-1可能参与IBD肠黏膜免疫应答,因此可作为反映IBD疾病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T细胞免疫球蛋白-3 精氨酸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1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中的高表达及其潜在致病机理
2
作者 李明杰 覃凯 +5 位作者 李成昊 蒋文洁 卢奕文 潘红波 陈罡 熊丹丹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680-693,共14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 (arginase 1, ARG1)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中的转录表达水平及潜在致病机理。方法:整合CHD相关多中心高通量数据,计算ARG1 mRNA表达水平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 (arginase 1, ARG1)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中的转录表达水平及潜在致病机理。方法:整合CHD相关多中心高通量数据,计算ARG1 mRNA表达水平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等指标来评价ARG1在CHD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法确定ARG1和CHD之间的因果联系,最后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明确ARG1在CHD中的潜在调控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个平台14个CHD数据集,含427例CHD样本,296例正常对照样本。ARG1表达在CHD中显著上调,其标准化平均差为0.44 (95% CI: 0.06~0.83),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 (95% CI: 0.68~0.76),灵敏度为0.55 (95% CI: 0.36~0.73),特异度为0.79 (95% CI: 0.55~0.92),阳性似然比为2.61 (95% CI: 1.16~5.86)、阴性似然比为0.57 (95% CI: 0.38~0.85);孟德尔随机化法未见ARG1与CHD之间的显著关联(OR = 0.9833, 95% CI = 0.9408~1.0278, p = 0.4563);ARG1可通过部分信号通路影响CHD的进展,如利什曼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癌症中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等通路。结论:ARG1可能作为促进CHD发生的关键基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levels of arginase 1 (ARG1)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its potential pathogenic mechanisms. Methods: Integrating multi-center high-throughput data related to CHD, we computed the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of ARG1 mRNA expression level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RG1 in CHD was evaluated through aggregat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likelihood ratios.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G1 and CHD. The potenti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ARG1 in CHD were clarified through 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and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analyses. Results: This study included 14 CHD datasets from 6 platforms, comprising 427 CHD samples and 296 normal control samples. ARG1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CHD, with a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of 0.44 (95% CI: 0.06 to 0.83). The area under the 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0.72 (95% CI: 0.68 to 0.76), sensitivity was 0.55 (95% CI: 0.36 to 0.73), specificity was 0.79 (95% CI: 0.55 to 0.92), the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was 2.61 (95% CI: 1.16 to 5.86), and the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was 0.57 (95% CI: 0.38 to 0.85).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RG1 and CHD (OR = 0.9833, 95% CI = 0.9408 to 1.0278, p = 0.4563). ARG1 could influence the progression of CHD through several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those involved in leishmaniasis,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formation, and PD-L1 expression in cancer and PD-1 checkpoint pathways. Conclusion: ARG1 may act as a key gene promoting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C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标准化平均差 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孟德尔随机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1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晶晶 王旭辉 +4 位作者 段唐海 苏兆亮 焦志军 王胜军 许化溪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2-975,980,共5页
目的检测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ls,MDSCs)消长的关系,探讨癌症患者机体免疫抑制状态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食管癌患者PBMC中的MDSCs比例;... 目的检测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ls,MDSCs)消长的关系,探讨癌症患者机体免疫抑制状态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食管癌患者PBMC中的MDSCs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Arg1、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Arg1,IL-6和TNF-α含量。结果食管癌患者外周血PBMC中MDSCs比例及Arg1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食管癌患者血浆Arg1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L-6和TNF-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食管癌患者Arg1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与MDSC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Arg1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高表达与MDSCs水平和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检测将有助于临床食管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精氨酸酶1 MDSCS 实时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精氨酸酶1的表达、纯化及性质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益鹏 丁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2-587,共6页
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尿素,是哺乳动物尿素循环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机体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类上精氨酸属于半必需氨基酸,但在快速增长的组织,特别是肿瘤组织里却属于必需氨基酸。精氨酸酶可以通过分解精氨酸对肿... 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尿素,是哺乳动物尿素循环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机体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类上精氨酸属于半必需氨基酸,但在快速增长的组织,特别是肿瘤组织里却属于必需氨基酸。精氨酸酶可以通过分解精氨酸对肿瘤细胞进行营养剥夺,进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与此同时却较少影响正常组织代谢,因此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精氨酸酶包括精氨酸酶1和精氨酸酶2两种,精氨酸酶1主要表达于肝脏,参与肝脏尿素循环。本研究在获得人精氨酸酶1全长c DNA的基础上,将其克隆至原核高表达载体,通过自动诱导系统进行了人肝脏精氨酸酶1重组蛋白(His10-arginase1)的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和Mono Q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重组人精氨酸酶1的产量为每升菌液48.5 mg,其纯度超过95%。通过酶活检测,重组人精氨酸酶1活性可达到128 U/mg。与已报道的精氨酸酶相比较,我们得到的重组人精氨酸酶1具有与之相当的酶活性。本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精氨酸酶的生化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原核表达 纯化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T1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促进ANA-1巨噬细胞精氨酸酶1分泌
5
作者 谢婵娟 沈慧玲 +6 位作者 林新 郎亚坤 朱小兰 包婷郡 刘月琴 苏兆亮 许文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通过模拟体内乳腺癌微环境,探讨4T1小鼠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在体外对ANA-1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Arg-1)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添加或不添加4T1培养上清液培养ANA-1巨噬细胞,分别在6、8、10、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NA-1细胞形态变化。... 目的通过模拟体内乳腺癌微环境,探讨4T1小鼠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在体外对ANA-1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Arg-1)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添加或不添加4T1培养上清液培养ANA-1巨噬细胞,分别在6、8、10、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NA-1细胞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Arg-1 mRNA水平,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i NOS、Arg-1蛋白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添加4T1上清液的巨噬细胞i NOS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少,Arg-1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在8 h最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也发现Arg-1表达增强,但添加或不添加4T1培养上清液的细胞i NOS的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 4T1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液诱导ANA-1细胞Arg-1分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巨噬细胞 精氨酸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1在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鉴别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斌生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Arg-1)在原发性肝癌(PHC)和肝转移癌(HM)鉴别中的意义。方法:123例肝癌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标本制作成细胞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rg-1表达情况。所有患者行手术切除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合细胞学...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Arg-1)在原发性肝癌(PHC)和肝转移癌(HM)鉴别中的意义。方法:123例肝癌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标本制作成细胞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rg-1表达情况。所有患者行手术切除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合细胞学、血清肿瘤标记物、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最终判定。计算采用Arg-1鉴别PHC和HM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123例患者中PHC 78例,HM 45例。在PHC患者中,Arg-1呈高表达(83.3%)且以强染色为主(60.3%),高、中度分化肝细胞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92.9%)高于低分化患者(76.9%),在胆管细胞型肝癌患者中不表达,在混合型肝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75%;在HM患者中,Arg-1阳性表达率较低(8.9%),存在于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肝转移患者中且均为弱染色,其他原发部位肝转移患者未见Arg-1阳性表达。Arg-1用于PHC和HM鉴别的敏感度为83.3%,特异性为91.1%。结论:细针穿刺活检标本行Arg-1免疫组化染色用于PHC和HM鉴别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癌 细针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进化提高人精氨酸酶1的催化活性
7
作者 冯翠月 王晨宇 +3 位作者 唐梦佳 樊帅 杨兆勇 张志斐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02-3408,共7页
精氨酸酶1缺乏症(arginase 1 deficiency,ARG1-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导致患者进行性痉挛性瘫痪、认知障碍和癫痫发作。来源于人源的重组人精氨酸酶1 (recombinant human arginase 1,rhArg1)是其潜在的治疗药物,但还存在活性低... 精氨酸酶1缺乏症(arginase 1 deficiency,ARG1-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导致患者进行性痉挛性瘫痪、认知障碍和癫痫发作。来源于人源的重组人精氨酸酶1 (recombinant human arginase 1,rhArg1)是其潜在的治疗药物,但还存在活性低、半衰期短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采用定向进化的方法,通过易错PCR构建rhArg1的随机突变文库,经高通量筛选获得活性提高的突变体,联合点饱和突变探讨了R21和V182位点对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反应体系中不含Mn^(2+)的条件下,突变体V182D、V182S、V182H和R21N的k_(cat)值相比于rhArg1提高2.0、1.9、1.7和1.3倍,突变体V182D、V182S、R21D和R21N的k_(cat)/K_(m)分别是rhArg1的2.1、1.7、1.4和1.4倍。突变体R21D和V182L对底物的亲和力有所增强。本研究通过定向进化和点饱和突变获得了rhArg1活性提高的突变体,从而提升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缺乏症 重组人精氨酸酶1 定向进化 饱和突变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中精氨酸酶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陶璇 王斌 +4 位作者 陈虹 黄爱民 叶韵斌 黄传钟 高凌云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24-929,共6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6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Arg-1和iNOS的表达,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Kaplan-Meier生...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6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Arg-1和iNOS的表达,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Arg-1和iNOS的阳性率分别为18.7%(23/123)和37.0%(54/146),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00%(146/146)和93.8%(137/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21,P<0.01,χ^2=104.276,P<0.01);两者表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r=0.331,P<0.01)。Arg-1低表达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Edmondson分级相关,iNOS低表达与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Arg-1(+)组>Arg-1(-)组以及Arg-1(+)iNOS(+)组>Arg-1(+)iNOS(-)组>Arg-1(-)iNOS(+)组>Arg-1(-)iNOS(-)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与RFS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在HCC中Arg-1与iNOS表达存在正相关性,两者均可反映HCC的恶性程度,两者降低/缺失表达可能协同参与了HCC的发生与发展,联合检测Arg-1与iNOS对HCC的分化程度及预后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精氨酸酶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分化 预后
原文传递
激肽原1、精氨酸酶-1在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曹金鑫 徐明国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中激肽原1(KNG1)、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确诊为川崎病的117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将KD... 目的:检测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中激肽原1(KNG1)、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确诊为川崎病的117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将KD患儿分为CAL组(n=53)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n=6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KNG1及Arg-1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急性期KD患儿合并CAL的危险因素及KNG1、Arg-1对其的预测价值。结果:CAL组的KNG1及Arg-1水平均高于NCAL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KNG1、Arg-1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KNG1对CAL的最佳预测值为1.536 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95%CI 0.750~0.896),而Arg-1≥7.028 ng/mL可用于预测CAL的发生,AUC为0.862(95%CI 0.792~0.931),N%对KD并发CAL的最佳预测值则为54.7%,AUC为0.610(95%CI 0.507~0.712)。此外还发现与单项指标相比,KNG1联合Arg-1及N%对急性期KD患儿并发CAL的预测价值最大(AUC=0.929,95%CI 0.881~0.9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92.2%。结论:急性期KD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KNG1和Arg-1均是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参与KD并发CAL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激肽原1 精氨酸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组织精氨酸酶1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锋 顾春燕 +2 位作者 钱铮 肖旭 朱琳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精氨酸酶1(Arg-1)在乙型肝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HBsAg阳性肝穿刺及手术标本118例,按肝炎修正HAI记分法分为G0-G4级和S0-S4期,用Western blot检测Arg-1蛋白在G0,G4,S0,S4组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研究精氨酸酶1(Arg-1)在乙型肝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HBsAg阳性肝穿刺及手术标本118例,按肝炎修正HAI记分法分为G0-G4级和S0-S4期,用Western blot检测Arg-1蛋白在G0,G4,S0,S4组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rg-1在G0,G1,G2,G3,G4及S0,S1,S2,S3,S4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Arg-1在G0、S0组高表达,在G4、S4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Arg-1弥漫表达于G0、S0组肝细胞胞浆和部分肝细胞胞核,门管区肝细胞表达更为明显;随着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增加,Arg-1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且表达强度与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P<0.01)。结论 Arg-1与乙型肝炎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组织学分级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BMSCs条件培养液诱导小胶质细胞分泌精氨酸酶1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陈云慧 余曙光 +6 位作者 吴巧凤 唐勇 姜岑 庄志奇 赵娜 黄彪 谢璐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00-1505,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BMSCs条件培养液对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s)激活及其分泌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BMSCs,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新生3日内SD大鼠全脑,采... 目的初步探讨BMSCs条件培养液对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s)激活及其分泌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BMSCs,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新生3日内SD大鼠全脑,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MGs,行Iba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收集对数生长期BMSCs培养液制备BMSCs条件培养液,取原代MGs,分别使用含BMSCs条件培养液的DMEM/F12培养基(实验组)和普通DMEM/F12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培养48 h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Gs的形态改变;Iba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Gs激活状态;Iba1和Arg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MGs中Arg1的表达。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BMSCs约14 d进入对数生长期,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98%以上细胞呈阳性反应;MGs约21 d进入对数生长期,Iba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约80%细胞呈阳性反应。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实验组MGs被激活,激活后的MGs胞体增大、突起变短、呈阿米巴样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示实验组Iba1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7,P=0.000);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实验组Iba1和Arg1双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7,P=0.000);Western blot示实验组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1,P=0.000)。结论 BMSCs条件培养液可激活MGs,并促进MGs表达Ar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小胶质细胞 精氨酸酶1 大鼠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与PCI术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张红玲 田晓星 +2 位作者 马胜川 程佩 田自开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5期605-60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精氨酸酶-1(Arg-1)、血栓反应蛋白基序9(ADAMTS-9)、外泌素A(Ectodysplasin A)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精氨酸酶-1(Arg-1)、血栓反应蛋白基序9(ADAMTS-9)、外泌素A(Ectodysplasin A)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102例行PCI的AMI患者作为AMI组,另招募同期体检健康者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32例)和非MACE组(70例);AMI患者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与PCI术后LVMI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对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行Z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MACE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升高(P<0.05);AMI患者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与LVMI均呈正相关(P<0.05);非MACE组与MACE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心率、糖尿病史、舒张压、吸烟史、发病到治疗时间、饮酒史、年龄、病程、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P<0.05);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都是A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预测AMI患者发生MACE的AUC分别为0.821、0.779、0.818、0.950,三者联合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Z=3.137、3.702、2.699,P=0.002、<0.001、0.007)。结论AMI患者血清Arg-1、ADAMTS-9、Ectodysplasin A水平均升高,三者对AMI患者PCI术后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精氨酸酶-1 血栓反应蛋白基序9 外泌素A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Arg-1水平和ApoB/ApoA1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13
作者 马敏 许巧云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精氨酸酶-1(Arg-1)水平和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21年2月~2023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高淳医院诊治的69例NAFLD患者和50例健康人,NAFLD患者均接受肝活检...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精氨酸酶-1(Arg-1)水平和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21年2月~2023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高淳医院诊治的69例NAFLD患者和50例健康人,NAFLD患者均接受肝活检,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系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纤维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rg-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poB和ApoA1水平,计算ApoB/ApoA1比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在69例NAFLD患者中,肝组织学检查诊断单纯性脂肪肝(SFL)23例,NASH 32例(其中18例伴有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炎肝硬化14例;肝硬化组血清Arg-1水平和ApoB/ApoA1比值分别为(5.7±1.4)ng/ml和(1.0±0.2),均显著高于NASH组[分别为(4.6±1.2)ng/ml和(0.8±0.1),P<0.05]或SFL组[分别为(3.1±1.0)ng/ml和(0.7±0.1),P<0.05]或健康人组[(1.5±0.4)ng/ml和(0.5±0.1),P<0.05];伴有肝纤维化的NASH组血清Arg-1水平和ApoB/ApoA1比值分别为(5.5±1.2)ng/ml和(0.9±0.2),均显著高于NASH组[分别为(3.4±1.0)ng/ml和(0.7±0.1),P<0.05];联合血清Arg-1和ApoB/ApoA1比值诊断伴有肝纤维化的NASH的AUC为0.960(95%CI:0.893~1.000),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92.9%,显著优于单个指标评估(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Arg-1水平和ApoB/ApoA1比值显著升高提示NASH的存在,并可能伴有肝纤维化,需要及时干预,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纤维化 精氨酸酶-1 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IL-4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精氨酸酶-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敏 肖鹏 +1 位作者 李卫国 王坤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105,共5页
为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白介素-4(IL-4)刺激的巨噬细胞精氨酸酶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的影响.将6~8周龄Balb/c小鼠经无血清DMEM培养基刺激后,收集腹腔巨噬细胞用于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巨噬... 为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白介素-4(IL-4)刺激的巨噬细胞精氨酸酶1(Arg-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的影响.将6~8周龄Balb/c小鼠经无血清DMEM培养基刺激后,收集腹腔巨噬细胞用于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经20ng/mL IL-4和不同浓度EGCG处理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Arg-1和i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含量.结果显示IL-4和EGCG单独处理均可显著刺激Arg-1的表达和抑制iNOS的表达,而EGCG(12.5~50μM)增强IL-4刺激的Arg-1表达和IL-4对iNOS表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上述结果提示EGCG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IL-4刺激的Arg-1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腹腔巨噬细胞 精氨酸酶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酶-1在肝细胞癌中的低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顾春燕 肖锋 +3 位作者 钱铮 邵建国 秦刚 陈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8-445,共8页
背景与目的: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是肝脏鸟氨酸循环的催化酶,研究表明Arg-1表达改变显著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Arg-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rg-1与HCC临床病理指标之间... 背景与目的: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是肝脏鸟氨酸循环的催化酶,研究表明Arg-1表达改变显著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Arg-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rg-1与HCC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1例HCC及癌旁肝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Arg-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rg-1在158例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Ar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HCC组织中明显低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F=57.83、160.89,P均<0.01),且与HCC的分化程度相关(F=10.41、30.03,P均<0.01)。Arg-1蛋白阳性定位于细胞质及部分细胞核;Arg-1在HC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8.7%和100%,HCC组织中A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χ2=14.7416,P<0.01)及正常肝组织(χ2=4.1415,P<0.05)。Arg-1表达与HCC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术后复发有关(χ2=22.8459、10.2639、10.6368,P均<0.05),而与HCC患者年龄、性别、HBsAg感染、血清AFP水平、有无肝硬化、肿瘤直径、肿瘤个数均无关。结论:HCC中Arg-1表达降低,并与HCC分化、转移及复发呈显著相关,提示Arg-1对HCC发生、进展发挥负性调控作用,检测HCC中Arg-1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肝细胞癌 表达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头框蛋白O4/精氨酸酶1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后伤口愈合及血管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YU Kai-jiang SHEN Wen-jie +1 位作者 WANG Rui-tao LIU Zhi-ping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6-310,共5页
心血管病是多种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4(FoxO4)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了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最近,笔者研究团队发现了FoxO4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中的... 心血管病是多种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4(FoxO4)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了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最近,笔者研究团队发现了FoxO4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中的一种新功能。FoxO4可以通过内皮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促进心肌梗死后早期炎症反应。缺血时,FoxO4可以激活内皮Arg1的转录,导致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单核细胞通过内皮屏障黏附和迁移增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FoxO4失活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根据FoxO4和Arg1之间的这种联系,推测FoxO4/Arg1/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因为Arg1和一氧化氮已被证实在血管生物学中发挥关键作用。FoxO4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及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蛋白O4 精氨酸酶1 炎症反应 心肌梗死 伤口愈合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精氨酸酶1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丽娅 张子扬 +9 位作者 牟芝群 岳瑜 张旋 张凌 阳琰 王哲 胡皓铭 姚扬 樊思桐 朱玉玉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22-92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高糖环境下巨噬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25 mmol/L葡萄糖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U937),用不同浓度1,25(OH)2D3处理巨噬细胞,根据1,25(OH)...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高糖环境下巨噬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25 mmol/L葡萄糖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U937),用不同浓度1,25(OH)2D3处理巨噬细胞,根据1,25(OH)2D3浓度分为空白对照组(Con,0 mol/L)、0.001μmol/L(L)组、0.01μmol/L(M)组、0.1μmol/L(H)组,各组均干预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VEGFC、Arg⁃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VEGFC、Arg⁃1蛋白、mRNA表达水平随1,25(OH)2D3浓度增加而增加[(43.16±3.25)vs(47.30±3.57)vs(50.54±3.25),(8.24±0.25)vs(10.27±0.23)vs(13.24±0.24);(0.28±0.26)vs(0.39±0.22)vs(0.96±0.21),(0.34±0.42)vs(0.82±0.25)vs(1.57±0.27)],M组VEGFC、Arg⁃1蛋白和mRNA表达量最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浓度为0.01μmol/L时1,25(OH)2D3水平与VEGFC、Arg⁃1蛋白和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负相关(P<0.05)。结论1,25(OH)2D3浓度为0.01μmol/L时,巨噬细胞内VEGFC、Arg⁃1表达最高,IL⁃6、TNF⁃α含量最低,1,25(OH)2D3能减轻高糖环境下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精氨酸酶1
原文传递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对糖尿病创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精氨酸酶1表达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杨雅量 葛星月 +3 位作者 李文武 姚明哲 竺仕林 唐乾利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836-1841,共6页
目的探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创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MEBO组、贝复新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其中空... 目的探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创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MEBO组、贝复新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其中空白组构建正常大鼠急性创面模型,MEBO组、贝复新组和对照组构建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模型建立后,MEBO组和贝复新组分别给予创面外敷两层MEBO纱条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贝复新)纱布,对照组和空白组以两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法和qRT-PCR检测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第3、7、14天创面愈合情况、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创面组织中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Arg1 mRNA表达变化。结果(1)造模后第7、14天,MEBO组、空白组、贝复新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造模第3天,MEBO组、对照组和贝复新组iNOS mRN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而Arg1 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造模后第7、14天,与对照组相比,MEBO组、贝复新组Arg1 mRNA表达水平较高,iNOS mRNA表达水平较低(P<0.05)。结论MEBT/MEBO可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促进Arg1表达,参与调控巨噬细胞M1/M2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 糖尿病创面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精氨酸酶1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血浆精氨酸酶1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风险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俊辉 赵才翰 +6 位作者 徐丽娟 吴怡 谢林丹 杨水仙 刘相富 何秀婷 郑玉宝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Arg-1)在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浆表达的意义并评估其预测肝硬化失代偿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1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HBV-CC)患者20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的... 目的探讨精氨酸酶-1(Arg-1)在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浆表达的意义并评估其预测肝硬化失代偿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1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HBV-CC)患者20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C)患者20例,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12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浆Arg-1浓度,另外检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门静脉血浆Arg-1浓度,并对血浆Arg-1浓度与肝硬化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浆Arg-1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6.14±4.33)ng/mL vs.(3.24±1.30)ng/mL,t=3.713,P=0.001],HBV-DC组明显高于HBV-CC组和对照组[(7.54±5.32)ng/mL vs.(4.74±2.47)ng/mL、(3.24±1.30)ng/mL,P均<0.05],HBV-DC组外周血Arg-1表达量显著高于门静脉血[(7.54±5.32)ng/mL vs.(4.84±3.07)ng/mL,t=2.322,P=0.032]。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浆Arg-1表达量与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PRI、FIB-4评分呈正相关。以发生肝硬化失代偿为因变量,纳入总胆红素、脾脏厚度、Arg-1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升高(OR=15.42,95%CI:1.302~182.653,P=0.030)、脾脏厚度增大(OR=75.872,95%CI:4.657~1236.099,P=0.002)、Arg-1浓度超过4.45 ng/mL(OR=14.026,95%CI:1.234~159.403,P=0.033),均能显著增加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的风险。联合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评分模型,并绘制列线图。HBV-DC发生概率的极佳临界值>34%,风险评分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P<0.001),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浆Arg-1表达量与肝脏生化功能、胆汁酸代谢、肝硬化分级以及失代偿风险相关,由总胆红素、脾脏厚度、Arg-1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肝硬化失代偿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酶-1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失代偿 门脉高压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精氨酸酶-1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威强 王向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中Arg-1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比较Arg-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Arg-1表达的...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中Arg-1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比较Arg-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高、低Arg-1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胃癌组织样本中71例(77.2%)Arg-1呈高表达,21例(22.8%)呈Arg-1低表达。癌组织中Arg-1高表达与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局部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均P<0.05)。Arg-1高表达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为73.1%、48.3%及28.0%,Arg-1低表达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为82.4%、61.2%及44.0%,Arg-1高表达组无瘤生存率低于Arg-1低表达组(均P<0.01)。Arg-1高表达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为78.3%、55.3%及35.1%,Arg-1低表达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为85.2%、70.2%及46.0%,Arg-1高表达组总生存率低于Arg-1低表达组(均P<0.01)。影响胃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为TNMⅢ~Ⅳ期、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Arg-1高表达(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rg-1高表达、TNMⅢ~Ⅳ期、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是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TNMⅢ~Ⅳ期、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Arg-1高表达为影响总生存率的单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rg-1高表达、TNM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g-1高表达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精氨酸酶-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