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语境中粤曲的创意转化与运营传播
1
作者 涂俊仪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1期82-94,共13页
传统曲艺在新媒体语境中面对着几乎全新的传播生态,故须在表现形式、审美趣味与运营推广方面予以调适。近年来,粤曲的新媒体创意转化和融合不断推进,从学理上可以识别出跨类型融合、跨媒介融合、跨产业赋能等特征,在表达上则体现出流行... 传统曲艺在新媒体语境中面对着几乎全新的传播生态,故须在表现形式、审美趣味与运营推广方面予以调适。近年来,粤曲的新媒体创意转化和融合不断推进,从学理上可以识别出跨类型融合、跨媒介融合、跨产业赋能等特征,在表达上则体现出流行化、国潮化、时尚化等特点。粤曲的新媒体运营不仅注重平台与圈层的多元跨越,通过多方借力推动了粤曲的广泛化、分众化、爆点式传播,而且注重持续性、深度化的拓展运营,从而体现出“跨”“借”“拓”的特点。粤曲的新媒体创意与运营,为曲艺乃至戏曲的当代转化与传播提供了有力借鉴,但在运作的准则与机制上也仍须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传统艺术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转化 跨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曲演唱在高师声乐课堂的传承与实践路径探究
2
作者 罗清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5期101-103,共3页
粤曲是具有中国广东地区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其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对粤曲传承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本文将从高师声乐课堂对粤曲演唱的重要性展开,通过分析粤曲演唱融入高师声乐课堂的理论基础,提出科学的粤曲演唱在高师声乐课堂的传... 粤曲是具有中国广东地区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其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对粤曲传承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本文将从高师声乐课堂对粤曲演唱的重要性展开,通过分析粤曲演唱融入高师声乐课堂的理论基础,提出科学的粤曲演唱在高师声乐课堂的传承与实践策略,并对粤曲演唱在高师声乐课堂传承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高师声乐课堂 教育教学 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广东粤曲演唱中的风格问题——以《荔枝颂》为例
3
作者 陈艳姣 《黄河之声》 2024年第5期120-123,共4页
粤曲作为广东地区重要的曲艺分支,具有浓郁地方演唱风格、特色,深受人们喜爱。而其中《荔枝颂》作为一首粤曲小调的经典曲目,更是被众多名家传唱不息。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粤曲小调《荔枝颂》的演唱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荔枝颂》... 粤曲作为广东地区重要的曲艺分支,具有浓郁地方演唱风格、特色,深受人们喜爱。而其中《荔枝颂》作为一首粤曲小调的经典曲目,更是被众多名家传唱不息。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粤曲小调《荔枝颂》的演唱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荔枝颂》为例,在探讨粤曲演唱风格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荔枝颂》在文学、音乐方面的风格特征,并从演唱技巧方面,提出如何把握粤曲《荔枝颂》的演唱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粤曲 演唱 风格 荔枝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繁华艺苑”粤曲私伙局实地调查报告
4
作者 徐则林 《剧影月报》 2024年第2期55-57,共3页
粤曲于19世纪中叶生成于珠三角地区,是以粤语演唱的单首唱曲。粤曲主要采用板腔体,兼用曲牌体,采用独唱和对唱的演唱形式,以高胡或小提琴为主奏乐器,并配有萨克斯、阮、古筝、鼓板、笛子等乐器,是目前粤语地区最为活跃的曲艺曲种。目前... 粤曲于19世纪中叶生成于珠三角地区,是以粤语演唱的单首唱曲。粤曲主要采用板腔体,兼用曲牌体,采用独唱和对唱的演唱形式,以高胡或小提琴为主奏乐器,并配有萨克斯、阮、古筝、鼓板、笛子等乐器,是目前粤语地区最为活跃的曲艺曲种。目前学界一致认为粤曲属于曲艺形式,但笔者据其表演形式看,更倾向于认为粤曲是一种带有器乐伴奏的唱曲形式。“私伙局”是民间粤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以自娱为目的的民间粤曲社的统称,目前广泛流行于珠三角地区。广州在2018年就约有1300个粤曲私伙局,其中以荔湾、增城和番禺三个区数量最多。深圳仅在罗湖口岸就有七十多个私伙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伙局 艺形式 演唱形式 牌体 板腔体 粤曲 主奏乐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文化背景剖析粤曲传承之路——乡村振兴背景下韶关粤曲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
5
作者 徐文娟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第1期64-66,共3页
论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韶关粤曲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粤曲是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在乡村地区的传承面临着多种挑战。通过分析韶关地区的文化背景、政策支持、教育推动及社区参与等因素,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发展路径... 论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韶关粤曲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粤曲是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在乡村地区的传承面临着多种挑战。通过分析韶关地区的文化背景、政策支持、教育推动及社区参与等因素,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发展路径和建议,以求推动韶关粤曲的传承和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关粤曲 乡村振兴 传承发展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粤剧粤曲粉丝社群形成与影响
6
作者 倪诗云 《粤海风》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粤剧粤曲史上粉丝活动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结合历史描述和理论分析,探讨粤剧粤曲粉丝社群基本面貌、形成原因和功能影响等。研究发现:1.清末民国的粤剧粤曲粉丝从自发的个人行为逐渐发展至规模化的社群组织,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粤剧粤曲史上粉丝活动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结合历史描述和理论分析,探讨粤剧粤曲粉丝社群基本面貌、形成原因和功能影响等。研究发现:1.清末民国的粤剧粤曲粉丝从自发的个人行为逐渐发展至规模化的社群组织,并划分了不同派别,即从松散化向组织化、派别化转变。2.粤剧粤曲粉丝社群是基于戏曲活动的集体性、个体内在需求和社会环境外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3.他们由于体制不成熟和派别斗争成为了当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但在文化认同、产业发展和制度完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粤剧粤曲文化前进的重要杠杆之一。粤剧粤曲粉丝社群至今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重视粤剧粤曲粉丝社群的构建与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影响力,进而助推粤剧粤曲文化发扬光大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粉丝社群 形成机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呈现与数字传承:抖音“陈艺鹏(粤曲腔)”短视频的创新实践
7
作者 何子杰 谭凯悦 《武汉广播影视》 2024年第5期45-48,共4页
基于多模态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本文对抖音平台粤曲账号“陈艺鹏(粤曲腔)”展开分析,并总结归纳其内容生产策略与背后的文化传播逻辑。研究发现,该账号在模态设计上别具个人特色,多模态间的组合运用也相得益彰。在构图和再现意义的建构上... 基于多模态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本文对抖音平台粤曲账号“陈艺鹏(粤曲腔)”展开分析,并总结归纳其内容生产策略与背后的文化传播逻辑。研究发现,该账号在模态设计上别具个人特色,多模态间的组合运用也相得益彰。在构图和再现意义的建构上,突显粤曲表演过程,强化个人形象,并通过画面设计构建互动意义。“陈艺鹏(粤曲腔)”账号对内容模态的合理设计与建构,既营造恬静典雅的戏曲文化氛围,又以年轻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短视频传播 粤曲 视觉语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曲表演与场域之变迁--从广州人民公园粤曲队活动谈起
8
作者 古新颖 《歌海》 2018年第6期51-55,共5页
粤曲作为广东传统曲艺艺术种类之一,曾经在广府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音乐人类学视角观察广州人民公园粤曲队现场活动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演唱者群体和听众群体,进而扩展到关注粤曲场域的变迁,探讨粤曲从传统茶楼场域到业余文... 粤曲作为广东传统曲艺艺术种类之一,曾经在广府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音乐人类学视角观察广州人民公园粤曲队现场活动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演唱者群体和听众群体,进而扩展到关注粤曲场域的变迁,探讨粤曲从传统茶楼场域到业余文化生活的变迁、不同场域下曲目的变化、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变化、人们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音乐文化认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粤曲队活动过程 粤曲演出场域变迁 音乐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省港粤曲女伶“走四乡”与“寇穗”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静 骆春晓 《文化遗产》 CSSCI 2011年第2期60-67,123,共9页
"走四乡"和"寇穗"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曲女伶鬻曲生活的真实写照,更留下了粤曲歌坛沧桑变迁的雪泥鸿爪。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度曲现象的梳理与分析,还原粤曲歌坛盛衰的状貌、展示省港粤曲交流的情况,描述粤... "走四乡"和"寇穗"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曲女伶鬻曲生活的真实写照,更留下了粤曲歌坛沧桑变迁的雪泥鸿爪。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度曲现象的梳理与分析,还原粤曲歌坛盛衰的状貌、展示省港粤曲交流的情况,描述粤曲歌坛发展变迁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女伶 走四乡 寇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首粤曲小调的艺术风格及演唱技巧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桂芳 《艺术探索》 2009年第3期113-114,共2页
广东粤曲小调以其富有广东特色的配器、语言、旋律、润腔,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本文从三首粤曲小调的艺术风格及演唱技巧为研究对象,从其艺术特色、旋律特色、演唱技巧的分析入手,总结了粤曲小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
关键词 粤曲小调 艺术特色 演唱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剧、粤曲运用流行歌曲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4
11
作者 仲立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0,132,共7页
粤剧、粤曲是岭南地区的代表性传统乐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广泛吸收流行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20—1940年代,粤剧、粤曲大量运用流行歌曲和外国流行歌曲;2、1950—1980年代,内地粤剧、粤曲禁用流行歌曲;3、1980年代以来,内地... 粤剧、粤曲是岭南地区的代表性传统乐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广泛吸收流行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20—1940年代,粤剧、粤曲大量运用流行歌曲和外国流行歌曲;2、1950—1980年代,内地粤剧、粤曲禁用流行歌曲;3、1980年代以来,内地粤剧、粤曲"回归"运用流行歌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流行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城市化进程中的粤曲与歌坛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妍娜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64,共9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新式茶楼中歌坛的兴起,为粤曲在城市中的演出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歌坛的商业化运作,促进了粤曲艺人向职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新兴社会阶层与艺人的交流;"舅少团"捧伶之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新式茶楼中歌坛的兴起,为粤曲在城市中的演出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歌坛的商业化运作,促进了粤曲艺人向职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新兴社会阶层与艺人的交流;"舅少团"捧伶之风活跃了歌坛,促进了新曲目的产生与流派的形成。经历了歌坛时期的粤曲完成了由农村的民间音乐向市民音乐转化的过程,其音乐形态特征也逐渐完善定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茶楼歌坛作为一个音乐表演空间与普通民众的日常休闲之所,在音乐表演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之中,实践着近代广东地方音乐文化"粤曲"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歌坛 粤曲 女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楼中的传统粤曲文化空间——对广州两家粤曲茶座的考察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妍娜 骆丹 《歌海》 2015年第1期23-26,共4页
作为表演场所,音乐文化空间是一个兼具物质性与文化性的时空场域。广州粤曲茶座是位于传统广式茶楼中的粤曲表演场所,向来为粤曲发展成熟的重要阵地。当下广州仅开设有两间粤曲茶座,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这一空间的物质构成与文化构成进... 作为表演场所,音乐文化空间是一个兼具物质性与文化性的时空场域。广州粤曲茶座是位于传统广式茶楼中的粤曲表演场所,向来为粤曲发展成熟的重要阵地。当下广州仅开设有两间粤曲茶座,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这一空间的物质构成与文化构成进行调查,可以分析这一特定的粤曲表演形式运行的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粤曲 茶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曲的历史与艺术文化品格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日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5-29,33,共6页
粤曲是源于粤剧清唱的粤语系传统曲艺形式,历经"清唱八音班"、卖唱"师娘"、茶座"女伶"及建国后四个发展阶段,形成由曲牌体、梆子腔、二黄腔和歌谣体四大部分组成的音乐体系,有与粤剧同腔同调、与岭南茶... 粤曲是源于粤剧清唱的粤语系传统曲艺形式,历经"清唱八音班"、卖唱"师娘"、茶座"女伶"及建国后四个发展阶段,形成由曲牌体、梆子腔、二黄腔和歌谣体四大部分组成的音乐体系,有与粤剧同腔同调、与岭南茶楼饮食文化结合、借民间"私伙局"形式流传、随着华人华侨走向世界等特殊文化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历史 文化 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广州的戏院、茶楼和民间乐社——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居地希 《音乐传播》 2014年第2期81-86,共6页
20世纪30年代,广州地区的戏院、茶楼、民间乐社作为粤剧、粤曲、粤乐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共同见证了广东三大音乐品类的高峰发展。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文化环境,粤剧、粤曲、粤乐的起源与发展,戏院经营、茶楼经营、民间乐社的组建... 20世纪30年代,广州地区的戏院、茶楼、民间乐社作为粤剧、粤曲、粤乐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共同见证了广东三大音乐品类的高峰发展。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文化环境,粤剧、粤曲、粤乐的起源与发展,戏院经营、茶楼经营、民间乐社的组建,戏院与粤剧,茶楼与粤曲,民间乐社与粤乐,粤剧、粤曲、粤乐在当代传播的思考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粤剧、粤曲、粤乐形成第一个高峰的发展过程中,表演空间这一特殊传播媒介对于三者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并由此引发了关于推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发展的讨论:在提升艺术品类自身价值的同时,应增强表演团体的团内整合和团际联动效应,并延续表演空间的文化价值,强化其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戏院 茶楼 民间乐社 音乐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粤剧、粤曲中粤乐“唱腔化”的现象——从《平湖秋月》在粤剧、粤曲中的运用谈起 被引量:2
16
作者 仲立斌 《乐器》 2013年第8期54-57,共4页
本文通过粤乐《平湖秋月》在粤剧、粤曲中的运用实例分析,进而解析粤剧、粤曲中粤乐"唱腔化"现象的内涵:首先,粤剧和粤曲有着强大的"包容性"特征;其次,粤乐对粤剧、粤曲有着辐射性影响;最后,"粤剧、粤曲"... 本文通过粤乐《平湖秋月》在粤剧、粤曲中的运用实例分析,进而解析粤剧、粤曲中粤乐"唱腔化"现象的内涵:首先,粤剧和粤曲有着强大的"包容性"特征;其次,粤乐对粤剧、粤曲有着辐射性影响;最后,"粤剧、粤曲"与"粤乐"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平湖秋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曲元素在无喉者食管发声训练应用探索
17
作者 庞艺施 陈伟雄 +3 位作者 许玉霞 陈瑞开 邝德斌 罗素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年第15期2480-2482,共3页
目的探索粤曲元素在无喉者食管发声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训练喉切除术后患者20名均分为A组(用原有普通话教材语素训练)、B组(加入粤曲元素训练),经过6个月联系后,两组学习者Jiyan分级评分、发声情... 目的探索粤曲元素在无喉者食管发声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训练喉切除术后患者20名均分为A组(用原有普通话教材语素训练)、B组(加入粤曲元素训练),经过6个月联系后,两组学习者Jiyan分级评分、发声情况、发音具体状况的差异比较。结果实验后测,B组学习者优良率(90.0%)明显好于A组(50.0%);两组患者发声情况差异显著(χ^2=5.05,P=0.03),且B组学习者发音更贴近本土文化生活,音调和口型较为正确。结论无喉者患者在食管语训练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及手术方式的差异,复声的进度各有不同,采用多元化教学,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提高无喉者对食管语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患者的发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喉者 粤曲元素 食道语发声 发声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音乐考察方法的反思与探索——以局外人之“远距观察”:香港“粤曲档”观察为例
18
作者 周凯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9,共9页
笔者在香港都市民俗音乐文化的多次观察基础上,对传统实地考察方法进行了深度的理论反思及探索,提出了与强调自然空间距离的"近距观察"传统方法不同的文化心理距离之"远距观察"法。这种方法,对文化局外人的"... 笔者在香港都市民俗音乐文化的多次观察基础上,对传统实地考察方法进行了深度的理论反思及探索,提出了与强调自然空间距离的"近距观察"传统方法不同的文化心理距离之"远距观察"法。这种方法,对文化局外人的"角色处境"——有关传统的、地域的、语言的、音乐心理的及社会特性等多重局外性在实地考察中的"角色定位"、"角色体验"等等,给出了实践探索的新途径并指出:以如是不同视角去进行局外人对民俗音乐的考察,同样可以获得对他者音乐文化从表层表演形式到深层人文结构的诸种文化信息。文章不仅是对实地考察中"观察视角"的方法探索,也是由此去把握如何进入他者民俗文化考察现场而作出的实证性经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音乐 考察方法 反思 远距观察 粤曲 文化心理距离 角色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两类粤曲职业表演者生存现状考察与比较
19
作者 潘妍娜 《音乐传播》 2019年第1期11-14,共4页
当下广州粤曲从业者存在着专业曲艺团演员与民间茶座演员两个群体,两者在专业水平、经济条件以及表演环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其具体的传承活动中的音乐观念与实践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广州市现有粤曲表演场所与表演团体进行走访,可作出相... 当下广州粤曲从业者存在着专业曲艺团演员与民间茶座演员两个群体,两者在专业水平、经济条件以及表演环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其具体的传承活动中的音乐观念与实践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广州市现有粤曲表演场所与表演团体进行走访,可作出相应的考察与比较,认识与理解粤曲在当下传承者主体及传播与生存状态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粤曲当代变迁的复杂性,有助于未来粤曲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曲 表演者 艺团 茶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广州粤曲茶座观众现状与趋势调查——以大同酒家为个案
20
作者 潘妍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12期135-136,共2页
粤曲茶座是广州地区茶楼中存在的一种粤曲表演形式,其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对其受众群体现状的调查是了解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在当下变迁的关键。
关键词 粤曲茶座 观众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