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44与肾功能衰竭
1
作者 高微 乔喜芹 张翠 《黑龙江医药》 CAS 2005年第5期355-356,共2页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 AMS)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基质相互连接的一类分子,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其膜外部分也可脱落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
关键词 粘附分子cd11b 白细胞 肾功能衰竭 cd44 可溶性粘附分子 细胞外基质 介导细胞 细胞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 CD54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表达的意义
2
作者 石军 郎东明 +1 位作者 廖希玲 闫旭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RSVP)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5 4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RSVP患儿 30例分为两组 :重型组 10例 ,轻型组 2 0例 ,均采用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表面...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RSVP)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5 4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RSVP患儿 30例分为两组 :重型组 10例 ,轻型组 2 0例 ,均采用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AMS)CD11b、CD5 4的表达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 2观察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淋巴细胞 (L)、单核细胞(M )、多形核细胞 (PMN)表面CD11b、CD5 4的阳性细胞百分率 (PPC)和 /或平均荧光强度 (MFI)普遍上调 (P <0 .0 5 ) ,其中以M的AMS最为显著 ;(2 )重型组与轻型组比较 :L、M表面CD11b的PPC和 /或MFI表达上调 ,3类白细胞表面CD5 4的PPC和MFI表达均显著上调 (P <0 .0 5 )。结论 (1)AMS在RSVP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 3类白细胞表面CD5 4表达均同时上调的水平有可能为判断肺炎病情的免疫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粘附分子cd11b cd54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血红细胞变形能力、白细胞活化、粘附分子CD11b表达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孔庆福 王政 +3 位作者 李卫国 刘芳 沈亚民 王有远 《中国实用医刊》 2008年第2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白细胞活化(NBT)、粘附分子CD11b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入院初依痰和X线检查结果选...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白细胞活化(NBT)、粘附分子CD11b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入院初依痰和X线检查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3—4d,后根据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规止咳、祛痰、平喘,心功能不全者加用地高辛或利尿剂。治疗组:除按对照组上述方法处理外,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50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20d。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后初始率、0.8斜率、0.5斜率、最小余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初始斜率、0.8斜率、0.5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N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附分子CD11b结果改变不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NBT、粘附分子CD11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粘度及全血高、低切粘度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④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排血量(CO)和心脏指数(CI)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均〈0.01)。结论灯盏花素能显著改变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白细胞活化功能,抑制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肺动脉高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功能,提高失代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盏花素注射液 肺源性心脏病 红细胞变形能力 白细胞活化 粘附分子cd11b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常田 景华 +4 位作者 李德闽 李忠东 胡小南 董国华 钱建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28-229,232,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变化及中性粒细胞 (PMN)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了解其在体外循环 (CPB)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 2 0例接受CPB的患者 ,分别在CPB开始前、开始后 5min、... 目的 :通过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变化及中性粒细胞 (PMN)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了解其在体外循环 (CPB)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 2 0例接受CPB的患者 ,分别在CPB开始前、开始后 5min、结束时、结束后 1h和结束后 6h采集血标本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血浆MMP 9和TNF α浓度 ,流式细胞仪测定CD11b。 结果 :①血浆MMP 9和TNF α的浓度及粘附分子CD11b的活性在CPB期间逐渐升高 ,在CPB结束时达到最高峰值 ,之后呈下降趋势。②围CPB期血浆MMP 9、TNF α浓度变化与CD11b之间呈正相关性 ,CPB结束时血浆MMP 9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最有相关性。 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CPB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MMP 9可能通过转化TNF α ,调节PMN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而参与CPB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粘附分子cd11b 肿瘤坏死因子-α 中性粒细胞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