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氏体类型钢初轧坯退火工艺的改进
1
作者 顾新根 陆季宗 《五钢科技》 2002年第1期29-32,共4页
本文通过对H13等四种钢坯退火,精炼转场后两个别钢坯出现表面裂纹产生原因的调查、分析,认为是由于台车炉温度偏差大,以及采用低温退火的结果,改用不完全退火后,消除了钢坯表面裂纹产生,稳定了退火钢坯质量。
关键词 马氏体型钢 初轧坯 低温退火 不完全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冷处理对W-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文革 沈宏芳 +1 位作者 丁秉均 谷臣清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对粉末冶金熔渗技术制备的不同成分的W Cu合金在196℃保温48h条件下进行深冷处理。采用X 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长时间深冷处理的现象与机理。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后铜颗粒在钨基体上弥散析出,出现了短而粗的类马氏体组织。析... 对粉末冶金熔渗技术制备的不同成分的W Cu合金在196℃保温48h条件下进行深冷处理。采用X 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长时间深冷处理的现象与机理。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后铜颗粒在钨基体上弥散析出,出现了短而粗的类马氏体组织。析出的细小弥散的铜颗粒阻碍晶粒粗化和位错移动,铜颗粒部分填充到材料微孔内,同时深冷处理过程中的体积收缩也使材料内的部分缺陷得到弥合(如空位、微孔等),从而使不同成分的W Cu合金的硬度提高,密度增大,电导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合金 深冷处理 类马氏体转变 组织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钢下贝氏体相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文翠娥 孙培祯 +1 位作者 谢长生 崔昆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4-58,共5页
利用TEM研究了GD钢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并探讨了贝氏体的相变机制。GD钢中下贝氏体是由一束贝氏体铁素体片条组成的,而每一片条又是由多个贝氏体相变基元组成。下贝氏体中普遍存在中脊。GD钢中存在一种类马氏体形貌贝氏体。... 利用TEM研究了GD钢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并探讨了贝氏体的相变机制。GD钢中下贝氏体是由一束贝氏体铁素体片条组成的,而每一片条又是由多个贝氏体相变基元组成。下贝氏体中普遍存在中脊。GD钢中存在一种类马氏体形貌贝氏体。研究表明,下贝氏体相变过程中必定存在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相变基元 类马氏体形貌 冷作模具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斓闪烁“斯斑金” 被引量:3
4
作者 宁远涛 赵怀志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4-70,共7页
利用某些金合金中的马氏体与类马氏体相变所形成的表面浮突与精细层状结构在光线作用下所产生的光栅衍射效应 ,使合金表面呈现斑斓闪烁的光学效果 ,称之为“斯斑效应” (SpangleEffect) ,具有这种效应的金合金称“斯斑金”合金 (“Spang... 利用某些金合金中的马氏体与类马氏体相变所形成的表面浮突与精细层状结构在光线作用下所产生的光栅衍射效应 ,使合金表面呈现斑斓闪烁的光学效果 ,称之为“斯斑效应” (SpangleEffect) ,具有这种效应的金合金称“斯斑金”合金 (“Spangold”alloy )。作者评述了“斯斑”与“反斯斑”效应的冶金学原理及光学效应 ,介绍了 2 3KAu -Al和1 8KAu -Cu -Al斯斑合金的结构变化、光学特性和其它性能。“斯斑金”合金及其“斯斑”与“反斯斑”效应极具美学观赏价值与装饰效果 ,构成了金合金饰品的新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相变 类马氏体相变 饰品材料 斯斑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_(1-x)Ca_xMnO_3中A位替代导致的铁磁性及磁化强度跳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德亮 曹培江 +2 位作者 柳文军 马晓翠 Raveau B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3,共6页
研究多晶Nd1-xCax-δBaaMnO3(x=0.5,0.45)中,大尺寸Ba2+对Ca2+的替代可在样品中导致铁磁基态以及低温下阶梯状的磁化强度跳变.结果表明,因Ba2+的“反畸变效应”,样品中的铁磁百分比随Ba替代量的增加迅速增大,当δ为0.03-0.04时达... 研究多晶Nd1-xCax-δBaaMnO3(x=0.5,0.45)中,大尺寸Ba2+对Ca2+的替代可在样品中导致铁磁基态以及低温下阶梯状的磁化强度跳变.结果表明,因Ba2+的“反畸变效应”,样品中的铁磁百分比随Ba替代量的增加迅速增大,当δ为0.03-0.04时达到一极大值,然后随Ba替代量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此时对铁磁不利的A位阳离子间的尺寸失配占了优势.对相同的Ba替代量,高Nd(x=0.45)体系中的铁磁含量总是比低Nd(x=0.5)体系中的大很多.当增加磁场时,前一体系磁化强度的增加比后一体系迅速得多,在5.5 T磁场下其磁化强度极大值要显著大于后一体系的相应值,前一体系出现阶梯状跳变的临界磁场要小于后一体系.指出上述结果是由于Nd0.55Ca0.45MnO3中的电荷轨道序比Nd0.5Ca0.5MnO3较弱造成的.奇异的磁化强度跳变用建立在相分离基础上的类马氏体相变模型得到了较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Nd1-xCax-δBaδMnO3 电荷轨道有序 类马氏体相变 相分离 铁磁态 反铁磁态 A位 尺寸失配 反畸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光体—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付景山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3年第1期58-62,共5页
用SEM+EDS,TEM+EDS对2O/A402,45/A402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成分进行了“原位”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熔化区随母材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宽,从焊缝金属区经熔合区到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依次为:A,M—L,P—L,观察到A/M—L,M—L/P—L+F,两... 用SEM+EDS,TEM+EDS对2O/A402,45/A402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成分进行了“原位”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熔化区随母材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宽,从焊缝金属区经熔合区到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依次为:A,M—L,P—L,观察到A/M—L,M—L/P—L+F,两条焊接边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光体 奥氏体 异种钢焊接接头 电子显微镜研究 离子薄化 焊接边界 熔合区 类马氏体 热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_(0.5)Ca_(0.5)MnO_3中A位La^(3+)替代导致磁化强度跳变
7
作者 朱德亮 谭小安 +2 位作者 马晓翠 曹培江 李清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用大尺寸La3+部分替代Pa3+,制备出多晶体系Pr0.5-xLaxCa0.5MnO3,研究该体系的磁学性质.对样品进行磁化强度测量,低温下(2.5K)由反铁磁向铁磁转变时呈现出阶梯状跳变.随着替代量x值增加,出现第一个阶梯状跳变的临界磁场逐渐减小,样品的... 用大尺寸La3+部分替代Pa3+,制备出多晶体系Pr0.5-xLaxCa0.5MnO3,研究该体系的磁学性质.对样品进行磁化强度测量,低温下(2.5K)由反铁磁向铁磁转变时呈现出阶梯状跳变.随着替代量x值增加,出现第一个阶梯状跳变的临界磁场逐渐减小,样品的磁化强度逐渐增大.与Ba2+或Sr2+对A位Ca2+的替代结果相比可知,在导致磁化强度阶梯状跳变和场致铁磁性的能力上,Ba2+替代的能力大于Sr2+,Sr2+的能力大于La3+.利用建立在相分离基础上的类马氏体相变模型,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到较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轨道序 类马氏体相变 相分离 反畸变效应 铁磁态 反铁磁态 铁磁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冲击1Cr17铁素体不锈钢的组织与性能
8
作者 张凌峰 周合玉 +1 位作者 熊毅 刘玉亮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09年第3期8-10,30,共4页
针对1Cr17铁素体不锈钢冲击制品硬度随冲击载荷变化增加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分析了1Cr17铁素体不锈钢在激光冲击下的组织变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增加,1Cr17的加工硬化效应相应提高,得到的硬度越高;在激光冲击后,铁素... 针对1Cr17铁素体不锈钢冲击制品硬度随冲击载荷变化增加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分析了1Cr17铁素体不锈钢在激光冲击下的组织变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增加,1Cr17的加工硬化效应相应提高,得到的硬度越高;在激光冲击后,铁素体的组织主要以调幅分解为主,激光功率增加,调幅分解加剧,形成的格子布形态粗化,并最终在激光功率42 J的冲击过程中导致相变产生,生成类马氏体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7铁素体不锈钢 激光冲击 调幅分解 类马氏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材含碳量对珠光体—奥氏体异种钢焊接熔合区形态的影响
9
作者 付景山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3年第3期239-242,250,共5页
用同一焊接规范制成A402在DT3、20#、45#、T8钢上单道堆焊样品,用显微硬度、SEM+EDS、TEM研究了母材含碳量不同时异种钢焊接熔合区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低碳钢母材接头熔合区由较平整的白亮带和针状类马氏体层组成;中、高碳钢母材接头... 用同一焊接规范制成A402在DT3、20#、45#、T8钢上单道堆焊样品,用显微硬度、SEM+EDS、TEM研究了母材含碳量不同时异种钢焊接熔合区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低碳钢母材接头熔合区由较平整的白亮带和针状类马氏体层组成;中、高碳钢母材接头熔合区由“锯齿形”组织和不完全混合区组成,其中,中碳钢母材接头的不完全混合区组织为类马氏体,高碳钢母材接头不完全混合区类马氏体层消失,为奥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熔合区 “锯齿形”组织 类马氏体 含碳量 异种钢 珠光体-奥氏体 不完全混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焊方式对奥氏体不锈钢堆焊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传印 熊建坤 +3 位作者 徐健 许德星 杨建平 毛桂军 《电焊机》 2022年第8期34-42,共9页
为探究手工焊时不同焊接运条方式对接头堆焊层界面附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焊条电弧焊在16Mn管口端面进行E318-15不锈钢堆焊,在电流、电压相同前提下其中半圈沿圆周环向施焊,剩余半圈沿径向施焊(横焊)。堆焊完成后分别在环焊区和横焊... 为探究手工焊时不同焊接运条方式对接头堆焊层界面附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焊条电弧焊在16Mn管口端面进行E318-15不锈钢堆焊,在电流、电压相同前提下其中半圈沿圆周环向施焊,剩余半圈沿径向施焊(横焊)。堆焊完成后分别在环焊区和横焊区取样,观察二者在成分、组织、显微硬度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前3层熔敷金属横焊试样所含Cr、Ni、Mo、Nb、V、Si比环焊试样高,二者含量最大比值分别为:144%、136%、116%、136%、150%、111%;同时所含C含量较低,最大比值为52%;横焊试样和环焊试样熔敷金属侧组织基本相同,而熔合线两侧组织不同;在基材侧环焊试样具有更窄的晶粒粗化区,且在部分区域发现魏氏组织。这是由于焊接方式不同造成压道量、焊接速度差异,导致母材稀释率、热输入改变,从而引起接头堆焊界面附近组织及性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318-15不锈钢堆焊 堆焊方式 稀释率 类马氏体 魏氏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