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水冷堆类四边形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传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为术 路统 +4 位作者 赵鹏飞 梁诚胜 王汉 王林川 毕勤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56-3361,共6页
在压力23~28 MPa、质量流速700~1 300 kg/(m2·s)、热流密度200~800 kW/m2的参数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冷堆堆芯棒径D=8 mm、栅距比P/D=1.2的类四边形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传热特性及管壁温度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力、热流密... 在压力23~28 MPa、质量流速700~1 300 kg/(m2·s)、热流密度200~800 kW/m2的参数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冷堆堆芯棒径D=8 mm、栅距比P/D=1.2的类四边形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传热特性及管壁温度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力、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对管壁温度及传热特性的影响,并与环形通道内超临界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压力区,类四边形子通道管壁温度随着焓值的增大而逐渐上升,换热系数在拟临界点附近达到峰值,低焓值区的换热系数比高焓值区大;随压力增大,壁面温度升高,换热系数峰值减小;热负荷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使壁面温度升高,换热系数减小,削弱传热强化。与环形通道对比发现,在低焓值区,类四边形通道与环形通道内壁温度和换热系数相差不大;超临界水在类四边形子通道内比在环形通道内更容易渡过拟临界区,拟临界区对类四边子形通道的影响比对环形通道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冷堆 类四边形子通道 管壁温度 传热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冷反应堆类四边形子通道超临界热传递熵产规律研究
2
作者 王为术 郭玲伟 刘军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6-203,共8页
为揭示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类四边形子通道内传热机制,在压力为23~28 MPa,热流密度为600~800 kW/m^2参数范围研究棒径为8 mm,栅距比为1.1~1.4的类四边形子通道内热传递熵产规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熵产及传热系数,通... 为揭示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类四边形子通道内传热机制,在压力为23~28 MPa,热流密度为600~800 kW/m^2参数范围研究棒径为8 mm,栅距比为1.1~1.4的类四边形子通道内热传递熵产规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熵产及传热系数,通过改变系统热工参数,分析压力、热流密度和栅距比对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热传递的熵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焓值区域内,栅距比、热流密度与压力参数的升高均会引起子通道内熵产增加,传热系数下降,压力与热流密度参数变化导致不同焓值区域内熵产及传热系数的差异分布,而栅距比参数增加引起的传热特性变化则在整个焓值区域内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类四边形子通道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四边形堆芯子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为术 崔强 +2 位作者 赵鹏飞 陈刚 毕勤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75-2180,共6页
基于类四边形堆芯子通道超临界水的传热试验,建立棒径为8 mm、栅距比为1.2的超临界水冷反应堆(SCWR)类四边形堆芯子通道物理模型,采用SSG湍流模型,在 p=23~28 M Pa超临界压力范围,研究了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传热特性,分析了压... 基于类四边形堆芯子通道超临界水的传热试验,建立棒径为8 mm、栅距比为1.2的超临界水冷反应堆(SCWR)类四边形堆芯子通道物理模型,采用SSG湍流模型,在 p=23~28 M Pa超临界压力范围,研究了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传热特性,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等热工参数对类四边形子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SG湍流模型数值研究计算得到的内壁温度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在拟临界区,随压力的增大,相应的换热系数峰值逐渐降低。质量流速的增加,在整个焓区均能明显加强子通道内传热现象。随热流密度的增加,内壁温度逐渐升高,对应的换热系数峰值降低,同时逐渐向低焓区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冷反应堆 类四边形子通道 超临界水 传热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冷堆类四边形子通道亚临界水的传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维晖 王为术 +4 位作者 梁诚胜 路统 王汉 王林川 毕勤成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0,共4页
在压力为11~19 MPa,质量流速为700~1300 kg/(m^2·s),热流密度为200~600 k W/m^2的工况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冷堆(SCWR)堆芯棒直径为8 mm,栅距比为1.2的类四边形子通道的传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对类四边形子... 在压力为11~19 MPa,质量流速为700~1300 kg/(m^2·s),热流密度为200~600 k W/m^2的工况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冷堆(SCWR)堆芯棒直径为8 mm,栅距比为1.2的类四边形子通道的传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对类四边形子通道管管内的传热特性的影响显著,热流密度越高,传热恶化越容易发生;在较低的质量流速下,传热恶化发生可能性较大,质量流速较高时,对传热特性影响较小;压力对类四边形管管内传热特性的影响明显,压力越高,传热恶化现象越易发生,且临界干度值越低,传热恶化所覆盖的焓值区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堆芯 类四边形子通道 传热特性 传热恶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