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篆刻篆法、章法在本土化汉字字体设计教学中运用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1-42,共2页
本文在剖析当下汉字字体设计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汉字字体设计本土化教学思路。通过对传统篆刻艺术中篆法、章法技巧的学习与分析,将篆法、章法技巧引入现代汉字字体的结构、外形、笔形变化、虚实等设计训练之中,为开展汉字字... 本文在剖析当下汉字字体设计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汉字字体设计本土化教学思路。通过对传统篆刻艺术中篆法、章法技巧的学习与分析,将篆法、章法技巧引入现代汉字字体的结构、外形、笔形变化、虚实等设计训练之中,为开展汉字字体设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体设计教学 篆法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摹写盟书八万字 积得篆法越雷池——张守中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守中 张焕君 武俊杰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8,共14页
城市无论大小,都各有味道。出门数里,可见良田沃野,棉麦飘香;偶得闲暇,或攀爬登高,临风而啸,或水畔俯察,鱼戏莲叶,自在逍遥,何可言喻?反身进城,市廛之中固有叫卖之声,然而转街角,过茶楼,却见儒雅之人三五成群,可吟诗作对,能泼墨挥毫。... 城市无论大小,都各有味道。出门数里,可见良田沃野,棉麦飘香;偶得闲暇,或攀爬登高,临风而啸,或水畔俯察,鱼戏莲叶,自在逍遥,何可言喻?反身进城,市廛之中固有叫卖之声,然而转街角,过茶楼,却见儒雅之人三五成群,可吟诗作对,能泼墨挥毫。负手而立者,神情邈邈,似在三代之上,与羲皇同游;小院围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录 盟书 摹写 守中 篆法 逍遥 自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适应方化印面而讹变的篆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刚田 《中国书画》 2015年第5期25-25,共1页
篆刻是发生在印面上的艺术,印章形式是篆刻艺术的载体,同时又是其限制,人印文字要依靠印面这个舞台来展示,通过以刀刻石的手段来展示篆刻之美。人印文字要作适合方寸印面的变化调整,使之变为印面的"适合纹样",笔者曾撰文称之为"印化... 篆刻是发生在印面上的艺术,印章形式是篆刻艺术的载体,同时又是其限制,人印文字要依靠印面这个舞台来展示,通过以刀刻石的手段来展示篆刻之美。人印文字要作适合方寸印面的变化调整,使之变为印面的"适合纹样",笔者曾撰文称之为"印化"。然而印化手段需要入印篆书屈曲回绕、错落移位、"或颇省改",对入印篆书进行适应印面的改造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艺术 篆法 讹变 文字 印章 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篆法、章法、刀法及其相互关系
4
作者 孟令琦 《书画世界》 2013年第5期83-83,共1页
许容在《说篆》中云:“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沈野在《印谈》中也表明了刀法、章法、字法在篆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见,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创作中是密切相... 许容在《说篆》中云:“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沈野在《印谈》中也表明了刀法、章法、字法在篆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见,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创作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可称篆刻创作的三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刻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从篆法演画法,不薄今人爱古人--浅谈金石篆刻对吴昌硕绘画的影响
5
作者 赵炳文 《紫禁城》 2018年第4期58-73,共16页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被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的奇葩,他的写意花鸟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植根于青藤(徐渭)、白阳(陈淳)、朱耷、“八怪”,既“与古为徒”又别开生面,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对近现代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深...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被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的奇葩,他的写意花鸟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植根于青藤(徐渭)、白阳(陈淳)、朱耷、“八怪”,既“与古为徒”又别开生面,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对近现代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深入地探讨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内涵,对今天的画坛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吴昌硕 写意花鸟画 篆法 金石 二十世纪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篆刻艺术“做印法”及其与章法、刀法、篆法之关系
6
作者 张永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31-136,共6页
“做印法”为篆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目前关于“做印法”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够系统。古人“做印法”多追求古意,以“古朴”为美。明清之前,“做印法”多从制作工艺如何做旧入手。明清之后,“做印法”多借鉴刀法,这与体现残破... “做印法”为篆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目前关于“做印法”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够系统。古人“做印法”多追求古意,以“古朴”为美。明清之前,“做印法”多从制作工艺如何做旧入手。明清之后,“做印法”多借鉴刀法,这与体现残破古拙有关。今人“做印法”则因为展览效果之需要,在追求古意的基础上,更多地展现视觉冲击力。“做印法”作为篆刻艺术实践中最后一道工序,不仅是对章法、篆法、刀法等艺术手法的补充与调整,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古朴审美意趣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印 篆法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官印“篆法”研究
7
作者 趙紫文 張金梁 《书法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183-198,共16页
清代文化制度較之前代存在較大差異,代表朝廷各級職權的官方印信,亦隨之發生諸多變化,集中呈現出基于實用層面審美的時代性與特殊性。從實際情况看,清初開啓用滿漢兩種文字同時入印,漢文篆法基本承襲了明叠篆樣式。而後乾隆創制了滿漢... 清代文化制度較之前代存在較大差異,代表朝廷各級職權的官方印信,亦隨之發生諸多變化,集中呈現出基于實用層面審美的時代性與特殊性。從實際情况看,清初開啓用滿漢兩種文字同時入印,漢文篆法基本承襲了明叠篆樣式。而後乾隆創制了滿漢篆書三十二種,官印按照不同的官職級别,選用其中的不同篆法進行重製,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官印書寫、鑄鎸及管理制度。清代新規篆法入印的同時不但强化了官印的功能性,也生成了其固定的制式。一定程度上引導人們更多關注其實用性,但藴含其中的藝術屬性亦需不斷地挖掘、取捨與追加闡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印制度 三十二種 九種篆法 實用性與藝術性
原文传递
过分装饰对篆法的干扰
8
作者 李刚田 《中国书画》 2015年第6期15-15,共1页
唐人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论及书法美术化的文字:“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篆刻创作与书法一样,也有一类在印面上追求“龙蛇云露,龟鹤花英”的作品,以装饰之美、... 唐人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论及书法美术化的文字:“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篆刻创作与书法一样,也有一类在印面上追求“龙蛇云露,龟鹤花英”的作品,以装饰之美、绘画之美改变篆刻之美。这里我们举出十方元明清文人篆刻家的一些今天看来属于恶俗一类的印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 干扰 篆法 刻创作 《书谱》 孙过庭 刻家 元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篆法的分别与融合
9
作者 李刚田 《中国书画》 2015年第4期22-23,共2页
依今天的楷书去看."壹"是"一"的大写.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氣"是"气"的繁体字.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在《说文》中却是意思不相同的字。《说文》中"一"是作为数字的.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壹"是作为... 依今天的楷书去看."壹"是"一"的大写.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氣"是"气"的繁体字.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在《说文》中却是意思不相同的字。《说文》中"一"是作为数字的.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壹"是作为专一、统一的意思.泰诏版"歉疑者皆明壹之".其中的"壹"就是统一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说文》 三生万物 意思 繁体字 楷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书法教育中审美与篆法的思考
10
作者 孟宇 《书画世界》 2023年第2期60-61,共2页
重实用而轻审美、重技法而轻字法是目前书法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从自然物象、人文背景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同时指出正确的字法是书艺的基础,对篆法辩证的继承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形义的关键。
关键词 审美 篆法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齐白石篆刻中的用字来源与艺术化变形手法
11
作者 朱天曙 《中国书画》 2024年第2期10-13,共4页
齐白石印章研究中,学者多注意其印风的发展取法和印文内容的考察,对其用篆的来源和艺术化变形的方法还没有专门讨论。本文试图对齐白石印章中篆法的来源和具体作品中的字形取法问题作初步讨论。一、关于齐白石印章用字的来源。齐白石在... 齐白石印章研究中,学者多注意其印风的发展取法和印文内容的考察,对其用篆的来源和艺术化变形的方法还没有专门讨论。本文试图对齐白石印章中篆法的来源和具体作品中的字形取法问题作初步讨论。一、关于齐白石印章用字的来源。齐白石在篆法、章法和刀法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格式,以极个性化的面貌“胆敢独造”。在印章用字上也不拘前人,虽然他也用前人篆法,但每每有其独到处。其在《看书》诗中说:“篆文许慎说后止,典故康熙篆后无。二者不能增一字,老夫长笑世人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齐白石 变形手 印章 印风 用字 艺术化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典稽古——祝竹、顾工、朱天曙、夏俊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序
12
作者 金丹 《中国书画》 201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在古城扬州石塔寺旁的小巷深处,年逾七旬的祝竹先生每日依旧刻章、写字、画画、校书、做菜,这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几乎不参加各种应酬活动,悠然闲适,淡泊名利。而名声不胫而走,谚语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信然。文人篆刻艺术肇始于宋元... 在古城扬州石塔寺旁的小巷深处,年逾七旬的祝竹先生每日依旧刻章、写字、画画、校书、做菜,这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几乎不参加各种应酬活动,悠然闲适,淡泊名利。而名声不胫而走,谚语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信然。文人篆刻艺术肇始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特别是有清一代。浙、皖两派盛行。与扬州这块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篆刻大家辈出,祝竹先生尤倾心于吴让之、赵无闷、黄牧甫,这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作品 刻艺术 黄牧甫 吴让之 于明 好酒不怕巷子深 稽古 中国书 印社 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工秀雅 恬澹静穆——祝鸿新书法篆刻漫说
13
作者 赵彦辉 《中国书画》 2006年第6期96-97,共2页
篆书之图案化特征,学者们以"篆引"名之。篆,谓类于图案纹饰之字形体态,如线条之圆转、对称、等距、等长,排列有序;引,谓线条之粗细匀一,用笔直曲引书扰如画线。篆引昉自西周大篆,至秦小篆达到极致,"篆引秩序"成为... 篆书之图案化特征,学者们以"篆引"名之。篆,谓类于图案纹饰之字形体态,如线条之圆转、对称、等距、等长,排列有序;引,谓线条之粗细匀一,用笔直曲引书扰如画线。篆引昉自西周大篆,至秦小篆达到极致,"篆引秩序"成为礼乐文化之表征。其后缘于历代相沿尊崇正体之文字政策及士人古今书体兼善之书写与审美风气,篆书以其端庄典雅之书体美被视为汉字古典形式之代表,而受到历代尊崇与沿用。亦成为寄托好古情缘诸种形式之一。鸿新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好古情缘的书法家、印人。鸿新自髫龄始即酷爱翰墨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古 端庄典雅 图案化 王福庵 刻艺术 礼乐文化 篆法 结字 作品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法的奇篆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共8页
活跃于清雍、乾时期的书画家杨法,其狷妙个性及所处的"扬州八怪"艺术环境,使其篆书在保证学术品位的前提下,却不蹈二李篆书之旧辙,而开出新奇的美学品格。以"草篆"称杨法的旧说不妥,不若称"奇篆"为当。这... 活跃于清雍、乾时期的书画家杨法,其狷妙个性及所处的"扬州八怪"艺术环境,使其篆书在保证学术品位的前提下,却不蹈二李篆书之旧辙,而开出新奇的美学品格。以"草篆"称杨法的旧说不妥,不若称"奇篆"为当。这种"奇篆"背离正统,新奇过之而奇中之正太少,虽后世影响不大,而独特价值犹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石如篆法“不合六书”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帆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4-39,共6页
邓石如的篆法偶有彣饰、增损,或用俗字,或所用非本训字,既不是落笔皆本《说文》,也非字字经得起验证。其遭到同时期学者书家"不合六书"的批评,正说明当时篆书创作的一种良好风气,即不仅重视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也应讲求篆字的... 邓石如的篆法偶有彣饰、增损,或用俗字,或所用非本训字,既不是落笔皆本《说文》,也非字字经得起验证。其遭到同时期学者书家"不合六书"的批评,正说明当时篆书创作的一种良好风气,即不仅重视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也应讲求篆字的合于法度,笔法、结字等形式美的创新,须以字形结构的合六书为前提,才是有学术根底的书法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石如 篆法 《说文》
原文传递
方寸之间见天地——谈篆刻作品的鉴赏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强 《甘肃教育》 2019年第19期150-150,共1页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篆刻艺术之所以富有生...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篆刻艺术之所以富有生命力与魅力,原因在于它富有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作品 欣赏 篆法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士达篆刻艺术技法析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小壮 《中国书画》 2015年第2期85-87,共3页
玄庐马士达先生(1943-2012)治印,崇尚"适已、适性,发乎情、止乎理"的"正觉"——既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离经叛道"的旨趣[1]。篆刻艺术创作技法,讲究篆法(字法)、章法和刀法三者的和谐运用。综观印章艺术史,印章体制、印... 玄庐马士达先生(1943-2012)治印,崇尚"适已、适性,发乎情、止乎理"的"正觉"——既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离经叛道"的旨趣[1]。篆刻艺术创作技法,讲究篆法(字法)、章法和刀法三者的和谐运用。综观印章艺术史,印章体制、印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纵向看,与官印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印篆书体的发展变化大致同步;从横向看,与不同印材、不同制作方法(铸、凿、碾)及采用不同的字体(大篆、小篆、缪篆、鸟虫书)等因素密切相关,横向的展开丰富了纵向的发展。篆法,亦称字法、印篆。指的是篆刻艺术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艺术 篆法 刻学 鸟虫书 印文 艺术技 创作技 来楚生 结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说篆法正误(一)
18
作者 李刚田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一篆刻,首先遇到的事便是每个字篆法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对于篆刻的评价和批评,篆法正误是一个焦点问题。常常为入印一字的正误而聚讼纷纭,争论不休,并且可以预料这样的争论还将永远不休下去。究其原因,因为入印文字篆法的正误并没有一... 一篆刻,首先遇到的事便是每个字篆法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对于篆刻的评价和批评,篆法正误是一个焦点问题。常常为入印一字的正误而聚讼纷纭,争论不休,并且可以预料这样的争论还将永远不休下去。究其原因,因为入印文字篆法的正误并没有一个历代相传、明白无误、大家共同遵守的『大法』。大凡使一个社会井然有序,大概要靠两种力量:一种是法,是强制性让人们必须遵从的律条,是他律性的;另一种是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印文 说文 刻艺术 印面 刻家 书体
原文传递
篆法比刀法更重要
19
作者 董晓坤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10期176-176,共1页
我真正接触到篆刻是在高考书法集训的时候。刚刚接触篆刻,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直到大学快要毕业,才对篆刻产生了兴趣。我的篆刻开始是以汉印为基础,起初的学习书籍也是最基础的《官印·私印》。后来则是以流派印工稳一路为创作风格,... 我真正接触到篆刻是在高考书法集训的时候。刚刚接触篆刻,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直到大学快要毕业,才对篆刻产生了兴趣。我的篆刻开始是以汉印为基础,起初的学习书籍也是最基础的《官印·私印》。后来则是以流派印工稳一路为创作风格,主要学习陈巨来、王福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法 创作风格 高考 学习 汉印
原文传递
吴让之篆刻技法浅析
20
作者 李嘉文 《江苏教育》 2019年第53期44-47,共4页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让之 篆法 边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