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历分析法:一种教育实证研究新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进 于宜田 +4 位作者 杨莉 林松月 李志峰 高媛 陈恺哲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127,共41页
虽然教育学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十分缺乏对本学科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学科方法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近年来,简历分析法在全球兴起,试... 虽然教育学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十分缺乏对本学科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学科方法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近年来,简历分析法在全球兴起,试图通过对简历数据的分析,融合大数据等方法,综合研判人才的教育与成长规律、项目/政策实施成效等,这既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实证新方法,也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新契机。进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计算力(超级计算)+应用场景的新研究范式逐步成熟,简历分析法也在教育研究应用上迎来新突破,有望成为教育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蕴含着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简历和其他大数据资源,借助简历分析法的技术突破,有望全面解构本土教育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学科研究新范式,甚至有望通过碎片化专门知识累积,形成新的本土学科体系。最近十年,学术界涌现出不少基于简历分析法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对简历分析法这一方法本身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对这一方法的学科归属、是不是教育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如何与传统研究方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研究方法的融合等探讨不够。同时,我国已有研究在简历分析法概念使用、研究流程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简历分析法在中国教育学科的应用仍不成熟。为此,研究从方法论层面展开对简历分析法的剖析,通过大量研究案例尝试全面解构这一研究方法,并尝试对其内涵与外延、具体操作流程等进行规范,对简历分析法在我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对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简历分析法在我国教育学科的规范使用和全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历分析法 教育研究方 实证研究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历分析法的研究生国际流动研究
2
作者 包海芹 孙伟伟 曹文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3-71,共9页
从IEEE收录的期刊中,追踪调查了信号处理、航空航天工程和无线通信三个工科研究领域共6051名发文作者的简历信息,提取其本硕博就读院校信息,利用Origin 2021 Pro软件绘制三元图直观呈现研究生在不同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流动状况,并结合... 从IEEE收录的期刊中,追踪调查了信号处理、航空航天工程和无线通信三个工科研究领域共6051名发文作者的简历信息,提取其本硕博就读院校信息,利用Origin 2021 Pro软件绘制三元图直观呈现研究生在不同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流动状况,并结合世界大学排名和专业排名数据,对大学排名与研究生院校流动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工科研究生在高等院校间的流动依具体研究领域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受院校实力和专业排名的综合影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流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研究生更有可能进入全球顶尖大学进行深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国际流动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历分析法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6,共8页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简历分析法通常被用于探讨高校教师、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知识、高技能群体的职业轨迹及其活动规律。简历分析法的优势体现在吸收了纵贯研究中的(准)自然实验的优点,作为非介入式方法有助于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具...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简历分析法通常被用于探讨高校教师、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知识、高技能群体的职业轨迹及其活动规律。简历分析法的优势体现在吸收了纵贯研究中的(准)自然实验的优点,作为非介入式方法有助于提升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具有整合其他数据源及其研究方法的协同潜力,研究流程清晰,成本总体可控,但也存在简历数据缺乏完整性、标准程度差、数据分析不够准确的局限。未来简历分析法的应用可通过多数据源整合、多方法技术的整合,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历分析法 高等教育研究
原文传递
海归科学家的学术表现——基于12.7万名美国返华科学家大数据的分析
4
作者 刘进 于宜田 尹璐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共13页
研究探讨了2000年至2023年间华人科学家从美国回流至中国内地的规律及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基于综合发表数据库中回流中国的12.7万名华人科学家的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其回流前后学术表现的变化,包括发表量、引用次数和期刊影... 研究探讨了2000年至2023年间华人科学家从美国回流至中国内地的规律及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基于综合发表数据库中回流中国的12.7万名华人科学家的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其回流前后学术表现的变化,包括发表量、引用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年来回流科学家的发表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尤其在期刊影响因子上。虽然不同学科、青年科学家、高产出科学家的学术表现具有明显差异,但回流后整体学术表现均有所改善。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优化,回流科学家的学术表现逐步稳定,可弥补流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建议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使国家、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本人均能从回流中获得更大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科学家 人才流动 学术表现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性:学科专业、机构与教育背景——基于理工主导型大学教师的简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志峰 游怡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8,共7页
大学教师流动与众多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优势学科和专业类型、教师来源机构、在本校的教育背景等因素与教师流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理工主导型大学的1314个教师的网络简历样本分析,发现:一是优势学科教师的流... 大学教师流动与众多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优势学科和专业类型、教师来源机构、在本校的教育背景等因素与教师流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理工主导型大学的1314个教师的网络简历样本分析,发现:一是优势学科教师的流动率较大;二是文科专业教师省内流动率较大,理工专业教师跨省流动率较大,从"985工程"大学或者国外高校流入的教师比例较小,相当多的教师是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流进高校,从低层级院校流进高层级院校;三是教师在本校的教育背景越深厚,流动率就越低,对院校的忠诚度越高。大学教师流动与内外部因素的相关性特征对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流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流动 内外部因素 理工主导型大学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店员工流动规律研究——来自湖南12家高星酒店员工简历的实证分析
6
作者 李德顺 刘斌 《全国流通经济》 202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我国酒店员工高流失率问题在行业进入自由竞争市场后逐渐凸显。本文实地调研、阅读分析酒店员工简历之后,发现不同员工群体展现出不同的流动规律:横向对比发现,前台接待部门员工的流动频率远高于后台支持部门员工;纵向对比发现,基层职... 我国酒店员工高流失率问题在行业进入自由竞争市场后逐渐凸显。本文实地调研、阅读分析酒店员工简历之后,发现不同员工群体展现出不同的流动规律:横向对比发现,前台接待部门员工的流动频率远高于后台支持部门员工;纵向对比发现,基层职级员工流动频率较高且波动较大、中高层职级员工流动频率较低且波动平缓,大城市高薪“虹吸效应”与小城市“高薪外聘人才”两种现象导致中高层职级员工流动辐射地域范围扩大。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本文归纳出以下成因:前台接待部门员工相对缺乏工作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而出现较高流失率现象;中高层职级员工对于工作的掌控感与归属感体验更佳,因此降低了他们的流动频率;中高层职级员工为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实现,突破了区域限制,相对拓宽了流动范围。基于此,本文总结员工流动对行业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三条供酒店优化员工流动的对策:将“服务费”用做前台接待部门员工的福利,满足生理与安全需求;改变对员工的社会刻板印象,从酒店自身管理水平做起,满足社交与尊重需求;校企合作要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考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店员工 员工群体 流动规律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规律分析——基于国家 “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朱英 郑晓齐 章琰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6-173,共8页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流动强度提升,“近亲繁殖”现象得到缓解;流动次数与年龄正相关,整体趋势平缓;人才流动区域性失衡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跨境流动政策、扩大创新人才学术视野,鼓励人才就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人才发展生态,丰富教育资源、协调“造才”与“引才”的关系等对策,以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发展有所启示,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完善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人才 流动规律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归国学术人才学科分布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吕文晶 哈梦颖 陈劲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5-61,共7页
运用简历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109所"211工程大学"教师的简历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 运用简历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109所"211工程大学"教师的简历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主要来自新加坡、俄罗斯和以色列,主要流入北京、上海和江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背景主要是工学和理学,具体的专业方向是材料学、工程技术类、电子信息类、土木类、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学术人才 学科背景 简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及我国纺织人才结构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吝加 白洁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94,共5页
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客观准确反映全球及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按照在纺织产业岗位职责的不同,将纺织人才分为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行业辅助人员。采用简历分析法,整理分析截至2019年3月的15 618... 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客观准确反映全球及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按照在纺织产业岗位职责的不同,将纺织人才分为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行业辅助人员。采用简历分析法,整理分析截至2019年3月的15 618份全球纺织人才信息,定量描述了全球以及我国纺织人才的性别结构、岗位分布结构、空间分布情况、受教育程度等特征信息。通过对比全球范围内及我国范围内的人才信息,从优化纺织人才岗位结构、提高纺织人才受教育程度、鼓励更多学生选择纺织相关行业等3个方面提出我国纺织人才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人才 简历分析法 人才分布 受教育程度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知识“重混”指数测量——基于7国33.7万条大学教师简历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松月 刘进 祁瑞敏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0,77,共9页
大学教师的知识重混既有利于促进学术职业发展,也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混需求相契合。本文构建了三重知识重混理论框架,采集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7国33.7万名大学教师简历,首次对大学教师学科重混、院... 大学教师的知识重混既有利于促进学术职业发展,也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混需求相契合。本文构建了三重知识重混理论框架,采集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7国33.7万名大学教师简历,首次对大学教师学科重混、院校重混、国别重混进行实证测量,并构建知识重混综合指数。研究发现,全球大学教师在过去40年知识重混的趋势不断强化;大学教师知识重混在不同学科、学历阶段、职业阶段及国别、院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表现出“学科簇”等具体重混特征;排名靠前大学的教师知识重混水平更高;中国大学教师的知识重混水平与其他6国存在显著差距。现阶段中国大学教师在学缘结构、国际化等方面需改进,且应尽快构建面向重混的大学教师评价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知识重混 学术职业 简历分析法
原文传递
世界一流大学学术人才向中国流动的规律分析——“一带一路”视角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进 哈梦颖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33,共8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步入快车道。本文通过对我国109所研究型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初步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中国的学术人才回流规律。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步入快车道。本文通过对我国109所研究型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初步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中国的学术人才回流规律。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世界一流大学总体占比较低,但对中国学术人才流入也具有重要贡献;流入中国的学术人才来自全球顶级高校的比例较高;东亚地区一流大学与中国学术系统联系极为紧密。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应抢抓"一带一路"机遇,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亚中心或副中心,并凸显共享发展和双向流动理念,形成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的良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世界一流大学 学术人才流动 简历分析法
原文传递
Analytical methods for nano-bio interface interactions 被引量:2
12
作者 Jing Wang Waseem Akthar Quershi +2 位作者 Yiye Li Jianxun Xu Guangjun Nie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467-1478,共12页
Knowledge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ENMs) and biological systems is critical both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logical effects of ENMs and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ENM-based products. However,... Knowledge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ENMs) and biological systems is critical both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logical effects of ENMs and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ENM-based products. However, probing the events that occur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remains extremely challenging due to their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So far, the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s underlying nano-bio interactions has been mainly limited by the lack of prop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with sufficient 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resolution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bio interface events. Moreover, many classic bioanalytical methods are not suitable for direct measurement of nano-bio interface interactions. These have made establishing analytical methodologies for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ano-bio interface one of the most focused areas in nanobiology. In this review we have discussed some representative developments regarding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nano-bio interface characterization,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the emergence of powerful new technologies.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allowed ultrasensitive, real-tim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ENMs and biomolecules, transformations of ENMs in 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mpacts of ENMs on living systems on molecular or cellula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ered nanomaterial nano-bio interface nano-bio interaction analytical methods protein corona synchrotron rad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