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WZ30的凝固组织研究
1
作者 赵运兴 马德新 +4 位作者 魏剑辉 员莹莹 徐维台 李侣 邓阳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8-486,共9页
采用螺旋选晶法制备国产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WZ30的单晶试棒,对其铸态组织进行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铸件中的元素偏析,测算WZ30单晶铸件中各合金元素的分凝系数,并与第二代单晶合金CMSX-4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WZ30合金铸件中出现了... 采用螺旋选晶法制备国产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WZ30的单晶试棒,对其铸态组织进行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铸件中的元素偏析,测算WZ30单晶铸件中各合金元素的分凝系数,并与第二代单晶合金CMSX-4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WZ30合金铸件中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雀斑形成倾向和更多的γ/γ′共晶组织。经EBSD检测,γ/γ′共晶团与γ基体的晶体取向保持一致,说明枝晶间的共晶组织是在γ基体上形核并长大的。枝晶臂中的元素分布并不是连续渐变,而是存在台阶式的突变,表明在凝固过程中,枝晶臂的长大是分阶段进行的。由于合金中添加了更多的高偏析难熔元素Re,大部分合金元素的偏析更为严重,从而导致铸态组织中雀斑形成倾向和共晶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 定向凝固 微观组织 共晶 元素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DD9显微组织薄壁效应
2
作者 杨万鹏 李嘉荣 +5 位作者 刘世忠 赵金乾 王效光 杨亮 王锐 陈巧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仪研究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DD9不同试样(双层壁超冷涡轮叶片、复合气冷涡轮叶片、精铸薄壁试样以及圆柱试棒)的显微组织及其薄壁效应。结果表明:四种试样的显微组织均存在差异。截面尺寸...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仪研究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DD9不同试样(双层壁超冷涡轮叶片、复合气冷涡轮叶片、精铸薄壁试样以及圆柱试棒)的显微组织及其薄壁效应。结果表明:四种试样的显微组织均存在差异。截面尺寸相同时,DD9单晶涡轮叶片的铸态一次枝晶间距、γ′相尺寸及铸态与热处理态试样枝晶偏析均大于精铸薄壁试样;完全热处理后,截面尺寸相同的单晶涡轮叶片与精铸薄壁试样的γ′相尺寸相近。随截面尺寸减小,DD9合金薄壁试样铸态一次枝晶间距、铸态与热处理态γ′相尺寸及枝晶偏析均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 DD9 涡轮叶片 截面尺寸 薄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中高温横向持久性能
3
作者 杨万鹏 李嘉荣 +3 位作者 刘世忠 赵金乾 史振学 王效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9-145,共7页
研究一种镍基第三代单晶(single crystal,SC)高温合金在760℃/800 MPa,980℃/250 MPa与1100℃/137 MPa条件下的横向持久性能。结果表明:在760℃/800 MPa,980℃/250 MPa与1100℃/137 MPa条件下,该合金横向持久寿命与伸长率均低于纵向;横... 研究一种镍基第三代单晶(single crystal,SC)高温合金在760℃/800 MPa,980℃/250 MPa与1100℃/137 MPa条件下的横向持久性能。结果表明:在760℃/800 MPa,980℃/250 MPa与1100℃/137 MPa条件下,该合金横向持久寿命与伸长率均低于纵向;横向与纵向持久断裂后的位错组态特征一致,760℃/800 MPa条件下断裂后γ′相中存在相交的层错,而1100℃/137 MPa条件下断裂后γ/γ′相界面形成位错缠结与高密度位错网;横向与纵向在760℃/800 MPa条件下为类解理断裂与韧窝断裂的混合断裂,而在980℃/250 MPa与1100℃/137 MPa条件下为韧窝断裂;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DD3、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6与本研究的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中高温横向持久断裂机制基本一致;外应力方向垂直于定向凝固过程形成的一次枝晶间界面,是横向持久性能低于纵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 横向持久性能 断裂机制 位错组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的组织稳定性与持久性能
4
作者 刘金来 孙晶霞 +1 位作者 孟杰 李金国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0-776,共7页
针对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研制过程中析出少量拓扑密排相(TCP相)和中温性能偏低的问题,采用电子空位数计算,确定了对合金组织稳定性影响最显著的元素为Al,通过将Al含量降低0.4%,合金在1100℃、1000 h长期时效后完全无TCP相析出,实现了合... 针对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研制过程中析出少量拓扑密排相(TCP相)和中温性能偏低的问题,采用电子空位数计算,确定了对合金组织稳定性影响最显著的元素为Al,通过将Al含量降低0.4%,合金在1100℃、1000 h长期时效后完全无TCP相析出,实现了合金良好的组织稳定性。根据中温变形机制,认为合金中温持久性能偏低的原因为合金层错能偏低。确定合金成分的优化方案为在Al含量降低0.4%的基础上,少量降低Re和Co的含量以提高合金的层错能,通过将Re和Co含量分别降低0.25%和1%,合金在760℃、800 MPa的持久寿命由40 h提高到150 h,且合金的高温持久性能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组织稳定且中/高温性能平衡的一种第三代单晶合金的最佳成分,并讨论了稳定合金组织和提高中温蠕变性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 组织稳定性 持久性能 RE 变形机制
原文传递
W对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效光 李嘉荣 +2 位作者 史振学 刘世忠 岳晓岱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93-2498,共6页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等方法研究了不同W含量的3种试验单晶高温合金在1100℃的恒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8%W合金氧化增重最大,6%与7%W的增重量相当,3种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遵从抛物线规律。试验合金氧化100 h...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等方法研究了不同W含量的3种试验单晶高温合金在1100℃的恒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8%W合金氧化增重最大,6%与7%W的增重量相当,3种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遵从抛物线规律。试验合金氧化100 h后氧化膜剥落严重,8%W含量试验合金表面氧化膜剥落较6%和7%W合金严重,氧化膜由3层构成:最外层主要为(Ni,Co)O;中间层主要为氧化物和尖晶石相;最内层是连续的A1_2O_3层。在合金基体形成了γ'贫化层。在本合金体系下,随W元素含量变化,改变了试验合金1100℃氧化机制,在合金设计时,兼顾合金高温强度与抗氧化性能,应选择W含量不超过7%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 抗氧化性能
原文传递
固溶热处理对一种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及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向 赵云松 +6 位作者 张剑 杨振宇 姜华 杨岩 陈昊 吴庆辉 骆宇时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98,共12页
研究了固溶热处理对一种Re含量为6.5%(质量分数)的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组织及持久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金铸态下存在明显的凝固偏析,枝晶间区域存在大量的(γ+γ′)共晶组织。固溶过程中,共晶组织在1 335℃以上开始快速溶解,但难... 研究了固溶热处理对一种Re含量为6.5%(质量分数)的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组织及持久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金铸态下存在明显的凝固偏析,枝晶间区域存在大量的(γ+γ′)共晶组织。固溶过程中,共晶组织在1 335℃以上开始快速溶解,但难熔元素,尤其是Re元素的偏析需要在1 360℃以上才能有明显改善;经过1 365℃固溶后疏松含量增加至0.21%(体积分数),接近铸态下疏松含量的5.2倍。铸态及经1 360℃和1 365℃固溶热处理后合金的持久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固溶热处理显著改善了合金的持久性能,且固溶温度越高,持久性能越高。在高温持久加载过程中,铸态合金的裂纹主要沿枝晶间分布,在(γ+γ′)共晶组织处萌生;当固溶温度较低时,且枝晶干处析出了较多的TCP(topologically close-packed)相,未能充分降低Re元素的偏析可能是导致枝晶干处TCP相大量析出的主要原因;当固溶温度较高时,TCP相析出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 固溶热处理 显微组织 持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DD33的高温氧化行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莉 刘心刚 +1 位作者 张健 楼琅洪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53-356,共4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X)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研究了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3的恒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950℃,氧化初期增重迅速,随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增重十分缓慢,氧化产物分为三层,外层为Ni O,含有少量Co...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X)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研究了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3的恒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950℃,氧化初期增重迅速,随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增重十分缓慢,氧化产物分为三层,外层为Ni O,含有少量Co O,中间层由Ta的氧化物和尖晶石化合物组成,内层为Al2O3;而在1100℃氧化过程中,氧化产物剥落严重、厚度不均,由表层至内部依次为Ni O层、尖晶石化合物层和Al2O3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高温氧化
原文传递
铼含量微量调整对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方向 张剑 +5 位作者 赵云松 杨振宇 许剑伟 吴庆辉 姜华 骆宇时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8,43,共7页
制备了名义成分为Ni-9Ta-6Al-6W-4Co-2Cr-0.4Mo-xRe(x分别为6.2,6.8,质量分数/%)的两种单晶高温合金,研究了铼含量对合金铸态显微组织和相转变温度以及热处理态显微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增加铼后,铸态合金的凝固偏... 制备了名义成分为Ni-9Ta-6Al-6W-4Co-2Cr-0.4Mo-xRe(x分别为6.2,6.8,质量分数/%)的两种单晶高温合金,研究了铼含量对合金铸态显微组织和相转变温度以及热处理态显微组织和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增加铼后,铸态合金的凝固偏析程度和γ+γ′共晶组织含量均增加,固溶过程中共晶组织快速溶解的峰值温度提高;热处理态合金中的γ′相尺寸略微减小,持久加载过程中拓扑密排相的析出量增加;铼的微量增加显著改变了铼和铬的成分分配比,增强了固溶强化效果,明显提高了合金的高温持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显微组织 高温持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entation dependence of transverse tensile properties of nickel-based third generation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DD9 from 760 to 1100 ℃ 被引量:17
9
作者 Wan-peng YANG Jia-rong LI +3 位作者 Shi-zhong LIU Zhen-xue SHI Jin-qian ZHAO Xiao-guang W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58-568,共11页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760 to 1100 °C,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a nickel-based third generation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DD9 with [100],[120] and [110] orientations were studied.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f...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760 to 1100 °C,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a nickel-based third generation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DD9 with [100],[120] and [110] orientations were studied.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fracture surfaces were observed by OM, SEM and T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100] specim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120] and [110] specimens at 760 and 850 °C;while at the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980 °C,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all specimens has little difference. The fracture mechanisms of [100],[120] and [110] specimens are the same at 760 and 980 °C. At 1100 °C, the fracture surfaces of [100] and [120] specimen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mple features;while [110] specimen shows mixed quasi-cleavage and dimple featured fracture surfaces. At 760 °C, obvious superlattice stacking faults (SSFs) are observed only in [100] specimen;while at 1100 °C, the dislocation configurations of all specimens are similar. The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potential active slip systems in [100],[120] and [110] specimens during the tensile deformation proces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transverse tensile anisotr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rd generation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DD9 transverse tensile properties ANISOTROPY fracture sur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