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符号学视阈下符号阐释的意指秩序 被引量:1
1
作者 潘琳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4,共9页
本文以皮尔斯符号学三元观为主要理论依托,论述翻译符号学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内涵,并从符号阐释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描述与解释翻译过程中符号阐释的意指秩序,指出翻译中符号与其所指意义的阐释受到文本内和文本外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文以皮尔斯符号学三元观为主要理论依托,论述翻译符号学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内涵,并从符号阐释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描述与解释翻译过程中符号阐释的意指秩序,指出翻译中符号与其所指意义的阐释受到文本内和文本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互动性与多义性。这一意指秩序为阐释翻译过程中表意实践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完整、独立且逻辑清晰的框架,并为翻译符号学学科建设提出新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符号 符号阐释 意指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裂的趣味与繁复的立场:20世纪武侠符号阐释再讨论
2
作者 孙金燕 《文化与传播》 2013年第6期69-74,共6页
"武侠"在一个世纪不断被挑拣出来,或作为高雅文学对立面接受抨击,或被赋予一种高雅文学之同盟者的可能性。其遭际的变更,并不单纯由武侠文本自身决定,更重要是由非文学话语通过一系列运动和进程对文学领域的"隔场遏制&qu... "武侠"在一个世纪不断被挑拣出来,或作为高雅文学对立面接受抨击,或被赋予一种高雅文学之同盟者的可能性。其遭际的变更,并不单纯由武侠文本自身决定,更重要是由非文学话语通过一系列运动和进程对文学领域的"隔场遏制"作用:如"武侠"所处文学场与其它场域的关系;"武侠"所处文学场自身的结构性调整;以及阅读群体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形成的审美雅趣规约。这些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动,都参与制衡武侠符号接受者的阐释倾向甚至阐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符号 社会文化语境 文化场 隔场遏制 符号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文化·语言·符号阐释 被引量:3
3
作者 孟东红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0年第1期45-50,共6页
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信息,这些人文信息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不同层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层面。在语言研究中,人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饮食文化。研究饮食文化和语言... 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信息,这些人文信息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不同层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层面。在语言研究中,人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饮食文化。研究饮食文化和语言的人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语言 符号阐释 符号体系 词汇 英语
全文增补中
鼓噪起乡愁的乌托邦——赣东北开台仪式音乐表演的符号学阐释
4
作者 胡晓东 艾文婷 《北方音乐》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民俗仪式作为一个乡土文化符号,承载着乡民最朴素的母语记忆和中国乡土文化基因,也寄托着乡民的文化乡愁。仪式表演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构成了人们难以忘怀的乡土记忆,最终汇集成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乡愁符号系统,并以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及... 民俗仪式作为一个乡土文化符号,承载着乡民最朴素的母语记忆和中国乡土文化基因,也寄托着乡民的文化乡愁。仪式表演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构成了人们难以忘怀的乡土记忆,最终汇集成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乡愁符号系统,并以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及综合符号等能指形式呈现出来。赣东北戏曲开台仪式是戏曲表演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表演程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符号学阐释,旨在揭示民俗仪式表演背后人神对话的隐喻和象征,探究执仪者脑海中的文化观念,即作为乡土文化符号能指背后的所指,洞悉民俗仪式符号在建构文化乡愁、培植乡土情感与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赣东北戏曲开台仪式以独特的吹打乐表演体系,鼓噪并建构起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和乡愁的乌托邦(Utopia),成为艺术乡建的重要途径,在维系乡土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乡愁 开台仪式 文化符号 符号阐释 艺术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符号经济《达·芬奇密码》的符号阐释及文化救赎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娟 刘建华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84,共5页
后现代符号经济《达·芬奇密码》,通过瑰丽奇特的符号解码和文化寻根,将被现代性所打压的深厚的女神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资本。本文通过对物象符号、图形符号、地点符号的阐释解读,探讨符号背后折射的女神崇拜和文化寻根... 后现代符号经济《达·芬奇密码》,通过瑰丽奇特的符号解码和文化寻根,将被现代性所打压的深厚的女神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资本。本文通过对物象符号、图形符号、地点符号的阐释解读,探讨符号背后折射的女神崇拜和文化寻根倾向。小说体现的反省批判的思维方式,强烈的价值冲突与文化趋向,促使观众对自大固执的现代文明进行深刻的反思。《达·芬奇密码》蕴含的女神文化寻根,对抗现代物质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精神压迫,克服西方现代性危机,在资本主义方式之外寻找更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符号经济 《达·芬奇密码》 女性神话 符号阐释 文化救赎
原文传递
符号阐释的视域融合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道国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8-79,共2页
从符号的开放性结构来看,符号阐释是一个始终没有完结的过程。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是多重视域融合的产物。正确认识前理解在视域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把握符号阐释对视觉传播的深层影响。本文从符号阐释的视域融合、认知建构和阐释... 从符号的开放性结构来看,符号阐释是一个始终没有完结的过程。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是多重视域融合的产物。正确认识前理解在视域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把握符号阐释对视觉传播的深层影响。本文从符号阐释的视域融合、认知建构和阐释循环三个方面,初步探索了视域融合的内在关系及其在符号阐释中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阐释 视域 视域融合 前理解 语境 阐释循环
原文传递
符号阐释与影像建构——总台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表征实践 被引量:3
7
作者 段峰峰 匡蓉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1,共3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生动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采用地域、人物、文化等多元符号进行表征,实现乡村形象的意义生产,建构了奋进的乡村、蜕变的乡村、传承的乡村等多重乡村形象。本文认为,作为表征实践过程,总台乡村振兴题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生动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采用地域、人物、文化等多元符号进行表征,实现乡村形象的意义生产,建构了奋进的乡村、蜕变的乡村、传承的乡村等多重乡村形象。本文认为,作为表征实践过程,总台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对乡村形象的建构,有助于实现意义传播和话语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形象 乡村振兴 符号阐释 影像建构
原文传递
艾柯的符号学阐释观研究
8
作者 黄艳彬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9-41,共3页
艾柯在雅各布森翻译类型三分法的基础上,结合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模型,对阐释从符号学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确定翻译研究的本体,进一步推动了阐释的符号学理论发展。
关键词 阐释 翻译 阐释分类 符号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化视觉形象系统的符号学阐释
9
作者 宋明媚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2X期169-170,共2页
通过2009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我们可以得知,文化视觉符号对一场国际盛会的举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视觉符号包括会徽、吉祥物和志愿者的标志等。本文主要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阐释了世博会的符号会徽、吉... 通过2009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我们可以得知,文化视觉符号对一场国际盛会的举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视觉符号包括会徽、吉祥物和志愿者的标志等。本文主要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阐释了世博会的符号会徽、吉祥物和志愿者标志的相关符号学意义,旨在探讨世博会视觉符号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阐释 文化视觉系统 2010年上海世博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红色记忆阐释中的爱国情感空间建构——以皖西红色记忆阐释为例
10
作者 吴宇晴 吴秀云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7-32,共6页
皖西红色记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皖西人民百年奋进所积淀的历史记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如何运用符号阐释红色记忆,并依托其建构爱国情感空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课题。因此,通过把握皖西红色记忆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地位,能... 皖西红色记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皖西人民百年奋进所积淀的历史记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如何运用符号阐释红色记忆,并依托其建构爱国情感空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课题。因此,通过把握皖西红色记忆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地位,能够揭示皖西红色记忆在符号阐释中爱国情感空间的建构逻辑及难点。同时,从皖西红色史料、红色遗迹、红色活动中选取文本符号、图像符号以及仪式符号,创建皖西红色记忆的符号系统,通过调节象征符号与主体、文化、空间的互动状态,将皖西红色记忆符号转化为学校符号、品牌符号与城市符号,进而在皖西红色记忆的符号阐释中优化爱国情感的空间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红色记忆 爱国情感 空间建构 符号系统 符号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对文化共同体的影像建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鲤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0-43,共4页
“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可以视为借助影像语言弥合沿线国家文化冲突和话语分歧,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借鉴有关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资源,本文将“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划分为生活共同体、传承型共同体和现代性共同体三... “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可以视为借助影像语言弥合沿线国家文化冲突和话语分歧,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借鉴有关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资源,本文将“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划分为生活共同体、传承型共同体和现代性共同体三个维度,提出纪录片需要从物质实践的符号阐释、文化记忆的动态书写和文化间性的话语路径三个层面入手,寻找并勾连起“一带一路”沿线人们共有的利益诉求、情感机制和价值内涵,并通过影像语言加以整合传播,在持续动态的话语实践中建构“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纪录片 文化共同体 符号阐释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佩特的“阐释符号学”思想评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爱国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1期121-128,共8页
研究俄罗斯符号学百年历史,不能不提及施佩特的阐释符号学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阐释符号学是现象学哲学与阐释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和视阈颇具俄罗斯特色——把对历史文化、语言符号和文艺作品的符号学阐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成... 研究俄罗斯符号学百年历史,不能不提及施佩特的阐释符号学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阐释符号学是现象学哲学与阐释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和视阈颇具俄罗斯特色——把对历史文化、语言符号和文艺作品的符号学阐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成出面向历史、意义、审美、心理、艺术和文艺作品的符号阐释阈,从而为俄罗斯符号学研究中"文化—历史主义范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论支撑。本文在梳理和分析阐释符号学思想的基础上,还着重对阐释符号学思想的意义和特点做了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佩特 阐释符号 历史文化 文艺作品 思想评述
原文传递
论格尔兹的文学人类学思想
13
作者 王银 蔡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6,共7页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可以命名为“符号阐释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符号人类学,其二是阐释人类学。格尔兹的符号人类学力图分析符号的象征意义,还原符号的文化功能,阐释文化的意蕴;格尔兹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可以命名为“符号阐释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符号人类学,其二是阐释人类学。格尔兹的符号人类学力图分析符号的象征意义,还原符号的文化功能,阐释文化的意蕴;格尔兹的阐释人类学思想以符号思想为基点,把文化看成一种“意义之网”,以及公共的、共享的象征与意义的集体文本,强调对文化行为的深层描写及阐释。概而言之,格尔兹的符号阐释学将文化视为一种符号文本,力图挖掘异文化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思维,专注于文化文本的分析和意义的阐释,关注民族志实践和写作话语,反思了民族志的科学写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学视野下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利福德·格尔兹 文学人类学 符号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路径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狼图腾》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晓红 张红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2期43-47,共5页
"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通道,中国经典文学如何在该语境下"走出去"成为国内学术界关心的焦点。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跨文化阐释为异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翻译作为跨... "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通道,中国经典文学如何在该语境下"走出去"成为国内学术界关心的焦点。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跨文化阐释为异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翻译作为跨文化阐释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选择与变异。建构翻译的跨文化阐释模式,既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传播,又有利于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及文化心理。本文拟结合安贝托·艾柯阐释学中的动态阐释循环圈理论,尝试性地探究葛浩文版的中国小说作品《狼图腾》的英译路径,旨于为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 跨文化阐释 符号动态阐释循环圈 《狼图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符号学发展轨迹的再思考:趋异+求同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亚刚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第3期116-121,161,共6页
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符号学的发展轨迹,强调符号学存在的意义在于建立人造符号和自然符号与语境的诸多联系,以揭示意义生成和符号阐释的规律。趋异+求同应该是符号学始终所追求的。
关键词 符号 皮尔斯 索绪尔 符号意义生成 符号阐释 语境
原文传递
符号学与艺术史——关于语境和传达者的讨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郁火星(译) 《艺术学界》 2013年第1期92-105,共14页
符号学作为一种超学科理论使自己介入交叉学科的分析,同时它又是单学科分析的工具;与结构主义的共时性理解相反,符号的意义恰恰在从一个符号向另一个符号的转换中被唤起;语境并非给予的而是产生的,语境之外无从决定意义;语境是双重的,... 符号学作为一种超学科理论使自己介入交叉学科的分析,同时它又是单学科分析的工具;与结构主义的共时性理解相反,符号的意义恰恰在从一个符号向另一个符号的转换中被唤起;语境并非给予的而是产生的,语境之外无从决定意义;语境是双重的,它包括艺术的创作语境和它们的评论语境。和语境一样,传达者(作者)的身份由阐释的策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传达者 符号的制定与阐释
原文传递
民族志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的疾病隐喻
17
作者 陈爱国 费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8年第1期230-243,共14页
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一对裕固族儿童穿越沙漠寻找父亲和家乡的故事,反映了裕固族文化生存的历史与现状。影片在影像上运用虚实结合、符号隐喻的手法,使得叙事和抒情达到了和谐,尤其是含蓄的疾病隐喻,不仅使叙事更加丰富,也... 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一对裕固族儿童穿越沙漠寻找父亲和家乡的故事,反映了裕固族文化生存的历史与现状。影片在影像上运用虚实结合、符号隐喻的手法,使得叙事和抒情达到了和谐,尤其是含蓄的疾病隐喻,不仅使叙事更加丰富,也使主题更加深刻,批判更加沉重。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理论,通过三个方面对该片中的疾病隐喻进行解析:首先是疾病与死亡隐喻,其次是疾病与地域隐喻,最后是疾病隐喻与多重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疾病隐喻 符号阐释
原文传递
论马尔罗《王家大道》中的叙述体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新木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6-105,共10页
法国作家马尔罗的《王家大道》虚构了两个核心人物,一个主要叙述者和一个次要叙述者,形成一种复调式的叙述体,一种多棱镜式的视角,一种符号化的感知,为赏析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感知维度。叙述体和视角的切换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人... 法国作家马尔罗的《王家大道》虚构了两个核心人物,一个主要叙述者和一个次要叙述者,形成一种复调式的叙述体,一种多棱镜式的视角,一种符号化的感知,为赏析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感知维度。叙述体和视角的切换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人物的探险经历寓示了大自然与王家大道之间的较量,各种自然要素和概念聚合到文本周围,以符号的形式再现了人类的状况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体 多重视角 马尔罗 符号阐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