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才学和抒情笔调——中唐女性墓志书写的承与变
1
作者 孙亚楠 冯小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女性墓志的书写至唐朝迎来高峰,有1000余篇。在继承前代墓志书写的基础上,中唐女性墓志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醒目变化,主要有:既重视传统的女性道德伦理皈依,又强调赏识女性的才学,并深入女性的情感生活书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抒情笔调。中... 女性墓志的书写至唐朝迎来高峰,有1000余篇。在继承前代墓志书写的基础上,中唐女性墓志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醒目变化,主要有:既重视传统的女性道德伦理皈依,又强调赏识女性的才学,并深入女性的情感生活书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抒情笔调。中唐女性墓志在古代女性形象的书写史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墓志 中唐 道德传统 才学 抒情笔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史笔调与现实讽喻——论鲁迅小说《理水》的大禹原型及其思想指向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家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6,共12页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之魂,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型。鲁迅自小接受大禹文化的影响,承传和张扬着大禹精神,在创作上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大禹文化原型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小说《理水》中。鲁迅从历史取材,以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之魂,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型。鲁迅自小接受大禹文化的影响,承传和张扬着大禹精神,在创作上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大禹文化原型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小说《理水》中。鲁迅从历史取材,以大禹治水来镜照现实的荒诞,以历史来影射现实,对英雄的大禹予以张扬和歌颂,对民族国家革除现实弊端和摆脱生存危机,进行了积极探索,其隐喻意义是非常突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文化 鲁迅小说 文化原型 指向 讽喻 笔调 正史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语堂笔调改革的主张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永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中国旧文学在“礼教蝉化”之下生成了“板面孔文学”。它们以庄重、严正的笔调喋喋不休地叙述着仁义道德或“天经天义”的道理,令人有寒气逼人之感。林语堂指出了这一点,并试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 中国旧文学在“礼教蝉化”之下生成了“板面孔文学”。它们以庄重、严正的笔调喋喋不休地叙述着仁义道德或“天经天义”的道理,令人有寒气逼人之感。林语堂指出了这一点,并试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来立言立志,在以抒情为主的现代白话散文之外,另创以说理议论为主却不威严,不拘泥,不端架子的现代散文。他还提出要把这种文体推广到更广大的范围去使用,除了政社宣言,商人合同及科学考据论文之外,无不可夹入个人笔调。惟此,新文学才能彻底摆脱“板面孔”训话式的弊病。尽管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不无偏颇之处,然就其笔调改革主张而言,无疑是继白话替代文言之后对散文发展产生过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小品文 周作人 闲适笔调 《新青年》 《语丝》 五四知识分子 文体 《现代评论》 费厄泼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派小品文的闲适笔调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剑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论语派的小品文以其自然亲切的闲谈语气、平和舒徐的叙述节奏、清顺自然的口语化句法 ,构成了小品文娓语闲谈式的闲适笔调 ,使其具有与说理文匕首投枪式的笔调迥然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论语派 小品文 闲适笔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小说语言的笔调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尚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28-30,共3页
笔调是小说作者在叙述语言上达到的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是作家作品风格范畴下的一种表现手段及其结果。倘使一个作者能用老到的笔调去表现生活的深厚和丰富,便能使作品具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和谐美。但笔调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 笔调是小说作者在叙述语言上达到的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是作家作品风格范畴下的一种表现手段及其结果。倘使一个作者能用老到的笔调去表现生活的深厚和丰富,便能使作品具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和谐美。但笔调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有两方面至为重要:一是融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语言 笔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语堂“闲适笔调”论
6
作者 王福雅 《求索》 CSSCI 2004年第7期196-198,共3页
“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其“闲适笔调”的主要内涵向外指向一种闲谈娓语式的小品文风格 ,向内则指向重表现、抒性灵的文艺观 ,同时又关乎对文学创作论和功能论的认识。“闲适笔调”论显示出林语堂对救世与自适这一自... “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其“闲适笔调”的主要内涵向外指向一种闲谈娓语式的小品文风格 ,向内则指向重表现、抒性灵的文艺观 ,同时又关乎对文学创作论和功能论的认识。“闲适笔调”论显示出林语堂对救世与自适这一自古以来困扰知识分子的矛盾难题的解答 ,其人生态度、小品文创作虽偏于自适 ,却又不是也未能一味闲适到底。林语堂当年提倡“闲适笔调”与其经济状况、闲适心境密切相关 ,未尝不具有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的负面影响 ,而今日流行之“小资”及“小资写作”更存在着仅关注个体自身生存状态、躲避责任、放弃关怀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闲适笔调 文艺思想 小品文 价值取向 人生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
7
作者 俞王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主张以闲谈结构促进散文体裁的解放,以个人笔调改变板滞文...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主张以闲谈结构促进散文体裁的解放,以个人笔调改变板滞文风,以杂糅调和的语言突破工具论语言观的束缚。通过对这些新的结构、笔调、语言的强调和运用,论语派更新了散文文体观念,创造了新的散文样式,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位,为散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谈结构 个人笔调 杂糅语言 文体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林语堂小品文中“个人笔调”的建构
8
作者 季剑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9-93,共5页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形式层面上的"笔调",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无所不在的而且也是抽象的创作主体("个人")得以被建构起来。这个空洞和高度抽象化的创作主体,因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小品文 个人笔调 文本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早知道笔调事
9
作者 韩石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共1页
教过十几年书,这二十多年又一直在写作,偶尔也会想到,若再返回课堂教中学语文,我会有哪些长进?
关键词 笔调 中学语文 写作 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峻的笔调,发聩的议论:怎样读鲁迅之用心——《记念刘和珍君》解读
10
作者 徐江 《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第12期9-12,共4页
有人说,《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还要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这... 有人说,《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还要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这些评价和引导无疑都是对的。但是,怎样把这些精神与解读这样一篇课文切实地联系起来,显然是不能直接地把这些话语讲给学生听。这样直白的讲解我们讲得太多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似乎不是语文课,而是一种精神、意识的宣讲课,和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解读 引导学生 勇敢精神 笔调 用心 议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冷的叙述笔调 深切的人世关怀——论余华的《活着》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雪莲 《黑河学刊》 2010年第8期42-43,45,共3页
通过对余华小说《活着》叙述风格和笔调的分析,从其冰冷的叙述笔调后面挖掘出潜藏的悲悯情怀和对人世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 余华 叙述笔调 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世界》看洛奇的反讽笔调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琳 王维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65-166,共2页
戴维.洛奇的《小世界》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在《小世界》中洛奇成功地采用人物反讽、情境反讽、典故反讽等,通过文本的具体呈现,将隐含的价值观念渗透在文本中。本文时从反讽的角度分析《小世界》
关键词 《小世界》 情境反讽 笔调 戴维.洛奇 价值观念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幽默的笔调讥讽现代文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钱钟书的《围城》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秀兰 《日本研究》 CSSCI 1995年第4期71-74,共4页
以幽默的笔调讥讽现代文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钱钟书的《围城》比较大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尹秀兰本文从《围城》的幽默价值谈起,引用日本学者的评语,导出另一部日本名作。然后是二人经历比较。在论证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人... 以幽默的笔调讥讽现代文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钱钟书的《围城》比较大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尹秀兰本文从《围城》的幽默价值谈起,引用日本学者的评语,导出另一部日本名作。然后是二人经历比较。在论证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人性的堕落和道德的沦丧之后。本文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城》 《我是猫》 夏目漱石 钱钟书 现代文明 喜剧精神 人性的堕落 笔调 英国文学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的笔调、细腻的描写、凄婉的感情——谈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及其创作风格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丽杰 《今日科苑》 2006年第3期60-60,共1页
《贵族之家》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反映了俄国19世纪30-40年代在“贵族之家”的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本文就其作品中独特的“诗意的笔调、细腻的描写、凄婉的感情”这种创作方式... 《贵族之家》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反映了俄国19世纪30-40年代在“贵族之家”的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本文就其作品中独特的“诗意的笔调、细腻的描写、凄婉的感情”这种创作方式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的笔调 细腻的描写 凄婉的感情 《贵族之家》 俄国 屠格涅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语象中的笔调及其运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乃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鲁迅语象的笔调试图在多样性上进行探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审美效果。具体而言,鲁迅语象的笔调主要表现出木刻式、水墨式、漫画式三种类型。鲁迅在笔调的运用上开创性地将现代的“有力之美”、古典的“闲静之美”、后现代的“戏谑之美... 鲁迅语象的笔调试图在多样性上进行探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审美效果。具体而言,鲁迅语象的笔调主要表现出木刻式、水墨式、漫画式三种类型。鲁迅在笔调的运用上开创性地将现代的“有力之美”、古典的“闲静之美”、后现代的“戏谑之美”结合在一起,三种视觉美感形态互相并置又互相矛盾地存在于鲁迅作品的内部,从而构成了鲁迅视觉美感形态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语象 笔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散文笔调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冠群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0期50-52,共3页
长久以来,散文笔调的美学价值一直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兴趣。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便是这一独特的文体笔调愈来愈广泛地为其他文学品类所借用。一些小说家根据自己的艺术需要,大胆地用散文笔调写小说,如鲁迅的《故乡》、《社戏》、郁达夫的《... 长久以来,散文笔调的美学价值一直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兴趣。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便是这一独特的文体笔调愈来愈广泛地为其他文学品类所借用。一些小说家根据自己的艺术需要,大胆地用散文笔调写小说,如鲁迅的《故乡》、《社戏》、郁达夫的《青烟》、孙犁的《山地回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笔调 小说 抒情性 欣赏者 散文家 郁达夫 文体 抒情需要 自由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容笔调下的叹惋--透过《在酒楼上》看五四后知识分子的蜕变
17
作者 刘珊珊 《中共山东大学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5期87-89,共3页
鲁迅先生《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是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本在革命和新思想的浪潮中崛起,作为时代的先驱和勇士,带着昂扬斗志和革命热情呐喊着要冲出"铁屋子"。然而,随着社会理想的幻灭,逐渐走向衰颓,既找不... 鲁迅先生《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是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本在革命和新思想的浪潮中崛起,作为时代的先驱和勇士,带着昂扬斗志和革命热情呐喊着要冲出"铁屋子"。然而,随着社会理想的幻灭,逐渐走向衰颓,既找不到新的出路,又不甘于同流合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蜕变为不得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奴隶,更成为走不出自己精神枷锁的奴隶。鲁迅先生用从容、简洁的笔调叙事,却难掩对五四之后知识分子蜕变的沉痛的叹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容笔调 孤独 迷茫 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呼兰河传》清寂笔调及成因
18
作者 罗英华 欧碧 《黑河学刊》 2017年第2期24-25,共2页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一笔亮色,其中所蕴含着的寂寞情感以及书写方法值得广为探究。本文将《呼兰河传》中构建的氛围命名为"清寂",对其中的清寂笔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他文献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一笔亮色,其中所蕴含着的寂寞情感以及书写方法值得广为探究。本文将《呼兰河传》中构建的氛围命名为"清寂",对其中的清寂笔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他文献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清寂笔调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心归去》中的小说笔调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载国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2年第10期38-39,共2页
笔调是指文学作品行文的格调,它决定了整篇作品的基调和品位,最能显露作家的功底。张梦阳在《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一文中提出,于散文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章法的整与散,也不是结构的严与松,而是散文的笔调。
关键词 《我心归去》 笔调 小说 散文语言 文学作品 艺术发展 张梦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永福 《阅读与写作》 2008年第8期11-11,共1页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也可以说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讲到:“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也可以说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讲到:“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写作 笔调 闲话 小品散文 现代散文 议论文 周作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