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道德、才学和抒情笔调——中唐女性墓志书写的承与变 |
孙亚楠
冯小禄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正史笔调与现实讽喻——论鲁迅小说《理水》的大禹原型及其思想指向 |
刘家思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3
|
论林语堂笔调改革的主张 |
沈永宝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4
|
论语派小品文的闲适笔调论 |
杨剑龙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5
|
谈小说语言的笔调问题 |
余尚清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6
|
林语堂“闲适笔调”论 |
王福雅
|
《求索》
CSSCI
|
2004 |
0 |
|
7
|
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 |
俞王毛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8
|
1930年代林语堂小品文中“个人笔调”的建构 |
季剑青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7 |
0 |
|
9
|
及早知道笔调事 |
韩石山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0
|
冷峻的笔调,发聩的议论:怎样读鲁迅之用心——《记念刘和珍君》解读 |
徐江
|
《语文教学研究》
|
2009 |
0 |
|
11
|
冰冷的叙述笔调 深切的人世关怀——论余华的《活着》 |
董雪莲
|
《黑河学刊》
|
2010 |
4
|
|
12
|
从《小世界》看洛奇的反讽笔调 |
徐琳
王维佳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3
|
以幽默的笔调讥讽现代文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钱钟书的《围城》比较 |
尹秀兰
|
《日本研究》
CSSCI
|
1995 |
1
|
|
14
|
诗意的笔调、细腻的描写、凄婉的感情——谈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及其创作风格 |
苏丽杰
|
《今日科苑》
|
2006 |
1
|
|
15
|
鲁迅语象中的笔调及其运用 |
张乃午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3 |
1
|
|
16
|
简论散文笔调 |
周冠群
|
《当代文坛》
|
1984 |
1
|
|
17
|
从容笔调下的叹惋--透过《在酒楼上》看五四后知识分子的蜕变 |
刘珊珊
|
《中共山东大学委党校学报》
|
2016 |
0 |
|
18
|
萧红《呼兰河传》清寂笔调及成因 |
罗英华
欧碧
|
《黑河学刊》
|
2017 |
0 |
|
19
|
《我心归去》中的小说笔调 |
程载国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
2012 |
2
|
|
20
|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 |
吴永福
|
《阅读与写作》
|
200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