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且确诊为OMS,拔牙后6~8个月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纳入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但未诊断为OMS,拔牙后6~8个月因种植区域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部分上颌窦底骨质不连续及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13例,其余32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照组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8例,其余40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术后6~8个月行二期修复治疗。种植术后21 d、3个月、8个月及修复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修复后24个月比较2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pical bone height,ABH)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情况。结果研究组45例种植术前上颌窦黏膜厚度均值(1.556±0.693)mm,大于对照组(1.229±0.4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上颌窦底提升术均无上颌窦黏膜穿孔。修复后24个月,研究组SBG、ABH和MBL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OMS的患牙拔除后,上颌窦炎症减退、缺牙区骨质高度和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及种植修复,可以达到与非OMS患牙拔除后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同样的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上颌窦解剖因素(窦腔宽度、窦腔角度和窦底形态)对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23名患者共36个种植位点,分析术后6个月和术后即刻种植体根端骨高度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评估上颌窦解剖因素对上颌窦...目的评估上颌窦解剖因素(窦腔宽度、窦腔角度和窦底形态)对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23名患者共36个种植位点,分析术后6个月和术后即刻种植体根端骨高度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评估上颌窦解剖因素对上颌窦内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结果窦腔宽度、窦腔角度和窦底形态(突入角度)与种植体根端骨高度变化存在正相关,P<0.01。窦底形态(突入角度)与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存在负相关,P<0.05。剩余垂直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与骨增量材料改建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不同颊腭侧骨壁接触数对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上颌窦解剖因素与上颌窦内骨增量材料改建存在相关性,术前应仔细评估上颌窦的解剖形态。展开更多
目的验证胶原蛋白海绵在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应用的临床效果,通过CBCT及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术后短期内成骨效果,并分析上颌窦内成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均采用磨除法...目的验证胶原蛋白海绵在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应用的临床效果,通过CBCT及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术后短期内成骨效果,并分析上颌窦内成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均采用磨除法进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14例患者(24个种植位点),由胶原蛋白海绵和种植体共同维持上颌窦底提升空间,记录术中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lifting length,LH)、种植体突入上颌窦腔内的长度(protruded length,PL),术后6个月测量上颌窦内新增骨高度(new bone height,NBH)。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模配准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骨体积及高度,对成骨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植入的24颗种植体短期留存率为100%,3个种植位点在预备种植窝洞时出现了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穿孔率为12.5%,但在填塞胶原蛋白海绵和植入种植体的过程中无穿孔,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的放射线检查中均取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荷;术后6个月上颌窦腔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3.09±0.99)mm,上颌窦内新生骨体积平均为(320.24±85.79)mm^(3);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LH、PL及NBH与新生骨体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上颌窦底形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骨体积圆形组高于卵圆形组和尖圆形组(P<0.05)。上颌窦底形态、性别及PL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753。结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技术的术中充填材料,术中操控性较好,同时可以与种植体共同维持上颌窦腔内成骨空间,形成一定体积的新生骨。此外,LH、性别、PL及上颌窦底形态可能是上颌窦腔内新生骨形成的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伴有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患牙拔除后因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且确诊为OMS,拔牙后6~8个月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纳入上颌后牙区患牙无保留价值但未诊断为OMS,拔牙后6~8个月因种植区域骨高度不足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部分上颌窦底骨质不连续及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13例,其余32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对照组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8例,其余40例行穿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术后6~8个月行二期修复治疗。种植术后21 d、3个月、8个月及修复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修复后24个月比较2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pical bone height,ABH)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情况。结果研究组45例种植术前上颌窦黏膜厚度均值(1.556±0.693)mm,大于对照组(1.229±0.4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上颌窦底提升术均无上颌窦黏膜穿孔。修复后24个月,研究组SBG、ABH和MBL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OMS的患牙拔除后,上颌窦炎症减退、缺牙区骨质高度和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及种植修复,可以达到与非OMS患牙拔除后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修复同样的效果。
文摘目的评估上颌窦解剖因素(窦腔宽度、窦腔角度和窦底形态)对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23名患者共36个种植位点,分析术后6个月和术后即刻种植体根端骨高度和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评估上颌窦解剖因素对上颌窦内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结果窦腔宽度、窦腔角度和窦底形态(突入角度)与种植体根端骨高度变化存在正相关,P<0.01。窦底形态(突入角度)与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存在负相关,P<0.05。剩余垂直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与骨增量材料改建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不同颊腭侧骨壁接触数对骨增量材料改建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上颌窦解剖因素与上颌窦内骨增量材料改建存在相关性,术前应仔细评估上颌窦的解剖形态。
文摘目的验证胶原蛋白海绵在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应用的临床效果,通过CBCT及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术后短期内成骨效果,并分析上颌窦内成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均采用磨除法进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14例患者(24个种植位点),由胶原蛋白海绵和种植体共同维持上颌窦底提升空间,记录术中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lifting length,LH)、种植体突入上颌窦腔内的长度(protruded length,PL),术后6个月测量上颌窦内新增骨高度(new bone height,NBH)。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模配准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骨体积及高度,对成骨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植入的24颗种植体短期留存率为100%,3个种植位点在预备种植窝洞时出现了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穿孔率为12.5%,但在填塞胶原蛋白海绵和植入种植体的过程中无穿孔,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的放射线检查中均取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荷;术后6个月上颌窦腔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3.09±0.99)mm,上颌窦内新生骨体积平均为(320.24±85.79)mm^(3);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LH、PL及NBH与新生骨体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上颌窦底形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骨体积圆形组高于卵圆形组和尖圆形组(P<0.05)。上颌窦底形态、性别及PL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753。结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技术的术中充填材料,术中操控性较好,同时可以与种植体共同维持上颌窦腔内成骨空间,形成一定体积的新生骨。此外,LH、性别、PL及上颌窦底形态可能是上颌窦腔内新生骨形成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