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SC-MTDC输电系统的直流侧运行特性分析与稳态工作点计算 被引量:9
1
作者 任敬国 李可军 +3 位作者 赵建国 刘合金 梁永亮 任敬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由于换流站数目、控制模式以及指令值的不同,电压源换流器型多端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multi terminal dc,VSC-MTDC)输电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具有多种运行方式,并且随着电网运行条件的变化,VSC-MTDC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也随... 由于换流站数目、控制模式以及指令值的不同,电压源换流器型多端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multi terminal dc,VSC-MTDC)输电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具有多种运行方式,并且随着电网运行条件的变化,VSC-MTDC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也随之改变。因此,直流运行中心需要根据换流站运行特性、电网条件和系统参数等快速确定VSCMTDC输电系统运行控制模式与系统状态量,这对系统调控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主导换流站、辅助换流站、定有功功率控制换流站和风电场换流站的直流电压–电流运行特性,推导各换流站在不同控制模式下的特性方程,给出各换流站不同控制模式下的电气量范围。接着,提出VSC-MTDC输电系统稳态工作点的计算方法,完善换流站的控制模式修正方法。最后,以典型的五端直流输电系统为例,Matlab编程验证了直流运行特性分析方法和稳态工作点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该稳态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VSC-MTDC输电系统的稳态工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源型换流器 直流输电 多端直流 运行特性 稳态工作点 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机制粉系统稳态工作点的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明玉 王丽君 +1 位作者 王东风 赵伟冬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58,共3页
针对中储式制粉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球磨机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稳态监控优化方法。通过在线自适应模型辨识以求取系统的稳态增益,进而改变运行工况点、变设定值运行以提高制粉系统的出力,达到卡边控制和优化运行的目的,这对于系统经济运行... 针对中储式制粉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球磨机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稳态监控优化方法。通过在线自适应模型辨识以求取系统的稳态增益,进而改变运行工况点、变设定值运行以提高制粉系统的出力,达到卡边控制和优化运行的目的,这对于系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机 制粉系统 稳态工作点 优化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阵变换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粟梅 覃恒思 +2 位作者 孙尧 王妍 张泰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2-69,共8页
论文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矩阵变换器系统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以非理想电源、输入滤波器、矩阵变换器及其驱动的三相对称阻感性负载组成的系统为对象,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调制策略下系统的状态平均模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调制策略下系统稳定性的... 论文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矩阵变换器系统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以非理想电源、输入滤波器、矩阵变换器及其驱动的三相对称阻感性负载组成的系统为对象,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调制策略下系统的状态平均模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调制策略下系统稳定性的不同性质。对非线性状态平均模型在稳态工作点处进行微偏线性化,建立了系统的小信号线性状态方程,通过对状态矩阵特征值移动规律的分析,研究了系统各参数影响稳定性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滤波器结构来改善稳定性的措施,分析了改进的滤波器改善稳定性的根本原因。仿真结果表明了解析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变换器 定性分析 系统定性 平均模型 调制策略 稳态工作点 非线性状 矩阵特征值 滤波器 理想电源 感性负载 三相对称 方程 移动规律 参数影响 解析分析 仿真结果 线性化 小信号 正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畸变对压缩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4
作者 乔渭阳 蔡元虎 陈玉春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7-310,共4页
采用基于平行压气机理论的准一维时间相关模型方程以及激盘 滞后 容积的压气机级模型 ,研究了进气畸变对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压缩系统稳定工作边界的影响 ,在一定物理转速和流量条件下的压气机稳态工作点参数则采用级堆叠方法进行计算... 采用基于平行压气机理论的准一维时间相关模型方程以及激盘 滞后 容积的压气机级模型 ,研究了进气畸变对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压缩系统稳定工作边界的影响 ,在一定物理转速和流量条件下的压气机稳态工作点参数则采用级堆叠方法进行计算。对总压畸变、总温畸变等进气条件下压气机稳定工作边界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进气总压畸变和进气总温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畸变进气使得压气机稳定工作边界在压气机的特性图中向右下方移动 ,降低了发动机的喘振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发动机 压缩系统 进气畸变 定性 计算机技术 数值模拟 数学物理模型 稳态工作点 工作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光伏电站等效建模 被引量:35
5
作者 潘学萍 张源 +4 位作者 鞠平 金宇清 刘同宝 曾平良 韩家辉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3-1178,共6页
提出了光伏电池在无遮挡以及部分遮挡2种情况下光伏电站的等效建模方法。首先根据光伏电池的外特性进行聚合,获得等效光伏电池的外特性;分析了当光伏电池部分遮挡时,等效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出现漂移,此时根据光伏电池聚合获得的等效... 提出了光伏电池在无遮挡以及部分遮挡2种情况下光伏电站的等效建模方法。首先根据光伏电池的外特性进行聚合,获得等效光伏电池的外特性;分析了当光伏电池部分遮挡时,等效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出现漂移,此时根据光伏电池聚合获得的等效光伏单元的功率大于实际值。为获得光伏电池部分遮挡情况下光伏电站的等效模型,根据光伏电站PCC点处测量得到的功率、电压以及实际环境信息,以理想光伏电池外特性作为拟合函数,进而辨识光伏阵列的并联数目。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兼具较高的稳态与动态精度,适用于光伏电池型号不同或部分遮挡下的光伏电站等效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等值建模 稳态工作点 特性 最大功率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变压整流器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建英 毕胜 +1 位作者 吴东华 杨占刚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6-472,共7页
针对传统二极管组成的不控变压整流器及其负载在非线性工作过程中,将对飞机电网造成大量谐波及无功污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可控变压整流器结构.首先通过dq变换方法,建立了可控整流器等效电路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潮... 针对传统二极管组成的不控变压整流器及其负载在非线性工作过程中,将对飞机电网造成大量谐波及无功污染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可控变压整流器结构.首先通过dq变换方法,建立了可控整流器等效电路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潮流计算获得系统的稳态工作点,最后分析了在稳态工作点附近,不同电气参数、控制参数对可控整流器小扰动稳定性的灵敏度.分析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均表明:可控整流器供电电路具有良好的稳压效果;减小调节参数外环电压环的积分系数、内环电流环的d轴比例系数或增大调节参数外环电压环的比例系数、内环电流环的d轴积分系数,可显著提高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变压整流器 潮流计算 稳态工作点 小扰动定性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Power Flow Solution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echnique with Global-Local Best Parameters 被引量:4
7
作者 P. Umapathy C. Venkatasehsiah M. Senthil Arumugam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0年第2期46-51,共6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optimal power flow solution (OPF)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techniqu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to find the steady state operation point in ...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optimal power flow solution (OPF)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techniqu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to find the steady state operation point in a power system which minimizes the fuel cost, while maintaining an acceptable system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limits on generator power, line flow limits and voltage limits. In order to improvi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ventional PSO (cPSO), the fine tuning parameters- the inertia weight and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s are formulated in terms of global-local best values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se global-local best inertia weight (GLBestlW) and global-local best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GLBestAC) are incorporated into PSO in order to compute the optimal power flow solu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tested on the standard IEEE 30 bus test system to prove its efficacy.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through cPSO.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computationally faster,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load flows executed and provides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conventional heuristic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warm intelligence optimal power flow solution inertia weight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