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膀胱移行上皮癌伴发远端肋骨转移的病例分析
1
作者 刘成武 许文洋 +1 位作者 朱思雨 叶俊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犬膀胱移行上皮癌是犬的恶性肿瘤,有50%的病例发生远端转移。临床接诊1例长期血尿并出现渐进性跛行的德国牧羊犬,经过临床基本检查、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DR检查和CT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确... 犬膀胱移行上皮癌是犬的恶性肿瘤,有50%的病例发生远端转移。临床接诊1例长期血尿并出现渐进性跛行的德国牧羊犬,经过临床基本检查、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DR检查和CT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确诊为膀胱移行上皮癌并伴有远端肋骨转移。采用米托蒽醌和吡罗昔康联合化疗方案,6个月后病情恶化。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为膀胱移行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上皮 肋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邓春华 丘少鹏 +4 位作者 陈小君 陈巧伦 曾金云 秦自科 胡红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为了探讨端粒酶与膀胱移行上皮癌(TCC)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42例TCC组织及12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TCC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 目的:为了探讨端粒酶与膀胱移行上皮癌(TCC)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42例TCC组织及12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TCC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发生的多中心性及肿瘤复发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7%(36/42),而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0.0%(0/12),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单发或多发TCC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别(P均>0.05);术后肿瘤复发者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0%(8/8),而未复发者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2.3%(28/34),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术后肿瘤复发者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复发者。而TCC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肿瘤发生的多中心性等生物学行为与端粒酶活性未见有相关性。因此,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肿瘤复发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端粒酶 诊断 膀胱移行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分期(附23例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1 位作者 周康荣 陈祖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肾盂移行上皮癌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2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患者术前均经螺旋CT扫描 ,参照Buckley等的方法对其分期 ,A期 (TNM :0~Ⅱ ) :CT表现为肾盂中央肿瘤或肾盂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 ...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肾盂移行上皮癌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2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患者术前均经螺旋CT扫描 ,参照Buckley等的方法对其分期 ,A期 (TNM :0~Ⅱ ) :CT表现为肾盂中央肿瘤或肾盂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 ,紧邻但不侵犯肾实质 ,肾盂外脂肪层完整 ;B期 (TNM :Ⅲ ) :肾盂外脂肪层密度不均 ,有条片状高密度影或肾盂外脂肪层消失 ,或可见肾实质内肿块 ,正常肾结构扭曲 ,密度不均匀 ;C期 (TNM :Ⅳ ) :局灶性肾外侵犯、淋巴结涉及、远处转移等为判断指标。将全部病例的术前螺旋CT扫描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 3例肾盂癌患者行CT扫描后 ,术后经病理证实 ,A期 12例 ,B期 7例 ,C期 4例。A期 12例中 ,CT分为A期 8例 ,误为B期 4例 ,其中 3例有明显肾盂积水 ,1例为肾盂内出血 ;B期 7例中 ,CT分为B期 6例 ,误为A期 1例 ;C期 4例中 ,CT分期均与之符合。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肾盂癌分期价值很高 ,但在肾积水时 ,对肿瘤的分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移行上皮 螺旋CT 肾盂肿瘤 CT分期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连续培养及生物学特征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平 杨志明 +3 位作者 李秀群 王杨 罗静聪 解慧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探讨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连续培养和纯化方法,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尿路上皮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获取幼犬膀胱组织,0.125%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单细胞悬液,于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采用0.05%胰蛋白酶和0.02%EDTA消化... 目的探讨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连续培养和纯化方法,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尿路上皮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获取幼犬膀胱组织,0.125%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单细胞悬液,于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采用0.05%胰蛋白酶和0.02%EDTA消化、纯化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增殖情况,MTT法绘制生长曲线;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SABC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代次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倍体水平。结果采用酶消化法能从4~6cm2的膀胱黏膜组织中分离获取(1~5)×106个细胞。原代培养接种24h后可见大量细胞贴壁,第7天细胞生长融合达80%~90%,细胞排列呈典型的铺路石样。MTT法测定第3代细胞在传代培养7d生长达高峰;传代并纯化的细胞纯度高,无成纤维细胞污染,至第4~6代细胞仍保持良好形态。透射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特征性张力微丝和细胞间桥粒连接。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胞浆呈棕黄色阳性反应。不同代次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结论酶消化法能从较少的膀胱组织中分离获取足量、较纯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连续传代扩增,可以满足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尿路上皮组织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耿红全 陈方 +3 位作者 吴湘如 周昕 谢华 陆建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115,共2页
为建立尿路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扩增的常规 ,获得构建组织工程学泌尿系器官所需的大量尿路移行上皮细胞 ,分别采用刮削法和组织块法分离出尿路上皮细胞 ,在角化细胞培养基 (Keratinocyte_SFM)中培养 ,观察细胞形态、扩增情况 ,并用免... 为建立尿路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扩增的常规 ,获得构建组织工程学泌尿系器官所需的大量尿路移行上皮细胞 ,分别采用刮削法和组织块法分离出尿路上皮细胞 ,在角化细胞培养基 (Keratinocyte_SFM)中培养 ,观察细胞形态、扩增情况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类型特异性蛋白质。结果 :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生长良好 ,呈现出典型的移行上皮形态特征。细胞经10次传代后仍扩增迅速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AE1/AE3 阳性、CK34βE12 阴性。提示该常规中细胞分离方法可靠 ,传代顺利 ,扩增迅速 ;尿路上皮细胞经10次传代仍保持其固有生物学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 移行上皮细胞 培养鉴定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影像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邱乾德 郑文龙 +2 位作者 相世峰 许加俊 黄晓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9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探讨4种检查方法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前经IVP、超声、MRI、螺旋CT检查,分析其敏感性。结果:静脉肾盂造影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 目的:探讨4种检查方法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前经IVP、超声、MRI、螺旋CT检查,分析其敏感性。结果:静脉肾盂造影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3例,占52.4%。超声检查20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发现肾窦分离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65.0%。MRI检查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3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85.7%。螺旋CT检查28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9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6例,占89.3%。增强19例中1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的生长位置主要影响静脉肾盂造影的诊断,肿瘤的生长方式是主要影响超声的诊断。无论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癌灶的发现还是定性方面,螺旋CT和MRI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CT与MRI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 移行上皮细胞癌 静脉肾盂造影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MMP9和E-cd在膀胱移行上皮癌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范志强 姜佑三 +1 位作者 徐勇 张彤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PCNA、MMP9和E-c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BTCC及11例正常膀胱黏膜中PCNA、MMP9和E-cd的表达。结果:PCNA、MMP9和E-cd在正常膀胱黏膜与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BTCC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CNA、MMP9和E-c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BTCC及11例正常膀胱黏膜中PCNA、MMP9和E-cd的表达。结果:PCNA、MMP9和E-cd在正常膀胱黏膜与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BTCC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MMP9、PCNA的阳性表达随着BTCC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高。E-cd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PCNA、MMP9和E-cd两两之间在BTCC中的表达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PCNA、MMP9和E-cd的表达,与BTCC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并可多因素参与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NA 膀胱移行上皮 表达及 cd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膀胱移行细胞癌 MMP9 BTCC 显著性差异 临床分期 病理分级 膀胱黏膜 阳性表达率 生物学行为 0.05 行为关系 膀胱癌 多因素 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穿通支原体的检出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朱燕英 余志贤 周丽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及意义。方法将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SP-4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及意义。方法将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SP-4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结果55例患者的Mpe累计分离率为41.8%(23/55),对照组的分离率为11.1%(3/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UICC-TNM标准进行分期,浸润癌(T2~T4)组Mpe分离率为69.0%(9/13),非浸润癌(Ta^T1)组为33.0%(14/42),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且浸润性膀胱癌组较非浸润癌组高,提示Mpe感染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与肿瘤是否浸润也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通支原体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相容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道冬 宋波 +10 位作者 孙丹宁 方强 乔着意 王勤 李靖 蒙明生 康元上 舒勇 熊恩庆 金锡御 颜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 检测制备的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探讨胶原膜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能性。 方法  1选用 8~ 12周新西兰白兔中分离培养的原代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以 1× 10 5/ cm2 种植到制备胶原膜上 ,于种植后 ... 目的 检测制备的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探讨胶原膜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能性。 方法  1选用 8~ 12周新西兰白兔中分离培养的原代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以 1× 10 5/ cm2 种植到制备胶原膜上 ,于种植后 2、12和 2 4小时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胶原膜的黏附。 2分别设立空白组 (无细胞 )、阴性对照组 (培养基 )、阳性对照组聚氯乙烯管 (Polyvinyl chloride,PVC)浸提液和实验组 (胶原膜浸提液 )。取 2~ 4代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接种于 96孔板中 ,每组各 5孔 ,1× 10 4 个 /孔 ,于接种后 2 4、72和 12 0小时 ,通过MTT法显色 ,并于酶标仪 4 90 nm波长下检测吸光度值 ,计算相对增殖率 ,对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相容性进行评估。 结果 移行上皮细胞 2小时后开始在胶原膜上黏附 ,随时间推移 ,黏附细胞数量增加 ;第 2 4、72和 12 0小时实验组吸光度值分别为 0 .5 90± 0 .0 2 4、1.0 6 5± 0 .0 4 0和 1.12 9± 0 .0 74 ,阴性对照吸光度值分别为 0 .6 39± 0 .0 6 8、1.0 2 2±0 .0 4 4和 1.0 87± 0 .111,阳性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 0 .30 2± 0 .0 2 9、0 .6 5 3± 0 .0 83和 0 .6 94± 0 .0 31,实验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细胞相容性 体外研究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葛名欢 程帆 +1 位作者 张孝斌 金化民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596-598,I0004,共4页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扩增方法,为泌尿系器官的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刮削法取得移行细胞单细胞悬液,在加入了10%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观...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扩增方法,为泌尿系器官的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刮削法取得移行细胞单细胞悬液,在加入了10%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进行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细胞来源。结果:原代培养细胞3 d开始贴壁生长,10-14 d细胞融合成单层,可进行传代培养,传至第7代后细胞开始出现衰退现象,经Giemsa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结论:该培养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移行上皮细胞,具有细胞纯度高、成功率高及扩增迅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移行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直肠肛管移行上皮对预防感觉性大便失禁的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建发 黄宗海 肖建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6-397,共2页
目的 :观察保留直肠肛管移行上皮 (ATZ上皮 )对预防感觉性大便失禁的作用。方法 :对 12例切除ATZ上皮患者的排便功能进行随访 ,以同期行同种手术且保留ATZ上皮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完全性大便失禁。切除ATZ组发生... 目的 :观察保留直肠肛管移行上皮 (ATZ上皮 )对预防感觉性大便失禁的作用。方法 :对 12例切除ATZ上皮患者的排便功能进行随访 ,以同期行同种手术且保留ATZ上皮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完全性大便失禁。切除ATZ组发生排便感觉丧失和感觉性大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TZ保留组 (P <0 .0 5 )。但除 2例患者外 ,术后 3个月切除ATZ的 10例患者肛门自制自行恢复。结论 :ATZ上皮在肛门自制 ,特别是预防感觉性大便失禁有着重要作用 ,术中应尽可能保护 ,但如果为了避免直肠粘膜外翻 ,必要时也可以切除 ,不会引起完全性大便失禁和永久性感觉性大便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肛管 移行上皮 环状痔 感觉性大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HER2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的过度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包卿兵 刘军 林建中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CC)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GFR和HER2的表达。结果EGFR和HER2在膀胱癌组织过度表达率分别为6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CC)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GFR和HER2的表达。结果EGFR和HER2在膀胱癌组织过度表达率分别为64%(30/47)和45%(21/47),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没有表达。癌组织中EGFR过度表达在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过度表达随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也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的过度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复发肿瘤中EGFR和HER2过度表达明显高于不复发(P<0.05),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EGFR和HER2在膀胱癌中的过度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有关,它们同时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 免疫组织化学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扎溴铵对大鼠膀胱移行上皮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贤新 苏阗 +4 位作者 叶炯贤 赵晓昆 刘任 蒋宏毅 李远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9期1265-1266,1268,共3页
目的 了解膀胱移行上皮对苯扎溴铵的组织学反应.方法 预试验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不同浓度苯扎溴铵膀胱灌注,于不同时间处死,完整切除膀胱,病理切片,寻找对膀胱移行上皮有效的浓度.试验组36只大鼠按0.75‰苯扎溴铵膀胱灌注后生理盐水、... 目的 了解膀胱移行上皮对苯扎溴铵的组织学反应.方法 预试验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不同浓度苯扎溴铵膀胱灌注,于不同时间处死,完整切除膀胱,病理切片,寻找对膀胱移行上皮有效的浓度.试验组36只大鼠按0.75‰苯扎溴铵膀胱灌注后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冲洗及对照组分为4组,于相同时间段采血三次测定肝肾功能,病理切片,结果采用分级计分,了解膀胱移行上皮的组织学反应.结果 0.75‰苯扎溴铵可导致膀胱移行上皮可逆性改变,膀胱移行上皮的修复时间为3~7 d,与对照组相比,黏膜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0.75‰苯扎溴铵可导致膀胱移行上皮可逆性改变,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能否临床应用于预防膀胱癌复发及治疗早期膀胱癌有待后续试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溴铵 移行上皮 膀胱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上皮癌c-Fos蛋白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华强 彭瑛 +3 位作者 李学得 钟世镇 何恢绪 李忠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953-954,共2页
目的 探讨c Fos蛋白 (c Fos)的表达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BTCC)发生、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1例正常膀胱组织、14例癌旁组织、43例BTCC组织中c Fos的表达。结果 c Fos主要表达于多种细胞的细胞核 ,... 目的 探讨c Fos蛋白 (c Fos)的表达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BTCC)发生、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1例正常膀胱组织、14例癌旁组织、43例BTCC组织中c Fos的表达。结果 c Fos主要表达于多种细胞的细胞核 ,并散在表达于细胞浆 ;c Fos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 48 8% ,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 Fos在BTCC血管中的染色明显深于正常血管 ;c Fos的表达在BTCC的分级中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 Fos的表达可能与膀胱组织多种细胞功能相关 ;c Fos的过度表达与BTCC的发生关系密切 ,并可能与肿瘤血管形成相关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上皮 C-FOS蛋白 表达 生物学行为 预后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道冬 宋波 +9 位作者 熊恩庆 孙丹宁 金锡御 方强 李为兵 王勤 乔着意 李靖 蒙明生 康元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2009-2011,共3页
目的 探索以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 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与自制胶原膜体外联合培养并行裸鼠体内移植 ,通过对复合物扫描电镜、HE染色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了解细... 目的 探索以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 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与自制胶原膜体外联合培养并行裸鼠体内移植 ,通过对复合物扫描电镜、HE染色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了解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2h后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上贴附生长 ,复合物移植体内 2 0d后 ,移行上皮细胞分化成层 ,层厚 1~ 5层。结论 该方法获取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良好种子细胞 ,与胶原膜构建的复合物在体内形成了尿道类似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移行上皮细胞 胶原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炎枝 赵为 +3 位作者 魏雄 吴时敏 王西明 红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3-918,923,共7页
目的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蛋白的跨膜结构,并预测分析其重要蛋白结构域功能。检测TERE1在细胞中表达定位。方法采用不同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TERE1的蛋白跨膜结构及重要结构域功能。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绿色荧光... 目的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蛋白的跨膜结构,并预测分析其重要蛋白结构域功能。检测TERE1在细胞中表达定位。方法采用不同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TERE1的蛋白跨膜结构及重要结构域功能。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移行上皮反应基因(pEGFP-TERE1)重组质粒,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T2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ERE1在细胞中表达定位。结果 TERE1蛋白为多次跨膜的蛋白,保守的区域形成3个环loop 1、loop 2和loop 3;N端和loop 1含有高度保守的位点;以loop 2和loop 3之间的区域采用PROSITE软件分析显示UbiA类异戊烯转移酶家族具有一致性序列。采用菌液PCR、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验证pEGFP-TERE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TERE1主要在T24细胞浆中表达。结论 TERE1为多次跨膜的蛋白,保守的区域形成3个环,UbiA类异戊烯转移酶家族具有一致性序列。TERE1主要在T24细胞浆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上皮反应基因 膀胱癌 UbiA类异戊烯转移酶功能域1 生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膀胱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及扩增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卫平 王常勇 +1 位作者 叶本兰 郭希民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66-668,共3页
目的 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 ,探讨用于膀胱组织工程研究的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将获取的移行上皮组织小块在添加附加成分的无血清F12培养基进行培养 ,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增殖情... 目的 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 ,探讨用于膀胱组织工程研究的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将获取的移行上皮组织小块在添加附加成分的无血清F12培养基进行培养 ,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 ,并对传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 原代移行上皮组织培养约 9~ 10d时细胞可达 90 %的汇合 ,传代培养的移行上皮细胞生长稳定期较长 ,细胞至 5~ 6代时生长状态仍然良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为移行上皮细胞。结论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成功地原代培养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在添加附加成分的F12培养基中移行上皮细胞能够稳定地传代培养 ,表明该法可为膀胱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数量活性良好的移行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核基质蛋白_(22)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筛检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有华 陈映鹤 +2 位作者 竺海波 张磊 陈志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9-360,363,共3页
目的:评价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筛检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例膀胱移行上皮癌、25例泌尿系良性疾病和10例泌尿系非移行上皮癌患者尿NMP22水平,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尿N... 目的:评价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筛检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例膀胱移行上皮癌、25例泌尿系良性疾病和10例泌尿系非移行上皮癌患者尿NMP22水平,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尿NMP22中位值为66.5u/ml,明显高于泌尿系良性疾病和非移行上皮癌,与肿瘤分期、分级、数目无关,以10u/ml为临界,诊断膀胱癌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60%,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1%,特异性为100%。结论:尿NMP22检测膀胱移行上皮癌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膀胱移行上皮癌的筛选和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液核基质蛋白22 膀胱移行上皮 筛检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杰 王伟 +2 位作者 李刚 覃庆平 杨剑文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50-53,57,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混合共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混合共培养组是将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SCs(GFP标记)...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混合共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混合共培养组是将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SCs(GFP标记)与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按1∶1比例混合培养;条件培养液组是将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上清液与rASCs一起培养;空白对照组是rASCs与普通培养基常规培养。2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尿斑素Ib、尿斑素Ⅱ、尿斑素Ⅲ和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的表达。结果 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混合共培养组中,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尿斑素Ib和上皮细胞角蛋白18、尿斑素Ⅱ、尿斑素Ⅲ没有检测到。而在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上述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都没有检测到。结论 rASCs与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混合培养可以诱导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 培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型S100(S100P)和GATA3:移行上皮和尿路上皮癌的标记物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2-502,共1页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 GATA3 移行上皮 标记物 胎盘型 cDNA微阵列技术 前列腺癌 形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